人教版历史选修一导学案 第9单元 第4课 戊戌政变(教师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课戊戌政变
【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二、学习重点:
戊戌政变;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三、学习难点: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自主学习】
一、新旧势力的交锋
(一)新旧势力的概念
1.新势力指的是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变新祖宗之法,政治上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

2.旧势力是以慈禧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坚守“祖宗之法”,反对西学变法.。

(二)新旧势力的斗争
1.慈禧解除翁同龢的军机大臣职务,任命亲信荣禄为直隶总督,中央和地方的高级官员抵制新政。

2.光绪帝革去礼部两尚书四侍郎,任命谭嗣同等为“军机四卿”;游说列强争取支持;各省只有湖南巡抚陈宝箴支持变法。

二、百日维新的失败:
(一)导火线:光绪帝授密谕和接见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

(二)标志:戊戌政变(1898年9月)
(三)经过:
1.1898年9月21日,慈禧发动政变,宣布“临朝亲政”,将光绪帝囚禁于瀛台;
2.搜捕与镇压维新派人士:康有为、梁启超逃往香港、日本;“戊戌六君子”遇害。

3.废除变法:除京师大学堂被保留外,其余新政措施全被取消。

三、变法失败的原因与变法的历史意义:
(一)变法失败的原因:
1.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弱小。

2.具体原因:
(1)领导无力: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
(2)缺乏群众基础:脱离人民群众;
(3)存在依赖幻想: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光绪和极少数帝党官僚,对列强抱有幻想;
(4)新政无法落实:地方官员的阳奉阴违;
(5)变法手段单一:采取单纯的自上而下的“和平”“合法”方式。

(二)失败的教训:在当时的中国,改良主义道路走不通,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漫长而又曲折。

(三)历史意义:
1.性质:是一次资本主义性质的改良运动,具有进步意义。

2.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1)政治: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揭开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
序幕。

因而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具有爱国性。

(2)经济:维新派在经济上提倡近代工业、交通运输业,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3)思想: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

潮流,维新派提倡新学,兴民权,抨击封建思想文化,为近代思想启蒙的兴起开辟道路。

其解放思想、建社团、办报刊等举措,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

【合作探究】
1.维新派是否反对封建制度?是否反对清政府?
维新派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以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度,以资本主义文化代替封建文化,所以维新派反对封建制度。

但是维新派在实现这个目的的方式上却是企图依靠当朝皇帝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力图让清政府自己将封建制度变为封建制度,所以他们不反对清政府。

2.试从国际国内环境、思想文化、领导力量、改革途径、改革措施五方面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成一败的原因。

(1)国际环境:
日本:列强处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以打开市场、倾销商品为主要目的,列强在亚洲正集中主要精力侵略中国。

中国:19世纪末,随着自由资本主义发展成为垄断资本主义,列强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输出资本、瓜分世界的要求日益增长,在中国,列强掀起了瓜分狂潮,不会允许中国走上自强之路。

(2)国内环境:
日本: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资本主义发展相对充分
中国:封建专制统治达到顶峰、顽固势力异常强大,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仍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发展先天不足、后天不良
(3)思想文化:
日本:知识分子容易吸收外国的新思想、新文化,西方学说普及早
中国:儒家传统思想文化根深蒂固,比较难接受新鲜事物
(4)领导力量:
日本:倒幕派掌握实权,得到人民的拥护,部分大名支持,建立倒幕基地。

中国:维新派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不敢发动群众,维新派力量小。

(5)改革途径:
日本:先有自下而上的倒幕运动,成立了明治新政府,再有自上而下的改革,阻力较小中国:维新派依靠无实权的光绪皇帝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顽固保守势力强大。

(6)改革措施:
日本:全面、系统,既体现了发展资本主义、实行民主宪政的精神,又充分考虑到了日本的具体国情
中国:虽然也有政治、经济、文教、军事方面的内容,但由于维新派的妥协退让,缺少民主宪政精神。

且一些措施操之过急、全面出击,便利了顽固派的反扑。

加之地方督抚持观望态度或阳奉阴违,变法法令实际上成为一纸空文
【巩固提高】
一、选择题
1.在百日维新中,除湖南以外各省官员均持观望态度,这充分说明 ( C ) A.光绪皇帝没有实权 B.绝大多数官员很顽固
C.封建保守势力强大 D.改良主义道路行不通
2.英、日等国都曾暗示愿意帮助中国变法的主要原因是 ( D )
A.帮助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B.要推翻清王朝统治
C.推翻慈禧太后的统治地位 D.与他国争夺在华利益
3.之所以说戊戌变法是我国近代史上的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主要原因是( C ) A.变法有群众基础 B.变法采用的是改良的形式
C.变法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D.变法表现了维新派勇于献身的精神4.戊戌变法运动的失败证明了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但它给后来的奋斗者提供的最重要的历史经验是( C )
A.可以走日本明治维新之路 B.可以走俄国农奴制改革之路
C.丢掉改良幻想,运用暴力手段推翻清朝 D.可以走法、美革命之路
二、非选择题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图一甲午战争图图二时局图
材料二皇太后不愿将法尽变……则朕之权力实有未足。

果使如此,则朕位且不保,何况其他?
——《光绪大事汇鉴》卷九材料三康有为等任想以日本明治维新的要义为蓝图,在中国推行变法。

但是没有认识到日本与中国国情不同,所处的国际环境不同等许多特点,而是机械地照搬日本的经验,只是从形式上学习,并没有掌握明治维新的真正“要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推动中国社会变革的主要因素。

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亡。

(2)依据材料三、四,分析中国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

结合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真正“要义”,你认为中国的出路在何方?
原因:主观上,维新派依靠的是没有实权的皇帝,政令无法真正实行。

客观上,中国封
建势力强大;帝国主义要瓜分中国,反对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出路:推翻清政府,实现民族独立,发展资本主义。

6.转折点成为评价重大历史事件的代名词。

(1)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被称为是俄国历史的转折点。

(2)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的转折点,并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