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石室锦城外国语学校中考化学模拟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都石室锦城外国语学校中考化学模拟卷
一、选择题
1.下列图像中有关量的变化趋势与对应叙述关系正确的是( )
A .向一定质量表面生锈的铁片中滴加盐酸至过量
B .向一定质量的稀硫酸中滴加水
C .向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混合溶液中滴加石灰水至过量
D .加热一定质量的氯酸钾
2.已知: 32322Fe(OH)Fe O +3H ΔO ,现将CO 气体与21.4g Fe (OH )3在密闭容器中加热一段时间后得到Fe 、Fe x O y 混合物12.8g ,将此混合物溶于100.0g 稀H 2SO 4恰好完全反应,产生0.2g H 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生成CO 2和H 2O 共8.6g
B .混合物中含5.6g 铁元素
C .Fe x O y 为Fe 2O 3
D .该稀硫酸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9.6%
3.如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将丙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升温的方法
B .t 1℃时,可以制得溶质质量分数为8%的丙溶液
C .t 2℃时,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20℃,析出甲的质量比析出乙的质量大
D .t 1℃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高到t 2℃时,溶质质量分数为甲>乙>丙
4.把8.9gMg 、Zn 合金放入一定量的稀盐酸中,恰好完全反应,产生0.4g H 2,在上述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入足量的NaOH 溶液,充分反应后生成NaCl 的质量为( )
A .23.4g
B .29.25g
C .30.5g
D .26.25g
5.部分变质的烧碱样品18.6g ,能与7.3%的稀盐酸200g 恰好完全反应,则此样品中变质的烧碱与原烧碱的质量比为( )
A .3:2
B .2:3
C .1:2
D .1:1
6.固体X 可能由氢氧化钠、碳酸钠、氯化钠、硝酸镁、硝酸钡、硫酸钠、硫酸铜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组成(提示:以上物质中,只有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水溶液显碱性)。

为确定
其组成,进行如下实验:
①将固体X加入水中充分溶解,得到无色溶液;
②测X溶液的pH,pH= 13;
③向X的溶液中加入足量的硝酸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过滤;
④向步骤③所得沉淀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沉淀不溶解;
⑤向步骤③所得的滤液中加入过量的稀硝酸,再加入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根据以上实验信息,关于固体X组成的判断有以下几种说法:
①不能确定是否有硝酸镁;
②硝酸钡、硫酸铜、碳酸钠一定不存在;
③硫酸钠和氢氧化钠一定存在;
④不能确定是否有氯化钠。

以上说法中正确的个数是
A.1个B.2个C.3个D.4个
7.逻辑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

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碱溶液呈碱性,呈碱性的溶液一定是碱溶液
B.单质只含一种元素,只含一种元素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
C.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D.有机化合物都含碳元素,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有机化合物
8.下列除去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括号内为杂质)的方法,正确的是()
A.CO(CO2)——通过足量的灼热氧化铜
B.MnO2粉末(KCl)——溶解、过滤、洗涤、干燥
C.FeSO4溶液(CuSO4)——加入足量锌粉、过滤
D.Na2SO4溶液(NaCl)——加入适量硝酸银溶液、过滤
9.将10g氧化铜粉末加入到100g一定质量分数的稀硫酸中,微热到氧化铜全部溶解,再向溶液中加入ag铁粉,使溶液中的溶质完全反应后,过滤,将滤渣在低温下烘干,得到干燥固体质量仍然为ag,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稀硫酸中溶质质量分数为12.25%
B.滤渣中一定含有铜,可能含有铁
C.加入铁粉后有红色固体产生,还有少量气泡产生
D.a的取值范围:a≥8
10.水垢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和氢氧化镁。

现取一定量的碳酸钙和氢氧化镁的混合物,向其中加入100g 14.6%的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后,得到 111.4g 溶液,将溶液蒸干得到 20.6g 固体,则原混合物中碳酸钙的含量约是()
A.77.5% B.63.3% C.46.7% D.22.5%
11.逻辑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

以下推理正确的是()
A.单质中只含有一种元素,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B.化学变化中分子种类发生改变,分子种类发生改变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C.酸碱中和反应有水生成,有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酸碱中和反应
D.活泼金属能与稀硫酸反应放出气体,能与稀硫酸反应放出气体的物质一定是活泼金属
12.在AlCl3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至过量,发生如下反
应:3NaOH+AlCl3=Al(OH)3↓+3NaCl, Al(OH)3+NaOH=NaAlO2+2H2O。

