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阅读题型及答题技巧 散文阅读题型及答题技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理解
本次课课堂教学内容
散文阅读题型及答题技巧
一、题目设题类
1.题目的含义
答题格式(思路):表层含义是……,深层含义是……,(概括了……的事件)表达了……的思想感情,(暗示)揭示了……的主旨。

2.题目的作用
答题格式(思路):内容上的作用,即题目含义(答题格式(思路)同上);结构上的作用,是否是线索。

3.为文章拟一个题目
答题格式(思路):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
4.寻找线索
答题格式(思路):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1)标题(2)文中反复出现的事物(3)文中抒情议论语句(4)作者思想感情(5)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
二、情节设题类
1.概括全篇情节
答题格式(思路):人物+事件(经过可以略去,起因,尤其是结果一定要有)
2.概括部分情节
概括故事(小小说)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或概括故事(记叙文)的起因、经过、结果。

答题格式(思路):先划分出情节的各个阶段,再进行概括。

防止出现误将高潮当作结局,或把经过当作结果的情况。

3.概括情节的变化
这类题常有两种类型:有提示性填空;只有几个空,没有任何提示。

答题格式(思路):全局考虑,分析结构,划分情节发展的阶段,筛选出文中的关键词
语或自己概括来填空。

三、人物形象设题类
1.概括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是指人物的性格特征,精神品质,而不是指外表特征。

答题格式(思路):从具体的写人方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正面、侧面描写;细节描写;对比、衬托手法等)入手,抓住抒情和议论语句,用赞扬(或批判)的情感,用积极向上(或贬斥)的语言概括出人物身上的优秀(或低俗)的品质或性格。

2.辨识塑造人物的手法及其作用
答题格式(思路):这句话运用了……(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正面、侧面描写;细节描写;对比、衬托手法等)的描写手法(或写法),写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3.评价人物形象
这类题常有两种类型:有模板;没有限制。

答题格式(思路):(有模板,可以模仿模板的句式、语言风格)先写出人物的优秀品质,再加以赞美。

语言要简洁,优美,富有激情。

4.补写人物心理
答题格式(思路):先要明确人物此时所处的情境和此时应有的、合理的心理内容。

语言表述时要注意人称,很多题目暗含要求用第一人称:要用“我”,写人物的内心独白。

如用第三人称,则是在陈述人物心理。

四、句子设题类
1.重点句子理解(作用)
答题格式(思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

语言组织:这句话写出了……(内容),结构上起到了……(引出下文、承上启下、为下文写什么作铺垫、总结上文突出中心等)的作用。

有利于突出……。

(往主旨上靠拢)2.描写句理解(作用)
(1)人物描写句答题答题格式(思路)同三、2。

(2)自然环境描写句
答题格式(思路):这句话写出了……的景物特征,渲染了……的氛围,烘托了人物……的心情。

(3)社会环境描写句
答题格式(思路):这句话写出了当时社会……的特点,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引出了下文……情节。

(推动了情节发展,或为下文叙事描写作铺垫)
3.文采句赏析
答题格式(思路):修辞+内容+情感
五、段落设题类
同句子理解(作用)一样。

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

答题格式(思路):这一段写出了……,突出了……,(这是内容)为下文……作铺垫。

(结构)
段落位置不同,结构作用不同,,表述语言有所不同。

文章开头:引出下文,为……作铺垫。

/营造了……氛围,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文章中间:承上启下。

/承接上文……,引出下文……,为……作铺垫。

文章结尾:总结全文,突出中心。

/ 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发人深思,回味无穷。

/ 画龙点睛,升华主旨。

/ 照应开头,总结全文,使文章完整,浑然一体。

六、词语设题类
答题格式(思路):解词+内容+情感。

语言组织:这个词语意思是……,强调(突出、写出)了……,表达了……的情感。

七、记叙顺序设题类
常考的是倒叙、插叙的辨识及其作用。

答题格式(思路):记叙顺序是倒叙,作用是先交代了故事的结局(或最引人的情节),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兴趣。

