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对事件开展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

一起看看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欢送查阅!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能够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

2.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高尚思想情操。

3.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2.朗读、背诵诗歌。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在唐朝有两位伟大的诗人,一位是李白,一位是杜甫。

李白因为他的个性浪漫洒脱,他的诗富有浪漫主义的色彩,因此他被人们称为“诗仙〞。

杜甫是一位现实主义诗人,他被人们称为“诗圣〞。

知道他为什么被称为“诗圣〞吗
(因为杜甫的大多数诗歌传达了人民的心声,表现了人们的疾苦,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因此他的诗被称为“诗史〞,而他本人也就被人们尊称为“诗圣〞。

)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杜甫所写的一首深刻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

板书:(放课件,出示课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个题目。

(学生读题目)注意,“为……所〞在文言文中是一种比拟固定的被动句式,表示被动的意思。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意思就是“茅屋被秋风吹破了〞。

“歌〞,是古代乐府诗的一种,写法上比拟自由灵活,形式上以五言、七言、杂言居多。

比方,白居易的长恨歌。

二、讲解写作背景
弄清了题目的意思,接下来我们了解一下这首诗歌的写作背景。

杜甫的一生可以说是很不得志的,也可以说,穷愁潦倒伴随了诗人的一生。

公元747年,杜甫来到长安,想通过考试进入仕途,实现他伟大的政治抱负,但唐肃宗昏庸、专横,使他的政治抱负破产。

公元755年,也就是杜甫43岁那年,爆发了一场战乱。

你们知道是什么战乱吗(安史之乱)(我觉得学习唐诗,了解唐朝历史,安史之乱是应该要知道的。

安史之乱:这是发生在唐朝中叶的一场叛乱。

公元755年,叛将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兵变,攻入长安,唐朝开始由盛转衰,直到公元763年,这场战乱才被平息。

时间长达8年)安史之乱,
使杜甫看到人民生活在水深炽热之中。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是那个时候社会的真实写照。

公元759年岁末,杜甫弃官西行,带着一家老小,来到了四川成都。

一年后,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在成都郊区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暂时安定了下来,结束了他那颠沛流离的生活。

不料到了第二年的八月的一天,大风怒号,卷走了茅屋顶上的茅草,接着又下起了大雨,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交加中度过了一个难眠之夜,因此诗人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

下面我们先听录音,请注意艺术家是怎样朗读这首诗的,等会儿我们也要学着朗读。

(放课件,录音朗读)
现在同学们也学着读一读。

(读书,检查范读)
三、文本分析
这首诗一共分为四节,我们先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诗歌的第一节。

问:我们刚刚读了第一节,你们看看第一节写了哪两个事物(比方说,第一个是秋风,那么第二个是什么)(茅草)
问:我们再来看看,诗人是怎样描写茅草的(注意诗中的动词啊,看看诗人用了哪些动词)(学生分析,讨论)
师:对的,诗人就是这样写秋风,写茅草的。

“卷〞、“飞〞、“渡〞、“洒〞、“挂罥〞、“飘转〞,一个接一个的动词,组成了一幅幅清晰的图画,紧紧地牵动着诗人的视线,拨动着诗人的心弦。

诗人通过描写把这一幕幕惨境,真实地“拍摄〞了下来。

风戏人,风弄草,何等无情;人看屋,人看草,何等无奈!
问:讲解了这一节,我想请同学们用四个字来概括一下本节诗的内容。

允许同学先讨论一下。

(秋风破屋、风卷茅草……等)
(出示课件:风卷茅草)
问:这一节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用一个词或一个字来概括一下。

