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版:第1课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创新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课程标准 学习要点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

2.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1.重点:掌握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与影响。

2.难点:春秋时期与战国时期变法的异同。

1.特征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的重要时期。

2.表现
(1)经济⎩⎨⎧①农业: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大量荒地得到开垦。

②手工业:技术日益进步,冶铸、纺织、漆器工艺等都有新的成就。

③商业:邯郸、临淄、宛、陶等城市成为繁华的商业中心。

(2)政治⎩⎨⎧①伴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新兴地主和自耕农出现。

②社会的发展要求逐步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

③世卿世禄、封邑制、君主与贵族联合执政的局面需要打破。

(3)军事上:春秋时期主要是争霸战争,战国时期以兼并为主,战争更加频繁。

(4)文化⎩⎨⎧①私人讲学风气兴起,民间办学兴盛,思想文化呈现出繁荣
景象,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热烈局面。

②法家学说成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1.目的:富国强兵。

2.概况
时期国别内容性质
春秋齐(管仲)
①发展农工商业;②整顿和发展军备;③改
革赋税制度,“相地而衰征”,实质上承认私
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奴隶主阶
级改革鲁
实施“初税亩”,“履亩而税”,公开承认
了土地私有
战国魏(李悝)
①实行“尽地力之教”,发展农业生产;②
推行平籴法;③制定《法经》,加强法制
地主阶级
改革
楚(吴起)
①限制贵族权力,改变世袭的分封制;②变
相没收旧贵族的土地;③裁官、削俸、养兵
和奖励军功;④要求官吏秉公执法,严禁私
门请托
春秋战国时期处理土地与人口关系的措施
(1)齐国:采取“相地而衰征”的政策,把土地与赋税相挂钩。

(2)鲁国:实行“初税亩”,承认土地私有,按亩收税。

(3)魏国:实行“尽地力之教”,发展农业生产。

(4)楚国:强令旧贵族迁居到地广人稀的地方,变相没收他们的土地。

1.必要性
(1)公元前7世纪后期,秦国偏居关中,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较为落后。

(2)公元前4世纪初,秦国开始实行一些改革,如正式废除人殉制度、迁都栎阳、初步制定户籍制度等。

2.可能性
(1)有利条件⎩⎨⎧①国君权力比较集中,旧贵族势力相对较弱。

②法家学说受到秦国君臣民众的认同。

③民风质朴,尚武精神浓厚。

(2)历史机遇⎩⎨⎧①长期以来扼制秦国发展的晋国分裂,力量削弱。

②中原士人游说各国,追求建功立业。

(3)直接原因: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继位,决心发奋图强,实现富国强兵。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探究 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与变法
[史料探究]
史料一 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政不旅旧,则民不偷;山泽各致其时,则民不苟……无夺民时,则百姓富;牺牲不略,则牛羊遂。

——《国语·齐语》
史料二 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

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

——《汉书·食货志》 史料三 ……为楚悼王立法,卑减大臣之威重,罢无能,废无用,损不急之官,塞私门之请,一楚国之俗……
——《史记·蔡泽列传》
思考
(1)史料一中“相地而衰征”的内容及实质是什么?
(2)史料二说的是哪一项改革措施?其目的是什么?
(3)这三则史料分别反映的是哪三次重要改革?这三次改革有何共同的作用?反映了当时社会怎样的时代特征?
答案(1)内容: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

实质:承认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2)措施:“平籴法”。

目的:稳定小农经济,实现富国强兵。

(3)改革:管仲改革、李悝变法、吴起变法。

共同作用:促进各诸侯国经济发展和政治进步。

时代特征: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不断增强,新的封建制度逐步确立。

[史论归纳]
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原因、内容及评价
(1)原因
①生产力的发展是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出现的根本原因。

生产力发展的显著标志是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及推广。

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进而推动了上层建筑的变革。

②频繁的战争使多国统治者都想通过变法富国强兵,从而战胜对手。

③法家思想适应了时代需要,成为各国推行改革变法的思想理论武器。

(2)内容
①政治上:改善吏治,削弱旧贵族特权。

②经济上:破坏了井田制,逐步确立土地私有制,发展经济。

③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军队战斗力。

④法制上:制定法律,以维护社会秩序,稳定政局。

(3)作用和效果
①由于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内部阶级力量的差异,其效果略有不同。

②从总体上看,都不同程度地打击了旧贵族,使新兴地主阶级地位得到强化。


究商鞅变法的时代背景
[史料探究]
史料一
史料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小雅·北山》有渰萋萋,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诗经·小雅·大田》史料三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商鞅思考
(1)根据史料二,指出生产关系领域出现了什么变化?结合史料一说明其原因。

(2)史料三体现了什么主张?其理论基础是什么?
答案(1)变化: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原因: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2)主张:变法图强。

理论基础:法家思想。

[史论归纳]
商鞅变法的背景
(1)必要性
①战国时期各国争霸的需要。

②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中央集权的需要。

③秦国相对落后,迫切希望富国强兵。

(2)可能性
①经济条件:铁农具、牛耕的出现和推广,生产力的发展,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②思想基础: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成为推行变法改革的理论武器。

③历史条件: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齐国管仲改革、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等)为商鞅变法提供了经验教训。

④秦国的有利条件:国君权力较集中;注重法家学说;民风质朴。

⑤主观条件:商鞅受到秦孝公重用。

1.“画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烟。

”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A.生产力的发展
B.争霸战争频繁
C.思想文化繁荣
D.社会动荡变革
答案 D
解析材料中“乱井田”说明井田制遭破坏,“礼乐散寒烟”说明奴隶社会礼乐崩溃,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特征是动荡变革。

