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广东省揭阳华侨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省揭阳华侨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
月考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大汶口文化遗址发掘的133座墓中,有些随葬品有五六十件,但有些随葬品极少;大溪文化遗址发掘的74座墓中,有的没有随葬品,而有的随葬品达58件之多。

这些现象从本质上说明了
A.生产力发展,产品有了剩余B.氏族内部分化,出现富人和穷人C.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D.国家已经产生,阶级压迫出现2.16世纪末,中国福建发生饥荒,饥民依靠甘薯得以度荒。

17世纪上半叶,英国入侵爱尔兰,捣毁庄稼,致使大多数农作物歉收乃至颗粒无收,唯有生长在地下的马铃薯安然无恙,帮助爱尔兰人度过荒年。

这表明
A.美洲高产作物已在全世界普遍种植
B.美洲高产作物的种植有利于缓解粮食危机
C.美洲高产作物最先在中国种植推广
D.美洲高产作物的种植改变了人的饮食结构
3.在某一时期,英国进口的主要商品由传统的香料、茶及瓷器等,变为大量进口金属、染料及棉花等。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新航路的开辟B.世界市场形成
C.中国闭关锁国D.生产方式变化
4.欧洲中世纪一般的收获量最低是播种量的一倍半到二倍,通常是三至四倍,最好的年成也不过是六倍。

关于我国,从云梦秦简的材料看,收获量至少为播种量的十倍或十几倍,再据《汜胜之书》《齐民要术》记载,则已达几十倍至上百倍。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材料中出现的情况最主要得益于
A.曲辕犁的使用B.精耕细作模式
C.水利灌溉工具D.政府重农抑商
5.19世纪,一位到英国旅游的加拿大人面对煤燃烧造成的遮天蔽日的烟雾,感觉到与她家乡那种“单调的纯净”不同,这种舒服的烟雾“为空气增加了一种可靠性和营养,让你似乎能感觉到肺在咀嚼它”。

这种感受的产生反映了她
A.对英国环境污染的漠不关心B.对化学和医学知识茫然无知
C.为本国的空气纯净深感自豪D.为工业文明到来而兴奋不已
6.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研制了原子弹并用于实战;1946年问世的第一台电子
燃料火箭,目的是空袭英国。

以上史实主要说明
A.科技革命带来的双刃剑作用明显
B.战争加速了现代科技成果的发明
C.科技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
D.现代科技进步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7.在地摊经济火爆的宋朝,商贩占道经营现象普遍。

为此,宋真宗曾下令加宽街衢,禁鼓昏晓,复长安旧制,但收效甚微。

后来,宋神宗开征“侵街钱”,宋徽宗征收“侵街房廊钱”,政府最终承认了商贩占道经营行为的合法性。

这说明宋朝
A.统治者不再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巧立名目增加税收以充实国库C.商业发展严重影响街衢正常交通D.商品经济发展推动城市管理改革8.新航路的开辟让欧洲各国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出现了新的名称如“黄金的漏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创立者”、“新航路的受害者”等。

下列与其对应的国家分别是
A.西班牙、英国、法国B.意大利、法国、荷兰
C.英国、意大利、荷兰D.西班牙、荷兰、意大利
9.近代以来,中国土布逐渐采用洋纱织布,出口量迅速增加。

如表为1871~1900年间中国土布出口量值表。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当时中国
A.传统手工业技术持续领先世界B.海关税收成为清政府的经济支柱C.受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影响巨大D.逐渐减少了对列强经济上的依赖10.英美法于1936年9月达成“三国货币协定”,同意尽力维持协定成立时各自货币的外汇率水平,尽可能不再实行货币贬值,但却不提金本位和协调各国政策的正式机
制。

1939年三国为主导又各自建立了英镑区、美元区和法郎区。

这表明当时
A.各国逐渐取消了贸易保护政策B.国际货币金融关系处于混乱状态C.合作推动了世界货币关系稳定D.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立局面形成11.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一次知识革命,主要依赖于人的知识创造,超越了有型的物质资源。

