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袁行霈游国恩名词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它收录了西周初到春秋中叶诗歌305篇。
包括国风、小雅、大雅、颂。
其中包括十五“国风”,有诗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10篇。
“风”是指各地不同的音乐。
“雅”是雅正之声,指周王朝京边地区的音乐。
又分大雅和小雅,也是缘于音乐的不同,“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赋、比、兴是《诗经》在艺术上对后代文学影响比较大的表现手法。
“赋者,敷陈其事物而直言之也。
”也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从本质上讲就是直接描绘,直接抒情,直接铺叙。
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带比喻性质的一种手法。
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引用其他自然现象引起所要咏叹的情感。
有时甚至能起到比的作用。
2、历史散文:古代的散文是伴随着史官词而出现的,他们记载国家在咸和君主的言行,在其中体现了一定的历史、政治和哲学观点,其记述由简到繁,由质朴无华到略具文采。
现在人看到的就一部古代历史文献汇编。
3、《春秋》:相传孔子曾对它加以修订,以记事为主,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是先秦时期鲁国的编年史,书中按时代顺序记载了春秋时期的重大事件,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至鲁哀公十四年,共242年的史事。
它对后代的散文有不小的影响。
4、《国语》:是一部按国别记载的史书,约成书于战国初年,是战国早期人根据各国史料编订,以记言为主,书中记载的史实上起周穆王,下至鲁悼公春秋时期各国的政治、外交、军事等活动,其思想倾向于儒家。
书中既尊礼,又崇德,既敬神又重民。
5、《左传》:《左传》是先秦时期的一部历史着作,原名《左氏春秋》。
作者是左丘明,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此外还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韩、魏、赵三家灭智氏的史实。
书中生动的反映了这一时期巨大而深刻的历史变迁,再现了重大的历史变迁,再现了重大的历史事件以及有关的诸侯王卿大臣等各类人物的活动。
6、《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西汉后期,刘向整理后得33篇,共12国策,定名为《战国策》。
主要记载了当时谋臣策士的言行,鉴于此书的性质,有人把它归入诸子类。
7、《孟子》:是先秦诸子散文中儒家学派重要的一部着作,是孟子晚年和弟子万章等人编撰的,全书包括《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
书中记载了孟子的言行,反映了他的思想学说,(也就是他所提出的仁政思想。
)
8、《庄子》:《庄子》是先秦诸子散文中道家学派重要的一部着作,原有52篇,现仅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
《庄子》是战国中期诸子散文中文学成就最高的作品。
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本人自着,外篇和杂篇中的有些作品出自其门人和后学之手。
全书的思想和文风在统一中略有差异,大体上反映了庄子的观点。
9、“楚辞”:是战国后期楚国屈原等人创作的诗歌,是当时产生的一种富有南方地方特色的新诗体。
西汉末年由刘向整理后“楚辞”就成为一部总集的名称。
“楚辞”是先秦北方史官文化和南方巫官融会、交流的产物,也是春秋以来楚国在长期独立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地方文化的结晶。
10、《九歌》:是屈原在楚国民间祭神乐歌的基础上加工创作而成的祭歌,总共包括《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等十一篇作品。
11、《九章》:作者是屈原,是楚辞中一组叙述屈原身世和遭遇的抒情诗,包括《惜颂》《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桔颂》《悲回风》九篇作品。
