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年级联考习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年级联考习题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文言文阅读理解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匠石之齐,至于曲辕,见栎社树,其大蔽数千牛,絜之百围,其高临山,十仞而后有枝,其可以为舟者旁十数。
观者如市,匠伯①不顾,遂行不辍。
弟子厌观之,走及匠石,曰:“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
先生不肯视,行不辍,何邪?”
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为舟则沈,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樠,以为柱则蠹,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
”
匠石归,栎社见梦曰:“女将恶乎比予哉?若将比予于文木邪?夫柤梨橘柚果蓏(音luǒ)之属,实熟则剥,剥则辱。
大枝折,小枝泄。
此以其能苦其生者也。
故不终其天年而中道夭,自掊击于世俗者也。
物莫不若是。
且予求无所可用久矣,几死,乃今得之,为予大用,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且也若与予也皆物也,奈何哉其相物也?而几死之散人,又恶知散木!”
南伯子綦游乎商之丘,见大木焉有异,结驷千乘,隐将芘其所藾。
子綦曰:“此何木也哉?此必有异材夫!”仰而视其细枝,则拳曲而不可以为栋梁;俯而视其大根,则轴解而不可以为棺椁;咶其叶,则口烂而为伤;嗅之,则使人狂酲,三日而不已。
子綦曰:“此果不材之木也,以至于此其大也。
嗟乎神人,以此不材!”
宋有荆氏者,宜楸柏桑。
其拱把而上者,求狙猴之杙者斩之②;三围四围,求高明之丽者斩之;七围八围,贵人富商之家求椫傍者斩之。
故未终其天年,而中道之夭于斧斤,此材之患也。
故解之以牛之白颡者与豚之亢鼻者,与人有痔病者不可以适河。
此皆巫祝以知矣,所以为不祥也。
此乃神人之所以为大祥也。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
A.絜之百围絜:丈量
B.匠伯不顾,遂行不辍到辍:中止
C.奈何哉其相物也相:看待
D.不可以适河适:适合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_____
A.匠石之齐,至于曲辕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B.以至于此其大也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C.使予也而有用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几死,乃今得之而后乃今将图南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
A.石匠人去齐国的曲辕看到了一棵被当作神树的栎树,树冠高大,树身粗壮,看的人如同赶集一样多,而木匠师徒对此却不屑一顾。
B.木匠认为栎树是百无一用的散木,所以才能长得如此粗大。
文章以寓言的形式阐述了无用而用的深刻道理,贴切自然,形象生动。
C.许多树木正因为对常人有用而中途夭折,不能成材,世间许多事物都是如此。
栎树因为无用才活得长久,又因为长寿而被世人尊为神树。
D.文章善于运用对比说理。
宋国荆氏生产楸树、柏树和桑树,这些树常为人所用而被砍伐,相反,在祭祀时许多有缺陷的牛、猪和人却得以保全。
2. 语段阅读。
此画斗牛也。
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1]“此画”指__________画的《__________》。
[2]“搐”的意思是__________,“谬”的意思是__________。
[3]这句话是__________(谁)说的,他认为______________。
3. 阅读小古文,完成练习。
北人食菱①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②于南方。
席上食菱,并壳入口。
或曰:“食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
”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角生于水中而曰土产,此坐强③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①菱:俗称菱角,一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池沼中。
果实的硬壳大都有角,果肉可以吃。
②仕:做官。
③强:硬要。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食:______ 非:______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席上食菱,并壳入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菱角生于水中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则故事的寓意是()(多项选择)
A.北方人不适合吃菱角。
B.人不可能什么都懂,但不能不懂装懂,否则会闹笑话。
C.知识是无穷无尽的,而个人的知识是有限的,只有虚心潜学,才能得到真知。
4. 课内阅读。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牛》一轴,龙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
牛斗,力在角,尾搞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是一项是()
A.所宝以百数(珍宝)
B.拊掌大笑(拍手)
C.尾搐入两股间(抽缩)
D.处士笑而然之(认为他说得对)
[2]用现代文叙述下面的句子。
牛斗,力在角,尾搞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jù 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其剑自舟中坠于水(______)
(2)是吾剑之所从坠(______)
[2]翻译句子。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刻画楚人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突出了他的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则寓言叫什么?说明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曾子杀彘
曾子妻之市①,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汝还,为汝杀彘(猪)。
”妻归,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②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之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③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④教也。
”遂烹彘也。
(注)①之市:到集市。
②特:只是。
