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句容市崇明片市级名校2023-2024学年中考语文模拟精编试卷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句容市崇明片市级名校2023-2024学年中考语文模拟精编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改革开放开启了中国第二次革命。

一件件过去想也不敢想的事成了现实,一座座令人望而生畏
....的山峰化为继续攀登的阶梯。

B.回望来时的路,我们的红色政权从井冈山崎岖蜿蜒的羊肠小道走来,到今天在中国大地铺设下四通八达
....、星罗密布的公路、铁路、水路。

C.新年的钟声响彻九州,疾病与灾难都会成为岁月的尘埃。

疾病肆虐
..过的冰冷土地下,是即将破土而出的春天。

D.疫情发生以来,人们都响应政府号召,“宅”在家里,街上空荡荡的,可以说是万人空巷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画家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居,驻足端详,触景生情
....,不仅潸然落泪。

B.班长有不懂的地方就虚心向老师请教,这种不耻下问
....的精神令人敬佩。

C.农村里有这么个风俗,大庭广众
....之下,夫妇俩从不合坐一条板凳。

D.我家邻村,有一个信客,年纪不小了,已经长途跋涉
....了二三十年。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低头族”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手中的方寸屏幕上,往往对身边的世界漠不关心
....。

殊不知,无论移动终端中的虚拟世界多么精彩,却无法替代现实世界的真实美好。

B.《流浪地球》公映10天就收获了30亿的票房佳绩,依照目前走势,《流浪地球》票房超过40亿指日可待
....。

C.他患有严重的胃病,日常饮食很受限制,不仅不能饮美酒,对面前的佳肴也只能浅尝辄止
....。

D.时间真如白驹过隙
....,当初迈进初中大门的那一刻仿佛就在昨天,转眼间,初中的学习生活就要结束,新的学习生活即将开始。

4.下列两句话的横线上选择填入恰当的句子。

( )
(1),我漫步于参天古木之中,发现一大丛新长的桉树,枝椏上翘,新芽竞长,欣欣向荣。

(2)在学问的海洋中,有无数的蓬莱仙岛,。

A.(1)春夏初交,群峰碧绿(2)其乐融融,涉猎其中
B.(1)群峰碧绿,春夏初交(2)涉猎其中,其乐融融
C.(1)春夏初交,群峰碧绿(2)涉猎其中,其乐融融
D.(1)群峰碧绿,春夏初交(2)其乐融融,涉猎其中
5.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在有些青年人对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洋节”津津乐道
....,对中国许多传统节日则不甚了解。

B.老师宣讲考试规则时,教室里鸦雀无声
....。

C.我们相信,通过大家坚持不懈
....的努力,我们一定能转变发展方式,过上低碳生活。

D.正因为他具有自命不凡
....的崇高理想,才在工作中取得了出色的成绩。

6.综合性学习。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传播形式和接受方式,正在发生急剧的变化。

短视频,这个甚至在5年前还有些小众的信息传播形态,如今已经成为一种网络传播主流。

下面是某班开展“短视频快速兴起原因之探究”研究性学习时收集的材料。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下列小题。

“短视频”之所以被如此命名,主要是因为此类视频的时长较短,一般是介于15秒到5分钟。

短视频的传播渠道,主要有通过短视频类、社交类、媒体类APP客户端观看,通过微信群、朋友圈分享和微信公号发布观看,通过微博发布观看等。

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零碎的短时间,如候车、等人、睡前、吃饭、排队、小憩……短小精悍、可随时开始又随时停止观看的短视频,有效地迎合了人们在生活碎片化时间里接受信息的需求。

有些视频软件,如抖音短视频APP,利用大数据,根据每一位用户的观看喜好,为他们精准推送个性化内容。

这更增强了用户的短视频观看黏度,提升了短视频传播效果,使我们观看短视频产生较强依赖。

手机视频拍摄和剪辑技术发展迅速,像小影、爱奇异、优拍等手机视频拍摄与制作软件越来越多。

这些软件的操作界面简洁,友好,让我们便捷地拍摄、剪辑、上传、分享短视频作品。

上面材料中不符合这次研究性学习主题的是材料______。

从上面的材料来看,短视频快速兴起的原因有哪些?
7.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相应的句子。

