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2017年上海高三语文一模汇编·文言文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完整版)2017年上海⾼三语⽂⼀模汇编·⽂⾔⽂⼆
2017年上海⾼三⼀模⽂⾔⽂⼆
宝⼭
(五)阅读下⽂,完成第24——28题(13分)
陈情表(元末明初)简祖英
①⾂祖英九岁失怙①,惟慈亲鞠育,逮长知训,冀或⽤世,以酬罔极之恩,⾂之志也。

向叨⾷元祿,为何左丞参佐,适值三⼭强寇②,剽掠⼴城,⼀门妻⼥,死节五⼈;⽽⽼母陈⽒,为所拘囚。

⾂祖英隐忍不能即死,其有愧⽯苞殉国③也多矣。

②兹遇圣朝维新,征讨不服,率⼟效顺,咸蒙嘉休。

乃者三⼭逆寇,悉婴铁锁,⾂母得以⽣还,虽⾂祖英不孝之罪固所难逃,⽽得以展区区乌哺情私者,陛下之赐也。

⾂母⼦离散复完,⽩⾻复⾁,铭感圣德,彻于肝肺,虽九死其能报耶!陛下⼜复甄录④,寄以民社⑤,此正⾂殒⾸效命之秋也。

⽽⾂俯顾⾃惭,不敢拜命者,以罪戾已深,不宜职在民牧。

③钦惟圣朝,以孝道治天下,禄秩不容及不孝之徒;以仁⼼怀远⼈,匹夫⽆有不获之愿。

况⾂事元朝,叨为元⾂,幸已逃诛。

母年逾耄,孤苦特甚。

尤宜恻怛⽽钦恤者也。

伏望圣慈,收回成命,矜其爱⽇之短,俾遂归养之图,则⾂母⼦拭⽬清平,讴歌德泽,为赐多矣。

④今⾂四⼗有九,⽼母年⼋⼗有⼀。

鹤发垂堂,西⼭之⽇已薄;弃亲赴任,不孝之罪弥深。

苟违亲⽽事主,陛下安所⽤之?果尽奉欢之期,然后复求仕进,以尽忠罄节,⾮惟遂⼈⼦之私,亦圣朝孝理之道也。

【注释】①失怙:死了⽗亲。

②三⼭强寇:指元末起兵于三⼭(今佛⼭)的邵宗愚割据武装,被何左丞所灭。

③⽯苞殉国:⽯指⽯奢,苞指赵苞。

⽯奢:楚昭王相,⾏县,道有杀⼈者,相追之,乃其⽗也;纵其⽗,⾃刎⽽死。

赵苞:鲜卑侵略汉国,把汉将赵苞的母亲置于阵前,赵苞仍按时进击,他母亲和妻⼦都被鲜卑杀害,赵苞随后呕⾎⽽死。

④甄录:甄别录⽤。

⑤民社:此指地⽅官。

24.本⽂借鉴了蜀汉末西晋初(填⼈名)的《陈情表》。

(1分)
25.第1段⽤了“⽯苞殉国”的典故,对其分析不恰当是()(2分)
A.陈述隐忍苟活的惭愧。

B.表明忠孝难全的⽭盾。

C.解释⾷元俸禄的原因。

D.表达家国兼爱的情怀。

26.对2段的分析正确的⼀项是()(3分)
A.“乌哺情思,陛下之赐”,表达对明朝饶恕⾃⼰罪过的感恩。

B.“母⼦离散复完”、“罪戾已深”,旨在说明不就任的原因。

C.“母⼦离散复完、⽩⾻复⾁”,深切表达对不孝罪过的惭愧。

D.“殒⾸效命之秋也”,表达死后也要为朝廷奔⾛效命的忠⼼。

27.分析第3段是怎样说理的。

(4分)
28.“表”起先只⽤于“陈情”,以第4段为例说明这种“表”的特点。

(3分)
答案
(五)阅读下⽂,完成第24-28题。

(13分)
24.1分李密(李虔,字令伯)
25.2分C
26.3分B
27.4分
【答案⽰例】本段先摆出圣朝“以孝道治天下”、“以仁⼼怀运⼈”的⼤道理,是“以⼦之⽭攻⼦之盾”的写法,举如“禄秩不容及不孝之徒”的历史和“匹夫⽆有不获之愿”的普遮事实;在这个前提下指出⾃⼰曾侍奉元朝陷母于危境的不孝之举及“母年愈耄、孤苦特甚”的现实情况;最后希望皇上收回成命。