《九章》只是表明作品的实际数目,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
《九章》的作品分别创作于屈原生活的不同时期,其内容和主题与《离骚》近似。
12、《九辩》:《九辩》之名源于古代传说中的天乐,宋玉写的《九辩》只是袭用古乐之名而作,在内容上已非其本来面目,《九辩》是楚辞中的一首抒情长诗,共255句。
13、浩然之气:“浩然之气”是孟子提出的,孟子重视道德修养,他把孔子的“仁”的道德规范发展为仁义,提出尽心、养性、诚心、寡欲等修养方法,浩然之气就是通过“义”的积累而养成,它到大至刚,充塞于天地之间,表现为崇高的无所畏惧的精神境界和心理状态。
孟子心目中的“大丈夫”自觉实行仁义之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把道德操守置于生命之土,他的舍生取义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
14、散体大赋:汉代兴盛起来的一种文学体裁,一种艺术形式,它除师承屈原、宋玉外,还师承《诗经》的“雅”“颂”,是从战国时期的纵横游说之风发展起来的。
这种作品多属为统治者扬威颂圣的文字,篇幅巨大,文字铺排堆砌。
代表作品是枚乘的《七发》、司马相如的《子虚赋》、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两京赋》等。
15、《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梁萧统所编的《昭明文选》。
他收集了东汉末年的一些内容风格相近,而又失去题目的无名氏的五言诗,编在一起,起名为《古诗十九首》。
内容大体可以分为四类:一是游子思乡、怀人;二是男女恋情;三是文人士大夫的怀才不遇;四是反映一种颓废心理和一种及时行乐的情绪。
16、《汉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记载自汉高祖元年到王莽地皇四年,共229年的历史。
东汉时期最杰出的史传散文。
《汉书》先后经过四人之手才完成,分别为班彪、班固、班昭和马续,其主要作者是班固。
在体制上承袭《史记》,而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
全书分本纪十二、表八、志十、传七十,共100篇。
17、互见法:“互见法”是司马迁在《史记》中开创的一种写作方法。
即是将一个人的事迹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其本传为主,或将同一件事情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一个地方的叙述为主。
互见法分为人物互见法和事件互见法两种。
《史记》特别注意人物形象和事件的统一性,为了既不伤害这种统一性,又能忠于史实,常常把一些不宜在本传写的材料安排到别的篇章中。
通过人物和事件的互见法,司马迁使《史记》既有了史学的可信性,又有了文学的可读性。
18、建安风骨:东汉末年,建安诗人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广泛地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苦难,展示广阔的时代生活画面;抒发作家建功立业的理想壮志和积极进取精神,也流露出人生短促、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情绪。
作品意境宏大,笔调明朗,形成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风格。
后人把这种建安诗歌的独特风格称为“建安风骨”。
风指作品的思想内容,骨指作品的艺术形式。
代表作家有“三曹”、“七子”、蔡琰等。
19、正始文学:正始时期,玄学兴起,思想界玄学成为主流,这对魏晋时期的文人及文学都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最有代表性的作家是“竹林七贤”。
20、竹林七贤:正始时期才隐士,指阮籍、嵇康、山涛、王戎、向秀、刘伶、阮咸。
他们反言玄远,人性放达,饮酒服药,一时颇有名声。
七贤的政治态度和处世方式也各有不同。
其中,人品和文学成就最高者是阮籍、嵇康。
21、太康文学:太康是西晋文学的繁荣时期,此时时局稳定,文人们有时间和精力用于文学的创作和研究,又因社会小康,文人多忘乎所以,歌功颂德,故形式主义文风亦日趋严重,追求文学作品的形式的华美,创作成就并不太高,文人自觉地追求作品的艺术表现,所以,这一时期的文学大潮是趋于浮艳,诗尚雕琢,文崇骈俪,词采绮丽成为诗文的普遍特色。
代表这种主流风格的作家,当首推潘岳和陆机。
