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诞派戏剧与贝克ppt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荒诞派戏剧与贝克特
-
1
荒诞派戏剧概况
• 一、概念 • 荒诞派戏剧是20世纪50年代诞生于法国、而后流
行 于西方、60年代末走向衰落的一个现代主义戏 剧流派,它以存在主义为哲学基础。拒绝用传统 的、理智的手法去反映荒诞的生活,而主张用荒 诞的手法直接表现荒诞人的存在。
• 荒诞派戏剧一词最早见于英国戏剧评论家马丁·艾
• (5)语言指涉功能的丧失。
-
20
《等待戈多》所体现的荒诞派戏剧的一般性特点
• 1.象征性。 • 2.无情节发展线索 • 3.循环式独特结构形式
-
21
-
22
11人生是一场盲目无望的等待人生是一场盲目无望的等待22现实的空虚无聊人的无能无奈现实的空虚无聊人的无能无奈等待戈多等待戈多以经典的荒诞派戏剧形式表现了以经典的荒诞派戏剧形式表现了现代人在上帝的缺席世界的荒诞时间的空洞现代人在上帝的缺席世界的荒诞时间的空洞历史的轮回中痛苦孤独求索沮丧麻木历史的轮回中痛苦孤独求索沮丧麻木无聊堕落反醒自欺健忘绝望期盼诸无聊堕落反醒自欺健忘绝望期盼诸般矛盾复杂的情绪在这部戏剧中几乎每一个般矛盾复杂的情绪在这部戏剧中几乎每一个场景每一个道具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都充场景每一个道具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都充满了丰富的象征和隐喻
-
15
• “戈多”究竟喻指什么?
• 戈多实际上是一种象征,代表了生活在西方社会
中惶恐不安的人们对未来若有若无的期望。即人 们在等待解救人痛苦的“希望”的到来,人们在 期望着未来能发生一点什么事,好给这沉闷、痛 苦、让人厌烦的生活带来一些“变化”。然而, 究竟应该是什么希望,什么变化?他们自己也不 知道。
-
11
• 荒诞戏剧作品: • 《等待戈多》 • 《剧终》(1957) • 《哑剧1》(1957) • 《最后一局》(1957) • 《最后一盘磁带》(1960) • 《啊,美好的日子》(1961) • 《哑剧2》(1964)
-
12
贝克特创作特点
• 荒诞。生存的荒诞和表现形式的荒诞。 • (1)人物:都是悲惨人物:贫困者,流浪者和残疾人。
• 授奖原因:“由于他的作品以一种新的小说与戏 剧性的
形式,以崇高的艺术表现人类的苦恼。”
• 1989年贝克特去世时,西方评论界誉他为“改变了当代
戏剧之走向的文学巨匠”。
-
10
• 长篇小说三部曲:《莫洛瓦》、《马龙之死》、
《无以名状的人》。
• 塑造了一群精神流浪汉的形象。主人公或者寻找
故乡、母亲、或者寻找儿子,寻找自己或自己的 替身,最终大都一无所获,表现人在现实中的无 能,人生目的的虚无,生命的可悲与荒诞。即: “人生是周而复始的艰辛而又虚无的漫游。
难的象征。
• (4)戈多:戈多是谁? • A 戈多即上帝 ; • B 戈多即波卓; • C 戈多即戈杜 ; • D 笼统地讲,戈多即希望 • E 更宽泛地讲,戈多即未知,未来,非现实的一切 ,可以是
希望,也可以是绝望,可能是幸福,也可能是灾难,可以是 一个实实在在的人,一件事,一个东西,也可以是虚无、死 亡……等超验的东西。
孤独者喻指精神生命力的匮乏和萎缩。
• (2)题材:取材于生活中最不为人所注意的琐屑乃至无
聊之事,脱靴子,戴帽子,梳妆打扮,自言自语,以示生 活之无意义、无价值。
• (3)风格:反英雄。无论对人物、命运、题材的处理还
是人物语言,都具有非英雄化倾向,解构崇高、悲壮、宏 伟的西方传统英雄主义风格,以庸俗、卑琐、乏味、无聊 为能事。
• (4)表现手法:反小说和反戏剧手法。完全颠覆了传统