记叙顺序是插叙,作用是补充了……内容,使文章内容更翔实,故事情节更曲折,人物形象更丰满。

八、写作(表现)手法设题类
常考的手法是对比(衬托),欲扬先抑,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以小见大、虚实结合、象征、巧设悬念等。

答题格式(思路):运用了……的手法,写出了……,突出了(作用是)……(往中心靠拢)。

九、阅读感受设题类
看是主观题,实则有倾向。

任意挥洒也可,但更要关注作者的倾向和意图。

与作者站在一边,作者的意思就是最保险、最稳妥的答案,只是让你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而已。

注意语言要观点明确,论据充分,层次清晰,简洁有文采。

(可引用成语、名句,多用对偶、排比,多用四字词)
十、批注类
自己去发现文章中美的词语、句子、段落、手法等。

批注可以从语言、情感、写法、感受、联想等方面入手。

批注更讲究语言文采,可引用成语、名句,多用对偶、排比等。

多用四字词。

十一、表达方式设题类
五种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

1.议论作用: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其画龙点睛的作用。

2.抒情作用: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起读者情感共鸣,增强文章感染力。

十二、就文章中心设题类
答题格式(思路):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1、概括中心:本文记叙(描写、说明)了……,表现(赞美、批判)了……。

2.找主旨句:(1)标题(2)文末议论、抒情句。

十三、修辞设题类
辨识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1.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征。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情感和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3.夸张:突出特征,解释本质,给读者以鲜明、强烈的印象。

4.排比:增强语言气势,便于抒发强烈的思想感情。

5.对偶:句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突出强调某种意思。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读者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

课堂专题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
炊烟是乡村的水墨画
刘世河
①描写故乡的文章,出镜率最高的莫过于“魂牵梦绕”这四个字了,而能体现出这四个字的景象,非家乡的炊烟莫属。

②“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身居都市已久,我曾一度对陶渊明笔下的“归园田居”十分向往,如今人到中年才如梦初醒,其实我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就是在这洋的个如诗婚画的地方度过的。

③我的才老家在鲁北平原,村东-条小河蜿蜒渡过。

过河不远便是--个高高隆起的沙士岗子,岗子,上的白杨树枝繁叶茂,- -到夏天使绿树浓荫,成了我们这帮孩子玩耍的天堂。

有时候玩累了,我就坐在岗顶上静静地望着小村,努力在那些模样都差不多的院落中寻找自己的家。

④起初总是眼花缭乱,后来望着望着就有了经验;看炊烟,父亲患有胃病,医生叮嘱要三分治七分养,吃饭须有规律,还得是热乎饭,不管多忙,一日三餐母亲都会准时生火做饭,所以村里升起的第一缕炊烟多半就是我们家的。