忽如一夜春风来,________________。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
京》)________________,霜重鼓寒声不起。

(李贺《雁门太守行》)古代诗文表情达意的手法多样。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暗喻和典故,真实地写出了守边将士思念家乡又更想抗敌立功的心理;刘禹锡《陋室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类比,表明自己拥有远大的志向,也要像古代名贤一样具有高洁伟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8.阅读下面一段话,回答问题。

裙钗本是修成怪,为子怀仇恨泼猴。

行者虽然生狠怒,因师路阻让娥流……罗刹无知轮剑砍,猴王有意说亲由。

女流怎与男儿斗,到底男刚压女流。

这个金箍棒多凶猛,那个霜刃青锋甚紧稠。

劈面打,照头丢,恨苦相持不罢休。

(1)本段文字节选自(人名)创作的《》(作品)。

(2)“裙钗”指的是谁?她因何“为子怀仇恨泼猴”?
二、阅读
9.阅读宋代梅尧臣的《春寒①》,完成后面小题
春昼自阴阴,云容薄更深。

蝶寒方敛翅,花冷不开心。

压树青帘②动,依山片雨临。

未尝辜景物,多病不能寻。

①这首诗写于庆历六年初春。

当时作者支持的范仲淹革新政治活动(庆历新政)正处于低潮;个人生活中,妻子谢世后次子又病逝。

②“青帘”指酒旗。

1.请你赏析这首诗的颔联。

2.请你结合诗人当时的处境和本诗内容,分析标题中“寒”的原因。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世间愚人
昔有长者子①,入海取沉水②。

积有年载,方得一车,持来归家。

诣市卖之,以其贵故,卒无买者,经历多日,不能得售,心生疲厌,以为苦恼。

见人卖炭,时得速售,便生念言:“不如烧之作炭,可得速售,”即烧为炭,诣市卖之,不得半车炭之价直。

世间愚人,亦复如是。

”①长者子:年长有声望之人的儿子。

②沉水:即沉香木,因木质坚硬,能沉于水,故名。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方.得一车方:______不如烧之.作炭之:______
2.把文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以其贵故,卒无买者。

3.从文章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11.①以前,曾听过一首歌,有这样几句歌词:“如果水倒流,落叶飞回枝头,还有多少爱人到白头;如果水倒流,一切可以从头,还有多少眼泪不再流。