22、玄言诗:晋室南渡,士族文人沉溺享乐,意志更加消沉,以玄学自我沉醉的风气日渐浓厚,其内容上是以谈论老庄玄理为主,少数兼及佛理的表述,在表达上则是抽象玄虚,淡乎寡味。
几乎无艺术性可言,东晋玄言诗人有孙绰、许询等。
最有代表性的作家是:刘锟、郭蹼。
23、左思风力:左思诗虽不多,但内容充实,风格独特,在太康诗坛独标一帜,成为太康,以至两晋时期成就最高的诗人,钟嵘认为其《咏史》诗是”五言之警策”,并极力推崇“左思风力”。
24、宫体诗:产生于梁陈时代的宫廷,多是描写女性和宫廷享乐生活的,风格绮艳浮靡,追求形式,雕琢,格调柔弱,内容平泛,题材狭窄,把形式主义诗风推向极致。
代表人物是萧纲、萧绎、徐陵父子等。
25、永明体:又称新体诗,是从诗歌声律高度提出的一个概念,指五言诗从声律比较自由的古体诗走向格律严整的近体诗之间的过渡阶段,其理论支持便是永明声律说,出现于南朝齐永明年间。
周隅在音韵上做出贡献,对汉语语音的天然音调进行规范,沈约把这种音韵的研究成果直接运用到诗歌中,提出了自觉运用声律来写诗的要求,“严守四声八病”之说,诗人们把声律说自觉运用于诗歌创作,产生了这个新诗体。
诗歌的声律和诗句的对仗加以结合形成了“永明体”。
最优秀的“永明体”诗人是谢眺。
26、徐虞体:由于徐离和徐陵父子和虞肩吾、虞信父子均以写艳体诗着称,人们遂称这种形式的艳体诗风为“徐虞体”。
27、北地三才:北魏至北齐时期,北朝出现了几位比较正统的诗文作家,模仿南朝诗文创作,虽然水平有限,难于南朝相比,但它却标志着北朝文学的开始复苏,也迈开了南北文学融合的第一步。
其中较着名的是温子晟、邢邵、魏收,号称北地三才。
28、志怪小说:多指朝现实的神灵鬼怪之事,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产生,是与当时宗教迷信思想的盛行有关的。
是普通百姓表达理想愿望的需要。
他们将自己的反抗情绪和对理想的追求,通过大胆的幻想,曲折的表达出来。
志怪小说的内容是宣扬迷信思想,大谈鬼神妖异,神仙道术,志怪小说大都采用非现实的故事题材,展现出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在艺术上比较简略。
代表作是干宝的《搜神记》。
29、轶事小说:以记录人物逸闻琐事为主的轶事小说,在魏晋南北朝盛行。
这与魏晋以来品评人物和崇尚清淡的社会风尚大有关系。
今存比较完整的是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30、《搜神记》:《搜神记》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志怪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一部作品。
作者是干宝,原30卷,今本为20卷,作品虽然不乏神仙道术、鬼怪灵异的内容,但故事来源广泛,保存了不少优秀的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
31、《世说新语》: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是记叙逸闻轶事小说的先驱,以魏晋知识分子为主要记载对象,故鲁迅称之为”一部名士的教科书”。
对后世的小说和散文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后世效仿《世说新语》的作品有:唐王万庆的《续世说新语》等。
32、山水诗:真正以自然山水景物为独立的、客观的审美和描写对象,山水诗对自然景物的精细描绘,对永明新体诗和后世山水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代表作家是:谢灵运。
33、初唐四杰:初唐四杰是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
四杰在文学主张上都竭力反对华而不实的风气,提倡抒发真情实感。
对齐梁文风的批判最为自觉。
四杰诗文在内容上有较大的开拓,由宫廷走向市井,由台阁移至江山与塞漠。
题材扩大了,思想严肃了,五言八句的律诗形式也有了初步的定型。
他们的诗带有强烈的热情与幻想,愤懑与牢骚,不仅反映了齐梁所没有的大唐气象,而且气势雄壮,意境宏博,节奏有力,语言响亮,富于个性。
四杰为结束齐梁文风,开启盛唐之间做出了功不可没的贡献。
34、大历十才子:指中唐大历年间的十位诗人,即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翊、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津、夏侯审,大历初年他曾在长安参加重要阊阖活动,又创作倾向和诗风相近。
其中以钱起、卢纶、戴叔伦成就最高。
