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2024)八年级物理上册第4章 光的世界 达标测试卷(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章光的世界达标测试卷
(时间:70分钟满分:90分姓名:________)
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有些成语包含了大量的自然现象与物理规律。

下列成语所描述的现象,能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的是()A.镜花水月 B.海市蜃楼
C.一叶障目
D.杯弓蛇影
2.关于医生观察耳道的医用反光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属于凹面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B.属于凹面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C.属于凸面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D.属于凸面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3.王大爷用放大镜读报时透过镜片看到的文字是()
A.倒立、缩小的实像
B.正立、放大的虚像
C.倒立、放大的实像
D.正立、缩小的虚像
4.下列有关光的现象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是()
A.阳光通过树叶在地面留下来的光斑
B.荷花在水面形成的倒影
C.夏天,海面上出现海市蜃楼奇观
D.雨过天晴,天空出现一条彩虹
5.如图所示为近视眼成因的光路图。

下列关于近视眼及其矫正的说法正确的是()
A.近视眼看不清近处的物体,需戴凸透镜来矫正
B.近视眼看不清远处的物体,需戴凸透镜来矫正
C.近视眼看不清近处的物体,需戴凹透镜来矫正
D.近视眼看不清远处的物体,需戴凹透镜来矫正
6.我国的古诗词文化有几千年的灿烂历史,很多名句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

下列诗句从物理学的角度解释不正确的是()
A.“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酒中明月倒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B.“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影子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阴晴圆缺的月亮是自然光源
D.“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彩虹是由于光的色散形成的
7.如图所示,用蜡烛作为光源,在木板上钻了一个小孔,小聪发现光线透过小孔在光屏上形成一个倒立的像。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小孔成像现象能说明光沿直线传播
B.木板上的小孔一定是圆形的
C.保持蜡烛和墙的位置不变,将木板向靠近蜡烛的方向移动,蜡烛在
光屏上的像会变小
D.蜡烛在光屏上形成的像是虚像
8.如图是川西著名的高山湖泊——木格措,它一年四季景色宜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水中山的倒影是通过光的折射形成的
B.水中山的倒影是山在水中形成的虚像
C.湖水呈蓝色是因为湖水发出了蓝色光
D.湖水看起来变浅是因为光沿直线传播
9.如图所示,固定在水面上方的光源S发出一束光线经水面反射后在光屏上有一个光斑A,已知光束与水面的夹角为40°,S′是光源经水面反射所成的像。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反射角的大小为40°
B.当水面升高时,反射角将变大
C.当水面升高时,光斑A将向右移动
D.当水面升高时,S′到水面的距离变小
10.下列关于光学知识的描述正确的是()
A.图甲:从圆形玻璃鱼缸侧面看金鱼时,看到的是放大的实像
B.图乙: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时,物体到放大镜的距离小于焦距
C.图丙:望远镜物镜成的是正立、缩小的虚像
D.图丁:光学显微镜的物镜不是利用凸透镜成像
1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时,某小组测量出物距和像距的数据,并绘制成如图所示的图像,根据图像可知()
A.该凸透镜的焦距f=15 cm
B.当物距u=30 cm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C.当物距u=8 cm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D.若把物体从距凸透镜30 cm处向距凸透镜15 cm处移动过程中,所成的像会逐渐变大
12.如图是小明所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此时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图中未画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由成像规律推断,该透镜的焦距范围是7.5 cm<f<15 cm
B.调换蜡烛和光屏的位置,光屏上不能呈现烛焰清晰的像
C.蜡烛因燃烧变短,故光屏上烛焰像的位置下降
D.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放一个凹透镜,光屏需要靠近凸透镜一些才能再次得到清晰的像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4分)
二、填空题(本题共9 小题,每空1分,共23分)
13.人类发布的首张黑洞照片中的黑洞距离我们5 500万
(选填“年”或“光年”),它是根据接收到的高能射线经过计算机处理而形成的;研究人员在计算机屏幕上将黑洞边缘环状(明亮)部分用红色显示,红光(选填“属于”或“不属于”)光的三原色。

14.小丽站在竖直的平面镜前,她在镜中所成的像是(选填“虚”或“实”)像。

当她由远及近走向平面镜的过程中,像到镜面的距离变,像的大小。

15.晴朗的夜空下,小明观察到中国空间站飞过他的头顶。

外表不能发光的空间站是通过反射太阳光被小明观察到,表明夜空中的空间站(选填“是”或“不是”)光源,为了看清楚空间站,小明应选择(选填“亮”或“暗”)的夜空。

16.艳阳下的天德湖畔树影婆娑,景色美不胜收!其中地面上的树影
是由光的形成的,游人看到水中的鹅卵石是光的形成的;小鸟从水面飞上树梢,它在水中所成的像到水面距离。

17.学校组织同学们利用投影仪观看“天宫课堂”第四课,投影仪的镜头相当于透镜,屏幕上的彩色画面是由红、绿、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坐在各个位置的同学都能看到屏幕画面,是因为光在屏幕表面发生(选填“镜面”或“漫”)反射。

18.清晨阳光与水面成30°角照射到平静的湖面上,则反射角为
;当太阳逐渐升起时,入射角将(选填“增大”或“减小”);在太阳升起的过程中,湖边小树的影子长度将(选填“变长”或“变短”)。