我提供几个词,你们选一选。

(提示选择:急、惜、悲、惨、忧。

)请说出理由。

(担忧、焦急、痛惜等)
(出示课件:痛惜)
师:将第一节诗大声齐读一遍。

学习第二节。

(过渡语:茅屋被秋风吹破了,茅草有的被吹过了浣花溪,有的被挂在了高高的树梢,有的沉入了塘坳,难道就没有飘在地上可以捡回来的吗我们来一起看看诗歌的第二节。

我也想请一个同学来读一读) (老师提醒:这一节中,老无力、忍能、公然、呼不得等字要重读。

叹息这个词,要读出诗人的那种无奈叹息的感情。

请再读一读这一节) 问:下面也请同学们用四个字来概括一下本节诗的内容。

大家讨论一下。

(点人答复,教师注意点评,也可以请学生进行点评)(群童抱茅、倚杖叹息等)
(出示课件:群童抱茅)
问:茅草被卷走了,如果将掉在地上的茅草捡起来,多少还可以修理一下茅屋。

可是,这时却跑来一群孩子把草抱走了,无论诗人怎样的喊叫也没有用。

文中诗人用了一句话描写了自己当时的心态。

“归来倚杖自叹息〞,我们来分析一下诗中的这个“叹息〞,他“叹息〞什
么呢
师:诗人一叹自己命苦,茅屋被秋风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办呢二叹自己年老力衰,没法将茅草拣回来。

三叹自己的周围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贫苦的人,虽然是一些不值钱的茅草,但是落地之后还是有人在风雨之中抱走了它。

四叹这些孩童也是生活所迫,迫不得已而为之。

这一个“叹〞字真是写尽了诗人内心的凄苦、凄凉。

问:在这一节中,诗人称这些抱走茅草的孩童为“盗贼〞,你认为妥当吗
(学生讨论、发言,注意点拨;出示课件又呈吴郎:“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
总结:这里,我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吧,看看是不是有助于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杜甫曾经离开过草堂,他把草堂暂时交给一个姓吴的亲戚住。

原先,杜甫住在草堂,他家西边的邻居是一个孤苦伶仃的老妇人,老妇人因为穷困就经常来草堂打枣充饥。

杜甫走后,姓吴的亲戚为了防止老妇人过来打枣,却筑起了一道篱笆。

这一下,老妇人生活没着落了,就托人带口信给杜甫。

杜甫听说后,就写了一首诗给姓吴的亲戚,其中有这样几句,“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意思是说,老妇人也是穷得没有方法才来打枣吃,如果不是因为“困穷〞又怎么可能到这个样子呢所以我原先是任她来打枣的。

希望你也这样做。

那么,在本节诗中,诗人称孩童为“盗贼〞,也不过是一时气急的话,并不是真的说这些孩童是盗贼,也就应了诗中的一句话“不为困穷宁有此〞。

这也从另一
个方面说明了,当时因为战祸连连,人民已经是穷困不堪了,“路有冻死骨〞是经常能看到的现象。

正因为看到了这一点,也才有后面杜甫推己及人的高尚的政治理想。

全班同学齐读第二节。

学习第三节。

(过渡语:茅草没了,屋破了,诗人这个时候最担忧什么呢(下雨)看看第三节,诗人杜甫正碰上了这样的遭遇。

“屋漏偏逢连夜雨,船破又遇顶头风〞,真是祸不单行啊!老师范读第三节。

注意,“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这两句朗读的重音应该落在“云墨色〞和“向昏黑〞上)
师:对的,这一夜诗人是彻夜未眠。

为什么睡不好。

为什么睡不好“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盖着旧被子,孩子又把旧被子踏破了,又怎么睡得好呢我们现在生活都很幸福了,估计同学们可能没有这样的体会,我是有这样的体会的。

被子如果时间盖长了,就会变得又硬又冰,睡觉就会睡不好,正因为这样,所以小孩子才把旧被子踏破了。

由这两句诗,我们可以想象得到诗人当时已经困穷到什么地步了。

问:接下来我想提一个小问题:联系到我上面讲的安史之乱,你们想一想,这一节诗中所讲的“丧乱〞是指什么“长夜〞这个词有没有双关的意思(学生讨论,教师注意点评)
师:“丧〞在这里指的是家庭的不幸,“乱〞在这里就是指的“安史之乱〞,一个“安史之乱〞不仅使唐朝由强盛走向了衰亡,而且给人
民带了多大的痛苦,多大的不幸啊!多少人家破人亡,多少人流离失所,这样的长夜何时是一个尽头!所以这里的“长夜〞不妨理解为既指眼前难眠的长夜,也指战乱的生活没有一个尽头。