已知NaAlO2易溶于水,则下列图像不正确的是( )
A.B.
C.
D.
13.中考复习阶段,小轩同学梳理了以下知识:①利用金属的化学性质可以区别不同金属的活动性强弱;②催化剂一定能加快化学反应的速率;③具有可燃性的气体有甲烷、氢气和氧气;④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故破坏其中一个条件就可以灭火;⑤微量元素是人体健康必不可少的,但补充微量元素也要适可而止;⑥二氧化碳能灭火是因为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而用水灭火是因为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其中你认为合理的是:
A.①④⑤ B.①③⑥ C.②⑤⑥ D.②④⑤
14.已知AgNO3见光易分解,aAgNO3=bNO2↑+cO2↑+ dX(NO2能与NaOH反应)。

取34 g AgNO3加热至完全反应,将所得气体依次通过NaOH溶液、均热的铜网,测得NaOH 溶液增重9.2g,灼热的铜网增重3.2g。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AgNO3应保存在棕色瓶中B.生成X的质量为21.6g C.X是银
D.c: d=1: 1
15.将一定质量的氧化铜粉末加入到100g质量分数为14%的硫酸溶液中,微热至氧化铜全部溶解,再向蓝色溶液屮加入Wg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烘干,得到干燥的固体混合
物仍是Wg。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W的取值范围是W≥8g B.加入氧化铜的质量是10g
C.最后得到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约是19.7%D.产生气体的质量为0.07g
16.一包固体粉末可能含有Mg(NO3)2、CaCO3、NaOH、CuCl2、NaCl和Ca(NO3)2中的一种或几种,为确定其组成,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沉淀Ⅰ是氢氧化铜沉淀
B.无色溶液A中一定有NaOH
C.原固体粉末肯定有NaCl
D.原固体粉末一定有CaCO3、NaOH、Mg(NO3)2、CuCl2和Ca(NO3)2
17.A-C都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A可用于金属表面除锈,F可以用于改良酸性土壤,D、E组成元素相同,B、C常温下为气体。

图中“一”表示能相互反应,“→”表示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E→F是一个放热反应
B.B→E,C→E的反应类型可能不相同
C.若G为一种盐,则A不可能与G发生反应
D.若G为一种温室气体,实验室可用F溶液检验G
18.在托盘天平(灵敏度极高)两边各放一只等质量的烧杯,在两只烧杯里各加入足量、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调节天平至平衡,然后向左端烧杯加入 5.6克铁,要使天平再次平衡,应向右边烧杯加入
A.5.4克氧化钙 B.5.6克铜 C.6克镁 D.10克碳酸钙
19.除去下列物质中的杂质,所选用的方法正确的是:
物质(括号内为杂质)操作方法
A CO2(HCl)先通过过量氢氧化钠溶液,再通过浓硫酸
B铁粉(锌粉)加过量FeSO4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洗涤、干燥
C CO2 (CO)通入氧气后,点燃
D NaCl溶液(Na2CO3)加稀硫酸至恰好不再产生气泡为止
A.A B.B C.C D.D
20.为了除去粗盐中的Ca2+、Mg2+、SO42-及泥沙,可将粗盐溶于水,然后进行下列五项操作。

其中错误的操作顺序是()
①过滤,②加过量的NaOH溶液,③加适量盐酸,④加过量Na2CO3溶液,⑤加过量BaCl2溶液.
A.④②⑤①③B.⑤④②①③C.②⑤④①③D.⑤②④①③21.下列图象分别与选项中的描述相对应,其中正确的是()
A.表示向一定量大理石中滴加稀盐酸,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变化B.表示加热一定量碳铵(NH4HCO3),试管中固体的质量变化C.表示电解水实验中,生成的氢气及氧气的质量关系
D.表示向相同浓度和体积的稀硫酸中加入足量的镁粉和铁粉,产
生氢气的质量关系
22.将质量相等、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两份稀硫酸分装在甲、乙两个烧杯中,再称取质量相等的铝和锌,把铝放入甲烧杯中,锌放入乙烧杯中。

