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_1、钢铁的锈蚀与防护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共同小结,识记。
继续探究,阅读自学。
引发思考,归纳总结。
通过数字的震撼和视觉的冲击,潜意识产生:损失严重,防锈在即。
自学课本内容,归纳减缓钢铁锈蚀的方法。
了解烤蓝工艺。
学以致用。
了解历史。
观看、了解。
观看视频。
交流小结学习中的收获。
回顾所学。
检测练习。
课后反思
一般用丰富的素材引导学生感知熟悉学习的对象,从生活经验出发,引出课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我感觉以辽宁舰的前世和今生为载体,利用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进行了德育渗透,事实说明效果还真好。
当堂检测
1下列情况下钢铁制品最容易发生腐蚀的是()
A干燥的空气中B稀盐酸中C潮湿的空气中D纯水中
2.下列有关金属说法正确的是()
A.铝在空气中能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物保护膜
B.铜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在潮湿的空气中也不生锈
C.钛具有耐腐蚀性,可用来制造海轮的外壳
D.镀锌的“白铁皮”不易生锈,说明锌没有铁活泼
第一题正确率为70%,错误原因是审题不清,误将“最容易发生腐蚀”认为是“最容易发生锈蚀”,而选C。
第二题正确率为83.5%,有选D的,说明金属活动性顺序记得不准,今后需巩固。
第三题正确率为95%,有选C的,主要原因是思考不严密造成。
第四题正确率为100%。
第五题正确率为96%,主要原因语言表达不准。
本节内容与日常生活及工农业生产关系非常密切,是认识化学、技术、社会、环境相互关系的好素材。通过对“导致钢铁锈蚀的因素”的探究,进一步增进学生对科学探究要素的理解,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又从钢铁锈蚀的源头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减缓和防止钢铁锈蚀的方法,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标中将“知道废弃金属对环境的污染”修改为“认识废弃金属对环境的影响”,由“知道”提升为“认识”。教材注重培养学生关注环境和参与社会的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1、展示四组上网搜集的资料,利用金属制品使用过程中的新旧更替现象导出:三、废旧金属的回收利用。
2、展示五、六、七组上网搜集的资料“你知道吗?”图片信息“纽扣电池”、视频“日本:水俣病受害者:60多年噩梦未完”,让学生感受的废旧金属对环境和人类的危害。
3、展示八组上网搜集的资料:废旧金属回收利用,可以节约资源和能源。
(展示学习目标)
(进入新课)
一、导致钢铁锈蚀的因素
1、让学生阅读、分析、讨论课本P97“活动天地4-4”的六个观点,找出赞成的观点。
2、引导学生思考后讨论展示制定的实验方案。
3、展示实验成果、引导观察实验现象:(1)、放在密封的干燥的试管中。铁几乎不生锈。
(2)、浸没在盛满煮沸过的蒸馏水的密封的试管中。铁也几乎未生锈。
2、通过利用网络搜集资料,培养学生合作和资源共享意识,提高查阅资料的能力和归纳整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减缓钢铁锈蚀方法的了解,逐步建立“在学习中应用,在应用中学习”的科学理念。
2、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教学重点
钢铁锈蚀的因素及防锈方法。
教学难点
钢铁锈蚀因素的探究。
本节课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作用,培养了对科学的探索精神,但在教后深感些许不足,课堂的节奏不理想,时间安排太紧凑,课堂语言还不够精炼。
课标分析
《化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的第一条是:“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形成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
教学媒体
网络图片、视频、多媒体课件。
铁钉、蒸馏水、食盐水、食醋、自来水、试管等实验素材。
教学方法
采用实验探究法、自学研究法、讨论法、讲述法等方法,进行小组活动,合作学习、自主探究、收集资料,指导阅读,讨论交流,拓展探究,自主评价等。
课前、课外
准备活动
1、提前两天让学生设计并亲自动手做了三个探究性实验:导致钢铁锈蚀的因素、盐和酸对钢铁锈蚀的影响、自来水对本实验探究的影响。
3.被雨水淋湿的自行车,应()
A.先用布擦干,再用带油的布擦拭B.在自行车表面刷一层油漆
C.用布擦Leabharlann 即可D.晾干后,用盐酸除去锈层4.“垃圾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应该分类回收。”生活中废弃的铁锅、铝易拉鑵、铜电极等可归为一类加以回收利用。它们属于( )
A.氧化物B.化石燃料
C.金属或合金D.稀有元素
5.钢铁生锈的本质是什么?