”水能倒流,在大多数人眼里是不可能的。

然而,最近笔者到新疆哈密去旅游,却亲眼见识了水倒流的奇观,真的是水往高处流,而且存在多处这样的情况。

②这个奇观出现在哈密西山乡喀尔里克山山角下,距哈密市区50千米。

为验证水往高处流,当时有人曾叠了两只纸船,纸船确实随着水流逆势而上。

③当地村民说,这种现象已存在好几年了。

发生水倒流的地段在一个小山坡上,山坡总长度在60~70米,小山坡的垂直高度在3~5米。

这个小山坡上的水渠比较富有特点,每隔一段距离都会有一个弯,而且它拐弯的地方都比前一个弯要高,拐弯处的水流明显减慢。

④有专家推测,水之所以能从低处向高处流,原因是某一段的水源头较高,导致水的推动力较大,即使某段高低分明,水流也会像海水发生潮汐现象一样逆势而上。

⑤前两年,有人在广东惠州市惠东县梁化林场的山路上,也发现过水倒流的现象。

那里距惠州市区也是50千米。

明明是上坡路段,但当在坡底停车挂空档时,车子会自动溜上坡去,而且车子越重,车子上坡的速度会越快。

⑥那里的地名叫沙弗岗,在一段约200多米的一个V形路面上,有心人用油漆在上面写了“怪坡”两字。

⑦“怪坡”两字的“怪”字在下,“坡”字在上,有人拿一瓶水往“怪”字倒去,不一会儿水便向“坡”字流去。

有人解释说,这是错觉现象,是特殊地势造成的。

据说曾有聪明之人,拿了广口玻璃器皿装上水进行试验,却看到器皿的水平线是下坡端高、上坡端低。

这就用事实说明,斜坡貌似上坡,实为下坡,乃眼睛的错觉造成的。

⑧但还是有不少人强烈反对这种“错觉说”。

他们对这些现象进行独辟蹊径的解释——这些特殊地段的特殊现象是该地段重力反位倒转特性使然。

原因是此地周围有强磁矿场,发生了重力高低位置的奇异倒转现象,这是水能倒流的真正谜底。

⑨不过,这种解释需要科学试验来证实,例如,证明当地确实有强磁矿场。

1.第⑦段加点词“据说”一词能否删掉,为什么?
2.下列说法有错误
...的一项是( )
A.新疆哈密存在多处水往高处流的情况。

B.广东惠州市惠东县梁化林场的山路上,也发现过水倒流的现象,有专家推测,这是错觉
现象,是特殊地势造成的。

C.有人认为,“怪坡”周围有强磁矿场,发生重力高低位置的奇异倒转现象,这是水能倒流的真正谜底。

D.水倒流的奥秘现在还没有定论,需要进一步科学论证。

12.课外阅读《生命的声音》
那是发生在一次煤矿透水事件中的故事。

他被困在矿井下,四周一片漆黑。

卧在一个几十米高的工作台上,两天两夜了,他的精神已经临近崩溃。

他知道自己这一次是在劫难逃了。

一个人孤零零地身处千米以下的矿井中,没有吃的,没有喝的,更没有一点声音,不说饿死,憋也会把人憋死。

他听老矿工说过,以往煤矿透水事件中死亡的人,很少是饿死或窒息死亡,大都是精神崩溃,在救援队伍还未到来之前,先绝望死去。

一般人是肉体死了,而后精神随之消失;而精神绝望的人,一般都是精神死去,而后肉体也随之死去。

他就属于后者。

他放弃了,与其这样孤孤单单地熬下去,这样在孤独中无望地等,还不如早些死了,早些解脱。

黑洞洞的煤坑里什么也没有,除了死亡的影子紧紧地跟随着他,咬噬着他的肉体、咀嚼着他的灵魂之外,什么也没有。

这时,若有一点儿声音,哪怕是对他最恶毒的诅咒,不,即使是一双手打在他脸上发出的声音,也会让他欣喜若狂,从而从恍恍惚惚中醒来,重新振作起来。

但没有,一点儿也没有,连一块垃圾滚动的声音都不再有。

迷迷糊糊地,他感到光着的膀子上有点痒,下意识的用手去挠。

同时,有一个声音响起,声音很小,若有若无,但在他耳中听来,却如巨雷一样惊天动地。

嗡——分明是蚊子的声音。

他悚然一惊,忙坐起来,听着这天外之音,细细的,一波三折,时断时续。

一会儿离耳朵近了,很是清楚,如二胡的尾音;一会儿又远了,像梦的影子,让他努力侧着耳朵去寻。

这大概也是一只饿极了的蚊子,已临近死亡的边缘。

他暗暗地叹了一口气。

当这只蚊子再一次落在他的脖子上时,他一动不动。

他清晰地感觉到这只蚊子几只长长的肢在皮肤上爬动。

接着,是一只管子扎了进去,吸他的血。

他如老僧入定一般,静静地躺在那里,一动不动。

蚊子吸饱了,飞起来了,嗡嗡地唱着。