⑤母亲常说:“这炊烟就是咱庄户人家灶台上开出的花,花一开就有饭香,日日有饭香就是好日子。

”彼时年幼,对母亲的话一知半解,在意的只是制造炊烟的灶台上母亲又做了什么好吃的饭。

正所谓,饥望炊烟眼欲穿,一心只想肚儿圆。

⑥炊烟还是小村的晨钟幕鼓,每天都传递着村人们晨起晚息的信息。

⑦早晨的炊烟风轻云淡,就像天边薄薄的晨曦,清灵疏朗,昭示着庄稼人早饭的简单,熬一锅小米粥或玉米糊糊,几个馒头就着一- 碟小咸菜就齐活了。

吃罢早饭。

上学的上学,上班的上班,下田的下田,农家新一天的生活便拉开了序幕。

⑧午间的炊烟是庄稼人匆忙的步履。

不同于早饭的是,午饭虽然简单,但一一定要吃得硬实扛饿,因此,午间的炊烟往往急速升起,瞬息消逝,一如庄稼人忙秋忙夏时脚不沾地的身影。

⑨傍晚的炊烟是最美的,也最能体现农家生活的细致与温馨,晚饭是全家人的聚餐,也是庄稼人一天当中最悠闲的时候。

庄稼人有个小习惯,就是越闲越吃,所以晚饭自然丰盛些。

如若恰巧那天家里有喜事,更会杀鸡烧肉以示庆贺。

乡下人干活是急性子,但吃饭蛮讲究,尤其懂得“想要肉更香,工夫必须长”的道理,小火慢炖,肉烂扬浓。

因此,傍晚的炊烟是细水长流,从黄昏一.直摇曳到夜幕降临。

⑩炊烟如此缭绕生动,古诗词中自然少不了它的倩影。

“乱云午剩带炊烟去,野水闲将白影米”是辛弃疾笔下的炊烟;”“渔市孤烟袅寒碧,水村残叶舞愁红”则出自柳水笔端。

⑾写炊烟最多的当属陆游。

“岭谷高低明野火,村墟远近起炊烟”和“遥望炊烟疑可愁,试从行路问村名”都是他的。

可见放翁对田园袅袅飘逸的炊烟有多喜爱。

后来又读到陆游“雾敛芦村落照红,雨余渔舍炊烟湿”的句子,禁不住疑惑,炊烟怎么会是湿的呢?
⑿直到离家多年后,有一回在梦里又见故乡炊烟,醒来后却一一枕清泪,才终于有悟。

原来炊烟是和思念缠绕在一-起的,泪眼看炊烟,又怎么会不是湿的呢!又想起母亲当年对炊烟的比喻,突然觉得母亲就是一个十足的诗人。

而在我的眼里,炊烟不但是庄稼人灶台上开出的花,它自由舒展,浓淡随意,更像是一-幅黑白交织的水墨画,气在乡村的上空,画中的奇妙意境只有看懂它的人才能体会得到。

⒀而且这幅画的色调永远都是暖的,因为它的作者是母亲。

(选自《文苑。

经典美文》,2018年第3期,有删改)
15.请你概括一天中三个不同时段炊烟的特征。

(3 分)
16. 阅读下列语句,按要求作答。

(6 分)
⑴炊烟还是小村的晨钟幕鼓,每天都传递着村人们晨起晚息的信息。

( 从修辞的角度加以赏析。

) (3分)
⑵原来炊烟是和思念缠绕在一起的,泪眼看炊烟,又怎么会不是湿的呢! ( 赏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3分)
17.第①①段中引用关于“炊烟”的诗句有何作用? (4 分)
18.最后一段内涵丰富,请联系全文加以分析。

(4 分)
野菊花之恋
刘文方
秋风古道,碎了满地的记忆。

沧桑的老树搀扶着颤巍巍的枯藤,伴着几声乌鸦的哀鸣。

枝叶褪尽了青春的容颜,和着秋风的舞曲摇荡。

清幽的小草用心蘸满金黄的汁水,把端庄的俊秀的正楷瞬间换成了龙飞凤舞的狂草。

灰黄的夕阳,寂寥的心情……秋天是荒凉寂寞无聊至极的。

在这天地为之变色的季节里,那漫山遍野的野菊花平添了几分生动,点缀着肃杀的秋。

遍地暖暖的金黄,不由得让人心头为之感动。

它是贫贱但不卑贱的花。

它绝不择地而生,枯草丛中,田间地头,高山土坡,悬崖峭壁,无论贫瘠,还是肥沃。

它无处不在,质朴而又自然。

秋风吹过,此起彼伏的浓郁而又微苦的香甜味经久不绝。

给它一点阳光,它就灿烂,给它一点阳光,它就洒下满地的金黄。

它没有“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遍地金”的闲适,有的是“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的倔强和孤傲。