本节课为新授课,以前分两课时完成,现在内容不变,而要求一课时完成,时间紧,任务重,教学资源的取舍很难,这就要求突出重点,还的顾全大局,
本节课的主题:从学生已有的有关钢铁生锈的生活经验入手,引导学生对钢铁生锈的原因和促进钢铁生锈的因素提出猜想,然后设计实验验证猜想,再通过交流、讨论得出导致钢铁锈蚀原因及促进钢铁生锈的因素,分析提出减缓钢铁生锈的措施。
2、课前布置各小组利用网络搜集“金属资源的现状、金属锈蚀的危害、减缓锈蚀的方法、防锈措施、废旧金属的现状、重金属污染、回收利用的价值”等资料。
教学过程
知识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致钢铁锈蚀的因素
二、减缓钢铁锈蚀的方法
三、废旧金属的回收利用
(导入新课)以我国首艘航母辽宁舰的前世和今生的图片为载体,利用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结束寄语:
1、化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我们学习化学的目的,就是让化学更好的为人类服务。相信你们一定能学好化学,利用好化学!
2、谢谢大家上网搜集的丰富资料,希望今后我们继续愉快合作!
了解辽宁舰后,表达强烈学习兴趣。
阅读、分析、讨论。
思考后讨论展示实验方案。
观察总结实验现象。
交流分析,得出钢铁锈蚀的原因。
(3)、一半在蒸馏水里,敞口放置。铁在空气、水的界面处生锈多。
(4)、一半在食盐水里,敞口放置。浸没的铁钉几乎全部生锈
(5)、用食醋浸湿,放在敞口的试管中。铁钉全部生锈。
(6)、浸没在盛满自来水的密封的试管中。铁钉全部生锈。
4、设置疑问,引导学生思考出结论:1、由(1)、(2)分别说明什么,对比(1)和(3)、(2)和(3),说明铁生锈必须与哪些物质接触?(分析它们中铁钉接触的物质)。2、由(4)和(5)说明盐、醋在铁生锈过程中起什么作用。3、由(2)和(6)说明,我们在设计实验时,应注意什么(注意区分蒸馏水和自来水成分的不同)。
(5)使其表面形成致密的氧化物保护膜_______________。
7.保护金属资源的有效途径有( ):(1)防止金属的腐蚀;(2)回收利用废旧金属;(3)有计划、合理地开采矿物;(4)寻找金属的代用品
效果分析
这是一节新授课,由原来的二课时改为一课时完成,容量大。我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本节当堂检测比预料的要好:
5、小结:钢铁锈蚀的原因:空气中的氧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
6、继续探究:自学课本98页第一段,思考回答:1、铁锈什么颜色?其主要成分是什么?它是纯净物吗?2、铁锈能像铝壶表面的氧化铝膜一样阻止铁继续生锈吗?3、钢铁制品表面生锈时我们应怎么办?4、除锈的方法主要有哪些?
1、展示一组上网搜集的资料:
(引导)全世界每年因生锈而损失的钢铁约占世界年产量的四分之一,约为一亿吨!造成的损失超过7000亿美元!!