问:如果说,在第一节诗中,因为风吹破了茅草屋,诗人的心情是“忧〞,是“着急〞,是“痛惜〞,在第二节诗中,诗人是“叹〞,是“无奈〞。

那么,这节诗中诗人的心情又是怎样的也请同学们用一个词或一个字来说说。

(教师也说几个词,供学生选择。

选择:惨、愁、苦、怜、悲,学生讨论,出示课件:忧伤)(忧伤、悲苦、凄苦等)
全班齐读第三节。

学习第四节。

(过渡语:别林斯基曾说:“任何一个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

〞由个人的艰苦处境联想到其他人的类似处境,这就是伟大的杜甫,这就是杜甫草堂流芳千古的原因。

诗人又是怎样表达这份感情的呢我们来欣赏最后一局部,请先读一读这一节)
问:请仍然用四个字概括本节内容。

(大庇天下、广厦万间、企盼广厦等)(出示课件:企盼广厦)
师:“企盼广厦〞是诗人的一个美好愿望。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铮铮壮语,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胸怀。

这让我想到了曾经在陕西流传的一首民歌,其中有这样两句:“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

〞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千百
年来一直震撼着读者的心灵。

这正如当代诗人郭沫假设题成都杜甫草堂所说:
(出示课件)“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请齐读这一节。

四、结束讲授
(过渡语:这首诗,我们已经一小节一小节地讲解完了,我们最后全班齐读一遍,整体感知一下诗人当时的情景和思想感情。

在读的过程中,注意老师提醒的一些该重读的字词)
总结:诗为事作,屋因人传,如今成都杜甫草堂花海灿烂,草堂的浣花溪边也是一排排平房鳞次栉比,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诗人追求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已得以实现。

如果诗人在天有灵,我想他定会感到欣慰了。

出示课件:
草堂留后世,
诗圣著千秋。

这是朱德参观杜甫草堂后题的一副对联。

我们来一起读一读。

最后给同学们布置一个练习。

请试着把这首诗背下来,并完成课后练习一。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
【学情分析】
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对事件开展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

好的故事是孩子最珍贵的精神财富,是童年里最温馨浪漫的陪伴,
孩子是听着故事甚至编着故事长大的。

八年级的学生,阅读了一定的文学作品,已经有了相当多的故事积累,甚至不满足于看别人的故事,很有可能创作的种子正在他们心中萌芽。

此时,教给学生编写故事一些方法,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梦想,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一定会极大激起他们写作的热情。

【设计意图】
1.本单元的写作是学写故事,通过写作训练激发学生写作故事的兴趣和自信心。

2.发挥合理的想象和联想,编出情节完整、内容丰富、人物形象鲜明的故事。

3.能够在故事中巧妙设置波澜,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教学过程】
导入语:
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说:
“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

因为讲故事,我获得了诺贝文学奖。

我获奖后发生了很多精彩故事,这些故事,让我坚信真理和正义是存在的。

今后的岁月里,我将继续讲我的故事。


我们都喜欢读故事,可是写好一个故事却不是那么简单。

作家笔下的故事写遍了人间万象,记录了世间的阴晴圆缺,描摹了人生的悲欢离合。

常使我们如醉如痴、浮想联翩,甚至让许多人都有了当一个作家的梦想。

今天,我们就来做一回写故事的人吧!那么,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是怎样写就的呢
一、故事引路,感受波澜。

