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艳情诗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漳州师范学院
硕士学位论文
南朝艳情诗研究
姓名:***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中国古代文学
指导教师:汤漳平;黄金明
20090501
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
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南朝是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南方经济、文化得到迅速发展,加之诸帝王和宗室大都爱好文艺,又喜接纳名士,促进了诗歌的繁荣。

文人们在语言风格、艺术表现、形式体裁方面作了大量有益的探索,使诗歌艺术风貌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为后人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也为诗歌由古变近的革新初步积累了创作经验。

艳情诗的出现,便是这一时期重要而值得研究的文学现象。

艳情诗的创作实践,实际上反映了南朝特定历史文化生态中,士人的心态。

综合研究,我们可以得出初步结论:吴声西曲的声色艳情影响、帝王率先垂范的导向与逐新求变的文艺思潮,推动了南朝艳情诗的形成与发展。

南朝艳情诗经历了一个刘宋滥觞、南齐发展、萧梁全盛直至南陈衰微的完整发展历程。

而从南朝艳情诗的创作可以看出南朝士人以艳情自娱娱人的创作心态和细腻的情感心态以及当时文人女性化的人文风气。

全文共分为四章。

第一章为绪论部分,首先对艳情诗概念由来及与宫体诗的关系作了个概括和阐述,其次对刘宋前女性题材诗歌的创作情况进行概述,最后总结了艳情诗的研究现状。

第二章分析南朝艳情诗兴盛的几个主要原因,一是帝王率先垂范带动艳情诗的繁荣,二是士人崇信佛教促使艳情诗的兴盛,三是追新求变的文艺思潮也促使艳情诗的发展。

第三章是本文的重点部分,讲述南朝艳情诗的发展历程。

刘宋时期艳情诗开始兴起,经由鲍照、谢朓之手,艳情诗朝着艳化的方向发展;南齐为发展时期,主要人物有沈约等,这一时期的艳情诗人审美心态趋向与感官享受和形态表现,而这正是艳情诗的主要特点之一;艳情诗在萧梁达到全盛,以前所未有的姿态繁荣起来,“文贵形似”的文学观念导致萧梁文人不厌其烦地描写女性容貌,艳情诗走上描写更带有性感色彩的细节和具有色情意味的场面的路子,而当时文人把文学创作当作一种寻找快乐的创作心态又决定了他们艳情诗创作中透出娱乐性和玩赏性,这种寻找快乐的心态使得萧梁艳情诗具有内容香艳,立意肤浅,态度轻薄,文辞绮靡的特点;南陈时期艳情诗走向衰微,艳情诗
漳州师范学院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在徐陵、庾信、陈叔宝和江总等人手上承袭了萧梁艳情诗的特点,尤其是陈叔宝将艳情诗重女性外貌描写和男女情色表达的特色发扬得淋漓尽致,以致走上了重肉欲描写、借诗歌来狎玩女性的路子,将艳情诗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极端,也意味着走向了最终的没落。

