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研究
雷公山具有独特的自然生态系统、丰富的动植物种群和璀璨夺目的人文旅游资源。
丰富的资源加上良好的区位、交通、客源市场等优势,为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但是长期以来掠夺式开发自然保护区资源,加之主观上认识的不足,造成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退化、污染严重等问题。
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保护的一些对策与措施,以期实现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标签: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资源保护
自然保护区是具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生物种群的天然生境地集中分布区,也是自然生态景观之一,其结构和功能十分独特。
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生物资源十分丰富。
上个世纪80年代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方式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科学旅游”、“生态旅游”开始出现。
上世纪90年代后,生态旅游年平均增长率为20%,是旅游产品中增長最快的的部分。
而对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无疑成为了保障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
一、雷公山自然保护区概况
雷公山自然保护区位于黔东南中部,地跨雷山、台江、剑河及榕江4县。
保护区北起台江县的南刀寨,南至雷山县的开屯、高岳山,西抵雷山乌尧、乌东、猫鼻岭一线,东达台江县乌迷寨、剑河县大坪山、榕江县小丹江一线,总面积47300公顷。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这是毛泽东在诗作《十六字令》中对雷公山自然景观特征的描述,赋予了雷公山神奇的色彩。
雷公山处于珠江水系与长江水系的分水岭地带,地质地貌特殊,自然生态环境复杂,保存有大量珍贵的生物种群和珍稀动植物。
2001年被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它的主要功能是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实现生物遗传资源和景观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另外它还具有科学研究、科普宣传和生态旅游的重要功能。
近年来随着雷公山生态旅游的开展,游客人数大幅度增长,由于规划和管理的滞后,导致保护区的生态环境明显退化。
这样既不利于自然保护区的生存也不利于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因此对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成为当务之急。
二、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及其特征分析
1.雷公山。
雷公山,被当地苗族同胞认为是雷公居住的地方。
它是苗岭山脉东段主峰,最高峰海拔2178米,登临峰顶,可以观日出、佛光、云海。
雷公山植物保存完好,在已知的1390种植物中,有属中国特有的16种,列为国家濒危珍稀重点保护植物20多种,如秃衫、马尾树、水青树、金佛山兰等等。
野生动物种类有518种,属国家重点保护的有大鲵、猕猴、穿山甲、白鹇2种。
联合国专家曾向世界宣布,雷公山是至今为止保护最完整的一块生态文化之地,也是世界十大森林旅游区之一。
2.响水岩瀑布。
响水岩位于雷公山主峰西南面,海拔1400米,响水岩瀑布是区内最典型、最壮观的瀑布之一,落差110米,宽15米。
瀑布顺势而下,其势摧金碎玉,响声如雷,数里之外可闻。
奇花异草,溪间石蚌跳跃,群鱼戏水,大鲵觅食,别有情趣。
3.格头秃杉群落。
秃杉,世界古生物的一种,是全球珍惜濒危树种。
在保护区的西南面保存着人类唯一的一片神秘的秃杉林群落。
秃杉是世界珍贵树种,树
型高大挺拔,树干挺拔,有些高达30米~50米,远望过去给人一种“万木之王”的感觉。
格头秃杉群落面积大、分布广,具有极好的观赏价值和重要的科研价值。
4.温凉的山地气候。
雷公山地区处于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范围,受冬夏季风的影响,又因山体庞大,地势突起,山地水源充沛,森林茂密,气候更为湿润,云雾较多,太阳辐射受到削弱。
年太阳总辐射量仅为3642.3~3789.3MJ/m2,比同纬度其它地区偏少。
热量分布深受地势高低和坡向的影响,随着地势升高,气温逐渐降低,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为14~15摄氏度,雷公山山顶年均气温只有9摄氏度。
冬季气温北坡东坡较南坡西坡低,夏季气温西坡北坡较东坡南坡高。
雷公山地区气候复杂多样,属于亚热带温凉的山地气候.山顶部冬冷夏凉,空气清新,湿度大。
冬季山林中上部积雪数日,盛夏季节在东南副热带气团的控制下,也出现连续数日的晴好天气。
雷公山气候不仅有利于各类森林植被的生长,而且也是有益于人类健康的重要的气候资源。