大历诗人创作内容较贫乏,诗风以清丽空灵为主要特色,相对盛唐,由壮阔变为清秀,由重气势变为重韵味,艺术显得更为精工。
35、永州八记: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属游记,写出了山水景物中的奇妙动人之处,神形毕肖的再现山水景色的自然美。
有卓越的艺术独创性。
善于抓住景物的最主要特征,又善于以动写静的手法与大量的比喻和拟人化的手法,他的游记,画廊式的展现了永州的山水胜景。
36、花间词:五代后蜀时,卫尉少卿赵崇祚将晚唐五代词人温庭筠、韦庄等十八家词编为《花间集》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人词总集,花间词因此得名。
其核心内容不脱冶游宴乐、男女私情,风格琦艳婉丽,对宋词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37、温韦:温庭筠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以词名家的人,以宫怨闺诗为主要题材,韦庄是唐末另一位卓有成就的词人。
二人齐名,并称“温韦”。
38、唐传奇:指唐代流行的文言短篇小说,它是在六唐志怪小说的基础上,融合历史传记小说、辞赋、诗歌和民间说唱艺术形成的新的小说文体。
使得小说由单纯的谈神说鬼,以通过写人来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方面演进。
它的兴盛和唐代城市经济的繁荣和唐代佛教道教思想的流行有密切关系。
受《史记》以来历史传记文学的影响,以及六朝志怪小说的影响,唐代传奇最繁荣的时期是中唐时期,主要创作在中唐时期,晚唐则出现了大批的专集,唐传奇大多取材于现实生活,传奇的内容既有描写社会生活的,也有写宗教迷信的。
但传奇中,成就最高的是有关爱情生活题材的小说,如元稹的《莺莺传》,蒋防的《霍小玉传》,艺术上,情节比较复杂,结构相当完整,语言典雅华丽,富于文采,唐传奇的出现是中国小说史上的一次飞跃,它标志着中国古典小说进入了成熟阶段。
宋人后,人们根据这类小说传述奇闻轶事的特点,泛称唐人小说为“传奇“,在明清,则指南戏演唱的戏曲。
39、花间词派:
(1)花间词派是晚唐五代奉温庭筠为鼻祖而进行词的创作的一个文人词派。
(2)得名于赵崇祚编辑的《花间集》,共18家词500首,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人总集。
(3)产生于西蜀,多用华丽的字面和婉约的表达手法,写女性的美貌和服饰以及他们的离愁别恨。
40、元和体:
(1)元和体是唐宪宗的年号。
(2)唐代诗人元稹、白居易在元和年间所写的长篇排律、“小碎篇章”、艳体诗统称为“元和体”。
(3)世俗化为社会普遍接受和欣赏的浅近文体,呈现出诗歌历史转折时期的写实尚俗特征。
41、辋川集
(1)《辋川集二十首》是盛唐诗人王维晚年隐居辋川别业写的一组小诗。
(2)诗人自甘寂寞的山水情怀表露得极为透彻,在明秀的诗境中,让人感受到一片完全摆脱尘世之累的宁静心境,似乎一切情绪的波动和思虑都被净化掉了,只有寄以通感的直觉印象,难以言说的自然之美。
42、骈文:骈文是一种具有均衡对称之美的文体。
它实际上是广义的散文的一部分。
但它与散体单行的狭义的散文相对比而有明显区别。
骈文的主要特征有四:对偶、用典、声律、辞藻。
43、西昆诗派(西昆体):宋代初年,诗人杨亿编《西昆酬唱集》,西昆诗体和诗派便由此而得名。
《西昆酬唱集》全部为近体律诗,代表作家有杨亿、刘筠、钱惟演。
西昆作家均是身居清要的馆阁之士,诗的内容无外乎歌咏宴引生活,咏物、咏史及泛咏男女情爱,创作追求用典丰缛,属对工整,音节铿锵;诗文标榜学习李商隐,其中杨亿、刘筠以骈体文着称。
西昆派多数作品缺乏真情实感,堆砌过甚,不免剽窃之讥。
西昆派作家唯美风格固然是对宋初浅俗的白体诗风和缺乏文采的复古文风有所矫正,但其创作脱离现实,偏离传统的文学标准,馆阁气十足,仅重外表精美的艺术趣味,注定了主导文坛的时间不会长久,但在北宋文坛上仍有一定影响。
名词解释
一、先秦部分
1、神话:神话都是的;是远古人类用想象或幻想的方式对所观察或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它是一种集体口头文学。
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或社会)并征服自然(或社会)的愿望;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它是人类还没有能力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作出符合实际的解释时代的产物。
2、殷墟卜辞:1898年,在河南安阳发现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字,这是现知中国最古老的并已初步成熟的文字。