江总渐次脱离以陈后主为中心的文人集团的藩篱,于艳情诗中多写情感而少色情,终结了盛极整个南朝的艳情诗。

第四章写艳情诗与南朝士人的文化心态,从艳情诗的创作可看出南朝士人以艳情自娱娱人的创作心态和他们细腻的情感心态以及女性化的人文风气。

关键词:艳情诗;南朝士人;文化心态;声色艳情;文艺思潮
Abstract
Southern dynasties is a very important period in ancient Chinese poetry history. During this period, the south has developed greatly in economics and culture.Meanwhile,the literature and accepting famous philistine, as most emperors’ and clans’ favourites, also promote the prosperity of the poetry . The philistines have made so many beneficial explorations in the aspects of language style、artistic expression and form genre that poetry style has qualitative changes which provide the later generation with beneficial enlightenment and accumulated creative experience preliminarily for poetry’s innovation since the ancient times. The appearance of Yan Qing poem is just the literature phenomenon that is important and worth studying. The creative practice of Yan Qing poem actually reflected the philistines’ cultural mentality in particular history cultural ecology of Southern dynasties. We can draw the conclusion after comprehensive research as below: it is the sound and scene Yan Qing effect brought by Wu sound and Xi song、the introduction leaded by the emperor firstly and the literary trend pursuing improvement that have promoted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Yan Qing poem in Southern dynasties. Yan Qing poem has developed from initial stage in Liu Song dynasty、developing period in Nan Qi dynasty、the heyday in Xiao Liang dynasty to the decline period in Nan Chen dynasty. However, judging from the creation of Yan Qing poem,we can see the sound and scene Yan Qing 、the exquisite emotional attitude and the literal feminine humanistic atmosphere among the philistines in Southern dynasties who dispell worries in entertainment and are infatuated with Wu sound and Xi song.
The full thesis altogether divides into four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s the introduction part. First it make a summary and the elaboration on the origin of the concept of Yan Qing poem and the relation with Gong Ti poem. Next it carries on the outline of the creation situation of the feminine theme poetry before the Liu Song dynasty and finally summarize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Yan Qing poem research.
The second chapter analyzes several primary causes of inspiration of the Yan Qing
poem in Southern Dynasty. One is the king takes the lead to the prosperity of the Yan Qing poem. Two is the gentleman person respects and believes in Buddhism which urge the the prosperity. Three, pursuing the trend of literary and artistic thought which strives for change newly also urge the development.
The third chapter is the key part which narrates the development course of Yan Qing poem in Southern Dynasty.It emerges in Liu Song dynasty , by way of Bao Zhao and Xie Tiao,develops in the direction of pornography.It develops in Nan Qi dynasty,Shen Yue as the chief person,trends to enjoy the the sense and the shape performance,which is indeed the main character of Yan Qing poem.It flourishes by the unprecedented posture in Xiao Liang dynasty, and the literature idea “article emphasize the form” causes Xiao the Liang writer to describe the feminine appearance tirelessly.As a result,Yan Qing poem steps onto the pathway of describing the sexy detail and the pornographic meaning scene ,but at that time the writer treated the literature creation as one kind to seek the joy decides the entertainment in Yan Qing poem creation . This point of view enable the Yan Qing poem in Xiao Liang dynasty have romantic contant, superficial idea and frivolous manner.It’s on the decline in Nan Chen dynasty,by the way of Xu Ling, Yu Xin, Chen Shubao and Jiang Zong who generate the character of Yan Qing poem in Xiao Liang dynasty. Especially Chen Shubao has given a fantastic description of the feminine appearance and the sentiment between the male and female in Yan Qing poem ,so that he steps onto the extreme and final decline that the description of the heavy carnal desire and nasty jokes on the feminine plays the main part.Jiang Zong choose to depart from the poets’group which take Chen Houzhu as the central and writes the emotion in the Yan Qing poem more than pornography, which ended the abundant Yan Qing poem during extremely the entire Southern Dynasty.
The fourth chapter writes the cultural cast of mind of the Yan Qing poem and the gentleman in Nan dynasty.From the creation of Yan Qing poem,we may see the gentleman’s point of view of self-entertainment amusement as well as the feminization humanities atmosphere.
Key words: YanQing poem;the philistines in Southern dynasties; mentality; sound and scene Yan Qing; literary trend。

漳州师范学院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漳州师范学院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保密□,在_____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不保密□。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
第一章绪论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艳情诗概说
“艳”的最初含义是指美丽的容貌。

《说文解字》释“艳”曰:“好而长也。

从丰,丰,大也,盍声。

《春秋传》曰:‘美而艳’。

”段玉裁注云: “好而长也,《〈小雅〉毛传》曰:‘美色曰艳’。

”《楚辞·招魂》中有“长发曼鬋,艳陆离些。

”王逸注曰: “艳,好貌也。

”汉魏“艳”在古代文人的作品中也多用来描写女性的美丽容貌,如司马相如《美人赋》说:“臣之东邻,有一女子,云发丰艳,蛾眉皓齿。

”王充《论衡·累害》:“魏女色艳,郑袖劓之。

”曹植《洛神赋》中有:“彼何人斯?若此之艳也”之句。

由于“艳”主要用来形容女性容貌,故出现以“艳”代指美丽的女子,以“艳诗”、“艳情诗”指吟咏女性、表现男女恋情的香艳诗。

为了理清艳情诗的内涵和外延,需对艳歌的起源及发展做一说明。

秦汉以前的诗大多源自于民歌,由专门的机构采集,其范围既包括北方的赵代,又包括了南方的荆楚等地,所采之歌诗带有诗乐舞一体的特征,而各地民俗的不同决定了歌诗的不同风貌,诸如楚地的诗往往带有柔婉哀怨、缠绵悱恻的特点,不同于典雅的庙堂之乐,被视为“淫哇”之辞,等同于“郑、卫之声”。

