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 教学PPT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小结: • 基本文学思想
• 1.原道、征圣、宗经 • 2.执正驭奇 • 3.局限:
• 对不符合儒家思想标准的作品予以较多排斥; • 未能认识风格质朴、题材朴素的文学的价值; • 对儒家经典语言特征的描述失真。
重要范畴
(一)神思:
1概念内涵: 指文学创作中的思维活动,相当于今 人所说的艺术思维或形象思维。
莫辩乎《书》,说体者莫辩乎《礼》,说志者莫 辩乎《诗》,说理者莫辩乎《春秋》。
宗经:
一、经为一切思想与教化之源。世人从中汲取思想 的资源,得以陶冶性情。
二、经为一切文体之源。 三、经为“文”的风格和内容确立基本写作要求。 四、经还为“文”的创作提供了技法。 五、经为文学批评建立形式和思想上的统一标准。
辨骚:
……四家举以方经,而孟坚谓不合传,褒贬 任声,抑扬过实,可谓鉴而弗精,玩而未核者也 。
故论其典诰则如彼,语其夸诞则如此。固知《 楚辞》者,体宪于三代,而风杂于战国,乃《雅 》、《颂》之博徒,而词赋之英杰也。观其骨鲠 所树,肌肤所附,虽取熔《经》旨,亦自铸伟辞 。……故能气往轹古,辞来切今,惊采绝艳,难 与并能矣。
商
《文心雕龙》的思想特点 儒释道三家兼之而以儒家为主。
论文之思想以儒家为准的;
创作思想推崇自然之道,受道家 思想 影响深; 论述方法与逻辑体系注重辩证, 吸取佛教思维方式。
《文心雕龙》价值与影响
《文心雕龙》的价值与影响:
1《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一部最 重要的文学理论和文章学著作,也 是一部文学史,分体文学史,古典 美学著作。
若禀经以制式,酌雅以富言,是即山而铸铜, 煮海而为盐也。故文能宗经,体有六义∶一则情深 而不诡,二则风清而不杂,三则事信而不诞,四则 义贞而不回,五则体约而不芜,六则文丽而不淫。 扬子比雕玉以作器,谓五经之含文也。夫文以行立, 行以文传,四教所先,符采相济。励德树声,莫不 师圣,而建言修辞,鲜克宗经。是以楚艳汉侈,流 弊不还,正末归本,不其懿欤!
4《文心雕龙》研究成为一门专门 的学问,称作“龙学”。
鲁迅《诗论题记》:“东则有刘彦 和之《文心》,西则有亚里士多德 之《诗学》,解析神质,包举洪纤, 开源发流,为世楷模。”
赞曰∶妙极生知,睿哲惟宰。精理为文,秀气 成采。 鉴悬日月,辞富山海。百龄影则《易》统其首;诏策章奏,则 《书》发其源;赋颂歌赞,则《诗》立其本;铭诔 箴祝,则《礼》总其端;记传盟檄,则《春秋》为 根:并穷高以树表,极远以启疆,所以百家腾跃, 终入环内者也。
《荀子·儒效》: 圣人也者,道之管也。天下之道管是矣,百
王之道一是矣,故《诗》《书》《礼》《乐》之 道归是矣。《诗》言是,其志也;《书》言是, 其事也;《礼》言是,其行也;《乐》言是,其 和也;《春秋》言是,其微也。……天下之道毕 是矣。
扬雄《法言·寡见》: 惟五经为辩:说天者莫辩乎《易》,说事者
• 影响因素: • 整体政治状况 • 帝王观念态度 • 思想学术
• 《物色》:文学与自然的关系
• 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 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 随物以宛转,与心而徘徊。 • 体物为妙,功在密附。
• 《体性》:文学与作者的关系 • 1.文体与才性之关系: • 各师成心,其异如面。 • 吐纳英华,莫非情性。 • 继承发展了“文以气为主”。
若能凭轼以倚《雅》、《颂》,悬辔以驭楚篇 ,酌奇而不失其贞,玩华而不坠其实,则顾盼可 以驱辞力,欬唾可以穷文致,亦不复乞灵于长卿 ,假宠于子渊矣。
意义:
一、肯定了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的成就与地位 ,宗经及其高度创造性。
二、学习《离骚》的基本原则:“酌奇而不失其贞, 玩华而不坠其实。”在继承与创造之间、形式与 内容之间保持一种辩证关系。
(文学与时代 、文学与自然、作家批评论、 文学鉴赏与批评论、作家才能与道德论) 五、全书自序《序志》