3、今古文尚书:尚书是记言的古史,今文尚书是指秦焚书后汉初经师所保存,用当时的隶书书写的尚书;古文尚书是指在汉武帝时,在孔府壁中发现先秦时代的尚书,因用古文字抄写,故称古文尚书。
4、《吕氏春秋》:由秦相吕不韦组织门客集体编撰而成,思想观点杂驳,被认为是杂家着作。
文章篇幅短小,以事实说理,文风平实畅达,多用寓言故事。
5、战国合纵连横
合纵连横是指战国时代诸侯争霸的形势,秦国推行连横术,歌个击破东方诸国;而东方诸国采取合纵对策以抗强秦,这种形势对战国时代的文学影响很大。
6、春秋笔法:指孔子修鲁国《春秋》时所采用的笔法,主要包括秉公直书与微言大义两方面,对后代历史学家与散文家的影响很大。
7、九歌:《九歌》是一组祭神的乐歌,共十一篇。
是屈原吸取楚国民间神话故事,并利用民间祭歌的形式写成的风格优美的抒情诗。
是南方巫祭文化的产物。
《九歌》是袭用古曲的名称,“九”表示多,非确数,其内容虽是礼赞神明,但却有不少关于神的爱情生活的描写,充满人间的生活气息。
8、三家诗:指汉代传授《诗经》的齐、鲁、韩三家:齐辕固生,汉景帝时立为博士;鲁人申公培,汉文帝时立于学官;燕人韩婴,文帝时立为博士。
立于学官,属于今文经学。
加上毛诗为四家诗。
9、楚辞:楚辞是战国后期产生在中国南部楚国地方的一种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的新诗体。
宋黄伯思说其特色为:“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
”(《校定楚词序》)10、《春秋》:《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鲁《春秋》是经过孔子修订过的,记事自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
它提纲挈领地记述了春秋时代二百四十二年间的大事。
11、《毛诗》:战国时代荀子的学生鲁国人毛亨,他所着的《毛诗诂训传》,简称毛传。
相传传自子夏、荀子,后来传给赵国人毛苌(一说其儿子),称小毛公。
毛亨说诗,偏重解释字义,章句训诂多据先秦典籍,保存不少古义。
也有附会处。
东汉章帝时立于学官。
是《诗经》最早的注释本。
12、九章:屈原九篇诗歌的合称,非一时一地之作,原是单行散篇,后人因其内容、形式相似,集为组诗。
《九章》是一组政治抒情诗,与《离骚》大体相似。
但《九章》中的作品,除少数片断外,较少采用幻想、夸张的手法,主要是记实之辞,并用直接倾泻的方法来表现其复杂的心曲和奔放的感情。
与《离骚》的浓厚浪漫主义色彩有所不同。
13、四家诗:汉代传授《诗经》的齐、鲁、韩三家,加上毛诗。
今存毛诗及《韩诗外传》。
14、《楚辞》:《楚辞》文学总集的名称。
西汉刘向辑集屈原、宋玉及汉代人模仿屈原、宋玉的作品,编成《楚辞》一书。
15、《竹书纪年》:古代有百国春秋,今传只有鲁春秋和晋太康三年(282)出土的晋春秋、魏春秋残文,被后人整理后名为《竹书纪年》。
16、郑笺:汉末的郑玄的《毛诗传笺》三十卷,简称郑笺。
确立了毛诗不可动摇的地位。
17、《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引朱熹语)。
18、《老子》:先秦道家代表作,凡五千文,81章,亦称道德经、德道经,简短的语录体散文,理论中心为“道”,哲理性强,有朴素辨证思想。
19、《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榖梁传》。
20、郢书燕说:见《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讽刺当时学者对前贤遗言,断章取义,穿凿附会。
21、君轻民贵:见《孟子·尽心下》,表现出孟子的民本思想,在《国策·齐策四》“赵威后问齐使”中亦有类似思想。
22、六义:风雅颂赋比兴(引朱熹语)。
23、《楚辞章句》第一本楚辞注本,作者是东汉的王逸。
24、“风”是指各地不同的音乐。
“雅”是雅正之声,指周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
雅又分为小雅、大雅,也是缘于音乐的不同。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25、赋是《诗经》中运用最多的表现方式。
铺陈其事直言之者也。
它可以是直接叙事,也可以是直接的刻画描写,还可以是直言其志或直抒胸臆。
比,一般说就是比喻。
以彼物比此物者也。
兴,就是起兴或发端。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者也。
一般处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位置。