③待:依赖。
④成:形成、养成。
[1]概括内容:
①选文中曾子妻做的事件:________
②曾子做的事件:_______
[2]这则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时先主屯新野。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日:“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日:“君与俱来。
”庶日:“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1]用一个成语概括本段讲的故事____________
[2]这个故事出自我国四大名著之一《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3]请为这本名著写一段80字左右的推荐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快乐阅读。
外科医
(明)江盈科
有医者,自称善外科。
一裨将①阵回,中流矢②,深入膜内③,延使治④。
乃持并州剪,剪去矢管,跪而请谢⑤。
裨将曰:“镞在膜内者须亟治⑥。
”医曰:“此内科事,不意并责我。
”裨将曰:“呜呼,世直有如是欺诈之徒。
”
(注释)①裨将:副将。
②矢:箭。
③膜内:肌肉内。
④延使治:请他来治疗。
⑤请谢:请求给予酬劳。
⑥簇在膜内者须亟治:箭头留在肌肉里面这才是最急需治疗的。
亟,急。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自称善外科(________________)
(2)延使治(________________)
(3)不意并责我(________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体现他爱钱的一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阅读理解。
终身食鱼
昔者,有馈鱼于郑相者,郑相不受。
或谓郑相曰:“子嗜鱼,何故不受?”对曰:“吾以嗜鱼,故不受鱼。
受鱼失禄,无以食鱼。
”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昔者()(2)有馈鱼于郑相者()(3)嗜鱼()[2]将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子嗜鱼,何故不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郑相为什么不接受别人送来的鱼?(用自己的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不鞭书生
王安期作东海郡守,世乱,令曰:夜不得私行。
吏系①得一夜行人。
王问:“自奚来?”云:“从师家授业还,不觉日晚。
”吏日:“鞭乎?”王日:“鞭书生以立威名,恐非致②治之本!”释之,并令吏护送反家。
(注释)①系:抓。
②致:达到。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世乱________ ②云________
③鞭乎________ ②释之________
[2]以下与“释之”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惊弓之鸟
B.君子何之
C.置之度外
D.久而久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则故事中,王安期是个怎样的人?他的做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课内阅读。
伯牙绝弦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
”少(shǎo shào)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wé
i wèi)鼓琴者。
[1]在括号里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2]按原文内容将“”补充完整。
[3]下列加点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A.伯牙善鼓琴。
善哉乎鼓琴。
B.方鼓琴而志在太山。
志当存高远。
C.终身不复鼓琴。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4]我国古诗常提及伯牙、锺子期的传说,如李白的“锺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如孟浩然的“锺期一见知,山水千秋闻”。
结合文中划横线的句子,谈谈你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古文阅读。
伯牙鼓琴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汤汤乎____ 锺子期____
[2]解释加点字词和句子的意思。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
__________________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
_________________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于这个传说,人们常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做(_____),用(_____)来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13. 阅读下文,完成练习。
墨子怒耕柱子,耕柱子曰:“我无愈①于人乎?”墨子曰:“我将上太行,以骥②与牛驾,子将谁策③?”耕柱子曰:“将策骥也。
”墨子曰:“何故策骥也?”耕柱子曰:“骥足以策。
”墨子曰:“我亦以子为足以策,故怒之。
”耕柱子悟。
[注释]①愈:通“逾”,超过,胜过。
②骥:好马。
③谁策:即“策谁”,赶哪一种(指骥或牛)。
[1]解释文中的加点词语:何故策骥(____)
[2]下列“我亦以子为足以策,故怒之。
”一句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我也认为你是值得鞭策的 B.我也是给了你足够的鞭策
C.我也是把你当作好马的脚
D.我也认为你足够成为好马
[3]我无愈于人乎?”从耕柱子的语气中可以看出他_____的态度。
[4]“耕柱子悟”,下列对“悟”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他明白了自己就是被“策”的鞭
B.他领悟到自己应不断努力进步
C.他知道了自己确实不如别人优秀
D.他明白了墨子对自己抱有希望。
14. 阅读训练。
鲲①鹏②之变
北冥③有鱼,其名为④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⑤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⑥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⑦。
——选自《庄子•内篇•逍遥游》
(注释)
①鳃(kūn);传说中的大鱼。
②鹏:大鸟的名字。
③北冥(míng):北海,泛指北方的大海。
冥,通“溟”,指海。
④为:叫作,移为。
⑤为:变为,成为。
⑥怒:奋起的样子,这里指鼓起翅膀。
⑦若垂天之云:像挂在天边的云彩。
若,好像。
垂,通“陲”,边际。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鹏之背(bēi bèi),不知其几千里也。
[2]下列语句中,朗读停顿正确的项是()