故事一:蒲松龄狼(略)
故事二:猎狮
伊莉微娜的弟弟佛莱特伴着她的丈夫巴布去非洲打猎。

不久,她在家里接获弟弟的电报:“巴布猎狮身死。

——佛莱特〞。

伊莉微娜悲不自胜,回电给弟弟:“运其尸回家。

〞三星期后,从非洲运来一个大包裹,里面是一个狮尸。

她又赶发了一个电报:“狮收到。

弟误,请寄回巴布尸。


很快得到了非洲的回电:“无误,巴布在狮腹内。

——佛莱特〞。

故事三:心田上的百合花(略)
故事四:纪晓岚巧写祝寿诗
大清乾隆朝王翰林为母亲做寿,请纪晓岚即席做个祝寿词助兴。

老纪也不推辞,当着满堂宾客脱口而出:“这个婆娘不是人。

〞老夫人一听脸色大变,王翰林十分为难。

老纪不慌不忙念出了第二句:“九天仙女下凡尘。

〞顿时全场活泼、交口称赞,老夫人也转怒为喜。

老纪接着高声朗读第三句:“生个儿子去做贼。

〞满场宾客变成哑巴,欢悦变成难堪。

老纪喊出第四句:“偷得仙桃献母亲。

〞大家立刻欢呼起来。

二、解析故事,探秘波澜。

讨论:
1.这四那么故事精彩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自由讨论,得出结论:都有精彩的情节,故事中巧妙设置波澜,
可谓一波三折,扣人心弦,引人入胜,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小结:它们的结构符合下面的公式:
故事=愿望+波澜+结局
2.分析一下,它们分别有那些波澜填写下面表格。

学生讨论。

3.这些“波澜〞是如何设置的呢
教师小结:
它们分别代表了四种方法:
①层层深入法。

“遇狼〞、“惧狼〞、“御狼〞三重波澜层层深入,形势愈来愈危急,愈来愈险恶,紧紧地揪住了读者的心。

层层深入,关键在于制造愈来愈紧张的气氛,然后在恰当的时候剧情陡然反转,甚至转危为安,反败为胜。

②意外迭生法。

巴布身死是一重意外,收到狮尸未收到巴布尸首又是一重意外,来电告知“巴布在狮腹内〞那么是第三重意外了,真是悬念迭起,意外丛生。

意外迭生,关键在于“巧〞。

所有的意外一一爆发,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引起读者对主人公命运、矛盾冲突的强烈关注,使其产生急迫期待、欲知后事如何的急迫心理,使文章情节跌宕多姿,波澜起伏。

③制造障碍法。

故事三中,百合“长得和杂草一模一样〞是主观障碍,杂草嘲笑、讥讽百合,蜂蝶鸟雀劝告百合是客观障碍。

百合花就在克服、战胜这些障碍的过程中实现愿望,开出花朵了。

制造障碍,关键在于合理想象,使障碍的产生顺乎理,使战胜障碍
的过程符合情。

④巧设误会法。

首句“这个婆娘不是人。

〞是制造第一次误会,众人面面相觑时,他的第二句“九天仙女下凡尘。

〞将误会解除;第三句:“生个儿子去做贼。

〞是制造第二次误会,当满座石化时,第四句“偷得仙桃献母亲。

〞再次解除了误会。

制造误会,关键在于“成心为之〞。

利用时间、地点、人为因素,成心造成人物之间的误解,使文章产生戏剧性的效果,为行文推波助澜,使情节扑朔迷离,令读者读来饶有兴趣。

三、课堂练笔,巧设波澜。

1.文题展示:
我们熟悉的各种事物,都可能引发故事。

比方眼睛、头发、嘴巴,比方书包、校服、,又比方军训、旅游、社会实践活动,等等。

这些物或事一定有不少值得挖掘的地方,有不少出人意料的富有戏剧性的故事。

请以__________的故事为题,写一篇作文。

不少于600字。

将标题补充完整。

2.确定一个主人公,为他设定一个愿望,再设计出几重波澜。

3.讨论,交流:
生1:题目青蛙看海的故事
生2:题目上学的故事
生3,题目梅的故事
……
3.小结:编写故事,其实是考查大家的构思能力和写作能力。

只要
我们巧妙构思,一定能使有限的篇幅里“尺水风动波澜起,一波三折妙趣生〞,写就精彩的故事。

四、故事展示,尺水兴波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人物描写、分析法,识记实词,理解诗歌内容及主题,背诵默写该诗。