5.原始古朴的民族文化。
雷公山是苗族文化的圣山,是贵州苗族同胞世居之地。
雷公山西麓有被称为景观村落的西江千户苗寨和朗德上寨,其文化悠久、民风古朴,被誉为“苗族民族文化艺术馆”和苗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这里有苗族典型民居——吊脚楼、依山就势的村寨布局、风情万种的百折裙、玲珑剔透的银饰、层层叠叠的梯田,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和特有的婚丧习俗是贵州苗族文化最集中的表现。
在贵州,苗族有上千年的历史,近百年来在封建统治的残酷压迫下,曾多次举行过反抗斗争,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史绩。
在雷公坪、老丹江等地至今尚残留有抗清时的古城垣,练兵场遗址,以及大刀、铁矛等古兵器遗物。
古往今来,雷公山特有的苗族民俗和历史文化已成为开展生态旅游的重要内容。
三、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保护现状分析
1.生态旅游资源退化,污染严重。
随着雷公山生态旅游的开展,旅游区游客人数及游客流量大增,各种污染相继出现,如白色垃圾、噪声、废气以及大小便等。
这些污染物对一些珍稀植物的生存如马尾树、水青树、十齿花、高山苔藓矮林、杜鹃矮林、高山箭竹灌丛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和破坏,导致自然生长速度减慢,繁殖力停滞,种群数量数量减少。
其次,旅客人数过多导致过度采踏也造成土壤板结,影响植物种子生长和更新。
动物误食游客遗弃的这些生活垃圾,使其致伤致残甚至致死,这对动物的生存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在游览过程中游客随意采集各种植物的种子特别是珍稀植物花种,干扰了植物的繁殖,使其种群数量质量下降;游客无意中带来一些外来物种,有些还是有害生物,有可能影响到保护区动植物区系的组成,甚至产生灾难性的后果。
2.旅游者及周边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薄弱。
在现实的开发利用中,旅游者往往认识和享受了自然保护区,却忽视了对自然保护区的保护。
由于旅游是一种季节性很强的产业,周边居民为谋得短时暴利,不惜对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过度开发,甚至进行毁灭性的开发。
参与者与开发者的生态意识的薄弱是导致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严重受损甚至退化、生态功能受到极大损害的重要原因。
在雷公山的旅游开发中,因没有对旅游发展进行总体规划,造成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的严重破坏,部分旅游区(点)局部已出现商业化倾向,游客过度进入,对环境承载力造成破坏,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尚未设定游客容量的上限,在旅游旺季游客接待量已接近或超过极限值。
旅游消费过程中带来的垃圾、废水,旅游交通车辆排放的大量废气等种种污染,均造成了景区环境的恶化。
3.资源保护的经费投入不足。
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使,旅游资源开发者往往重开发轻保护,很少或几乎不拿出资金进行资源的保护与建设,这给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很大的
威胁。
旅游扶贫是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又一重要功能,而雷公山旅游开发中,当地居民得不到应有的利益,日益增多的游客又扰乱了他们的正常生活,这使得他们原本薄弱的生态意识更加淡薄。
4.生态旅游资源保护的制约因素认识。
落后的经济、文化程度低是自然保护区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制约因素。
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内现有社区居民1.2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96% ,文盲以及半文盲人口占10.5%,多数农户温饱问题尚未解决,是贵州乃至全国最为贫困的地区之一。
其次,自然保护区内一部分珍惜动植物分布较广泛,且有季节性的特点,使部分地区的生态旅游资源难以保护。
其次,我国生态旅游资源保护立法体现出明显的滞后性。
迄今为止,我国在生态旅游以及生态旅游资源保护立法方面还是一片空白。
由于缺乏相应法律制度的规范,这使得我国生态旅游项目的立项、开发、景区的规划和设计都缺少有效的约束,进而导致许多生态旅游项目出现决策的人为性,开发的混乱性,规划设计的随意性以及经济效益的至上性等现象。
四、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保护对策与措施
1.退耕还林,加强对现有生态资源的保护。
退耕还林可以改善生态环境,加快森林绿化进程,增加林草植被,防止水土流失和风沙对森林的危害。
在自然保护区进行退耕还林措施的方法主要有休牧、休渔、封山育林,建设生态工程等。
建设生态工程就是对破坏的森林进行设计和营造,逐渐恢复其绿色植被,使其变成野生动物生存的乐园和人们休闲娱乐的良好场所。
