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4古代诗歌四首(2)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诗要求做到精练、押韵,大体整齐。 7.歌行体。
乐府民歌的一种体式。“歌”是总名,铺张本事而歌称“行”, 与“ 吟”“曲”“引”“叹”“篇”“调”等均称“乐府歌行体”,其间无严 格区别。
特点:①有固定的词调,而大多篇无定句,句无定字,以杂言为主, 多口语化,通俗生动;②音韵节奏上押韵比较自由,不讲平仄、对仗;③ 表现手法:除比兴外,多用排比铺陈,叙事曲折淋漓,常用对话和细节描 写来刻画人物,塑造形象。
为代表,又称“骚体”。 特点:融汇大量神话故事,富于幻想和浪漫气息;除抒情外,大多用铺陈的
手法;句式比较散文化,大量用“兮”字。
知识备查
6.新诗。 又称“现代诗”,指中国五四运动以来产生的新体诗歌。它在形式上打
破了旧体诗歌格律的限制,采用了较为自由的形式和接近口语的白话,便于 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
课堂小结
概括主题
本诗借景抒情,诗人以洗练的笔法,神奇的想象,描 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 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写作特色
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本诗完全把情包含在景中,寓情于景,字里行间洋溢着 饱满的激情。诗人通过描写大海的辽阔与壮美来表现自己宽 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诗歌句句写景,句句抒情,把眼前 的海上景色与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并且把高 潮放在诗的末尾,通过虚写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即对大海 的感悟,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气势宏伟,而且 做到了情理结合。
知识备查
方法指导
诗歌赏析三部曲
一读:结合注释,读懂内容 二悟:联系背景,把握情感 三品:抓住关键,赏析写法
观沧海
曹操
知识备查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qiáo)
县【今安徽省亳(bó)州】人。东汉末政 治家、军事家、诗人。与曹丕、曹植合称 “三曹”。
他善诗歌,有《步出夏门行》等篇。他 的诗歌散文清峻整洁,气魄雄伟,慷慨悲 凉,篇中抒发了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 了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
知识备查
了解诗歌
诗歌按时代分为古体诗、近体诗和新诗;按表达方式分为叙事诗和 抒情诗。
1.古体诗。 又称“古诗”“古风”,指唐以前(主要是汉魏)的诗歌和模仿唐以前 的诗歌创作的作品。它由民歌发展而来,不求对仗、平仄,用韵自由。中 唐的白居易、元稹用乐府的形式写新题,称新乐府,仍属古体诗的范围。 2.近体诗。 与古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样式,又称“今体诗”“格律诗”。句数、 字数、平仄、用韵都有严格的规定。分律诗和绝句两类。
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诗歌,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观沧海
jié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sè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精读细研
1.请同学反复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合作探究
4.“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四句展现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为 什么曹操会产生这样的想象?
这四句展现了大海之大,有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派。
合作探究
5.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想一想,这首诗里集中反映了 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在这里,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 歌里,借着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 苍劲的气派,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到达,登上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多么
译:东行到达碣石山,前来观看大海。
水波荡漾的样子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耸立
译: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
精读细葱地生长,各种草长得茂盛。
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巨大的波浪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动 景
译:萧瑟的秋风吹过,海上掀起巨浪,在翻卷,在呼啸。
知识备查
3.律诗。 近体诗的一种体式,分五律和七律。它在音韵、平仄、句式、对仗上都
有一定的规格和要求。全诗八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4.绝句。 近体诗的一种体式,分五绝和七绝,四句一首,一般认为是“截律诗之半”
而成。 5.楚辞。 诗歌的一种体式,因产生于战国时期南方楚地而得名,以屈原的《离骚》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 的明珠。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 含着深刻的哲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古 代诗歌四首》,去领会古人融情于景、借景抒 情的方法和讲究炼字炼句的创作精神。
七年级语文上册
4 古代诗歌四首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背诵诗歌。(重点) 2.了解诗歌的有关知识,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 3.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提 高古诗文修养。(难点) 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 情趣。(素养)
合作探究
1.全诗围绕哪个字来写的?
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 登山所见。
2.作者看到、听到和想到了什么?