6.现有①汽车,②机器上的齿轮,③门把手,④锯条,⑤铁洗脸盆等常见铁制品。为了防止它们生锈,通常适合采用下面哪一种方法。(填序号)
(1)在表面喷漆_______________。
(2)在表面涂油_______________。
(3)在表面镀一层其他金属_______________。
(4)在表面烧制搪瓷_______________。
由于减缓钢铁生锈的措施和废旧金属的回收利用这两部分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比较密切,学生比较熟悉;因此对于要解决的问题,可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分析、研究、讨论直至找到解决的办法,使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体验到了探究的乐趣,感受到了成功的快乐。
学情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已经知道钢铁制品在潮湿空气中、表面不洁等条件下容易生锈,知道锈蚀有危害,也了解一些防止钢铁生锈的简单方法,知道要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资源,初步懂得如何处理生活中的废旧金属,有一定的的资源观和环保理念,。但尚不能全面地了解导致钢铁锈蚀的各种因素和防止钢铁锈蚀的方法。
2、展示二组上网搜集的视频:钢铁锈蚀带来的安全危害。
“这多么让人惊心!那么怎样才能防止或减缓金属的腐蚀呢?”引出第二个主题:二、减缓钢铁锈蚀的方法
3、引导自学课本内容,归纳减缓钢铁锈蚀的方法。
4展示三组上网搜集的资料:介绍烤蓝工艺。
5、展示九组上网搜集的资料,讨论自行车是如何防止或减缓钢铁生锈的。
6、自学课本99页“多识一点”,拓展学生知识面。
初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思维等各方面的迅速发展时期。在初中生的思维中,抽象逻辑思维虽然开始占优势,很大程度上仍需依赖具体形象的经验材料来理解抽象的逻辑关系,故本节课我提前两天让学生设计并亲自动手做了三个探究性实验,用真实的实验结果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揭示化学现象的本质,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探究是本节课学习的主要方法,也是学生的难点,应在做实验中培养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原因→得出结论的探究能力。其次还提前给各小组布置不同的任务,各小组利用网络搜集“金属资源的现状、金属锈蚀的危害、减缓锈蚀的方法、防锈措施、废旧金属的现状、重金属污染、回收利用的价值”等资料。
本节课从学生已有的有关钢铁锈蚀的生活经验入手,引导学生对钢铁锈蚀的原因提出猜想,然后设计实验验证猜想,再利用实验结果、和我设置的一连串问题,通过交流讨论得出导致钢铁锈蚀的因素。在设计实验验证猜想的活动中给了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和想象空间,并让学生体会到探究过程中实验条件控制的重要性。
课前布置各小组利用网络搜集“金属资源的现状、金属锈蚀的危害、减缓锈蚀的方法、防锈措施、废旧金属的现状、重金属污染”等资料,培养了“合作”意识、查阅资料的能力和归纳整理能力。展示学生课前调查和收集的信息,能较好地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了学生“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理念。
《钢铁的锈蚀与防护》的教学设计
课题
第三节钢铁的锈蚀与防护
课型
新授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导致钢铁锈蚀的因素以及减缓钢铁锈蚀的方法。
2、认识回收利用废旧金属对环境及金属资源保护的重要性,树立保护金属资源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钢铁锈蚀条件的探究,进一步加深对科学探究各要素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第六题正确率为86.8%,主要原因是:对锯条的防锈方法不知。
第七题正确率为97%,说明学生已树立起了科学的发展观。
《化学课程标准》强调:给每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鼓励他们积极探索化学的奥秘,勇于思考,敢于对教科书及老师质疑;给予学生更多的机会去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化学课程标准》还强调:使学生初步了解化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认识化学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人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相信化学为实现人类更美好的未来将继续发挥它的重大作用。
教材分析
在前面两节课的基础上来学习本节课,从知识系统上来说已经水到渠成,从生活经验来看知识内容学生以较为熟悉。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了解导致钢铁锈蚀的因素以及减缓钢铁锈蚀的方法。2、知道废旧金属对环境的污染,认识回收利用废旧金属对环境及金属资源保护的重要性。3、通过对钢铁锈蚀条件的探究,进一步加深对科学探究各要素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本节课的重点:钢铁锈蚀的因素及防锈方法。难点:钢铁锈蚀因素的探究