美国通过知识开发和利用,一系列脱离传统工业制造范畴的高新技术和经济模式应运而生,加快了创造财富和资源的速度。

苏联守着传统的工农业,和美国创造财富速度相比,犹如老牛拉慢车。

材料说明了
A.经济结构的落后制约了苏联国力的提升
B.苏联错失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契机
C.教育的落后是苏联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D.美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的历史必然
12.下图是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美国就业人口分布的变化图。

它反映了美国
A.科技发展推动就业率提高B.经济结构存在严重失衡
C.生产关系出现了重大变革D.产业结构出现出现新的变化13.下表为明清时期各地集市变化统计表,表中数据说明,自明朝嘉靖至清朝道光年间
A.农民与市场的联系不断加强B.南北长途贸易日趋频繁
C.清代北方经济发展陷入停滞D.北方集市密度超过南方
14.秦朝建立后,陆续修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三种道路交通网络:一是向东直通燕齐地区、向南直达吴楚地区的驰道;二是从咸阳至九原的直道;三是北起僰道(今四川宜宾)到达滇池地区的五尺道。

这些道路的修建客观上
A.促进了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武力控制C.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D.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15.某一时期,非洲、美洲、亚洲和澳大利亚提供自然资源和农产品,英国、欧洲和美国加工或者消费这些原材料,带动了海上运输和陆地运输的发展。

人类第一次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劳动分工的基本格局,而由此所带来的利润主要流向欧洲、北美洲和亚洲的日本。

这一时期是()
A.新航路开辟时期B.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
C.早期殖民扩张时期D.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16.春运,一开始称“春节客运”,后来简化为“春运”。

从1954年起,铁道部就有春运记录,1989年,伴随著民工潮,中国媒体开始大量使用“春运”字眼,从此,一年一度如同潮汐一样的候鸟式大迁徒不断轮回。

1998年至2004年,铁路连续五次提速,绿皮火车也逐渐被豪华空调列车所代替。

材料主要反映
A.民工潮折射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变迁
B.民工潮体现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转向城市
C.民工潮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D.民工潮出现是市场经济对配置资源的结果
二、材料分析题
2019年1月22日至25日,世界经济论坛2019年会在瑞士达沃斯召开,年会主题为“全球化4.0,打造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的全球结构”。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从工业1.0到工业4.0的变化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前两次工业革命各自主要起始国、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及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2)四次工业革命也深刻影响了中国。

请任选两次工业革命简述给中国带来的积极影响。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市镇统于州县,例无设官”。

为解决治安与税收上的困难,明清两代在江南市镇派驻巡检司、税课局等专职机构,但派驻到市镇的官员数量有限,难以承担市镇的公共管理与服务。

于是,江南市镇自发形成了各类功能性自治组织,如规范本镇本行业交易活动的行会、维持治安的保甲、负责慈善事业的义庄等,事类不一,互不统属。

这些组织往往由地方宗族力量主导,同一功能的自治组织之间亦有地域分割的痕迹。

各市镇有自办的公益性学校,有独立的城市保护神——城隍,有完整的市镇历史记载——市镇志,表明市镇已经成为一个相对自足的文化共同体。

——据武乾《官治夹缝中的自治:明清江南市镇的非正式政体》材料二中世纪晚期,城市人口迅速增长。

为提高自己的地位和改善日常生活,城市居民不断抗争。

封建领主在收取市民们支付的赎金后,向城市颁发具有政治契约性质的特许状,给予其各项自治权利。

城市行会、市政当局、市议会等自治组织逐渐发展起来。

行会制定规章,训练工人的职业技能,控制产品的质量、价格,为社会福利积累资金,并通过礼拜天祈祷和节日游行等公共仪式鼓励市民对行会和城市忠诚。

市政当局支持行会采取限制性措施,市议会核准行会规章,城市法庭负责追捕违规者。

城市
任。

——据陈灿《论走向近代的英国城市职业市场变迁和行业规则的完善》(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江南市镇自治与英国城市自治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江南市镇自治与英国城市自治的最终走向,并说明原因。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世纪以前,由于没有安全的消毒和保存手段,牛奶是一种伴随着高风险的食品。