这样,本段的说理,逻辑严密,有礼有节。

(4分)28.3分
“陈情表”是⾂⼦向君主陈述情怀、表明⼼曲的⼀种⽂体。

⾂⼦向皇上表达忠⼼和为国效命的诚意,要动之以情;要帝王接受⾃⼰的请求,⼜要从其⼼理需求出发晓之以理。

本段先把⾃⼰的年龄与母亲对⽐,说明尽孝时⽇短尽忠时⽇长。

以“西⼭之⽇已薄”喻母亲⽣命衰落,既打动皇上,⼜⾔⾃⼰报效圣朝有⽇,“⼈⼦”之私与“圣朝”之道兼顾,道理显豁。

同时,整散结合的句式,使语意凝练⼜感情热切,使陈情鞠尽其意,增加了说服⼒和抒情性。

按以下三个⽅猫评分:内容上的特点(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主要是动之以情);形式上的特点
(对⽐⽐喻的⼿法、骈散结合的句式);为什么⽤这样的形式表达这样的内容。

崇明
(五)阅读下⽂,完成22-26题。

(13分)
观⼋骏图说
(唐)柳宗元
①古之书有记周穆王驰⼋骏升昆仑之墟者,后之好事者为之图,宋、齐以下传之。

观其状甚怪,咸若骞①若翔,若龙凤麒麟,若螳螂然。

其书尤不经,世多有,然不⾜采。

世闻其骏也,因以异形求之。

则其⾔圣⼈者,亦类是□。

故传伏羲⽈⽜⾸,⼥娲⽈其形类蛇,孔⼦如倛头②,若是者甚众。

孟⼦⽈:“何以异于⼈哉?尧舜与⼈同⽿!”
②今夫马者,驾⽽乘之,或⼀⾥⽽汗,或⼗⾥⽽汗,或千百⾥⽽不汗者。

视之,⽑物尾鬛,四⾜⽽蹄,龁草饮⽔,⼀也。

推是⽽⾄于骏,亦类也。

今夫⼈,有不⾜为负贩者,有不⾜为吏者,有不⾜为⼠⼤夫者,有⾜为者。

视之,圆⾸横⽬,⾷⾕⽽饱⾁,絺⽽清,裘⽽燠,⼀也。

推是⽽⾄于圣,亦类也。

然则伏羲⽒、⼥娲⽒、孔⼦⽒,是亦⼈⽽已矣。

骅骝、⽩羲、⼭⼦之类,若果有之,是亦马⽽已矣。

⼜乌得为⽜,为蛇,为倛头,为龙、凤、麒麟、螳螂然也哉?
③然⽽世之慕骏者,不求之马,⽽必是图之似,故终不能有得于骏马。

慕圣⼈者,不求之⼈,⽽必若⽜、若蛇、若倛头之问。

故终不能有得于圣⼈也。

诚使天下有是图者,举⽽焚之,则骏马与圣⼈出矣!
【注释】①骞:⾼飞。

②倛头:古⼈打⿁驱疫时所戴的⽅形⾯具。

22.可填⼊第①段⽅框处的虚词是()(1分)
A.哉
B.乎
C.矣
D.邪
23.第①段中引⽤孟⼦的话有何作⽤?(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从句式的⾓度赏析第②段画线句。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下列对⽂章写作背景推断正确的⼀项是()(3分)
A.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地,地⽅军政长官繁政扰民,百姓困苦。

B.宦官专权朝廷腐败,⼠⼈积极要求政治改⾰,提倡儒学复兴。

C.统治者树⽴圣⼈典型,实⾏圣⼈崇拜。

从⽽强化其愚民政策。

D.朝廷选拔⼈才慕名⽽不求实,从⽽导致⽆⼈可⽤,⼠⼈不遇。

26.本⽂善于在类推中说理,试结合全⽂作简要分析。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五)阅读下⽂,完成22—26题。

(13分)
23.引⽤孟⼦的话说明尧舜等⼈与常⼈没有差异,(1分)从⽽进⼀步说明世⼈以怪异求骏马、贤⼈的荒谬。

(1分)
24.画线句整散结合,以整句为主,(1分)散句交代推理对象,整句具体刻画马、⼈的共性特征,句式整齐,具有节奏与⽓势,(1分)突出作者对马与⼈不分贤愚皆相类的观点。

(1分)
25.D
26. ⽂章由世⼈以⼋骏图之异形求马类推世⼈传说圣⼈皆异状,由此推导出世⼈此做法的荒谬;(1分)接着由今马不论优劣形体习性⼀样,推出⼋骏不出其类;今⼈⽆论贤愚,⾯⽬习性⽆不同,推出圣⼈不当有异。