(本书写作目的、缘起、态度、结构。)
作者简介:
刘勰(约469-532),字彦和,祖籍东 莞莒县(山东莒县),其祖先永嘉之乱 后移居江南京口(江苏镇江)。
《梁书·刘勰传》“勰早孤,笃志好学。家贫不 婚娶,依沙门僧祐,与之居处,积十年,遂博 通经论,因区别部类,录而序之。今定林寺经 藏,勰所定也。天监初,起家奉朝请。中军临 川王宏引兼记室,迁车骑仓曹参军。出为太末 令,政有清绩。除仁威南康王记室,兼东宫舍 人。…迁步兵校尉,兼舍人如故。昭明太子好 文学,深接爱之。…然勰为文长于佛理,京师 寺塔及名僧碑志,必请勰制文。有敕与慧震沙 门于定林寺撰经。证功毕,遂启求出家,先燔 鬓发以自誓,敕许之。乃于寺变服,改名慧地。 未期而卒。”
(3)合起来看:
风骨连用都强调了鲜明刚健。所 以有时说风骨,有时说风力,有 时说骨气,互文见义。
(4)风骨内涵: 风骨是一种符合儒家人格理想的、 鲜明爽朗、刚健有力的思想情感所 显现出的精神风貌与美学特色。
“故文能宗经,体有六 义∶一则情深而不诡,二 则风清而不杂,三则事信 而不诞,四则义贞而不回, 五则体约而不芜,六则文 丽而不淫。”《宗经第三》
• 通:以古通今,指创作要继承传统。 • 变:以今变古,指创作要随世革新。 • 这是刘勰的文学发展观。
• 意义:
• 这是刘勰受到《周易·系辞》启发,总 结文章发展变化历史经验而提出的。
• 他肯定了文学发展变化的必然性。
• 虽然它的主旨是强调文辞的变化,拘 泥于形式变化,而非思想情感的变化; 但是后人却从中可以领会出文学之生 命在于变化发展。
王僧虔《论书》:
评价郗超“亚于二王,紧媚过 其父,骨力不及也。”
2范畴分析: (1)总体看: 风骨连用是与辞采相对,意味它是思 想情感,是一种特殊的思想情感。
(2)分开看: 风指体现在文章中的主体刚健有力鲜 明爽朗的思想情感与个性气质。 骨是辞的内在支柱,是文章整体的思 想情感脉络,通过言辞表现出来是端 庄正直,刚直劲健。这来源于对经典 的遵从与学习。
《文心雕龙》
我国古代一部最重要的文学理论和 文章学著作,也是一部文学史,分 体文学史,古典美学著作。 《文心雕龙》研究成为一门专门的 学问,称作“龙学”。
全书结构
全书结构: 一、文之枢纽(1-5) 二、文体论(6-25) 文 6-13《明诗》至《哀吊》 兼14-15《杂文》和《谐隐》 笔16-25《史传》至《书记》 三、创作论(26-44) 四、杂论
3影响: 风骨概念对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实践及 理论起了深远影响,成为矫正柔靡无 骨的形式主义文风的有力旗帜。
后来钟嵘《诗品》中提到了“建安 风力”“左思风力”,初唐陈子昂 提出 “汉魏风骨,晋宋莫传”,都 是以风骨纠正淫靡萎弱的诗风文风。
• (三)通变:
• 《物色第四十六》
• 古来辞人,异代接武,莫不参伍以相 变,因革以为功;物色尽而情有余者, 晓会通也。
文学创作的金针。
(二)风骨: 1来源: 本来是魏晋六朝时期人物品评概念。
《世说新语·品藻》: 时人道阮思旷:“骨气不及右军,简秀不如真 长,韶润不如仲祖,思致不如渊源,而兼有诸 人之美。” 《世说新语·赏誉》: 王右军目陈玄伯:「垒块有正骨」。
《宋书·武帝纪》:
评价刘裕“身长七尺六寸,风 骨奇特。”
基本文学思想
《原道第一》
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 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仰 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惟人参之,性灵所锺, 是谓三才。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 之道也。
傍及万品,动植皆文∶龙凤以藻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云霞雕 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夫岂外饰,盖自然耳。 至于林籁结响,调如竽瑟;泉石激韵,和若球锽:故形立则章成矣,声 发则文生矣。夫以无识之物,郁然有采,有心之器,其无文欤?