真好听。

它飞向哪儿,他的头就转向哪儿。

一直到它飞累了,停了下来,他也停止了寻找。

他想打开矿灯去看看,可又怕惊吓了它。

这一刻,他的心宁静极了。

他知道,他还活着,他不孤单,也不感到黑暗,至少,这儿还有一个生命陪伴着他。

虽然它那么小那么小,可此时,他们互相是对方的全部,包括希望,包括精神,也包括生命。

要活下去,他想,生命之间是相互关心的,尤其在患难中更是需要相濡以沫。

他相信,外面的工友们一定在千方百计地设法营救自己,他们绝不会坐视不管。

他没有别的吃的,就将煤撮着一点一点往胃里咽。

他听说过,有人在煤坑里就曾以吃煤救过命。

此后的五天,他就以听蚊子叫和吃煤延续着自己的生命。

第六天,一道亮光倾泻而下。

他得救了。

当他被救出时,耳边依然听到嗡嗡的唱歌声。

他的眼睛被包着,看不见,但分明感觉到了蚊子飞走的姿势,矫健,优美,绝不拖泥带水。

他想,生命是多么美好啊,正是在相互支撑相互扶持中,才显得丰富多彩而毫不孤单。

1.整体把握,本文标题“生命的声音”有哪几层含义?
2.从落难到被救,矿工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填补下面的变化过程(每空限2-4字),并简要说说引起整个心理变化的主要原因。

心理变化:孤独绝望悚然一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百感交集
变化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析文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4.本文向我们传达了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当身处顺境,过得平平安安的时候,我们又该持怎样的人生态度?13.现代文阅读
熬的境界
(1)熬,从火,数声。

“熬”有“抬高”的意思。

与“火”放一起表示“隔空加热”,原指烹调工序,引申到人文领域,有“艰苦修行、持久忍耐、终成正果”的意思,所谓“多年媳妇熬成婆”。

人们在劝解受过挫折、心情处于
低谷的人时,常常会说:慢慢熬吧,总会有出头的日子。

“慢慢熬”是过程,说多长就有多长;出头之日是结果,在这里还只是预期。

②一般来说,“熬”是一个被动的过程,似乎是一种消极心态。

其实不然,同样一个“熬”字,所折射出来的境界并不相同,无可奈何地挣扎叫熬,无目标地混日子叫熬,执着地与命运抗争、有预期地奋斗也叫熬。

都是“熬”,境界迥异。

③“熬”的过程是渐变,对象是时间,但不一定都是消极地混日子,关键要看你的心态和志向。

可见,心态积极,志向不改,与时间斗,与困难斗,“熬”出来的就是高境界、大成就。

④“熬”字的分量和境界,平时也许觉不出来,关键时刻高下立判。

最有说服力的是竞技场上的较量,就拿摔跤、柔道等赛事来说,双方体能势均力敌,竞技水平旗鼓相当,刚交手时难解难分,几个回合下来,筋疲力尽,特别是到了相持阶段,就看谁能经得住“熬”了。

谁的心理强大,意志坚强,最终熬了下来,谁就是胜者。

谁的心理脆弱,精神崩溃,最终“熱”不住了,谁就必输无疑,前面的拼搏付诸东流。

在“熬”的过程中,力量和胜负渐渐发生微妙变化,在最后关键时决定了输赢。

③平常人的生活也是这样,不论是熬得出名堂,还是熬不出名堂,都得熬。

问题是要辩证地认识这个“熬”字,理性地面对这个“熬”字。

在平凡的生活中“熬”出应有的境界来。

人生征途,有时候顺风顺水,有时候崎岖难行,只有处顺境不沉溺,处逆境不服输的,才能“熬”出名堂来,当然,这里的名堂,不限于功利,还应有更高的境界。

正像智者告诉我们的那样,顺境熬秉性,逆境熬心志,岁月熬人也树人,热去的是浮躁,熬出的是淡定,熬掉的是幼稚,熬得的是成熟。

选自《读有所得》,作者王兆贵,有改动
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通过解释“熬”字含义和列举生活中的现象,引出话题。