(1分)由此证明世⼈不承认⼋骏是马、圣⼈是⼈是荒唐的,以⾄于终不能寻得骏马和圣⼈。

(1分)⽂章由此穷尽曲折,层层类推,揭⽰统治者好异,以异形求⼈才的可笑与危害。

(1分)
普陀区
(五)阅读下⾯⽂章,完成第21—26题。

(13分)
⾼祖功⾂侯者年表序
【汉】司马迁
①太史公⽈:古者⼈⾂功有五品,以德⽴宗庙、定社稷⽈勋,以⾔⽈劳,⽤⼒⽈功,明其等⽈伐,积⽇⽈阅。

封爵之誓
⽈:“使河如带,泰⼭若厉,国以永宁,爰及苗裔。

”始未尝不欲固其根本,⽽枝叶稍陵夷衰微也。

②余读⾼祖侯功⾂,察其⾸封,所以失之者,⽈:异哉所闻!《书》⽈“协和万国”,迁于夏、商,或数千岁。

盖周封⼋百,幽、厉之后,见于《春秋》。

《尚书》有唐虞之侯伯,历三代千有余载,⾃全以蕃卫天⼦,岂⾮笃于仁义、奉上法哉?汉兴,功⾂受封者百有余⼈。

天下初定,故⼤城名都散亡,户⼝可得⽽数者⼗⼆三,是以⼤侯不过万家,⼩者五六百户。

后数世,民咸归乡⾥,户益息,萧、曹、绛、灌之属或⾄四万,⼩侯⾃倍,富厚如之。

⼦孙骄溢,忘其先,淫嬖①。

⾄太初百年之间,见侯五,余皆坐法陨命亡国,耗矣。

⽹②亦少密焉,然皆⾝⽆兢兢于当世之禁云。

③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镜也,未必尽同。

帝王者各殊礼⽽异务,要以成功为统纪,岂可混乎?观所以得尊宠及所以废辱,亦当世得失之林也,何必旧闻?于是谨其终始,表其⽂,颇有所不尽本末;著其明,疑者阙之。

后有君⼦,欲推⽽列之,得以览焉。

【注】①淫嬖:滥施宠幸。

②⽹:法⽹
21、⽂章中的“⾼祖”指的是____(⼈名)。

(1分)
22、⽂章第①段中与枝叶意思相同的两个词语是□□。

(2分)
23、⽂章第②段中“异哉所闻”使⽤了倒装句式,效果
是。

(2分)
24、对⽂章第③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项是()(2分)
A、历代帝王给予功⾂的不同的礼遇,其⽬的都是为了维护成功的功业。

B、历代帝王治国的⽅略各有不同,其⽬的都是为了成就⾃⼰的功业。

C、历代帝王各⾃设⽴不同的礼仪,最重要的是把成就功业作为⽬标。

D、历代帝王做事都喜欢标新⽴异,把成就功业作为统治国家的⽬的。

25、对于司马迁撰写这篇序⽂的⽬的,下⾯分析不正确的⼀项是()(2分)
A、介绍历朝历代君王分封功⾂的原则和依据。

B、剖析⾼祖时封侯功⾂后代迅速衰亡的原因。

C、告诫功⾂世家要遵守法度,切莫骄溢忘本。

D、记录可资借鉴的史实,供后⼈推究考证。

26、本⽂多处运⽤对⽐的⽅法,结合⽂章内容简析其作⽤。

(4分)
21、刘邦
22、苗裔
23、强调现实与《尚书》、《春秋》记载情况的不同,表现作者对此的惊讶和惋惜。

24、B
25、A
26、通过风爵誓词中封国永宁、代代传承的美好期望和现实事与愿违、后裔衰微的对⽐,引发疑问,为下⽂分析史实、推究原因作铺垫;以《尚书》、《春秋》中所载夏商周时期受封的侯伯传承千年和汉朝最初被封的侯爵百年间只余五家对⽐,突出功⾂后代不笃仁义、不遵法度的后果。