直接挤出的奶常常被细菌污染,经常食用乳制品甚至被认为是贫困的标志。

19世纪早期,工业化使职业妇女数目增加,母乳喂养的减少相应增大了人们对牛奶的需求,科学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不断地推动着乳制品行业的繁荣。

1871年,巴斯德灭菌法的推广大大提高了牛奶的安全程度,奶制品的消费更加旺盛。

19世纪末期,肉类消费需求量的提高间接地带动了乳业农场的发展。

火车的出现使得运送液态奶更为便捷。

20世纪,冰箱的普及使得奶类的保存更便利。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得牛奶制品的市场需求猛增,战时大批妇女外出工作也使得母乳喂养大范围减少,婴儿的牛奶消费日益增长。

加之这一时期也正是营销学和广告宣传学出现的时候,三者的结合,将牛奶塑造成了一种“完美食物”。

1906年,美国通过第一部《食品和药品法》,包括牛奶在内的食品、药品有了统一的质量检验标准。

1943年又通过立法,专门拨款开展学生餐和学生饮用奶计划。

日本政府从1964年开始,要求每所学校给学生提供的午餐中,必须包括牛奶。

1961年国际牛奶联合会(即IDF)将每年5月第三周的周二定为“国际牛奶日”。

——摘编自武锐、邸笑飞《被神化的牛奶》等
(1)根据材料,指出牛奶地位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影响牛奶流行的主要科技成果。

三、论述题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7世纪中期英国人喝茶仿效中国人的做法,冲的很淡;人们饮茶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有所谓的药效。

富于特色的英式下午茶产生于18世纪50年代。

“那些贵妇们轮流提供午后茶和咖啡。

"就全世界范围而言,午后茶成为一种隆重而固定的礼仪,应该归功于英国贝德福特公爵夫人安妮(1788-1861)。

当时人们食用丰盛的早餐,和没有仆人照料的简单的午餐,直到晚上八点才开始使用正式的晚餐,晚餐后在会客室
通人也开始在午后饮茶。

——摘编自施茜《从中国功夫茶到英式下午茶》
材料二16世纪开始,大航海时代的来临,推动了东西方贸易的发展,也推动了欧洲的饮茶热潮以及茶叶贸易。

在巨大的利润驱使下,茶叶成为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主要商品。

进入19世纪,印度茶叶种植面积的扩大19世纪末印度已实现揉茶、切茶、焙茶、筛茶、装茶等各个环节的机械化,机器的出现,又反过来推动了茶园的扩张。

输入英国的印度茶逐步超过了中国茶。

——摘编自《近代欧洲的茶叶贸易与中国茶文化的西传》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英国人的饮茶习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茶叶博物馆的一名解说员向游客介绍近代世界茶文化发展。

请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一个解说提纲。

(先明确提纲主题,主题要围绕世界近代的重大事件观点明确,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
1.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两个文化遗址中,不同的墓中随葬品有较大的差异,这从本质上说明了随着生产力发展,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C项正确;A、B两项都是现象,并非本质,排除;D项表述与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不符,排除。

2.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甘薯、马铃薯均原产自美洲。

据材料“饥民依靠甘薯得以度荒”“唯有生长在地下的马铃薯安然无恙,帮助爱尔兰人度过荒年”可知,美洲高产农作物的种植有利于缓解粮食危机,B选项正确;材料只举了中国和爱尔兰两个例子,无法证明美洲高产农作物已在全世界普遍种植,A选项错误;材料反映了16世纪末中国饥民依靠甘薯得以度荒,无法证明美洲高产农作物最先在中国种植推广,C选项错误;材料未涉及美洲高产农作物的种植改变了人的饮食结构的信息,D选项错误。

3.D
【解析】
金属、染料及棉花属于原料,是工业化发展所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因为这一时期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生产方式发生了变化,因此对产品的需求随之转变,D正确;新航路开辟后,英国进口的内容以香料等传统东方商品为主,排除A;世界市场形成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之后,当时英国以资本输出为主,排除B;中国闭关锁国和英国进口商品种类的变化无关,排除C。