B.第②段例举了“熬”的几种形态,论证不同的“熬”展现出的境界不同。

C.第④段主要将柔道和摔跤作对比,论证如何才能在“熬”中战胜对手。

D.第5段落实到平常人的生活,告诉我们在平凡中要“熬”出境界来。

2.如果要在第③段的横线上加上一句话,下面不恰当的一项是
A.越王勾践,时刻不忘复国梦想,卧薪尝胆,熬过了那些屈辱的日子,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惑,终于兴越灭吴。

B.唐僧为了完成神圣的使命,遭遇重重危险,经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回真经,修成正果。

C.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石灰为了要留清白在人间。

熬过了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的日子,终于熬出了应有的境界。

D.“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书读得多了,时间长了,知识累积得多了,下笔就自然会达到有如神助的境界。

3.通读全文,关于“熬”的境界,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熬”的关键是心态积极,志向不改,意志坚强,“熬”出来的就是高境界、大成就。

B.平凡的生活中需要“熬”,坚持熬下去,生活オ有意义。

但如果没有熬出成绩,这种“熬”就没有意义。

C.在顺境时,不要沉浸在现有的舒适中,仍要“熬”,它可以锤炼人的性格;在逆境中更要不服输,坚持熬下去,让自己的心志更坚定。

D.“熬”的境界在于秉性和心志的修炼与打磨,最终收获成熟、坚毅与淡定,而不只是“熬”出了成绩,获得了名利。

三、语言表述
14.将下列句子重新排序,顺序恰当的一项是
①气候变化在全球引起了激烈的争论。

②也有不少科学家认为,全球变暖对飓风、暖流、风暴、洪水及干旱等极端天气现象的作用被远远夸大了。

③舆论几乎一边倒地把今年冬天的极端天气归咎于全球变暖。

④这些人认为,气候是复杂的地球整体变化过程中的一个方面,人类活动对其影响究竟能起到多大程度的作用尚无明确证据。

⑤因为早在人类出现之前,地球就出现过导致冰川大规模融化的全球变暖,而近年的气温上升很可能只是地球正常的周期性气候气变化的一个阶段。

A.①②④③⑤B.①③②④⑤C.①③⑤②④D.①③⑤②④
四、写作
15.下面有两道作文题,请任选一道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诗歌除外),立意自定,严禁抄袭,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题目一:“有一种叫”
三年时间,弹指一挥间。

初中生活即将成为你青春岁月永远的记忆。

回首走过的时光,有一种等待叫希望,有一种坚持叫执著,有一种感动叫分享,有一种感觉叫幸福……
根据你的思考和认识,在横线上填加适当的词语将题目补充完整,完成作文。

题目二:读下面的材料,然后作文。

燕子每次高飞前,总要先在低处飞行一段距离,积蓄力量,然后倏地向上,在天空中划出一道漂亮的弧线。

阅读上面的材料,你有什么联想或感悟?请任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1、D
【解析】
A. 望而生畏:一见之下就产生了畏惧心理。

形容人态度威严或事务艰难令人畏惧。

与语境相合,使用正确;
B. 四通八达:四面八方都有路可通,形容交通极便利,也形容通向各方。

与语境相合,使用正确;
C. 肆虐:(人)任意残杀或迫害;(物)大肆侵扰或破坏。

此处形容物(病毒)大肆侵扰或破坏。

与语境相合,使用正确;
D. 万人空巷: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里出来了,多用来形容庆祝
....景象,语
..、欢迎
..等盛况。

此处形容疫情发生时冷落萧条
境不合,使用错误;
故选D。

2、B
【解析】
试题分析:了解成语,不仅要知道其含义,还要了解其用法和情感色彩,要根据语境从这三个方面判断正误。

B句“不耻下问”指地位高的向地位低的人请教不感到羞耻,不符合语意。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3、C
【解析】
本题考查对成语意思的理解。