从另外的角度而言,正是楚地特有的诗性特征,决定了歌诗在辞采方面的华美,刘勰《文心雕龙》称颂屈原的作品“惊采绝艳、难与并能”、“金相玉式,艳溢锱毫”,这里的“艳”已不再停留于单纯的美丽,从字面意义转接到了对歌诗辞藻的形容。

实质上,左思《吴都赋》中早有“荆艳楚舞,吴歈越吟”的句子,梁元帝萧绎《纂要》也云:“古艳曲有《北里》、《靡靡》、《激楚》、《结风》、《阳阿》之曲”(《初学记》卷十五),《阳阿》在宋玉赋中已提到,所以萧绎进一步说:“楚歌曰艳。

”可见楚地的歌诗与“艳曲”之间的承续关系应该是不言而喻的,从某种意义而言,“艳歌”最初形态也即是楚地流行的歌曲。

汉朝的建立使“艳歌”的创作有了新的内涵,高祖刘邦及臣子多为楚人,受楚地民俗风情和自然风物的影响较大,并且专门成立的乐府机构采集了大量的楚地歌诗,扩大了“艳歌”的传播范围。

汉代的乐府民歌中亦有“艳歌”为题的作品,诸如《艳歌行》、
漳州师范学院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艳歌罗敷行》、《艳歌何尝行》等,南朝人编纂的《古今乐录》认为:“《艳歌行》非一,有直云《艳歌》,即《艳歌行》是也,若《罗敷》《何尝》《双鸿》《福钟》等行,亦皆艳歌。

”主要是从音乐的角度来着眼的。

从内容方面来说,以上几首《艳歌》都与女性有关,在追求辞藻华丽同时,尤其注重多女性容貌形态的赞美,如《艳歌罗敷行》,又名《陌上桑》,描写到罗敷的美貌:“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并且从行者、少年、耕者的反映衬托罗敷的美丽;又如《艳歌何尝行》以白鹄起兴,描写道夫妇之间的生死离别。

汉乐府在诗歌发展史上是重要的环节,而当时“艳歌”的流行承接了楚地的艳曲,又具有了自己的特性,即真正意义上将“艳歌”同女性结合起来,可视为艳情诗发展的先导,也成为后来六朝艳歌的滥畅。

魏晋六朝时代,吴歌和西曲盛行于南方,西曲就是流行于湖北荆楚地区的民歌,再加上吴歌、西曲在歌词内容上多为与女性相关的情爱题材,与乐府“艳歌”同一题材,所以吴歌、西曲也往往被习惯地称为艳歌、艳曲。

而整个南朝时代是“艳曲”兴盛的时代,如郭茂倩在《乐府诗集》卷六十一引《宋书·乐志》所说的那样,“艳曲兴于南朝,胡音生于北俗。

哀淫靡曼之辞,迭作并起,流而忘反,以至陵夷。

原其所由,盖不能制雅乐以相变,大抵多溺于郑卫,由是新声炽而雅音废矣。

”这种多描写女性情思或男女恋情的民间艳歌、艳曲得到了南朝帝王宗室的喜爱,君臣和贵族们纷纷仿写,自制新词曲,创作了大量的描写女性的艳诗,并在其中有意增加和强调了对女性赏玩的艳情趣味。

由此,艳歌渐渐失去了它最初特定的音乐含义,在概念上往艳情诗方向发展,这一点在徐陵所编的“艳歌”集大成之作《玉台新咏》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在《玉台新咏·序》中,徐陵在前一部分列举了诸多“其佳丽也如彼,其才情也如此”的佳人之后,又说:“往世名篇,当今巧制,分诸麟阁,散在鸿都。