4.B
【解析】
根据材料“收获量至少为播种量的十倍或十几倍,再据《汜胜之书》《齐民要术》记载,则已达几十倍至上百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农业中收获量远远超过播种量的主要原因在于农业中的精耕细作模式,提升了粮食产量,B项正确;曲辕犁出现在唐朝,排除A 项;水利灌溉工具和政府的重农政策有助于农业产量的提升,但是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D项;故选B项。

5.D
【解析】
依据材料中19世纪”、“英国”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此时正处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

该加拿大游客认为英国工业产生的烟雾是舒服的,“为空气增加了一种可靠性和营养”,表明她对工业革命的赞赏和肯定,反映了她对工业文明到来而兴奋不已,D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她对英国环境污染态度,排除A;依据材料不能得出该游客对化学和医学知识茫然无知,该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依据材料可知该游客羡慕英国的环境,认为家乡的环境“单调”,并未对本国空气感到自豪,排除C。

6.B
【解析】
材料列举了三个事例,共同点在于新科技出现的最初目的是用于战争,故B项正确;材料叙述的重点并没有体现“双刃剑”的意思,故A项错误;科技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故C项错误;现代科学技术开始于二战期间,故D项错误。

7.D
【解析】
根据材料及结合所学知识,店铺侵占通衢大道的行为,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而宋朝统治者采取的应对措施,正好能体现城市管理制度上的改革,D正确;宋代依然坚持重农抑商政策,A错误;“侵街钱、侵街房廊钱”应属于罚款,而不是税收,B项错误;题干主旨是政府处理占道经营的方式变化,而非占道经营影响了街衢正常交通,排除C。

8.D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葡萄牙掠夺来的巨额财富并没有主要用于发展资本主义,而是大量用于购买统治者需要的奢侈品,导致黄金大量外流,它们应被称为“黄金漏斗”;17世纪,荷兰被誉为“海上马车夫”,垄断了航运业,阿姆斯特丹成为当时国际贸易和金融的中心,故荷兰是“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创立者”;新航路开辟后,欧洲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的商业中心地位被取代,是“新航路的受害者”,故D正确;英国不是“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创立者”,法国不是“新航路的受害者”,排除A;西班牙、葡萄牙被称为“黄金漏斗”,排除BC。

【点睛】
9.C
【解析】
1871~1900年间,中国采用洋纱生产的土布出口量增长了数十位,并且随着出口数量的增
加,单价有所下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出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且受其影响巨大,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传统手工业技术持续“领先”世界,A项错误;“海关税收成为清政府的经济支柱”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错误;近代中国经济受列强的控制日益加深,并非逐渐“减少”了对列强经济上的依赖,D项错误。

10.B
【解析】
材料“1939年三国为主导又各自建立了英镑区、美元区和法郎区”体现的是当时世界货币金融关系没有统一的标准,处于混乱的状态,大国都想取得国际货币的主导权,B正确;国际货币混乱正是贸易保护政策的表现,A排除;材料体现的是国际货币关系并不稳定,C排除;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三足鼎立的局面,D排除。

故选B。

11.A
【解析】
材料信息是,在美国大力应用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之时,苏联仍旧守着传统的工农业,苏联已经远远落后于美国。

由此可知,材料说明了苏联经济结构的落后制约了国力的提升,故A正确;第三次科技革命也影响到了苏联,只是落后的经济结构制约了苏联对最新科技成果的吸收,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不是强调苏联教育的落后,故C错误;材料主旨不是说美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故D错误。

12.D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美国第三产业的人数显著上升,第一二产业人数有所下降,这主要和当时社会经济结构变化发展有关,即二战后美国的第三产业得到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结构中所占比重下降,因此这一时期就业人口比重发生变化,D正确;材料未涉及科技发展和就业率直接的关系,A排除;第三产业就业人口上升,说明美国经济发展符合正常的经济发展路径,而非经济结构存在严重失衡,排除B;材料体现的是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并未发生重大变革,C排除。