27、参考2016年⾼考作⽂评分标准。

松江区
七、阅读下⽂,完成第24—28题。

(13分)
南泾道院记
赵孟頫
①浙右之地,⽔居⼗七,其势汪洋沮洳,往往⽽是,⽔⾏之道,可以通⾈楫,⼟⼈谓之为泾。

嘉兴城西南五⼗⾥⽽远⽈“秀泾”,有张⽒者居其地。

德祐之末毁于兵⽕,张君全真乃改筑于秀泾之南,所谓南泾者也。

既⽽其妻死,不复娶,辟以为道院。

②脱儒冠,著道⼠服,翛然独处,以颐性养神为事。

凡⽥畴所⼊,悉以供⼟⽊⼯估。

中为殿堂,祠⽞武神。

其背为延真之阁、讲道之堂;其左右为栖⼠之舍;其阳为迎仙之桥、放⽣之池。

因池为堤,列树松、柏、梅、⽵。

⼜南数⼗百步有⼤朴,数百年物,作庵其下⽈朴庵。

陂塘环萦,林⽊蔽翳,境物洁盛,清⼈⼼⽬,故游⽅之⼠乐其处⽽多⾄焉。

盖经始于⾄元丙戌,历⼗有余年⽽后成,亦勤矣哉!
③⼈之⽣也,⾃⾮圣贤,莫不有所役,或役于名,或役于利,⼤有所求则⼤役,⼩有所求则⼩役,总总如也。

割去世累,优游恬淡以求⾃适,虽末为⽆所求。

其视汲汲于名若利,匍匐颠仆于污秽之途,规⽑发⾐⾷以妪煦妻⼦,相去岂不远哉!
④初,松江修⽵胡⽒事⽞武甚严①,其家⽕⽽神像俨然独存。

张君迎归,构殿以祠之。

上梁之⽇⾬,⼏不克建,张君祷焉。

俄有⽩鹤廿⼋从东北来,翱翔其上,良久西南去,⾬随已,⽽⼤⾬于西南三⾥之外。

何其异也!上强⼭僧靖达从吾游,道张君之为⼈,且道其意,乞⽂记其始末,故采其⾔以为记。

[注]:①⽞武:道教中的神兽
24.概括第①段的内容。

(2分)
25.从句式的⾓度赏析第②段中画线句。

(3分)
26.概述第②段中“亦勤矣哉”中“勤”的表现。

(3分)
27.对第④段中“异”指代准确的⼀项是()。

(2分)
A.指胡⽒家族遭受⽕灾⽽只有神像庄严独存这⼀奇事。

B.指张君建造宫殿祭祀神像但多⽇下⾬不停这⼀现象。

C.指张君祈祷许久让⼤⾬落在西南三⾥之外这⼀举措。

D.指张君祈祷的虔诚之⼼引来⽩鹤为其⽌⾬这件事情。

28.分析第③段画线句“相去岂不远哉”的内涵。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七、阅读下⽂,完成第24—28题。

(13分)
24.(2分)答案⽰例:介绍南泾道院的地理位置和建造缘起(由来)。

25.(3分)答案⽰例:运⽤整句(排⽐),(以殿堂为中⼼,)细致罗列了道院的设计布局,突出其清幽养性的特点。

富有
节奏,增强⽂势。

(评分说明:写出特点2分,作⽤1分)26.(3分)答案⽰例:1、投⼊之巨,2、建筑之多 3、时间之长(评分说明:1点1分)27.(2分)D
28.(3分)答案⽰例:世⼈总是被⽣活中功名利禄所驱使,为了养育妻⼦与孩⼦在名利场上匍匐前⾏。

这与张君追求的清静寡欲,追求内⼼的恬淡、⾃我安适,⾃然⽆为的处世⽅式差别很⼤。

(评分说明:世⼈特点1分、张君特点2分、)
徐汇区
(五)阅读下⽂,完成第21——25题(13分)
①⼤致天之⽣才,虽不能众,亦不独绝,⾄为⽂词,有成有不成者三:⼉时多慧,裁识书名,⽗师迷之以传注括帖,不得见古⼈纵横浩渺之书,A ,⼀也。

乃幸为诸⽣,困未敏达,蹭蹬出没于较试之场,久这⽓⾊渐落,B何暇议尺幅之外哉?⼆也。

⼈虽,亦视其所⽣,⽣于隐屏,⼭川⼈物,居室游御,鸿显⾼壮,幽奇怪侠之事,未有睹焉,神明⽆所练濯,胸腹⽆所厌余,⽿⽬既吝,⼿⾜必蹇, C三也。

凡此三者,皆能使⼈才⼒不已焉,D ,才⼒顿尽,⽽可为悲伤者,往往如是也。

②.若季重者,五岁遍受《五经》,⼗岁恣为⽂章⼆⼗⽽成进⼠,盖⼀代之才也。

⽽天亦若有以异之者。

⼤越之墟,古今冠带之国也,固已受灵⽓于斯。

⽽世籍都下,往来燕越间,起禹⽳吴⼭,江海淮沂,东上贷宗,西迤太⾏,归乎神都,所游⽬,天下之股脊喉思页处也,英雄之所廛,美好之所辅;咸在矣。

于以豁⼼神,纡眺听者,必将郁结乎⽂章。

⽽⼜少⽆专门,承学之间,灵⼼洞脱,孤游皓杳,早为贵公钜⼈所赏,闻所未闻,出见少年,裘马⼸剑,旗亭陌道之间,顾⽽乐之,此亦⽂⼼之所贻佇也。

⾝复早达,曾⽆诸⽣⼀⽇之忧,名字所⾄,赞叹盈瞩,故其为⽂字也,⾼⼴其⼼神,亮浏其⾳节,精华甚充,颜⾊甚悦,缈焉者如岭云之媚天霄,绚焉者如江霞之荡林樾;乍翕乍辟,如崩如兴;不可迫视,莫或殚形;⼤有传疏之所曾遗,著录之所未经者矣。