越是悬崖峭壁之上,它越是努力开放,鲜艳而丰满。

它从不后悔把自己逼上绝地,它完成了绝处逢生自我的超越,闪亮发光,香溢四射。

它蓄势而动,厚积薄发。

初春,它悄悄地发芽,从不与百花争艳,从不在春风醉人的季节里过早地展露花枝招展的外衣。

外表看来它就是草芥中的草芥,只有走近它,细细地品味,才知道它散发着与草芥不同的气息。

它只是默默无闻地、努力地生长着,长好了茎叶,长好了身体,等待着秋风起,昂首怒放,花香四溢。

它是王者之花。

千年以前,夕阳西下的深秋,西风凛冽的古道旁,那个落第秀才黄巢,策马古道内心彷徨之际,忽然阵阵野菊花的幽香扑鼻而来,猛然间激发了他的豪情壮志:“待
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几年后揭竿而起,把偌大的唐王朝搅得天翻地覆。

它是雅致之花和悲情之花。

那个大才女易安居士深有感触。

靖康之变后,国破,家亡,夫死。

其词风由清新可人,浅斟低唱,而转为沉郁凄婉,这时看见那些菊花,才发觉花儿也已憔悴不堪,落红满地,再无当年那种“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

独对着孤雁残菊,更感凄凉,连时间也觉得开始变慢起来。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它是越老越有用的花。

即使是花儿开败了,它也是自始至终透着清凉的、浓郁的花香。

《本草纲目》中对野菊花的药效有详细的记载:性甘、味寒,具有散风热、平肝明目之功效。

野菊花还可广泛用于治疗疔疮痈肿、咽喉肿痛、风火赤眼、头痛眩晕等病症,同时又有很好的降压作用,可用于高血压病的辅助治疗。

因此人们还经常把菊花采撷晾晒后,精选装入枕头,嗅着花香入梦,又在花香之中醒来,神清气爽,美不胜收。

它还可以盛开在沸腾的茶水中:
一股暖流/冲进/干涸的心扉/沸水中/尽力舒展/僵枯的四肢/她/再一次/尽力绽放/赏心悦目的/美丽。

立冬之后,风霜雪雨使野菊花鲜艳的色彩逐渐黯淡下来。

它义无反顾地融入大地的虚怀,等待中的一场野火,把腐朽的旧皮囊在“噼啪”中化为灰烬。

涅槃的根在坚硬的石缝或者如石的冻土中潜滋暗长,有些许已经迫不及待地破土而出,那毛茸茸的小耳朵,仿佛等待倾听春雷隆隆的声音,等待下一个春的来临,等待下一个秋的金黄。

(选自《新民晚报》2018年5月11日,略有改动)18.请填写出“遍地暖暖的金黄,不由得让人心头为之感动”中“为之感动”的原因。

(3分)
贫贱但不卑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越老越有用。

19.品析语言。

(6分)
⑴它从不后悔把自己逼.上绝地,它完成了绝处逢生自我的超越,闪亮发光,香溢四射。

(品析加点词)
⑵一股暖流/冲进/干涸的心扉/沸水中/尽力舒展/僵枯的四肢/她/再一次/尽力绽放/赏心悦目的/美丽。

(赏析句子的修辞效果)
20.请写出你对最后一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3分)
21.请你对文章第一段进行简要分析和评价(5分)
生命的化妆
林清玄
⑴我认识一位化妆师。

她是真正懂得化妆,而又以化妆闻名的。

⑵对于这生活在与我完全不同领域的人,我增添了几分好奇,因为在我的印象里,化妆再有学问,也只是在皮相上用功,实在不是有智慧的人所应追求的。

⑶因此,我忍不住问她:“你研究化妆这么多年,到底什么样的人才算会化妆?化妆的最高境界到底是什么?”
⑷对于这样的问题,这位年华已逐渐老去的化妆师露出一个深深的微笑。