19.早晨我们透过晶莹剔透的露珠,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小草的叶脉,这是利用了(选填“放大镜”“幻灯机”或“照相机”)的原理,所成的像是(选填“虚”或“实”)像。

20.如图所示,一束激光沿直线射到空水槽底部O点,形成一个光斑。

向水槽中注入适量水后,水槽底部光斑移动到O点的
(选填“左”或“右”)侧。

继续沿水槽壁缓慢注水,在此过程中,折射角(选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2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实验室应保持较(选填
“亮”或“暗”)的环境,为了判断光屏上的像是否最清晰,需要移动光屏,观察像是否变模糊。

如图所示位置的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则像的大小比烛焰。

三、作图题(本题共2小题,每小题3分,共6分)
22.如图,小明想利用一块平面镜使与水平面成30°的太阳光竖直射入井中,请通过作图标出平面镜的位置及反射角的度数。

23.如图,请完成两条入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的光路图。

四、创新设计与实验探究题(本题共2小题,每空1分,共13分)
24.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中,如图所示,水平放置平面镜,白色纸板竖直立在平面镜上,纸板由E、F两部分组成,可以绕ON 翻折。

(1)实验时,把纸板ENF垂直放在平面镜上,入射光线AO的法线是
,光线AO的入射角大小是。

(2)为了探究反射角与入射角大小的关系,应进行的操作是
(选填字母代号)。

A.沿ON向后转动纸板E
B.沿ON向后转动纸板F
C.改变入射角的大小
D.改变纸板与平面镜之间的夹角
(3)将一束光贴着纸板E沿AO射到镜面上O点,纸板F上会显示出反射光束OB,接着将纸板F绕ON向后翻折,则纸板F上(选填“能”或“不能”)显示出反射光束,由此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选填“同一平面”或“不同平面”)内。

(4)若让另一束光沿BO方向射向平面镜,反射光将沿OA方向射出。

该实验现象说明(选填字母代号)。

A.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B.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25.在“天宫课堂”的水球实验中,小玉看到了王亚平老师的倒立、缩小的像。

于是她利用实验室的光学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小玉找到了一个焦距未知的凸透镜,用一束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最小最亮的光斑,如图甲所示。

则凸透镜的焦距是cm。

(2)如图乙所示,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安装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调整它们的高度到位置。

(3)将凸透镜固定在50 cm刻度线处,蜡烛移动到20 cm刻度线处,向(选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光屏,直到出现烛焰倒立、的实像。

(4)在(3)的基础上,更换成另一个焦距为9 cm的凸透镜,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此现象与(选填“近视眼”或“远视眼”)成因相似。

为了使光屏上的像恢复清晰,可向(选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蜡烛。

(5)在实验过程中,原来光屏中央的像“跑”到上方,为了使像回到中央,接下来的操作是(选填字母代号)。

A.向下调光屏
B.向上调凸透镜
C.向上调蜡烛
五、综合运用与计算题(本题共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解答时要求有必要的文字说明、公式和计算过程,只写结果不得分)
26.透镜焦距的长短标志着折光本领的大小,焦距越短,折光本领就
越强;通常把透镜焦距的倒数叫作透镜的焦度,用φ表示, 即φ=1f ;
平常我们说的眼镜片的度数就是镜片的透镜焦度乘以100的值;凸透镜的度数是正值,凹透镜的度数是负值。

(1)求镜片焦距为0.2 m 的近视眼镜片的度数;
(2)求400度的眼镜片的焦距。

27.小明将f = 10 cm 的凸透镜固定在长度为1 m 的光具座的中点并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把蜡烛起始位置放在9 cm 刻度线处。

移动光屏,在63 cm 刻度线处得到一个清晰的像,他在7 s 内将蜡烛由如图位置移动到30 cm 刻度线处。

(1)求7 s 内蜡烛移动的平均速度;
(2)若同时移动光屏且保证光屏上承接到清晰的像,求光屏移动的平均速度。

答案
一、1-12 C A B B D C A B D B D A
二、13.光年属于
14.虚小不变
15.不是亮
16.直线传播折射变大
17.凸蓝漫
18.60° 减小变短
19.放大镜虚
20.左不变
21.暗左右小范围大
三、22.
23.
四、24.(1)ON 40°
(2)C
(3)不能 同一平面
(4)B
25.(1)10.0
(2)同一水平
(3)远离 缩小
(4)近视眼 靠近
(5)C
五、26.解:(1)焦距0.2 m 的近视眼镜片焦度:
φ=1f =10.2 m =5 m -1,故度数是-500度;
(2)由题意可知,平常我们说的眼镜片的度数就是镜片的透镜焦度乘以100的值;400度的眼镜片,它们的焦度是4 m -1;400度的眼镜片
焦距:f ′=1φ′=14 m
-1=0.25 m 。

27.解:(1)由题意可知,蜡烛移动距离:
s =30 cm -9 cm =21 cm ,
蜡烛移动的平均速度:v =s t =21 cm 7 s =3 cm /s ;
(2)光屏移动距离:s ′=70 cm -63 cm =7 cm ,
光屏移动的平均速度:v ′=s′t =7 cm 7 s =1 cm /s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