嗟夫,以⼀代之才,⽽绝三者之累若此,不亦宜乎。

【注】①王季重:即王思任,明末作家②.括帖:科举范⽂③诸⽣:通过县试或府试、院试的⽣员④贻佇:停靠,驻留。

21.将下⾯这句话填⼊①段的画线处,语意连贯的⼀处的是()(2分)
⼀⾷其尘,不复可鲜
22.第①段中的“不成者三”可概括为,科场之累和。

(2分)
23.下列对“⾝复早达,曾⽆诸⽣⼀⽇之忧”分析正确的⼀项使()(2分)
A.与作者“困未敏达”受累“较试之场”对⽐
B.说明“⾝复早达”没有诸⽣困顿科场的忧愁。

C.王季重因“早达”⽽⽆“诸⽣”的⽣计之忧。

D.因为“⾝复早达”,王季重成为“⼀代之才”。

24.从句式的⾓度分析第②段画线句。

(3分)
25.作者在序中阐释了⽣活与⽂学创作的关系,对作者的观点作评价。

(4分)
答案
21(2分)A
22(2分)答案⽰例:读书不⼴游历不⼴,见闻太少
23(2分)B
24(3分)答案⽰例:先以短句赞美王季重作品见解之独到⾳韵之华美,后⽤整句长句形容其⽂思的精妙和⽂采的绚烂,参差句式的⾳律与王季重的⽂学美相得益彰。

评分说明:短句分析2分长句分析2分
25(4分)答案⽰例:作者以王季重的经历及其⽂字为例阐释了读书多、游历⼴、见闻感受丰富,才能见识独到,⽂辞畅达,这⼀观点揭⽰了⽂学创作离不开⽣活的规律,但王季重的天才和“早达”只是例外,不少愚钝或困顿科场但勤奋的⼈也能写出经典作品。

评分说明:作者观点2分评价2分
杨浦区
六、阅读下⽂,完成第21-25题(15分)
论⽂偶记(节选)
刘⼤櫆(清)
⽂之道,神为主,⽓辅之。

曹⼦桓、苏⼦由论⽂,以⽓为主,是矣。

然⽓随神转,神浑则⽓灏,神远则⽓逸,神伟则⽓⾼,神变则⽓奇,神深则⽓静,故神为⽓之主。

⾄专以理为主,则未尽其妙。

盖⼈不穷理读书,则出词鄙倍空疏。

⼈⽆经济,则⾔虽累牍,不适于⽤。

故义理、书卷、经济者,⾏⽂之实。

⽂贵奇,所谓“珍爱者必⾮常物”。

然有奇在字句者,有奇在意思者,有奇在笔者,有奇在丘壑者。

有奇在⽓者,有奇在神者。

字句之奇,不⾜为奇;⽓奇则真奇矣;神奇则古来亦不多见。

次第虽如此,然字句亦不可不奇。

扬⼦《太⽞》、《法⾔》,昌黎④甚好之,故昌黎⽂奇。

奇⽓最难识,⼤约忽起忽落,其来⽆端,其去⽆迹。

读古⼈⽂,于起灭转接之间,觉有不可测识处,便是奇⽓。

⽂贵简。

凡⽂,笔⽼则简,意真则简,辞切则简,理当则简。

⽂贵变。

《易》⽈:“虎变⽂炳,豹变⽂蔚。

”⼜⽈:“物相杂,故⽈⽂。

”故⽂者,变之
谓也。

⼀集之中篇篇变,⼀篇之中段段变,⼀段之中句句变,神变、⽓变、境变、⾳节变、字句变,惟昌黎能之。

⽂法有平有奇,须是兼备,乃尽⽂⼈之能事。

上古⽂字初开,实字多,虚字少。

典谟训诰,何等简奥,然⽂法⾃是未备。

⾄孔⼦之时,虚字详备,作者神态毕出。

《左⽒》情韵并美,⽂采照耀。

⾄先秦战国,更加疏纵。

汉⼈敛之,稍归劲质,惟⼦长集其⼤成。

唐⼈宗汉,多峭硬。

宋⼈宗秦,得其疏纵,⽽失其厚茂,⽓味亦少薄矣。

⽂必虚字备⽽后神态出,何可节损?然枝蔓软弱,少古⼈厚重之⽓,⾃是后⼈⽂渐薄处。

史迁句法似赘拙,⽽实古厚可爱。

理不可以直指也,故即物以明理;情不可以显⾔也,故即事以寓情。

即物以明理,《庄⼦》之⽂也;即事以寓情,《史记》之⽂也。

凡⾏⽂多寡短长,抑扬⾼下,⽆⼀定之律,⽽有⼀定之妙,可以意会,⽽不可以⾔传。

学者求神⽓⽽得之于⾳节,求⾳节⽽得之于字句,则思过半矣。

其要只在读古⼈⽂字时,便设以此⾝代古⼈说话,⼀吞⼀吐,皆由彼⽽不由我。

烂熟后,我之神⽓即古⼈之神⽓,古⼈之⾳节都在我喉吻间,合我喉吻者,便是与古⼈神⽓⾳节相似处,久之⾃然铿锵发⾦⽯声。

21、引⽤“虎变⽂炳,豹变⽂蔚”,其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22、下列句⼦编成四组,都属于正⾯阐述作者创作主张的⼀组是()(3分)
①故义理、书卷、经济者,⾏⽂之实。