待反应结束后,发现甲烧杯中铝有剩余,乙烧杯中的锌已全部反应,根据此现象推断,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A.一定是乙烧杯中产生的氢气多
B.可能乙烧杯中产生的氢气多
C.一定是甲烧杯中产生的氢气多
D.可能甲、乙两烧杯中产生的氢气一样多
23
.下列图象与对应的说法相匹配的是 ( )
① 表示KMnO4加热制O2生成的MnO2的质量与时间的关系图
② 表示C还原CuO的实验中,试管内的固体质量与时间的关系图
③ 表示向饱和的Ca(OH)2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CaO,溶液中溶质质量与时间的关系图
④ 等质量的铁片和锌片分别和足量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反应
A.①③ B.③④ C.②④ D.②③
24.烧杯中盛有一定质量的氧化镁和氧化铁的固体混合物,向其中加入稀盐酸 100 g,恰好完全反应,得到该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 120 g。

再向其中加入足量氢氧化钠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将沉淀洗涤、干燥、称量,其示数为 27.2 g。

则下列相关计算中,不正确的是()。

A.原固体中金属元素质量为 13.6g B.所用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29.2%
C.最终所得溶液中含有 NaCl 58.5g D.实验中消耗的氢氧化钠质量为 32g
25.小明同学对所学部分化学知识归纳如下,其中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 物质的分类
B
物质的检验和区别
纯碱、胆矾、生石灰—盐类
煤、石油、天然气—化石燃料
可用灼烧闻味的方法检验羊毛和涤纶
燃着的木条区别氮气和二氧化碳
C概念的认识D物质的性质和应用
A.A B.B C.C D.D
二、实验题
26.同学们在学习Ca(OH)2的化学性质时,对Ca(OH)2溶液和Na2CO3溶液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进行探究.请你一同探究并回答下列问题:
(提出问题):滤液中的溶质是什么物质?
(查阅资料):①Ca(NO3)2溶液呈中性.②Ca(NO3)2+Na2CO3=CaCO3↓+2NaNO3
(猜想假设):
甲同学认为:只含有NaOH;
乙同学认为:只含有NaOH、Ca(OH)2;
丙同学认为:含有NaOH、Ca(OH)2、Na2CO3;
你认为可能含有_____。

(分析讨论):丁同学认为_____同学的猜想肯定是不合理的,理由是____。

(实验设计):请你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来验证你的猜想是正确的。

甲同学也针对自己的猜想进行了如下实验。

你认为甲同学的实验结论是否正确_____(填正确或不正确),理由是______。

(反思拓展):在分析化学反应后所得物质的成分时,除了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要考虑____。

27.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请结合图表信息回答问题:
Ⅰ.写出图中①②仪器的名称:①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

Ⅱ.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固体混合物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加热时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Ⅲ.①为研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适宜条件(温度、浓度、固体的颗粒大小等因素会影响化学反应的快慢),进行了如下四组实验:
实验编号
甲乙丙丁
药品
m g大理石块状块状粉末状粉末状
n g盐酸(过量)稀盐酸浓盐酸稀盐酸浓盐酸
大理石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甲与_________对照(填编号),是为了研究固体反应物颗粒大小对反应快慢的影响;上述实验中,另一个影响反应快慢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可随时控制反应发生或停止的装置为_______(填序号),若用E装置收集该气体,气体应从_____(填“a”或“b”)端通入。

若在收集得到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稍作震荡,试液颜色变为______色,变色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

Ⅳ.甲烷是一种无色气体,密度比空气小,难溶于水的气体。

实验室用无水醋酸钠(固体)与碱石灰(固体)混合加热制得,则可选择的发生装置为___________(填序号),选择装置D收集甲烷气体的理由是__________。

28.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是两种常见的碱.小林将两种碱的溶液分别装入试管A、B 中,进行如下实验.
(1)实验l
中,两支试管的溶液都变成色.
(2)实验2中,若B盛装的是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3)实验3中,小林向两支试管中吹气,A中有白色沉淀生成,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B中无现象,为探究吹气后B中溶质的成分,小林进行如下探究:
(提出猜想)猜想1:溶质只有氢氧化钠
猜想2:溶质只有碳酸钠
猜想3:溶质有氢氧化钠和碳酸钠
(实验和结论)
实验实验现象结论
取B中少量溶液,加入澄清石灰水至不再产生沉淀为止,过滤后取上层清液,向其中加几滴酚酞溶液.产生白色
沉淀
溶液呈现
红色
猜想3
成立
(反思与评价)老师评价小林得出的结论不正确,是因为.
如果要验证猜想3成立,你的改进意见是.
29.根据实验内容回答问题。