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可以不断提高旅游宣传的科学性、趣并通过味件、参与性,在潜移默化中提高环境保护意识,使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入耳入脑。
经过景观生态恢复设计的资源不但给人视觉美的感受,还能引起人们注意环境保护的功能。
其次对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加强管理的同时,应加大经费投入,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的研究和监测工作,为自然保护区生态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的依据。
同时保护区还没有较全面的生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应尽快编制规划,并考虑生态旅游的特点,特别是生态旅游与大众旅游的关系。
2.构建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法律保障体系。
目前,我国在生态旅游资源保护立法方面存在着很多的不足:法律体系不完善。
我国无论是制定专门的《生态旅游法》,还是将“生态旅游”作为《旅游法》中的一章,目前都是空白。
因此有关部门要加紧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来保障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
其次,就生态旅游资源保护的保护工作而言,它存在着涉及内容广和保护方法综合性的特点,这一特点就要求众多国家职能部门的积极参与,协同管理,这就要尽快建立自然资源保护的跨部门的综合法律体系,这样才能避免诸如政出多门、法出多门、互不衔接的现象。
加大法律在生态旅游资源保护的实效性。
重视依法治旅,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生态旅游的开发经营,均有赖于法制的健全。
政府应制定适宜的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利用和管理条例,并加强监督和检查。
政府要主动主持和参与生态发展总体规划的编制、生态旅游项目的规划、论证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并利用市场运作方式搞好项目的开发建设。
3.提高公众旅游资源保护意识,实现全民参与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
旅游者及周边居民的旅游资源保护意识薄弱,这与我国整体的环境保护水平不高有很大的关系。
公众认为旅游资源保护是专家、政府的事,而事实上也只有专家学者经常对旅游资源的现状表示担心,主管部门对这些言论很少采纳,更加使公众对旅游资源的保护采漠视态度,这种现状急待改变。
政府应尽可能的通过各种形式宣
传、教育公众进行资源保护,同时对现有旅游资源进行全面普查,增加保护力度;各类民间组织、社会团体应积极行动起来,以各种灵活、有效的方式进行宣传,公众也应当自觉的提高参与意识。
一旦形成全民参与、自下而上保护的局面,旅游资源的可持续使用也就不再遥远了。
4.建造合理的配套设施,促进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
景点旅游不可避免要进行配套设施的建设。
配套设施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符合生态循环的规律,就将会对旅游资源的保护起到促进作用。
具体来说,在远离景点的地方修建配套设施,减少人工化工程,宾馆酒店使用污水处理系统,在景点内多设置垃圾箱、废弃物处理设备等。
同时还要注意修建配套设施以不破坏景区的整体环境为前提。
我们要吸取城市环境保护中的教训,不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通过合理的配套设施预防旅游景點的环境破坏,促进资源的有效保护。
生态旅游资源保护是环境保护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的保护程度与环境保护的水平成正比。
目前我国生态旅游资源保护的现状不容乐观,甚至面临严峻的考验。
我国大多数的生态旅游资源具有强烈的城市化倾向,还有相当一部分珍贵资源处于毁损灭失的边缘,这种现状遭到了相关国际组织的批评,还有一些已列人世界遗产名录的旅游资源地因不符合保护的标准而被删除出名录,这就给我们提了一个醒,我们不能因为旅游资源丰富就忽视对它们的保护,否则总有一天我们会品尝苦果。
参考文献:
[1]贵州省旅游局,《全国导游基础知识》[M]. 中国旅游出版社:2010:15
[2]贵州省林业厅,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国办发[2001]45号
[3]蒋焕洲,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社区发展的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探讨[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8,(3):39
[4]陈建庚,雷公山自然环境特征与生态旅游开发[J].贵州科学,2001,第19卷第1 期
[5]王云.从格头苗族生态文化看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的维护及发展[J].贵州民族研究,2005,(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