13.A
【解析】
根据材料可以看出,明清时期,南北方各地的集市数量整体在上升,而集市是农村地区商业活动的主要场所,这说明明清时期农民和市场的联系不断增强,A正确;长途贸易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B;题干数据显示当时北方地区集市数量也在增加,这说明北方经济并
未陷入停滞,排除C;从数量来看,北方的集市数量不及南方,排除D。

14.C
【解析】
根据材料“一是向东直通燕齐地区、向南直达吴楚地区的驰道;二是从咸阳至九原的直道;三是北起僰道(今四川宜宾)到达滇池地区的五尺道”可知,秦朝建立后所修建的通向各个方向的交通网络客观上有利于加强各地区之间的交流和联系,故C项正确。

秦朝建立后全国已经统一,故A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秦朝建立的交通网络的影响,无法得出中央对地方加强武力控制的结论,故B项错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是长期发展和交融的结果,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

15.D
【解析】
根据“而由此所带来的利润主要流向欧洲、北美洲和亚洲的日本”并结合所学可知,欧洲、北美洲和日本都积极开展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的劳动分工,故D项正确。

16.A
【解析】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与城市之间的经济差距日益拉大导致大量农民由农村流向城市,民工潮的出现是对这一时期社会变迁的反映,故选A项;1984年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由农村转向城市,而民工潮出现于1989年之后,排除B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为了进一步适应深化改革开放的的需要,与民工潮无关,排除C项;民工潮出现在市场经济在中国建立之前,排除D项。

17.(1)第一次工业革命:起始国:英国;生产组织形式:出现了现代工厂制;经济全球化:通过商品输出和掠夺原料,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第二次工业革命:起始国:主要是美国和德国;生产组织形式:出现了垄断组织;经济全球化:通过资本输出和瓜分世界,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影响: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清政府掀起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历程;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掀起了戊戌变法等政治运动;第三次工业革命期间,中国积极进行航空航天技术的研究,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四次科技革命到来之际,中国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大力发展人工智能技术。

(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
根据材料“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时代”得出第一次工业革命:起始国:英国;生产组织形式:出现了现代工厂制;结合所学“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得出经济全球化方面:通过商品输出和掠夺原料,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根据材料“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室的”得出第二次工业革命:起始国:主要是美国和德国;生产组织形式:出现了垄断组织;结合所学“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得出经济全球化方面:通过资本输出和瓜分世界,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
结合所学“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得出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清政府掀起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历程;结合所学“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中国政治的影响”得出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掀起了戊戌变法等政治运动;结合所学“第三次工业革命对中国航天技术的影响”得出第三次工业革命期间,中国积极进行航空航天技术的研究,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结合所学“第四次工业革命对中国人工智能的影响”得出第四次科技革命到来之际,中国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大力发展人工智能技术。

18.(1)不同:前者主要依托于地方宗族力量,后者主要依托于新兴的市民阶层;前者自治组织分散而不统一,后者自治组织形成了统一的运作规则与分权架构;前者是官治之下的有限自治,后者是独立于封建领主的充分自治。

(2)走向:明清市镇未改变中国社会的发展轨迹;英国城市自治发展成为近代意义的市民自治,促进政治近代化进程。

原因:明清时期受制于专制政权、自然经济、传统文化,重农抑商等政策;
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公民意识的形成,民主意识的传统、人文主义的传播等。

【解析】
(1)不同:根据材料“这些组织往往由地方宗族力量主导,同一功能的自治组织之间亦有地域分割的痕迹”可知,前者主要依托于地方宗族力量。

根据材料“城市居民不断抗争。

封建领主在收取市民们支付的赎金后,向城市颁发具有政治契约性质的特许状,给予其各项自治权利”可知,后者主要依托于新兴的市民阶层;根据材料“江南市镇自发形成了各类功能性自治组织,如规范本镇本行业交易活动的行会、维持治安的保甲、负责慈善事业的义庄等,事类不一,互不统属”可知,前者自治组织分散而不统一。

根据材料“城市行会、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