她说:“化妆的最高境界可以用两个字形容,就是‘自然’。

最高明的化妆术,是经过非常考究的化妆,让人家看起来好像没有化过妆一样,并且这化出来的妆与主人的身份匹配,能自然表现那个人的个性与气质。

次级的化妆是把人突显出来,让她醒目,引起众人的注意。

拙劣的化妆是一站出来别人就发现她化了很浓的妆,而这层妆是为了掩盖自己的缺点或年龄的。

最坏的一种化妆,是化过妆以后扭曲了自己的个性,又失去了五官的协调,例如小眼睛的人竟化了浓眉,大脸蛋的人竟化了白脸,阔嘴的人竟化了红唇……”
⑸没想到,化妆的最高境界竟是无妆,竟是自然,这可使我刮目相看了。

⑹化妆师看我听得出神,继续说:“这不就像你们写文章一样?拙劣的文章常常是词句的堆砌,扭曲了作者的个性。

好一点的文章是光芒四射,吸引了人的视线,但别人知道你是在写文章。

最好的文章,是作家自然的流露,他不堆砌,读的时候不觉得是在读文章,而是在读一个生命。


⑺多么有智慧的人啊!可是,“到底做化妆的人只是在表皮上做功夫!”我感叹地说。

⑻“不对的,”化妆师说,“化妆只是最末一个枝节,它能改变的事实很少。

深一层的化妆是改变体质,让一个人改变生活方式,睡眠充足、注意运动与营养,这样她的皮肤改善、精神充足,比化妆有效得多。

再深一层的化妆是改变气质,多读书、多欣赏艺术、多思考、对生活乐观、对生命有信心、心地善良、关怀别人、自爱而有尊严,这样的人就是不化妆也丑不到哪里去,脸上的化妆只是化妆最后的一件小事。

我用三句简单的话来说明:三流的化妆是脸上的化妆,二流的化妆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


⑼化妆师接着做了这样的结论:“你们写文章的人不也是化妆师吗?三流的文章是文字的化妆,二流的文章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

这样,你懂化妆了吗?”
⑽我为了这位女性化妆师的智慧而起立向她致敬,深为我最初对化妆师的观点感到惭愧。

⑾告别了化妆师,回家的路上我走在夜黑的地方,有了这样深刻的体悟:这个世界一切的表相都不是独立自存的,一定有它深刻的内在意义,那么,改变表相最好的方法,不是在表相下功夫,而是要从内在里改革。

⑿可惜,在表相上用功的人往往不明白这个道理。

15. 从全文看,标题“生命的化妆”所包含的具体内容是什么?(4分)
答:
16. 文章第⑵段中说“化妆再有学问,也只是在皮相上用功,实在不是有智慧的人所应追求
的”,从全文看,这是什么写法?有怎样的作用?(4分)
答: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4分)
三流的化妆是脸上的化妆
..,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

..,二流的化妆是精神的化妆
答:
18. 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第⑼段“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这句话的理解。

(4分)
答:
19. 选出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恰当的两项: ( ) () ( 4 分)
A.文章中“我”对化妆师的情感经历了由最初的好奇轻视变成最后的致敬感慨的过程。