(1)图A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___________,放出大量的热,有黑色固体生成。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2)图B装置用于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除图中所示的方法外,在实验室中氧气还可用____(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示)方法制取。

(3)用稀盐酸和大理石在C装置中反应制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并验证CO2有关性质,观察到烧杯中导管口有气泡冒出,但无其他明显现象。

若证明CO2与NaOH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以下方案合理的是______(填序号)。

① 取少量烧杯中液体滴加无色酚酞
② 取少量烧杯中液体滴加足量稀盐酸
③ 取少量烧杯中液体滴加足量石灰水
30.化学实验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物质的性质和化学原理。

根据下列实验装置或实验操作回答问题。

(1)图A中铁制仪器的名称是_______。

用装置A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用图B 干燥O2,气体应从_________(填“b”或“c”)口进入。

(2)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图C的操作称量氯化钠时,称量完毕发现砝码生锈严重,但未脱落,若其他操作均正确,则配制的氯化钠溶液的浓度会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3)如图D所示,由①处的白磷燃烧,②处的红磷不能燃烧的现象,说明可燃物燃烧需满足的条件是__________。

(4)用图E装置可制造十分有趣的“化学喷泉”现象,将胶头滴管中的NaOH溶液挤进圆底烧瓶时,很快看到长导管顶端产生“喷泉”现象,若将烧瓶内的CO2换成下列四种气体中的___(填序号)仍可产生“喷泉”现象。

A H2
B SO2
C CO
D HCl
(5)F图中的两种装置都无法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若还需用这两个化学反应来验证,则该装置改进的方法是__________。

(6)G图是铁生锈条件的探究,其中试管①中用煮沸过的蒸馏水浸泡铁钉的目的是
_______。

(7)H图是小丽同学在验证氢氧化钠与稀盐酸能否反应的实验时,错把酚酞溶液滴入稀盐酸中,开始加入氢氧化钠时无明显现象,继续加入氢氧化钠发现溶液变成红色,此实验也能证明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当溶液变红时,溶液中的溶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8)已知Mg能在CO2中燃烧生成一种单质和一种氧化物两种固体物质,现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该实验用盐酸和石灰石制取CO2,对CO2进行净化、干燥,并进行Mg在CO2中燃烧的探究实验。

实验进行时,若要气体从左向右流动,则上述装置的连接顺序为(填仪器接口的字母)(_______)(_______)接(_______)(_______)接(_______)(_______)接
(_______)(_______)
31.同学们探究盐酸的性质时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根据实验情况回答下列问题。

(1)能产生气泡的是_____(填序号),写出其中属于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2)能证明C中发生了反应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

(3)有一只烧杯中的物质不与稀盐酸反应,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

(4)E中反应可用于生活中铁锈的去除,E中的现象是______,其反应方程式为____。

(5)掌握了物质的化学性质,老师带领大家设计了一款新游戏—“化学棋”,游戏规则:①每粒棋子代表一种物质;②吃子:所选棋子能与棋盘(如图)中的某棋子发生反应,则棋盘中的该棋子被吃掉;③连吃:前一次反应的生成物能与另一棋子发生反应时,则该棋子也被吃掉。

若小丽想用一颗棋子连续吃掉棋盘上的所有棋子,应选择的棋子是
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A
解析:A
【解析】A、生锈的铁片含有氧化铁和铁,首先氧化铁与盐酸反应,无气体产生,然后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氢气;
B、稀硫酸呈酸性,其pH小于7,加水后酸性减弱,pH逐渐增大;
C、石灰水与氢氧化钠溶液不反应,只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沉淀;
D、加热一定质量的氯酸钾,生成氧气的质量是一定的。

解:A、生锈的铁片含有氧化铁和铁,首先是表面的铁锈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无气体产生,然后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氢气,当铁全部反应完,氢气质量不再改变,观察图象,符合变化,故A正确;
B、稀硫酸呈酸性,其pH小于7,加水后酸性减弱,pH逐渐增大,观察图象PH在减小,故B错误;
C、石灰水与氢氧化钠溶液不反应,只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沉淀,而且是一开始就生成,观察图示可知,C错误;
D、加热一定质量的氯酸钾,生成氧气的质量是一定的,所以固体残留物的质量不会随时间的延长而消失,故错误。

故选A。

点睛:常见混合物间的反应事实,要求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加强基础知识的储备,以便能够灵活应用。