兴与诗歌情思相关时,一般会起到烘托或与诗歌意义发生某种联系的作用,起到起韵的作用。
26、楚辞:是战国晚期兴起在楚国的一种新诗体。
它以铺排夸饰,丰富想象为主要的表现手法。
楚辞较之《诗经》,篇幅极大增长,句式也有四言为主变为长短不拘,参差错落。
楚辞多用楚语楚声,楚地的方言词语大量涌现,另外,“兮”字、“些”字作为虚词叹语成为楚辞的一个鲜明标志。
27、《九歌》是屈原在民间祭神乐歌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组祭神乐歌。
汉代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
28、骚体赋:以抒情为主,体制基本与先秦的楚辞相同的一种赋体文章。
如贾谊《吊屈原赋》、《鵩鸟》、严戒《哀时命》、淮南小山《招隐士》等。
29、互见法(略)
30、散体大赋体:是一种既非诗由非文介于诗与文之间的一种文体。
讲究铺叙描摹,夸饰渲染,体制长大,以体物为主,缺乏作者的自我真情实感的一种文章。
31、抒情小赋以作抒发作者入世的感慨和厌倦,描写回归山水田园后悠然逍遥的生活,表达作者出世的愿望或对现实进行批评讽刺的短篇小赋。
语句清丽流畅,绝无夸饰堆砌;抒写自己的怀抱和情志,个性鲜明。
这些特点,都标志着汉赋创作倾向的重大转变。
32、《吕氏春秋》:《吕氏春秋》由秦相吕不韦组织门客集体编撰而成,思想观点驳杂,被认为是杂家着作。
文章篇幅短小,以事实说理,文风平实畅达,多用寓言故事。
33、古诗十九首:组诗名。
汉无名氏作(其中有八首《玉台新咏》题为汉枚乘作,后人多疑其不确)。
非一时一人所为,一般认为大都出于东汉末年。
南朝梁萧统合为一组,收入《文选》,题为《古诗十九首》。
内容多写夫妇朋友间的离愁别绪和士人的彷徨失意,有些作品表现出追求富贵和及时行乐的思想。
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在五言诗的发展上有重要地位。
34、乐府:原是汉代的掌管音乐的官署。
由于专事搜集、整理民歌俗曲,因此后人就用“乐府”代称入乐的民歌俗曲和歌辞。
在六朝,更明确地把“乐府”和“古诗”相对并举,以区别入乐的歌辞和讽诵吟咏的徒诗这两类诗歌体裁。
宋、元以后,“乐府”又被借作词、曲的一种雅称。
35、曲终奏雅:汉大赋的状物表意方式,扬雄认为司马相如的赋多虚辞滥说,即以美丽的语言行式来描写宏大的世界,只是在赋的末尾才奏出正声雅音,是不可能起到讽谏作用的。
36、劝百讽一:汉大赋的功用及特点。
扬雄认为司马相如的赋以虚辞滥调,铺张、夸耀王朝声威,描写宏大的世界,只是在篇末对帝王贵族的淫靡生活寄寓讽谏劝戒的意味。
相比较而言,这种讽喻规劝是微不足道的。
37、《过秦论》:西汉贾谊所作的政论散文。
见于《史记·陈涉世家》、《史记·秦始皇本纪》。
分上、中、下三篇。
《过秦论》详地分析了秦所以能削平六国及其所以灭亡的原因。
为汉文帝的政治改革提供借鉴。
38、《昭明文选》:即〈文选〉。
南朝梁萧统编。
统为太子,未登帝位而卒,谥号昭明,称昭明太子,故所编〈文选〉世称〈昭明文选〉。
为我国第一部诗文总集。
选诗文以“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为标准,除了史书中的论赞外,不选经史子着作,反映了文学“随时变改”、“踵事增华”的美学观。
展示了此前文学发展的概况和各体文学的成就。
对后世影响很大。
39、古诗十九首:汉代无名氏作品,大致产生于东汉中后期。
梁萧统将这组文人五言诗收入《文选》,题为《古诗十九首》。
歌词大多写夫妇朋友间的离愁别情和士子彷徨失意的消极情绪。
40、建安风骨:“风”指文意,“骨”指文辞。
建安时期的诗歌,反映汉末现实生活,表现建功立业精神,由充实健康的内容、明朗刚健的语言、遒劲浑成的风格相结合而成。
41、曹丕的《典论·论文》是我国探讨文学问题最早的较具系统的文学批评论着。
42、建安七子:汉末建安时期7位文学家的合称。
他们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傒(字伟长,171~218)、阮瑀(字元瑜,?~212)、应瑒(字德琏,?~217)、刘桢(字公傒,?~217)。
后人将其并称建安七子。
又因他们同居邺中,多为邺下文人集团的成员,故又称邺中七子。
七子之称最早见曹丕《典论·论文》。
43、竹林七贤:指的是魏末的七位有名文士,他们是: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和王戎。
世称竹林七贤。
他们常集于山阳(今河南修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放旷不羁故世称竹林七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