不籍篇章,无由披览。

于是,燃旨暝写,弄笔晨书,撰录艳歌,凡为十卷。


因为“艳”一词本来就用以指代美丽的女子,又有文辞华美之意,这与汉乐府艳情诗中所写内容多与女性相关这点上恰好相一致,因而音乐上的艳曲与诗歌上的艳词在“艳”的含义上取得了同一。

南朝萧齐以后,民间艳歌风行上层社会,帝王和宫廷文人也大量拟作吴声西曲等偏重文辞的艳歌,与当时盛行的宫体诗合流。

对于宫体诗概念的界定,迄今最有影响的是两种说法:一种是认为实是一种新变体
第一章绪论
诗,它以艳情为主,也包括其它题材。

曹道衡、沈玉成所编《南北朝文学史》对宫体诗内容界定为“较之永明体时期更加狭窄,以艳情、咏物为多,也有不少吟风月、狎池苑的作品。

”。

莫林虎的《中国诗歌源流史》也说:“东汉以来的潮流是对感性享受的追求。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各种感官之乐最受压抑的就是男女之情。

因此,在文学中表现声色之美,则男女之情必是姗姗迟到者。

征之六朝,先是汉魏时期对宴饮、俗乐的表现,接着是晋宋对山水等自然景观的品味,最后才到梁时以艳情为主的宫体诗。

”另一种认为,宫体诗即艳情诗,如闻一多先生在《宫体诗的自赎》中这样说:“宫体诗就是宫廷的,或以宫廷为中心的艳情诗,它是个有历史性的名词,所以严格地讲,宫体诗又当指以梁简文帝为太子时的东宫,及陈后主、隋炀帝、唐太宗等几个宫廷为中心的艳情诗。

”王锺陵的《中国中古诗歌史》说:“宫体诗人爱写艳情……七言诗却正是在他们艳情诗的歌行体中得到进一步发展的。

”归青在《宫体界说辨—兼论宫体诗的类型》中说宫体诗是“萧纲入主东宫后以迄初唐,以萧纲为代表,以轻艳为特征的新变体艳诗”。

这两种说法虽有差别,但至少可以说宫体诗的核心即艳情诗。

宫体诗始出现于梁代, “梁简文之在东宫,亦好篇什,清辞巧制,止乎衽席之间,雕琢曼藻,思极闺闱之内。

后生好事,递相放习,朝野纷纷,号为宫体。

流宕不已,讫于丧亡。

陈氏因之,未能全变。

”①以简文帝萧纲为领袖,徐陵和庾肩吾两位侍读为前锋,湘东王萧绎、长史刘孝绰兄弟、肩吾子信、子陵、刘遵兄弟、张率、萧子显等著名文士创作主体,形成了南朝诗坛继宋“元嘉体”、齐“永明体”的第三次大变革,这种诗体对后来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

宫体诗这一概念始于徐摛,《梁书·徐摛传》中说:“摛幼而好学,及长,遍览经史。

属文好为新变,不拘旧体。

……摛文体既别,春坊尽学之,‘宫体’之号,自斯而起。

”②“宫体”是指以东宫(春坊)太子萧纲为代表的一种诗风,“(梁简文帝萧纲)雅好题诗,其序云:‘余七岁有诗癖,长而不倦。

’然伤于轻艳,当时号曰‘宫体’。

”③另外,从唐前收录艳情诗之大成的《玉台新咏》也可见出作者徐陵也是将宫体诗归之为艳情诗的,此书收诗864首,卷一至卷五以时代为序,收集了自汉代至齐梁间诗人艳歌,宫体诗人的作品有188首,其中萧纲109首,萧绎18首,庾肩吾17作品;卷七和卷八首,徐陵6首,张率10首,萧子显17首,刘孝绰13首,刘遵2
①[唐]魏徵令狐德棻撰.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1090
②[唐]姚思廉撰.梁书[M].北京:中华书局 1973: 446、447
③[唐]姚思廉撰.梁书[M].北京:中华书局 1973:109
漳州师范学院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首,刘孝威10首,庾信13首,刘孝仪3首,可以说宫体诗主要作品全都被囊括其中了。