②物相杂,故⽈⽂。

③笔⽼则简,意真则简,辞切则简,理当则简。

④故⽂者,变之谓也。

⑤《左⽒》情韵并美,⽂采照耀。

⑥⽂必虚字备⽽后神态出,何可节损?
A. ①③⑤⑥
B. ①③④⑥
C. ②③④⑥
D. ①②⑤⑥
23.⽂章是怎样说明实词和虚词的辩证关系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第(7)段强调诵读要(1)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

(3分)
25.根据“即物以明理,《庄⼦》之⽂也;即事以寓情,《史记》之⽂也。

”选择其中⼀例加以简述。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六)21.⽤虎和豹的⽑⾊随季节⽽变化出美丽的⾊彩,形象⽣动地⽐喻⽂章唯“变”,才是珍贵的为⽂之道。

(2分)(形象⽣动或⽐喻1分,作⽤答到作⽂要变1分)
22.B(3分)
23.作者肯定虚词的作⽤:虚词⽤得充分,能够精神情态完全显现出来;⽽古⼈⽤实词,倒也另显出古朴厚重和简洁。

故合理运⽤两者各有其利,反之则过犹不及。

(3分)(虚词的作⽤1分,诗词的作⽤1分,考虑到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缺⼀不可1分)
答题⽰例:⽂章必备了虚词⽽有神态,因实词⽽具有厚重之⽓,应当是两者兼备,不可偏于⼀⽅,才能做到情韵并美,⽂采照耀。

(3分)
24.①设以此⾝代古⼈说话;(得古⼈之神⽓,模仿古⼈说话的样⼦、神⽓)(2分)②诵读之烂熟(1分)(3分)
25.(《庄⼦?秋⽔》:“物以明理”;《史记?廉蔺列传》、《鸿门宴》《李将军列传》:“事以寓情”。

)(4分)
秋⽔:通过寓⾔阐明哲理;史记:在历史事件和⼈物中孕育褒贬之情。

答题⽰例:1、《史记》事以寓情,如《李将军列传》之中,通过⼤将军李⼴曲解误作叛国之例,运⽤含蓄克制的笔法,如“桃李不⾔,下⾃成蹊”,深刻表现了作者对于李将军为⼈的赞扬和其砸去偶遇的不平,寄托他深刻地情感。

(4分)
2、《史记》之⽂体现了“事以寓情”太史公以其凝练成⽂的笔触记叙了《鸿门宴》各个⼈物项⽻、刘邦、张良的特点。

以⼀场暗流汹涌的宴会来表达了对于前⼈为⼈处世的智慧的敬佩赞美以及客观公正的评价,以史事来寄托对历史的敬畏之情。

(3分)
长宁嘉定
(五)阅读下⽂,完成22-26题.(13分)
①夫圣贤之所美,莫美乎聪明;聪明之所贵,莫贵乎知⼈。

知⼈诚智,则众材得其序,⽽庶绩①之业兴矣。

②是以圣⼈着⽘象②则⽴君⼦⼩⼈之辞;叙《诗》志则别风俗雅正之业;制《礼》、《乐》则考六艺祇庸③之德;躬南⾯④,则援俊逸辅相之材.皆所以达众善⽽成天功也。

天功既成,则并受名誉。

是以尧以克明俊德为称,舜以登庸⼆⼋⑤为功,汤以拔有莘之贤为名,⽂王以举渭滨之叟为贵。

③由此论之,圣⼈兴德,孰不劳聪明于求⼈,获安逸于任使者哉!是故仲尼不试⑥,⽆所援升,犹序门⼈以为四科,泛论众材以辨三等,⼜叹中庸,以殊圣⼈之德,尚德以劝庶⼏之论.训六蔽以戒偏材之失,思狂狷以通拘抗之材,疾悾悾⽽信,以明为⑦似之难保。

⼜⽈:察其所安,观其所由,以知居⽌之⾏。

④⼈物之察也,如此其详。

是以敢依圣训,志序⼈物,庶以补缀遗忘;惟博识君⼦裁览其义焉。

【注】①庶绩:各种事功。

②⽘象:《周易》中的⽘辞和象辞。

③祇庸:恭敬恒常。

④南⾯:指帝王之位。

⑤⼆⼋:指⼋恺、⼋元,⾼阳⽒和⾼⾟⽒时期德才兼备的⼈。

⑥不试:不被任⽤。

⑦为:同“伪”。

2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法和意义相同的⼀项是()(2分)
A. 莫美乎聪明
B. 则众材得其序
学⽽时习之,不亦说乎⼿裁举,则⼜超忽⽽跃
C. ⽽庶绩之业兴矣
D. 尧以克明俊德为称
后⼈哀之⽽不鉴之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23.分析第①段在⽂中的作⽤。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概括第②段的两层意思。