2.D
解析:D
【解析】
【详解】
产生氢气的质量为0.2g,由于只有铁和稀硫酸反应才能生成氢气,设生成铁的质量为x,与铁反应的硫酸的质量为y
2442Fe +H SO =FeSO +H 56982x y 0.2g

56x =20.2g ,98y =20.2g
x=5.6g ,y=9.8g
则生成Fe x O y 的质量为:12.8g-5.6g=7.2g ;
21.4g Fe(OH)3中铁元素的质量为:5621.4g 100%11.2g 56+173

⨯=⨯ Fe x O y 中铁元素的质量为:11.2g-5.6g=5.6g ;
Fe x O y 中氧元素的质量为:7.2g-5.6g=1.6g ;
故56x :16y=5.6g :1.6g ,x :y=1:1,故Fe x O y 的化学式为:FeO ;
FeO 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水,设与FeO 反应的硫酸的质量为z 2442FeO +H SO =FeSO +H O
7298
7.2g z
727.2g =98z
,z=9.8g 硫酸的质量分数为:9.8g+9.8g 100%=19.6%100g
⨯ 由题干信息可知,一氧化碳与氢氧化铁在密闭容器中加热一段时间后得到Fe 、FeO 、二氧化碳和水,故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22Δ2CO+2Fe(OH)Fe+FeO+3H O+2CO
设一氧化碳的质量为m
322
Δ2CO +2Fe(OH)Fe +FeO +3H O +2CO 56214m 21.4g
56m =21421.4g
,m=5.6g 故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为:5.6g+21.4g-12.8g=14.2g 。

故选D 。

3.B
解析:B
【解析】在溶解度曲线图上,横坐标是温度,纵坐标是溶解度。

溶解度是一定温度下,100g 溶剂里达到饱和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

A.饱和溶液是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物质的溶液叫该物质的饱和溶液,反之为不饱和溶液。

由图可知,丙的
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温度降低而增大,将丙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降温的方法,如升温会析出固体,所得仍是饱和溶液;B. t1℃时,丙的溶解度为12g,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度÷(溶解度+100g)×100%,丙的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12÷(12+100g)×100%≈11%,故可以制得溶质质量分数为8%的丙溶液;C. t2℃时,甲、乙两种物质在相同量的溶剂里形成的饱和溶液降温至20℃,析出甲的质量比析出乙的质量大,因为降温前后甲的溶解度差较大;D. 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度÷(溶解度+100g)×100%, t1℃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为乙>甲=丙,其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关系也是乙>甲=丙,溶液升高到t2℃时,甲、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溶质不析出,故溶液组成不变,而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会析出晶体,溶质质量分数会减小,故升温后甲与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甲大于丙,所以升温后三种物质溶质的质量分数关系是:乙>甲>丙,选B
4.A
解析:A
【解析】
【分析】
镁、锌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氯化镁、氯化锌,氢氧化钠和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和氯化锌反应生成氢氧化锌沉淀和氯化钠,稀盐酸中的氯离子完全转化成氯化钠中的氯离子。

【详解】
由Mg+2HCl═MgCl2+H2↑,Zn+2HCl═ZnCl2+H2↑可知,2Cl-~H2↑,
设氯离子质量为x,
2Cl-~H2↑,
71 2
x 0.4g
712
0.4
x g
=
x=14.2g,
充分反应后生成NaCl的质量为
14.2
23.4
35.5
100%
58.5
g
g
=
⨯。

故选A。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假设法和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和推断的能力,计算时要注意规范性和准确性。

5.C
解析:C
【解析】
【详解】
氢氧化钠容易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设此样品中生成碳酸钠的质量为x,与碳酸钠反应的盐酸的质量为m
Na CO+2HCl=2NaCl+CO+H O

2322
10673
x m
106x
=
x=106m/73
73m
设未变质的氢氧化钠的质量为y
NaOH+HCl=NaCl+H O
2
4036.5

y200m
g7.3%-
40y
=
y=40(14.6g-m)/36.5
36.5200g7.3%-m

x+y=(106m/73)+40(14.6g-m)/36.5=18.6g,m=7.3g
x=10.6g y=8g
设变质的氢氧化钠的质量为z
2NaOH+CO=Na CO+H O
2232
80106
z10.6g
80z
=
z=8g
10610.6g
则此样品中变质的烧碱与原烧碱的质量比为:8g:(8g+8g)=1:2。