可以说,宫体诗是文人艳情诗发展到鼎盛时期的标志。

孙琴安《关于魏晋南北朝艳情文学的组成及评价》认为,艳情文学包括两层含意,一指辞采之艳,一指内容之艳。

其实二者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艳情诗是艳情文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南朝文人艳情诗包括:吟咏女性、表现男女恋情的诗、与女性有关的咏物诗。

第二节刘宋前女性题材诗歌创作概述
为了理清文人艳情诗的发展演变,还有必要了解刘宋前文士女性题材诗歌创作的状况。

诗歌中女性题材的创作历史悠久,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大量的以女性生活为题材的诗歌,既有弃妇、思妇,又有男女恋歌,还有表现女性反抗意识的,后世文人都不同程度地从中汲取养分。

《楚辞》则以寄托比兴手法写象征性女性,从屈原《离骚》中所创造的“香草美人”开始,就有不少借“美人”寓意言志的女性题材作品。

汉代乐府也多方面表现女子生活,如《上山采蘼芜》、《陌上桑》、《白头吟》、《上邪》、《有所思》、《江南》等,然汉代文人女性题材诗歌创作却很少。

汉末建安至正始文人女性题材诗歌有26首,这一时期文人吟咏女性的诗歌显示出它新的时代特点。

总的来讲,魏代文人女性题材诗歌呈现由外向内的演进趋势,即由对女性外在生活的描述向女性内心世界的揣摩和感受发展;又由对女性心理的描写向对文人自身心理的展示发展。

东汉后期的天灾人祸,使民生凋敝的社会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女性作为社会乱离的集中受害者,被汉魏文人作为抒写的对象,甚至女诗人以自身遭际为蓝本,大胆控诉社会的黑暗与愤慨。

蔡琰是这一时期最为著名的女诗人,她的《悲愤诗》,真实而艺术地再现了她所处动乱时代的社会状况,她以悲慨深沉的笔触,道出了自己的血泪之情和广大民众深受战乱之祸的悲惨命运,再现了汉末的真实历史。

除蔡琰外,三曹父子及其邺下文人集团是大量关注女性题材的诗人群,他们主要以男性的视角来观照动乱中女性的生存状况。

如较有名的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繁钦的《定情诗》,曹丕的《代刘勋妻王氏杂诗》和《寡妇诗》等。

这些诗明显地继承了汉乐府的传统,比较写实,描述了因为战争和徭役而导致夫妻分离、女性经受各种苦难的
第一章绪论
历史片段;徐干的《室思》和《情诗》,繁钦的《定情诗》,曹丕的《燕歌行二首》等皆为思妇诗。

这些诗在继承《古诗十九首》绵绵情怀的基础上,侧重在女性的感情和心理变化,已经走向了女性的内心世界,细腻地描写女性的心理变化,从一个更接近女性的角度来写女性;繁钦以更大胆的精神描写了一个为爱情不顾一切,冲破道德礼法的底线,但最终被男子抛弃的女子,感情强烈。

这些诗人无法做到象蔡琰那样亲历苦难,但他们都是以体恤女性的心态来写,尽量对女性现实进行描摹和体察。

曹植笔下的女性有两类,一是在此社会背景下的现实生活中的女性,另一类是象征性女性。

他的十二首女性题材诗中,不重在表现现实妇女的生活和男女之情,而是把这些男女题材作为他个体由于政治上的不得意而生发的悲怨之情的载体。

在《美女篇》中正当妙龄的美人为自己未来的命运担忧。

“容华耀朝日,谁不希令颜”,美丽的容貌实在让人羡慕不已,但“盛年处房室,中夜起长叹”也着实让人悲哀。

刘克庄说:“曹植以盖代之才,他人犹爱之,况于父乎?使其少加智巧,夺嫡犹反手尔。

指素无此念,深自敛退,……黄初之世,数有贬削,方且作诗责躬。

上表求自试,兄不见察,而不敢废恭顺之义,卒以此自全,可谓仁且智矣。

”他只不过是想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来辅佐君主,但毕其一生,受尽压制和猜疑,终成抑郁雅怨的文人。