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地位,人物是反现实的符 号,如残废、奴隶主、幸运儿、流浪汉等。缺乏自控情节, 往往是人物心灵的漫游,甚至是语词的漫游。环境也简化 为抽象的符号。
-
13
《等待戈多》
• 1、情节 • 第一幕: 黄昏乡间小路旁。四野空旷,只有一棵
思林1962年出版的《荒诞派戏剧》一书。
-
2
荒诞派戏剧的艺术特点
• ①反对戏剧传统,摒弃结构、语言、情节
上的逻辑性、连贯性。
• ②常用象征、暗喻的方法表达主题。 • ③用轻松的喜剧形式表达严肃的悲剧主题。
-
3
代表作家
• 法国;贝克特、尤奈斯库 • 英国:品特 • 美国:阿尔比等。
-
4
尤奈斯库(1912-1994)是荒诞派戏剧 的奠基者和主将之一;
• 通过史密斯夫妇与马丁夫妇空虚荒唐的语言、行
动和胡乱敲响的挂钟、忽明忽暗的灯等喻示人生 的空虚荒诞,通过博比一家同名、马丁夫妇互不 相识、两对夫妇互换位置等喻示自我的丧失、人 际的隔膜,通过循环结构喻示荒诞生活的延续不 绝。
-
7
• 2、主题:荒谬与隔膜,现代人生存处境的
逼真描摹。
• (1)人生是乏味的: • (2)人生是荒谬的: • (3)人与人之间是隔膜的:
-
18
• 4、艺术特征: • (1)反戏剧” • A、语言的反逻辑 • B、行动荒唐 • C、思维无理性 • D、命运的无常
-
19
• (2)悲喜剧——悲剧的喜剧化处理 • (3)人物的抽象性——人物完全与自己的生存环
境相脱节
• (4)重复的戏剧手段——终点又回到起点重复既
是荒诞人物的生存方式,也是作者表达主题的手 段和剧情构成的模式 。
-
8
• 3、表现手法: • (1)反悖手法: • (2)直喻手法: • (3)佯谬手法:
-
9
贝克特及其《等待戈多》
• 塞缪尔·贝克特(1906-1989) 出生在爱尔兰都柏林市一个
犹太人家庭,与乔伊斯同乡。
• 由于“他那具有奇特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
精神困乏中得到振奋”,1969年贝克特荣获诺贝尔文学 奖。
• 戈多是谁不重要,重要的是等待。
-
16
• 3、主题:等待。 • (1)人生是一场盲目无望的等待 • (2)现实的空虚、无聊,人的无能、无奈
-
17
• 《等待戈多》以经典的荒诞派戏剧形式,表现了
现代人在上帝的缺席、世界的荒诞、时间的空洞、 历史的轮回中痛苦、孤独、求索、沮丧、麻木、 无聊、堕落、反醒、自欺、健忘、绝望、期盼诸 般矛盾复杂的情绪,在这部戏剧中,几乎每一个 场景,每一个道具,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都充 满了丰富的象征和隐喻。
秃树。两个流浪汉弗拉季米尔(狄狄)和艾斯特 拉冈(戈戈)。
• 事件:等待戈多。 • 第二幕:第二天。同一时间。同一地点。 • 事件:等待戈多。
-
14
• 2、人物形象分析 • (1)弗拉季米尔和艾斯特拉冈:喻指无家可归的精神赤贫者。 • (2)波卓:奴隶主。极权、专制、暴虐……极端自我意志的
象征
• (3)幸运儿:命名具反讽意味。实则“不幸儿”。是人间苦
名作有《秃头歌女》、《椅子》、 《犀牛》等:
-
5
《秃头歌女》
• 《秃头歌女》 是第一部荒诞派戏剧作品、荒诞派戏剧的
经典之作;
• “秃头歌女”一词来源于演员念错的台词,本无 意义,但贝克特以此为剧名,便有了意义:隐喻 生存的悖谬。喻指剧本所描述的生活一如“秃头 歌女”:怪诞、丑陋、可憎、荒谬。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6
• 1、剧情及寓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