观沧海
看 水 山岛 树木 百草 洪波 听 秋风萧瑟
日月之行 星汉灿烂 想
宏伟志向
合作探究
3.哪些景物是实写,哪些句子是虚写?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实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虚中有实 实中有虚
知识备查
背景资料
《观沧海》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公元207年, 曹操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 在平定乌桓,消灭袁绍残余势力后,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站在 高高的碣石山上,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他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 壮丽的诗篇。 目睹祖国的大好河山后,更激起诗人要一统天下的强 烈愿望,故才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的诗句。
精读细研
像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它,指沧海
译:太阳和月亮不停运行,好像从海中升起;
银河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译: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里产生出来的。
幸运
达到极点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我十分庆幸,可以用这首诗歌来歌咏自己此刻的心志。
合作探究 再读诗歌,思考以下问题:
1.全诗围绕哪个字来写的? 2.作者看到、听到和想到了什么? 3.哪些景物是实写,哪些句子是虚写? 4.“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四句展现了一幅怎 样的图景?为什么曹操会产生这样的想象? 5.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想一想,这里集中反 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乐府民歌的一种体式。“歌”是总名,铺张本事而歌称“行”, 与“ 吟”“曲”“引”“叹”“篇”“调”等均称“乐府歌行体”,其间无严 格区别。
特点:①有固定的词调,而大多篇无定句,句无定字,以杂言为主, 多口语化,通俗生动;②音韵节奏上押韵比较自由,不讲平仄、对仗;③ 表现手法:除比兴外,多用排比铺陈,叙事曲折淋漓,常用对话和细节描 写来刻画人物,塑造形象。
为代表,又称“骚体”。 特点:融汇大量神话故事,富于幻想和浪漫气息;除抒情外,大多用铺陈的
手法;句式比较散文化,大量用“兮”字。
知识备查
6.新诗。 又称“现代诗”,指中国五四运动以来产生的新体诗歌。它在形式上打
破了旧体诗歌格律的限制,采用了较为自由的形式和接近口语的白话,便于 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
课堂小结
概括主题
本诗借景抒情,诗人以洗练的笔法,神奇的想象,描 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 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写作特色
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本诗完全把情包含在景中,寓情于景,字里行间洋溢着 饱满的激情。诗人通过描写大海的辽阔与壮美来表现自己宽 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诗歌句句写景,句句抒情,把眼前 的海上景色与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并且把高 潮放在诗的末尾,通过虚写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即对大海 的感悟,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气势宏伟,而且 做到了情理结合。
知识备查
方法指导
诗歌赏析三部曲
一读:结合注释,读懂内容 二悟:联系背景,把握情感 三品:抓住关键,赏析写法
观沧海
曹操
知识备查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qiáo)
县【今安徽省亳(bó)州】人。东汉末政 治家、军事家、诗人。与曹丕、曹植合称 “三曹”。
他善诗歌,有《步出夏门行》等篇。他 的诗歌散文清峻整洁,气魄雄伟,慷慨悲 凉,篇中抒发了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 了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
知识备查
了解诗歌
诗歌按时代分为古体诗、近体诗和新诗;按表达方式分为叙事诗和 抒情诗。
1.古体诗。 又称“古诗”“古风”,指唐以前(主要是汉魏)的诗歌和模仿唐以前 的诗歌创作的作品。它由民歌发展而来,不求对仗、平仄,用韵自由。中 唐的白居易、元稹用乐府的形式写新题,称新乐府,仍属古体诗的范围。 2.近体诗。 与古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样式,又称“今体诗”“格律诗”。句数、 字数、平仄、用韵都有严格的规定。分律诗和绝句两类。
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诗歌,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观沧海
jié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sè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精读细研
1.请同学反复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合作探究
4.“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四句展现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为 什么曹操会产生这样的想象?
这四句展现了大海之大,有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派。
合作探究
5.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想一想,这首诗里集中反映了 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在这里,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 歌里,借着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 苍劲的气派,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到达,登上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多么
译:东行到达碣石山,前来观看大海。
水波荡漾的样子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耸立
译: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
精读细葱地生长,各种草长得茂盛。
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巨大的波浪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动 景
译:萧瑟的秋风吹过,海上掀起巨浪,在翻卷,在呼啸。
知识备查
3.律诗。 近体诗的一种体式,分五律和七律。它在音韵、平仄、句式、对仗上都
有一定的规格和要求。全诗八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4.绝句。 近体诗的一种体式,分五绝和七绝,四句一首,一般认为是“截律诗之半”
而成。 5.楚辞。 诗歌的一种体式,因产生于战国时期南方楚地而得名,以屈原的《离骚》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 的明珠。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 含着深刻的哲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古 代诗歌四首》,去领会古人融情于景、借景抒 情的方法和讲究炼字炼句的创作精神。
七年级语文上册
4 古代诗歌四首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背诵诗歌。(重点) 2.了解诗歌的有关知识,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 3.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提 高古诗文修养。(难点) 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 情趣。(素养)
合作探究
1.全诗围绕哪个字来写的?
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 登山所见。
2.作者看到、听到和想到了什么?
观沧海
看 水 山岛 树木 百草 洪波 听 秋风萧瑟
日月之行 星汉灿烂 想
宏伟志向
合作探究
3.哪些景物是实写,哪些句子是虚写?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实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虚中有实 实中有虚
知识备查
背景资料
《观沧海》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公元207年, 曹操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 在平定乌桓,消灭袁绍残余势力后,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站在 高高的碣石山上,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他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 壮丽的诗篇。 目睹祖国的大好河山后,更激起诗人要一统天下的强 烈愿望,故才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的诗句。
精读细研
像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它,指沧海
译:太阳和月亮不停运行,好像从海中升起;
银河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译: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里产生出来的。
幸运
达到极点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我十分庆幸,可以用这首诗歌来歌咏自己此刻的心志。
合作探究 再读诗歌,思考以下问题:
1.全诗围绕哪个字来写的? 2.作者看到、听到和想到了什么? 3.哪些景物是实写,哪些句子是虚写? 4.“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四句展现了一幅怎 样的图景?为什么曹操会产生这样的想象? 5.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想一想,这里集中反 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