A.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B.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C.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3]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中主要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塑造出鲲鹏奇特的形象。
15. 文言与文化。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这篇文言文的题目是《____________》。
除了这篇文言文,我们还学过文言文《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2]“惟弈秋之为听”的意思是__________。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这句话是______句。
[3]文中弈秋教的两个徒弟表现各异,一人“________”,一人“______”。
(用原文填空)
[4]读了本文,你受到了哪些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文言文阅读。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
反归取之。
乃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
[1]解释下列“度”的含义。
“先自度其足”的度______________
“吾忘持度”的度__________________
“宁信度”的度____________________
[2]“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阅读小古文,回答问题。
(一)塞翁失马
近塞上①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②。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③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④。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⑤而战。
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注释:
①塞上:长城一带。
塞,边塞。
②胡:指胡人居住的地方。
③何遽(j ù):怎么就,表示反问。
④髀(bì):大腿骨。
⑤引弦(xián):拿起武器。
[1]请为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近塞上之人: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善术者:_____________________
(3)马无故亡而入胡: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各组中与“虽与之俱学”中加点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近塞上之人
B.人皆吊之
C.此独以跛之故
D.而疑邻人之父
[4]读完这个故事你有什么启发?联系生活实际谈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题后问题。
邻人卖犬
艾子晨饭毕,逍遥于门,见其邻肩两犬而西。
艾子呼而问之曰:“子担犬安之①?”邻人曰:“鬻诸②屠。
”艾子曰:“是吠犬也,乌③屠?”邻人指犬而斥曰:“此畜生,昨夜盗贼横行,惧而噤不敢出一声。
今日启门,不能择人而吠,妄啮而伤及佳客,是以欲杀之。
”艾子曰:“善!”
注释:①安之:即“之安”,到哪去。
之,到。
②诸:相当于“之于”。
③乌:为什么。
[1]解释
①西______________②斥______________③启______________
④啮______________⑤是以_______________⑥善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子担犬安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鬻诸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鬻诸屠”与“乌屠”中的“屠”词性及含义均不同。
前者的词性是:______,解释为_______;后者的词性是_______,解释为_______。
[4]主人要把犬卖掉,其原因是(用原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阅读与理解。
王戎不取道旁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1]“之”在文言文中多用来代替事物,文中三个带点的“之”字分别指代什么呢?请选择正确答案,写在横线上。
A.李子B.李树C.王戎不取道旁李这件事D.小儿
①诸儿竞走取之_________②人问之________③取之,信然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为加点字词选择正确解释,将序号写在括号里。
尝:①吃一点;辨别滋味。
②经历;体验。
③曾经。
信:①确实。
②信用。
③随意。
④信奉。
(1)尝与诸小儿游(______)(2)取之,信然。
(_______)
[3]王戎为什么说“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由此可以看出王戎是个怎样的孩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阅读理解。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
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①天帝命也。
子以我为不信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注:①逆:违抗②不信:不诚实,不可靠。
]
[1]解释字的意思。
(1)“天帝使我长百兽”中的“长”:____________
(2)“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中的“以”:____________
(3)“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中的“然”:____________
(4)“兽见之皆走”中的“走”:____________
[2]翻译句子。
(1)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之”的不同含义。
(1)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_______________
(2)故遂与之行:_______________
(3)其不善者而改之:_______________
(4)送孟浩然之广陵:_______________
(5)学而时习之:_______________
(6)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4]从这则寓言可概括出的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_。
[5]你是如何评价文中的这只狐狸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