2.右图所示土地制度曾经在西周时盛行,但在春秋时期逐渐瓦解,产生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B.私田的增多
C.各国的赋税改革
D.新兴地主阶层的壮大
答案 A
解析图示制度为井田制,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
展,即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3.管仲说:“利出一孔者,其国无敌;出二孔者,其兵半屈;出三孔者,不可以举兵;出四孔者,其国必亡。

”这实际上反映了春秋时期()
A.深刻反思了西周灭亡的根本原因
B.认识到统一军事指挥权的重要性
C.国家要掌握全国的财政大权
D.意识到建立中央集权制的重要性
答案 D
解析由材料关键信息“管仲”“利出一孔者,其国无敌”“出四孔者,其国必亡”等,可知材料主旨即在强调“‘一孔’的重要性”。

结合管仲代表的是法家思想,“一孔”,即加强中央集权。

据此可知:A项“深刻反思”,明显错误;B、C 两项属于无关项;D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本题正确答案选D项。

4.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一文中认为:《春秋》在鲁宣公十五年(前594年)有“初税亩”的记载,虽然仅仅三个字,却含有极其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

这里的“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主要是指() A.公开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B.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C.土地国有制度不断完善
D.井田制在历史上完全消失
答案 A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春秋时期“初税亩”的税制改革反映了逐步废除西周以来井田制下的土地国有制,公开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故选A项。

5.电视剧《大秦帝国》备受观众好评,秦孝公成为众多网友热议的对象。

当初,导致秦孝公发愤图强进行改革的直接原因是()
A.秦国经济、政治、文化落后
B.法家学说的推动
C.诸侯会盟,拒邀秦国
D.晋国分裂,士人游说
答案 C
解析四项都是秦国改革的因素,A项是不利因素,B、D两项是有利因素,C 项被秦孝公视为耻辱,因而发愤图强,进行变法,这是直接原因。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夫中行·范氏不恤庶难,欲擅晋国,今其子孙将耕于齐,宗庙之牺(作祭品用的毛色纯一的牲畜)为畎亩之勤。

材料二管子曰:“今铁官之数(办法)曰: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若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若其事立;行服连轺辇者(制造车马的手工业者)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若其事立。

不尔而成事者,天下无有。


——《管子·海王》材料三初税亩。

初者,始也。

古者什一,籍而不税。

初亩者,非正也。

古者三百步为里,名曰井田。

井田者九百亩,公田居一。

……初税亩者,非公之去公田,而履亩十取一也。

——《谷梁传·宣公十五年》材料四乌云遮满了半天,井田上润遍了雨点,这场久旱的甘霖啊!多多洒上我的私田。

——《诗经·大田》诗的大意请回答:
(1)材料一、材料二反映了在当时的社会生产过程中出现了哪些新现象?材料二中“铁官”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2)怎样理解材料三中“初亩者,非正也”?材料四反映的情况是在“初税亩”实行前还是实行后出现的?为什么?
(3)“初税亩”的实行对新的生产方式的出现有何作用?
答案(1)现象:社会生产中出现牛耕和铁制工具。

主要任务:教导各行业掌握和使用铁器。

(2)理解:原先实行土地国有制,不承认私田的出现,认为交税是不合法的。

实行前。

原因:因为私田不交税,私田数量超过公田。

(3)作用:促进了私田的开垦,出现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走向解体。

解析本题考查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和分析理解的能力。

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的“宗庙之牲为畎亩之勤”和材料二中的“铁官”等信息归纳新现象,然后回答“铁官”的任务。

第(2)问解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三,然后对照材料四,分析公田、私田的变化情况,归纳总结。

第(3)问考查对材料深层次的理解能力,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角度来考虑土地私有制出现的影响。

【学思之窗】(教材第19页)
请你想一想,当时兵家、法家都主张重视战争,赢得战争。

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识?变法改革与战胜攻取又有什么关系?
提示战争是战国时代的显著特点,“战胜强立”是战国历史的主线。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战胜对方,都十分重视发展农业和奖励军功。

法家是地主阶级的改革派。

法家思想直接产生于战国时期的变法活动。

而兵家思想来源于战争实践,是在战争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升华。

进步思想为社会变革提供思想基础,指导社会变革的进程。

各诸侯国只有通过改革变法,发展封建经济,才能够富国强兵;只有实现富国强兵,才能够达到对内巩固统治、对外战胜对方的目的。

【探究学习总结】(教材第21页)
一、本课测评
1.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实施改革变法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提示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迅速发展,社会经济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进一步削弱了人身依附关系,引起了阶级关系的变化。

新兴地主和自耕农出现,要求打破束缚,进一步解放生产力。

而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会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

因此,改革变法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春秋战国时期除商鞅变法外,还有哪些国家进行的改革变法影响比较大?
提示春秋时期著名的变法改革还有齐国管仲改革和鲁国的改革。

齐国管仲采取“相地而衰征”的政策,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鲁国实行了“初税亩”,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权。

战国时期,李悝在魏国主持变法,实行“尽地力之教”、推行“平籴法”、制定《法经》。

魏国在战国诸雄中率先强盛起来。

吴起在楚国的变法影响也较大,主张限制和削弱贵族势力、整顿吏治和改良社会风气。

楚国经过改革,成为了战国时期的强国。

二、学习延伸
探究活动:在考查历史文献与今人研究著作基础上,制作战国各国变法情况简表,标明国名、主持者姓名、大致时间,变法内容、作用影响等要素。

提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