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哮喘,被下3次病危通知书,结果是误诊,真实病因有点意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院士哮喘,被下3次病危通知书,结果是误诊,真实病因有点
意外
2003年,汪忠镐院士出现了咳嗽咳痰,胸闷气短的情况,属于哮喘的典型症状,于是他一直当成过敏性支气管哮喘在接受治疗。
奇怪的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汪忠镐院士的病情并没有明显好转,甚至有恶化趋势,最严重的一次甚至引起了窒息。
在短短两年内,汪忠镐院士一共发作过5次,每次都会因为呼吸困难,喘不上气,然后紧急接受治疗,而这两年内,他也收到过3次病危通知书,每次一次都仿佛在鬼门关走了一圈。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也开始觉得不对劲,到底是不是哮喘?如果是的话,怎么会越治越严重呢?如果不是哮喘的话,又能是什么呢?
这个疑问一直都没有解答开,直到汪忠镐院士偶然参加了学术会议,在会议上,一位外国专家在了解情况后,提醒汪忠镐院士去消化内科检查下。
汪忠镐院士听从了建议,接受了24小时食管PH监测,终于算是把幕后元凶揪出来了。
院士哮喘,被下3次病危通知书,结果是误诊,真实病因竟是它汪忠镐院士患上的是胃食管反流,在确诊真正的病因之后,汪院士接受了国外手术,而后疾病终于好转了。
同时,汪院士也意识到,胃食管反流的症状和哮喘相似,被误诊之后接受无效治疗的,肯定也不止自己一人,所以他想为更多人揪出真正病因。
在2006年4月,汪院士创立了我国首家胃食管反流病治疗中心,目的就在于避免误诊,为更多的胃食管反流患者送去希望。
从创立至今15年,该中心已经接诊了12万名患者,汪院士可谓是功德无量。
胃食管反流究竟是怎样一种病?
胃食管反流就是胃内容物逆向反流而引起的疾病,当内容物反流到食管及以上部位的时候,就会引起不适,最典型的症状就是烧心,
胸骨后有灼烧感,而且还有可能伴随心绞痛、吞咽困难、恶心反酸等症状。
反流物刺激支气管的话,还会引起哮喘和慢性咳嗽,有的人甚至以此为首发症状,所以第一时间会被确诊为哮喘。
据统计,胃食管反流普遍存在,有超过1.6亿人受其困扰,患病率可达10%,这个比例是非常高的,而想要防治这类疾病,我们自己才是第一责任人。
可惜的是,纵使医疗技术在不断发展,但是人们对于胃食管反流的关注度显然还不够。
胃食管反流“三低一高”
认知度低、就诊率低、治愈率低、误诊率高
一方面,大众对于胃食管反流的认知度还不够高
众所周知,呼吸道和食管有共同开口,所以反流物可能逆流到喉咽、气管,甚至是鼻腔、中耳等部位,从而引起头晕耳鸣、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的情况,严重的还会诱发吸入性肺炎、非心源性胸痛、中耳炎等。
所以,胃食管反流不仅仅局限在胃和食管,对多个器官系统都有不小的威胁,所以我们自身还是应当引起足够关注。
另一方面,客观因素的影响
胃食管反流的发病率是随着年龄增长而升高的,但是根据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所以胃食管反流的患病率也在逐年增长。
此外,关于我国胃食管反流病普及还不够完善,导致这类疾病不仅普遍,而且治疗效果较差,跟国际诊疗水平尚有差距,更何况一些患者,长期被误诊为“哮喘”,越治越差的患者。
其实真正应该接受的是抗反流治疗,这样哮喘才能从根源医治。
在生活中如何避免胃食管反流?
其实,很多胃食管反流患者,症状不严重的话,可以通过生活调理,少做一些容易诱发疾病的事,具体有以下这几种——
少喝饮料,尤其是碳酸饮料、含糖饮料、酒精性饮料,咖啡浓茶
等
控制体重,减少腹部脂肪堆积,脂肪层过厚会导致腹压增高,诱发反流
吃饭不宜吃撑,如果肚子撑大,要及时宽松腰带,以免被勒到,影响消化
饭碗不宜吃太晚,不能吃完立即躺下,胃里的食物容易回到食管餐后适量运动,至少过2小时后再平卧,睡觉时适度抬高上半身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因为负面的情绪,也会影响胃酸分泌率
总的来说,很多的胃食管反流患者,都被诊断为哮喘了,所以一直都治不好。
胃食管反流普遍存在,因此提醒大家,要对胃食管反流足够重视,主动了解,并且积极防治才行。
参考资料:
[1]《有些胃食管反流被误诊为哮喘》.健
康时报.2021-10-22
[2]《超1.6 亿国人患胃食管反流病,经常被当作“哮喘”误诊误治》.中国妇女报.2021-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