故选C。

6.B
解析:B
【解析】
【分析】
①将固体 X加入水中充分溶解,得到无色溶液,所以固体X中一定不含硫酸铜;
②测X溶液的pH值,pH=13,所以固体X中含有碳酸钠、氢氧化钠中的一种或两种;
③向X的溶液中加入足量的硝酸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过滤,所以X中可能含有碳酸钠、硫酸钠中一种或两种,一定不含硝酸钡;
④向步骤③所得沉淀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沉淀不溶解,所以X中一定含有硫酸钠,一定不含碳酸钠;
⑤向步骤③所得的滤液中加入过量的稀硝酸,再加入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所以X 中一定含有氯化钠。

由于氢氧化钠和硝酸镁不能共存,因为二者会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所以一定不含硝酸镁。

综上所述,固体X中一定含有氢氧化钠、硫酸钠、氯化钠,一定不含硝酸钡、硫酸铜、碳酸钠、硝酸镁。

【详解】
通过分析可知:
①、硝酸镁一定不存在。

①错误;
②、硝酸钡、硫酸铜、碳酸钠一定不存在。

②正确;
③、硫酸钠和氢氧化钠一定存在。

③正确;
④、氯化钠一定存在。

④错误。

故选B。

7.B
解析:B
【解析】A、碱溶液呈碱性,呈碱性的溶液不一定是碱溶液,也可能是碳酸钠等盐溶液,错误;B、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单质只含一种元素,只含一种元素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正确;C、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但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如CO2+2NaOH═Na2CO3+H2O,错误;D、有机物一定含有碳元素,但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有机物,碳的氧化物、碳酸盐、碳酸虽含碳元素,但其性质与无机物类似,因此把它们看作无机物,错误。

故选B。

8.B
解析:B
【解析】
试题分析:A、CO能与灼热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与灼热氧化铜反应,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B、KCl易溶于水,MnO2粉末难溶于水,可采取加水溶解、过滤、洗涤、干燥的方法进行分离除杂,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C、FeSO4溶液和CuSO4均能与锌粉反应,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D、NaCl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钠,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硝酸钠,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故选B.
考点:物质除杂或净化的探究;混合物的分离方法;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盐的化学性质.
点评:物质的分离与除杂是中考的重点,也是难点,解决除杂问题时,抓住除杂质的必需条件(加入的试剂只与杂质反应,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9.A
解析:A
【解析】
【分析】
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烘干得到干燥固体物质仍是ag,由于铁粉置换硫酸铜后所得固体质量增加,可判断有部分铁粉与稀硫酸反应才能出现反应前后固体质量不变,因此所加稀硫酸一部分与氧化铜反应一部分与铁粉反应,计算出与铁粉反应硫酸的质量则需要先求得反应所耗铁粉的质量,利用金属粉末变化前后质量相等,由生成铜的质量分析计算与硫酸反应的铁粉质量.
设与氧化铜反应的硫酸的质量为x,与铁反应的硫酸的质量为y,生成的硫酸铜为z,与硫酸铜反应的铁的质量为n,与酸反应的铁的质量为b,生成的铜的质量为h
由题意:氧化铜全部溶解,则
2442
CuO+H SO=CuSO+H O
8098160
10g x z
8098160
==
10g x z
x=12.25g z=20g
根据加入的铁粉与反应后所得固体质量相同,只有铁粉过量,一部分铁与稀硫酸反应,才能使铁粉与生成铜质量相同.当铁粉恰好和硫酸完全反应时,进行如下计算
44
Fe+CuSO=Cu+FeSO
5616064
n20g h
5616064
==
n20g h
n=7g h=8g
由于固体质量增加了1g,所以和硫酸反应的铁的质量就是1g,这样就可以使固体质量前后不反应变化,即b=1g.
2442
Fe+H SO=FeSO+H
5698
1g y
5698
=
1g y
y=1.75g

A.所加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75g+12.25g
100%=14%
100g
⨯,选项错误;
B.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一定置换出了铜,故滤渣中一定有铜,铁是否过量未知,滤渣中可能有铁,选项正确;
C.铁和硫酸铜反应有红色固体产生,铁和硫酸反应有气体产生,选项正确;
D. 只有铁粉恰好与硫酸也完全反应时,一部分铁与稀硫酸反应,能使铁粉与生成铜质量相同.同时当铁和硫酸反应后有剩余时,同样会质量保持不变.根据最后生成铜的质量为
8g,则加入铁粉质量a≥8g,选项正确。

故本题答案选A。

10.B
解析:B
【解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