(4分)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25.对⽂中划线句的理解,最恰当的⼀项是()(2分)
A.通过分析⼀个⼈的⽣活态度,做事⽬的可以判定其德性品⾏.
B.了解他⼈内⼼课观察其与⼈的交往,⾏事态度等外在⾏为.
C.通过分析⼀个⼈的⽣活态度,做事动机可以推测其⽇常⾏为.
D.了解他⼈品⾏可观察其选择的⽣活环境,交往对象等⽅⾯.
26.本⽂是刘邵《⼈物志》的⾃序,请分析其写作意图。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22.(2分)B
23.(2分)第⼀段开宗明义,指出鉴别⼈才与百业兴旺息息相关,总领下⽂关于辨识⼈才、使⽤⼈才的议论。

(内容1分,结构1分)
24.(4分)⑴明君圣⼈的⽤⼈之道是成就⼤业的关键;⑵明君圣⼈选拔和任⽤杰出⼈才获得了美誉。

25.(2分) A
26.(3分)【⽰例1】作为全书的序⾔,本⽂明⽰了《⼈物志》⼀书的主要内容:记述辨识⼈才使⽤⼈才的各种理论和⽅法,弥补前⼈在品鉴⼈物⽅⾯的缺失和遗漏,帮助圣⼈明君做到“知⼈善任”。

【⽰例2】作为全书的序⾔,本⽂对⾃⼰写作《⼈物志》⼀书的动机进⾏了合理化说明:既然有了孔⼦等先贤品评⼈物在先,那么刘劭本⼈对各类⼈物加以分类品鉴,以帮助国君识别⼈才,也是⾮常适宜的。

评分说明:“序”的特点1分,具体内容2分。

青浦区
(五)阅读下⽂,完成第 25—29题(13分)
①贞观初,太宗谓侍⾂⽈:⼈有明珠,莫不贵重,若以弹雀,岂⾮可惜?况⼈之性命甚于明珠,见⾦钱财帛不惧刑⽹,径即受纳,乃是不惜性命。