人文之元,肇自太极,幽赞神明,《易》象惟先。庖牺画其始,仲 尼翼其终。而《乾》、《坤》两位,独制《文言》。言之文也,天地之 心哉!若乃《河图》孕八卦,《洛书》韫乎九畴,玉版金镂之实,丹文
绿牒之华,谁其尸之?亦神理而已。
《原道第一》
自鸟迹代绳,文字始炳,炎皞遗事,纪在《三坟》,而年世渺邈, 声采靡追。唐虞文章,则焕乎始盛。元首载歌,既发吟咏之志;益稷陈 谟,亦垂敷奏之风。夏后氏兴,业峻鸿绩,九序惟歌,勋德弥缛。逮及 商周,文胜其质,《雅》、《颂》所被,英华曰新。文王患忧,繇辞炳 曜,符采复隐,精义坚深。重以公旦多材,振其徽烈,剬诗缉颂,斧藻 群言。至若夫子继圣,独秀前哲,熔钧六经,必金声而玉振;雕琢性情, 组织辞令,木铎启而千里应,席珍流而万世响,写天地之辉光,晓生民 之耳目矣。
赞曰∶道心惟微,神理设教。光采元圣,炳耀仁孝。龙图献体,龟
书呈貌。天文斯观,民胥以效。
《征圣第二》
是以论文必征于圣,窥圣必宗于经。《易》称 “辨物正言,断辞则备”,《书》云“辞尚体要, 弗惟好异”。故知正言所以立辩,体要所以成辞, 辞成无好异之尤,辩立有断辞之义。虽精义曲隐, 无伤其正言;微辞婉晦,不害其体要。体要与微辞 偕通,正言共精义并用;圣人之文章,亦可见也。 颜阖以为∶“仲尼饰羽而画,徒事华辞。”虽欲訾 圣,弗可得已。然则圣文之雅丽,固衔华而佩实者 也。天道难闻,犹或钻仰;文章可见,胡宁勿思? 若征圣立言,则文其庶矣。
爰自风姓,暨于孔氏,玄圣创典,素王述训,莫不原道心以敷章, 研神理而设教,取象乎《河》、《洛》,问数乎蓍龟,观天文以极变, 察人文以成化;然后能经纬区宇,弥纶彝宪,发挥事业,彪炳辞义。故 知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以明道,旁通而无滞,日用而不匮。《易》 曰∶“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辞之所以能鼓天下者,乃道之文也。
• 其他重要篇目
• 文体论阐释方法:《明诗》为例
• 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 篇,敷理以举统。
• 《时序》:文学与社会的关系
• 时运交移,质文代变,古今情理,如可言乎? • 故知歌谣文理,与世推移,风动于上,而波震于
下者也。 • 故知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原始以要终,
虽百世可知也。
• 2.八体: • 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繁缛、壮丽、新
奇、轻靡。 • 八种风格要素。 • 对立统一。取法《周易》。
• 《知音》:文学的鉴赏与批评 • 不良的批评: • 原因: • 贵古贱今、崇己抑人、信伪迷真 • 批评能力的培养: • 博观。 • 态度: • 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 • 批评的角度与方法 • 六观:位体、置辞、通变、奇正、事义、宫
“文”的基本原则:
原道、征圣、宗经
《原道》是刘勰“宗经”思想的理论基础。“文之枢纽”五 篇,是围绕刘勰的这个基本文学思想展开的,它们体现了 《文心雕龙》的思想流别之归属。
荀子首次提出以儒家经典为根本的学术观点,开“独尊儒术 ,罢黜百家”之先声。
荀子之后,扬雄进一步倡导宗经。
刘勰的“原道·征圣·宗经”的基本文学思想,是对荀子、 扬雄的继承。
2是我古代文论中最体大思精的一部 著作,具有完整的系统性和精深的 理论性。
3《文心雕龙》的创作构思论、文 学风格论、批评论、鉴赏论观点 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唐以后批评家、作家影响非常深。 如陈子昂革新诗歌高举“风 骨”“兴寄”的旗帜;杜甫、白居 易论诗重视“比兴”;韩愈论文主 张尊儒、复古,都是受到《文心雕 龙》的影响与启发。
2有关问题: (1)神思 A超越时空; 特点: B依附物象;
C浸染情思。
(2)培养神思时的主体心灵状态虚:静。
(3)神思培养途径:
A积累学问, B思考事理, C观察研究, D琢磨文辞。
(4)不同作者神思有迟速之分。
4 神思范畴反映了刘勰对文学特征 意 及创作规律的深刻认识,是对文 义 学实践经验的提炼与升华,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