B.化妆师认为最低层次的化妆扭曲了人的个性,而拙劣的文章也常常是词句的堆砌,扭曲了作者的个性。

C.作者认为最高境界的化妆就是精神的化妆:通过改变人的生活方式,注意运动和营养,保证睡眠充足,从而改变体质,改善皮肤,使人精神充足。

D.从与化妆师的交谈中,“我”感悟到,一切的表相都不是独立自存的,改变表相最好的方法是从内在里改革。

E.全文以“我”对化妆的认识为线索,突出了在表相上用功的人往往不明白平淡的生活是最美丽的这一主题,并流露出对这些人的惋惜之情。

本次课课后练习
生命之芯李雪峰
①庭院的上空是一架纵纵横横的葡萄藤。

初春时节,昏睡的葡萄藤醒了,它们先是睁开一粒粒紫红色看似惺松的叶芽,那些叶子便很快毛茸茸地伸展开了。

它们很快就把庭院里的阳光剪得支离破碎斑斑驳驳,不半月,院子的上空就一片摇曳的苍翠,连一片金黄阳光也漏不下来。

清风徐徐地一摇,几片碎碎的阳光偶尔从叶缝间掉落下来,但那是稍纵即逝的,像梦的碎片一样。

②我是十分喜爱这些张张扬扬的葡萄叶子的。

清晨推窗一望,绿叶田田,满眼碧绿的饱满苍翠,让人感觉到了新一天的爽朗和清新。

③但妻子对这些葡萄叶子却颇有微词,尤其是到了暮秋时分,满藤的叶子都已枯黄了,飒飒秋风一吹,便不停有三三两两的叶子从藤架上飘飘扬扬地凋落下来,落在庭院里、墙角和台阶上,像一只只再也不能飞的蝴蝶。

这时,素爱清爽的妻子便不得不时时清扫那些落叶。

但那落叶总像扫不尽似的,往往清晨刚刚扫过,但中午或傍晚时就又落了厚厚一层,有时一天扫了五遍,但还总是扫不净,仿佛你一转身它就又落下了。

④妻子也想了许多的办法,费尽了周折,院子里却落叶依旧,这让妻子又气恼又无奈。

这情景往往一直要到落雪时才能结束。

⑤去年的中秋,满架的葡萄又变紫了,不像往年,剪摘萄萄时,妻子不是挑紫透的先摘,把那些没有熟透的葡萄串子留着,隔三差五地摘一次,而今年是一次全早早摘了,摘得一串不留。

我很惋惜那些没有彻底紫透的葡萄,埋怨妻子说:“有些还没有完全熟透呢,怎么一下子就摘尽了?”
⑥妻子说,葡萄摘尽了,叶子落得就快,就不用像往年那样总是扫叶子了。

我很不解,摘葡萄和扫落叶有什么关系呢?难道不摘葡萄那些叶子就永远不会凋落吗?
⑦但不久我就有些惊讶了。

果如妻子所说的那样,葡萄摘下后三四天,满架的叶子一下子就黄了,然后开始汹涌地凋落,一个夜晚或半天的工夫,庭院里就落了厚厚的一层,那些叶子显得十分憔悴,有的叶脉还青着,只是叶缘黄卷了一些,但却早早地凋落。

⑧不到半月,葡萄藤上的叶子竟全落尽了,只剩下那些灰黑的老藤和那些揭色的新条在庭院上空寂寂地缱绻着。

⑨难道作物也有它们自己的灵魂吗?它们在泥土和风雨中生长,它们萌芽、抽叶、开花,全都是为了自己的果实,果实是它们生命的灯芯,一旦果实天折了,它们的生命也就夭折了;一旦果实夭折了,它们的岁月也就黯淡了,无论这世界还有多么美好,无论岁月还有多么漫长,但它们却已走到了自己生命的秋天里。

⑩果实或许就是作物们的梦想,或许就是作物们生命的纯粹使命,或许就是作物们的灵魂,过早丢失了自己的果实,作物们生命的秋天就提前莅临了,作物们就再也找不到那条让它们真正抵达秋天的时光之路了。

○11而我们的生命果实是什么呢?我们的灵魂是什么呢?我们生命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呢?我们是在为自己的生命使命而生活的吗?什么才是我们人类生命的真正秋天呢?
○12春天的庭院里,坐在静静的葡萄架下,仰望那一簇一簇摇曳的绿叶,我对一切都充满了敬意,无论是生命的,还是被我们视为非生命的,无论是一粒蛰伏在绿叶间的虫子,还是我们脚下的一粒泥土……
16. 从葡萄叶旺盛生长到葡萄叶子过早落尽,作者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17. 第①和⑦自然段都用了大量篇幅描写葡萄叶,这样有什么作用?
18.阅读第①自然段,请品味“昏睡的葡萄藤醒了”中的“醒”的妙处。

19. 结合全文,你是如何理解“果实是它们生命的灯芯”这句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