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民俗——精选推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民俗
《中外民族民俗》教学计划
⼀、课程性质
本课程为铁道客运服务专业的专业课,以培养德、智、体全⾯发展,掌握中外名族名俗的基础知识,通过学习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认识到保护和传承民族民俗遗产的重要性,培养学⽣热爱祖国的情感。

同时更能满⾜从事铁道客运服务专业实际运作和⼯作需要的应⽤性专门⼈才。

⼆、学⽣情况分析
我校学⽣⼤多来⾃本县各个乡村及周边地区,有乡村的,有城镇的,因城乡差距较⼤,⽽这些学⽣⼤多数都是中考落榜和初中肄业的学⽣,对待学习积极性不⾼,学习主动性差,但学⽣对此门课程有较⼤的兴趣爱好,因此教师必须认真考虑诸如此类不利及消极因素,采取有效办法来解决,以更好的⽅式⽅法来完成教学任务。

三.教学⽬的及要求
1、课程⽬的
按照课程要求分别进⾏绪论、中国名族名俗概述、中国部分名族的名俗、世界名族概述、世界部分名族的名俗等五⼤模块的学习,重点学习中国和世界上部分名族的概况和名俗⽂化,围绕由浅及深,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让学⽣了解并掌握各地不同名俗风情。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进⼀步提⾼旅游品位,培养⽂化情趣和名族⾃豪感,增强对名族名俗旅游资源的认识能⼒和开发、挖掘能⼒,为进⼀步学习专业课及从事实际⼯作打下基础。

2、教学要求
(1)了解不同民族的历史概况。

(2)掌握各民族具有特⾊的风俗习惯。

(3)结合实际对名族名俗知识加以应⽤
四、教学⼿段与⽅法
本课程由教师课堂讲解为主,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结合视频和⾳频⽂件,让学⽣更加直观地掌握教学内容。

课堂中可结合⼤量图⽚视频等,让学⽣更深刻地感受到当地穿着打扮,风俗民情等,既⽅便记忆⼜增加了学⽣的学习兴趣,使同学们认识到中外名族名俗课程的趣味性和重要性,从⽽对本课程产⽣兴趣。

五、课程内容和学时分配
概述对名族名俗的简单介绍及认识(2课时)
第⼀部分中国名族名俗概述
简要认识名族名俗的相关概念、了解中国名族的分布和现状、名俗与特点,逐步认识我国地区分布和⼈⼝、语⾔及⽂字、⾐⾷住⾏、婚姻、节⽇及禁忌等习俗特点(8课时)
第⼆部分中国部分名族的风俗
本章要求熟悉中国汉族和部分少数名族的名俗,包括⾐⾷住⾏、婚丧节庆、宗教信仰及禁忌等。

(26课时)
第三部分世界名族概述
本章是了解世界民俗基本情况的⼊门篇,主要是按亚、⾮、欧、美、⼤洋洲的顺序,介绍了各地区的名族⼈⼝、分布、种族、语⾔、宗教以及名族形成的过程,并阐述种族、名族的流动、融合,形成了当今世界名族的格局。

(18课时)
第四章世界部分名族的风俗要。

本章按亚、⾮、欧、美、⼤洋等各州顺序,介绍了我国的主要旅客客源国和向我国开发的主要旅游⽬的地国的⼈⼝名族、名俗。

(18课时)
本课程是旅游管理与酒店管理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之⼀,具有理论性强、与实际⼯作联系紧密的特点。

它以鲜明的民族性和丰富的知识性为特点,并结合民俗旅游的案例,将国内外各民族的民俗呈现在读者⾯前,是其他书籍所不能代替的。

设置本课程是为了让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学⽣掌握掌握各民族绚丽多彩的民俗⽂化及礼仪,以便他们能够运⽤所学的理论与知识在导游服务和酒店接待服务中为不同民族的客⼈提供优质的服务。

教学⽬标
思想教育⽬标:了解民俗的⼀些新理念,树⽴起服务意识、奉献意识、团队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等。

知识教育⽬标:全⾯了解民俗的基本原理、服饰民俗、饮⾷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农业民俗、⼯艺民俗、⼈⽣礼仪民俗、⼈际礼仪民俗、岁时节⽇民俗、游艺民俗和宗教信仰民俗等。

技能培养⽬标:结合实例进⾏分析,并且能够解决在⽇常的服务⼯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掌握防范潜在的危害和⾯对突发事件应采取的措施的能⼒;培养学⽣运⽤管理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

教学重点与难点:民俗的基本原理、服饰民俗、饮⾷民俗、居住民俗、⼈际礼仪民俗、宗教信仰民俗。

课时安排:
总学时理论学时实训学时
⼆、教法与学法
本课程在教法上强调课程教学的引导和互动,注重采取启发式和讨论式等多种教学形式教学教学。

本课程在学法上强调学⽣的主体性,要求学⽣主动学习,积极思考,联系各国民族民俗发展的实际情况。

三、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形式:以教师在多媒体教室讲授为主,学⽣参与互动为辅。

常规训练:课堂即兴提问,课堂案例讨论。

重点训练:实践调查研究,课后布置作业。

教材的特⾊是,按照职业教育本⾝的特点,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职业能⼒为⽬的,理论以够⽤为度,知识以适⽤为本,注意反映旅游⾏业发展的最新动态。

教学中围绕岗位群对员⼯技能的要求,强调可操作性,注重⽅法训练,以为学⽣今后在旅游⾏业就业奠定基础。

民俗与旅游的关系
⼀、民俗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旅游是民俗交融与发展的有效途径
三、掌握民俗知识是做好旅游接待的必要前提
⼆、民俗如何分类
如此⼴博的民俗内容有必要归纳成类。

民俗学界对民俗的分类有多种意见,颇具代表性的分法有“四分法”和“三分法”。

前者是将民俗分为经济民俗、社会民俗、信仰民俗、游艺民俗四⼤类型;后者将民俗分成⼼理的民俗、⾏为的民俗、语⾔的民俗王⼤类。

经济民俗包括⽣产、交换、消费过程中的习俗。

社会民俗主要指家庭、亲族、村落等社
会单位内部往来、组织、礼仪等习俗。

信仰民俗是指宗教和迷信⽅⾯的习俗。

游艺民俗是指民间⽂化娱乐活动的习俗。

⼼理的民俗是以信仰为核⼼包括各种迷信和禁忌在内的精神领域的习俗。

⾏为的民俗是在⽇常⽣活和⽣产诸⽅⾯以⾏动表现出来的习俗。

语⾔的民俗是表现在语占⽅⾯的习俗。

两种分类法⾃然各有道理,相对⽽⾔,“四分法”更清楚⼀些。

如果更概括⼀些,可以将上述四类民俗归纳为-三类,即物质民俗,⼤体相当于经济民俗;意识民俗,⼤体与信仰民俗⼀致;社会民俗与游艺民俗合并,统称为社会民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