明珠是⾝外之物,尚不可弹雀,何况性命之重,乃以博财物耶?群⾂若能备尽忠直,益国利⼈,则官爵⽴⾄。

皆不能以此道求荣,遂妄受财物,赃贿既露,其⾝亦殒,实可为笑。

②贪⼈不解爱财也,⾄如内外官五品以上,禄秩优厚,⼀年所得,其数⾃多。

若受⼈财贿,不过数万,⼀朝彰露,禄秩削夺,此岂是解爱财物?规⼩得⽽⼤失者也。

昔公仪休性嗜鱼,⽽不受⼈鱼,其鱼长存。

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贪,必亡其⾝。

《诗》云:“⼤风有隧,贪⼈败类。

”固⾮谬⾔也。

昔秦惠王欲伐蜀,不知其迳,乃刻五⽯⽜,置⾦其后。

蜀⼈见之,以为⽜能便⾦,蜀王使五丁⼒⼠拖⽜⼊蜀,道成,秦师随⽽伐之,蜀国遂亡。

汉⼤司农⽥延年赃贿三千万,事觉⾃死。

如此之流,何可胜记!
③若能⼩⼼奉法,常如朕畏天地,⾮但百姓安宁,⾃⾝常得欢乐。

古⼈云:“贤者多财损其志,愚者多财⽣其过。

”此⾔可为深诫。

若徇私贪浊,⾮⽌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岂不常惧?恐惧既多,亦有因⽽致死。

⼤丈夫岂得苟贪财物,以害及⾝命,使⼦孙每怀愧耻耶?
④古⼈云:“鸟栖于林,犹恐其不⾼,复巢于⽊末;鱼藏于⽔,犹恐其不深,复⽳于窟下。

然⽽为⼈所获者,皆由贪饵故也。

”今⼈⾂受任,居⾼位,⾷厚禄,当须履忠正,蹈公清,则⽆灾害,长守富贵矣。

古⼈云:“祸福⽆门,惟⼈所召。

”然陷其⾝者,皆为贪冒财利,与夫鱼鸟何以异哉?
(节选⾃《贞观政要·贪鄙》)
25.第①段以明珠弹雀为喻,形象地说明了。

(2分)
26.第②段举公仪休、秦惠王伐蜀为例,对其分析不恰当的⼀项是()。

(2分)
A.列举正反两例,观点鲜明,很有说服⼒。

B.通过对⽐,证明不可“规⼩得⽽⼤失”。

C.列举公仪休,证明“为⾂贪必亡其⾝”。

D.举秦惠王伐蜀⼀例,证明“主贪丧国”。

27.对第④段画线句理解恰当的⼀项是()。

(2分)
A.⼈与鸟、鱼⽆异,含有⾃我警⽰的意味。

B.太宗认为⼈贪财和鸟贪⾼、鱼贪深⼀样。

C. 唐太宗对⼈陷⾝于祸患的结局扼腕叹息。

D. ⼈皆因贪冒财利⽽使⾃⾝陷于灾祸之中。

28.纵观全⽂,概括“贪鄙”的恶果。

(⽤⾃⼰的话作答)(3分)
①②③
29.谈谈本⽂的现实意义。

(4分)
答案
(五)(25—29) 13分
25.⼈贪图⾝外之物会遭来杀⾝之祸。

(2分)
26.C(2分)
27.D(2分)
28.(3分)①君王贪鄙会致使亡国;②⼤⾂贪鄙,就会破坏国法,损害百姓利益。

③⼀旦败露会被削除官爵剥夺俸禄,致使⾃⼰丧命,还会使得⼦孙蒙羞。

④即使没有败露,内⼼惶惶不安,恐惧万分,也会因此丧命。

(答对其中三点即得满分)
29.(共4分)本⽂认为⼤⾂不应贪鄙,⽽应该履⾏忠诚正直、奉⾏⽆私清廉,这个观点对当下社会仍旧有积极的指导意义(现实意义)。

/(2分)当前国家正⼤⼒推进反腐倡廉正是发现了官吏腐败给社会、给党所带来的严重危害。

惩治腐败,培育清正廉洁之风,“官清⽓正”⽅可保证国家长治久安。

(2分)
⾦⼭区
五、阅读下⽂,完成24—27题。

(13分)
楮亭记〔明〕袁中道
①⾦粟园后,有莲池⼆⼗余亩,临⽔有园,楮树①丛⽣焉。

予欲置⼀亭纳凉,或劝予:“此不材⽊也,宜伐之,⽽种松柏。

”予⽈:“松柏成阴最迟,予安能待。

”或⽈:“种桃李。

”予⽈:“桃李成荫,亦须四五年,道⼈之迹如游云。

安可枳之⼀处?予期⽬前可作庇阴者⽿。

楮虽不材,不同商丘之⽊,嗅之狂醒三⽇不已者,盖亦界于材与不材之间者也。

以为材,则不中梁栋枅栌②之⽤;以为不材,则⽪可为纸,⼦可为药,可以染绘,可以颒③⾯,其⽤亦甚夥。

昔⼦瞻作《宥⽼楮诗》,盖亦有取于此。


②今年夏,酷暑,前堂如炙,⾄此地则⽔风泠泠袭⼈,⽽楮叶皆如掌⼤,其阴甚浓,遮樾⼀台。

植⽵为亭,盖以箬,即曦⾊不⾄,并可避⾬。

⽇西,骄阳隐蔽层林,啼鸟沸叶中,沉沉有若深⼭。

数⽇以来,此树遂如饮⾷⾐服,不可暂废,深有当于予⼼。

⾃念设有他树,犹当改植此,⽽况已森森如是,岂惟宥之哉?且将九锡④之矣,遂取之以名吾亭。

【注】①楮(chǔ)树:落叶乔⽊。

叶似桑,⽪可制纸。

②枅:柱上的⽅⽊。

栌:⼤柱柱头承托栋梁的⽅⽊。

③颒(huì):洗脸。

④九锡:传说古代帝王尊礼⼤⾂所给的九种器物。

24.(3分)第①段中作者提出了哪三条理由反对他⼈的提议?
25.(3分)第①段结尾处提到《宥⽼楮诗》,有何⽤意?
26.(3分)从表达⽅式的⾓度,赏析第②段画线句。

27.(4分)有⼈认为,⽂章到第①段成⽂也可结束,为何还要写夏天的⼀段?对此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五、(13分)
24.(3分)松柏长的很慢,很久才有阴凉,等不及。

桃树李树成阴,也需要等四五年,道⼈云游四海,像云⼀样游⾛,不能滞留于⼀处。

我需要的是现在可以⽤来乘凉的。

楮树不仅成长地快速,⽽且⽤处很多。

(1点1分,共3分)
25.(3分)⽤苏轼写了酬答楮树的诗歌,也对楮树赞赏有加,(1分)来印证作者认为的楮树⽤处很多的观点,更有说服⼒。

(2分)
26.(3分)运⽤描写的表达⽅式具体⽽细致地写出了楮树成荫后的种种好处,表现了作者对楮树的认可和喜爱。

(表达⽅式1分,内容和表达效果2分)
27.(4分)理由:题⽬为《楮亭记》,第⼀段已经写出了作者种植楮树的⽬的,以及楮树的种种好处,并且⽤名⼈苏轼也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