物不平则鸣,曹植焉能不怨?于是把这种苦闷之情寄寓在一个个鲜活的美人意象中。

阮籍和曹植又有不同,他所写的女性意象是他“大人先生”的美好理想的象征,而这些女性都是虚无缥缈的,表述的是清醒地在幻想中绝望的痛苦。

曹植描述的是在弱势中仍存幻想而挣扎的文人,阮籍描述的梦醒了无路可走的中国古代文人。

在他的《咏怀诗》八十二首中,有第二、第十二、第十九、第七十五和第八十等五首涉及到了女性。

他比曹植更进一步地抽象了女性形象,他诗歌中的女性无一是现实中的,都是传说中的“美女”或象征性的“佳人”,根本无意于塑造现实事物的形象,所要表达的也不是对爱情、青春、美貌的赞扬,而是寄托自己在乱世中的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愤慨和“忧生之嗟”。

西晋时期文人创作的有关女性的诗歌有四言诗,七言诗,杂言诗,但主要是五言诗,形式有拟乐府、拟古诗和代言体等。

题材方面,除承袭魏代已有的思妇、弃妇、寡妇、美人和佳人之外,还新增了对女性不平等地位的关注和创作者自身情感的表现,前者如傅玄的《苦相篇· 豫章行》,后者有潘岳的《内顾诗二首》、《悼亡诗三首》,孙楚的《除
漳州师范学院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妇服诗》,贾充的《与妻李夫人联句》和嵇含的《伉俪诗》,这些诗或表达对亡妻的悼念之情,或表达与妻子的恩爱情深。

从这些诗歌可以看出西晋文学创作的两个主要倾向:一个是重情。

西晋诗人并没有沿着曹植、阮籍比兴寄托的路子走,在这些诗歌中少有寄托之意,而多了写实之情,尤其是关注到了诗人自身情感的表达。

这一倾向的诗人有张华、潘岳、嵇含、孙楚和贾充等,尤以张华和潘岳为杰出代表。

张华的《情诗五首》和《杂诗三首》,从男性对女性的思念这一角度来抒情,而不是如之前的诗歌基本上都是作者做了女性的“代言人”;潘岳有《内顾诗二首》和《悼亡诗三首》,写的是对亡妻的悼念之情,这在此之前于文人来说也是没有的,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与此类似的还有孙楚的《除妇服诗》、贾充的《与妻李夫人联句》和嵇含的《伉俪诗》,都是写的文人自身的夫妇恩爱之情。

少有寄托之言,而多真情之言,这是不同于魏代文人的方面,但是在西晋文人的这些重情的诗歌中缺少了魏代尤其是建安时期的激情,少了感发力量,少了对社会的关注,而更多地关注个体的私人情感。

二是重辞。

以傅玄为始端,陆机为最杰出者。

陆机以他的“缘情而绮靡”为创作准则,他的这个“情”主要指的是古人之情,“缘情而绮靡”即模拟古诗、古乐府,取古人之情意,用自己的一套语汇词库去替换原有的词汇,重的是“绮靡”,重艺术技巧、形式方面的探索。

象他的这些写及到女性的十七首诗歌中,有七首是拟的《古诗十九首》,《艳歌行》、《日出东南隅行》(艳歌行)和《塘上行》三首拟的是乐府诗,另有《为顾彦先赠妇二首》、《为周夫人赠车骑》和《为陆思远妇作诗》四首是代别人而作,几乎没有多少表达自己感情的诗歌。

除这两大倾向之外,另有石崇、成公绥、皇甫谧几个诗人的诗歌,都是带有浓郁的传统政教色彩,以赞扬女性的贤良淑德为主旨。

东晋共有八位作者的女性题材诗歌十六首,数量虽少,但从中可看出的变化却比较多。

这些诗歌都是五言诗,没有了乐府。

其中杨方的《合欢诗五首》、孙绰的《情人碧玉歌二首》和王献之的《桃叶歌三首》写的是男女之间的情爱;李充的《嘲友人》、曹毗的《夜听捣衣》写的是游子思妇之感;王鉴的《七夕观织女》、李充的《七月七日诗》和苏彦的《七月七日咏织女诗》都是写的传说中的牛郎织女的故事;陶渊明的《拟古诗》一首取的是佳人题材。

从题材来看,这一时期对现实中妇女的生活关注比西晋又要少,几近于没有,而对男女之间的情爱关注得比较多,对女性的描写也从之前的重服饰外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