(重点)
2、过程与方法:
多读自赏自解,感悟诗意诗人心。

体会本诗叙事和抒情结合法。

(重难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卖炭翁可怜遭遇,体会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难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一、创作背景:
唐德宗贞元末,宫中派宦官到民间市场强行买物,名为“宫市〞,实为掠夺。

二、白居易:
(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继杜甫之后又一位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人称诗魔。

著有白氏长庆集,其中新乐府最有名。

三、教学内容:
原文: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译文:
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

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

卖炭得到的钱做什么用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

可怜他身上只穿着薄弱的衣服,心里却担忧炭贱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寒冷。

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碾轧着冰冻的车辙往集市上赶去。

牛累了,人饿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们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的道路上歇息。

那得意忘形的骑着两匹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

太监手里拿着文书,嘴里说是皇帝的命令,调转车头,吆喝着赶着牛朝皇宫走去。

一车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
翁舍不得(它),(却也)没方法。

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买炭的钱了。

解释:
⑴卖炭翁:此篇是组诗新乐府中的第32首,题注云:“苦宫市也。

〞宫市,指唐代皇宫里需要物品,就
向市场上去拿,随便给点钱,实际上是公开掠夺。

唐德宗时用太监专管其事。

⑴伐:砍伐。

薪:柴。

南山:城南之山。

⑴烟火色:烟熏色的脸。

此处突出卖炭翁的辛劳。

⑴苍苍:灰白色,形容鬓发花白。

⑴得:得到。

何所营:做什么用。

营,经营,这里指需求。

⑴可怜:使人怜悯。

⑴愿:希望。

⑴晓:天亮。

辗(niǎn):同“碾〞,压。

辙:车轮滚过地面辗出的痕迹。

⑴困:困倦,疲乏。

⑴市:长安有贸易专区,称市,市周围有墙有门。

⑴翩翩:轻快洒脱的情状。

这里形容得意忘形的样子。

骑(jì):骑马的人。

⑴黄衣使者白衫儿:黄衣使者,指皇宫内的太监。

白衫儿,指太监手下的爪牙。

⑴把:拿。

称:说。

敕(chì):皇帝的命令或诏书。

⑴回:调转。

叱:喝斥。

牵向北:指牵向宫中。

⑴千余斤:不是实指,形容很多。

⑴驱:赶着走。

将:语助词。

惜不得:舍不得。

得,能够。

惜,舍。

⑴半匹红绡一丈绫:唐代商务交易,绢帛等丝织品可以代货币使用。

当时钱贵绢贱,半匹纱和一丈绫,比一车炭的价值相差很远。

这是官方用贱价强夺民财。

⑴系(jì):绑扎。

这里是挂的意思。

直:通“值〞,指价格。

四、诗内容:
一段:描写卖炭翁烧炭、运炭(卖炭)的艰辛及目的。

二段:描写卖炭翁卖炭被宫使抢夺走。

(卖炭遇宫使,炭被夺走。

) 诗意:(这是一首叙事诗),描写了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艰难,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示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财产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挖苦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诗色:1、人物描写等画面生动。

2、灵活运用衬托、反衬、比照手法。

(难点)(需要细细回味)
用“一尺雪〞、“碾冰辙〞侧面描述陪衬“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衣正单〞正面描述。

表现卖炭翁生活难上加难,可怜之状着实令人同情。

用“心忧炭贱愿天寒〞反衬“身上衣裳口中食,身上衣正单〞,衬出了卖炭翁炽烈的希望之火,只有天寒,炭价才能可观。

用“一车炭,千余斤〞、“半匹红绡一丈绫〞的炭之多之重、价钱之少反衬“宫市〞残酷的掠夺本性。

用“牛困人饥〞和“翩翩两骑〞做外观比照,突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悬殊。

名句: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五、教学过程:
1、重视朗读,可能条件下可在网上下载或直接使用朗读课件作为教学欣赏。

2、学习书注,读书必看注。

3、强调重点,考察教情学情的知识点。

比方:找出外貌描写句子;找出心理描写句子;找出动作描写句子。

部署作业:
朗读并默写(重点名句),有能力的可以改编成一篇记叙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