C项中的成语用错对象。

浅尝辄止的意思是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指对知识、问题等不作深入研究。

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故选C。

4、C
【解析】
试题分析:(1)依据后面叙写的是“树木”,以及“春夏初交”“群峰碧绿”两个词语的内容,应该先交代季节,后写这个季节景物特点,应该选用“春夏初交,群峰碧绿”。

可排除B和D。

(2)“涉猎其中”与“其乐融融”之间存在着先后和因果关系,应该选用“涉猎其中,其乐融融”。

排除A。

据此,答案为C。

5、D
【解析】
自命不凡,自命:自认为。

凡:平凡。

自以为不平凡,比别人高明。

贬义词。

故选D。

点睛:运用成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注意理解成语的整体意义,不能望文生义;2、注意把握成语的结构特征,不能肢解其含义;3、注意成语语义的大小、适用范围,不要界限不清;4、注意把握成语的感情色彩,不要褒贬失当;5、注意把握成语的一词多义现象,不要“一概而论”。

6、(1)材料一(2)迎合了碎片化时间里人们接受信息的需求,一些APP软件为用户精准推送个化内容,使我们观
看短视频产生较强依赖;手机软件的发展让我们便捷地拍摄、剪辑、上传、分享短视频作品。

【解析】
试题分析:(1)本次活动是“短视频快速兴起原因之探究”的综合性学习,材料一介绍的是“短视频”命名的原因,与“短视频快速兴起原因”无关。

故答案为材料一。

(2)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

本题可依据材料二中的“有效地迎合了人们在生活碎片化时间里接受信息的需求”;材料三中的“利用大数据,根据每一位用户的观看喜好,为他们精准推送个性化内容,这更增强了用户的短视频观看黏度”;材料四中的“手机视频拍摄和剪辑技术发展迅速,……这些软件的操作界面简洁,友好,让我们便捷地拍摄、剪辑、上传、分享短视频作品”等这些内容概括作答。

7、 (1)千树万树梨花开(2)半卷红旗临易水(3)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解析】
本题考查古诗文的背诵和默写。

答题时应注意,记忆型默写题,要求学生直接默写出指定的文句。

这类题目要求考生日常加强背诵识记,尤其是不仅能背诵,还要能默写。

理解性默写则要求考生通过反复诵读,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理解文意,难度要大一些。

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

注意“浊、勒、蜀”等字的字形,要正确书写。

8、(1)吴承恩西游记
(2)罗刹女(铁扇公主)。

她的儿子红孩儿在火云洞捉了唐僧“要蒸要煮”,孙悟空请观音菩萨帮忙,红孩儿被观音菩萨收作善财童子,母子分离,所以她“为子怀仇恨泼猴”。

【解析】
(1)本题考查名著《西游记》的把握,根据语段内容明确本段文字选自《西游记》第五十九回,小说的作者是吴承恩。

(2)所描写的是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的故事情节。

唐僧师徒四人火焰山受阻,孙悟空前往芭蕉洞找铁扇公主。

铁扇公主是牛魔王的妻子,红孩儿之母.因上次红孩儿想吃唐僧肉,后被孙悟空请来观音菩萨收服,所以“为子怀仇恨泼猴”。

猴王要“有意说亲由”显然是为了借芭蕉扇。

二、阅读
9、1.颔联运用了对偶、情景交融、一语双关等手法(1分,三种手法答出一种即可),描写了初春时节春寒料峭的景色,表现了作者内心的凄冷。

2.“寒”的原因:①初春的阴沉沉的天气感到寒冷;②自然界的风雨让诗人感到寒冷;③作者体弱多病,毫无游兴而感到寒冷;④作者政治处境进入人生低潮;⑤妻子和次子又亡,让作者感到寒冷
【解析】
1.赏析诗句。

“蝶寒方敛翅,花冷不开心”两句写出了春寒料峭的气候环境下的景物特征:蝴蝶因气候寒冷而紧缩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