4、小结:废旧金属的回收利用,不仅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而且还可以节约资源和能源,有助于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合课小结)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反思。
(达标检测)
(布置作业)
巩固性作业:联系实际再提出两条节约金属资源的建议。
拓展性作业:如果你是资源部长,你觉得应该如何保护金属资源、处理废旧金属。
综合实践性作业:查询有关资料,完成一篇关于“金属的应用与保护”的化学小报。
继续探究,阅读自学。
引发思考,归纳总结。
通过数字的震撼和视觉的冲击,潜意识产生:损失严重,防锈在即。
自学课本内容,归纳减缓钢铁锈蚀的方法。
了解烤蓝工艺。
学以致用。
了解历史。
观看、了解。
观看视频。
交流小结学习中的收获。
回顾所学。
检测练习。
课后反思
一般用丰富的素材引导学生感知熟悉学习的对象,从生活经验出发,引出课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我感觉以辽宁舰的前世和今生为载体,利用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进行了德育渗透,事实说明效果还真好。
当堂检测
1下列情况下钢铁制品最容易发生腐蚀的是()
A干燥的空气中B稀盐酸中C潮湿的空气中D纯水中
2.下列有关金属说法正确的是()
A.铝在空气中能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物保护膜
B.铜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在潮湿的空气中也不生锈
C.钛具有耐腐蚀性,可用来制造海轮的外壳
D.镀锌的“白铁皮”不易生锈,说明锌没有铁活泼
第一题正确率为70%,错误原因是审题不清,误将“最容易发生腐蚀”认为是“最容易发生锈蚀”,而选C。
第二题正确率为83.5%,有选D的,说明金属活动性顺序记得不准,今后需巩固。
第三题正确率为95%,有选C的,主要原因是思考不严密造成。
第四题正确率为100%。
第五题正确率为96%,主要原因语言表达不准。
本节内容与日常生活及工农业生产关系非常密切,是认识化学、技术、社会、环境相互关系的好素材。通过对“导致钢铁锈蚀的因素”的探究,进一步增进学生对科学探究要素的理解,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又从钢铁锈蚀的源头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减缓和防止钢铁锈蚀的方法,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标中将“知道废弃金属对环境的污染”修改为“认识废弃金属对环境的影响”,由“知道”提升为“认识”。教材注重培养学生关注环境和参与社会的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1、展示四组上网搜集的资料,利用金属制品使用过程中的新旧更替现象导出:三、废旧金属的回收利用。
2、展示五、六、七组上网搜集的资料“你知道吗?”图片信息“纽扣电池”、视频“日本:水俣病受害者:60多年噩梦未完”,让学生感受的废旧金属对环境和人类的危害。
3、展示八组上网搜集的资料:废旧金属回收利用,可以节约资源和能源。
(展示学习目标)
(进入新课)
一、导致钢铁锈蚀的因素
1、让学生阅读、分析、讨论课本P97“活动天地4-4”的六个观点,找出赞成的观点。
2、引导学生思考后讨论展示制定的实验方案。
3、展示实验成果、引导观察实验现象:(1)、放在密封的干燥的试管中。铁几乎不生锈。
(2)、浸没在盛满煮沸过的蒸馏水的密封的试管中。铁也几乎未生锈。
2、通过利用网络搜集资料,培养学生合作和资源共享意识,提高查阅资料的能力和归纳整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减缓钢铁锈蚀方法的了解,逐步建立“在学习中应用,在应用中学习”的科学理念。
2、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教学重点
钢铁锈蚀的因素及防锈方法。
教学难点
钢铁锈蚀因素的探究。
本节课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作用,培养了对科学的探索精神,但在教后深感些许不足,课堂的节奏不理想,时间安排太紧凑,课堂语言还不够精炼。
课标分析
《化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的第一条是:“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形成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
教学媒体
网络图片、视频、多媒体课件。
铁钉、蒸馏水、食盐水、食醋、自来水、试管等实验素材。
教学方法
采用实验探究法、自学研究法、讨论法、讲述法等方法,进行小组活动,合作学习、自主探究、收集资料,指导阅读,讨论交流,拓展探究,自主评价等。
课前、课外
准备活动
1、提前两天让学生设计并亲自动手做了三个探究性实验:导致钢铁锈蚀的因素、盐和酸对钢铁锈蚀的影响、自来水对本实验探究的影响。
3.被雨水淋湿的自行车,应()
A.先用布擦干,再用带油的布擦拭B.在自行车表面刷一层油漆
C.用布擦Leabharlann 即可D.晾干后,用盐酸除去锈层4.“垃圾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应该分类回收。”生活中废弃的铁锅、铝易拉鑵、铜电极等可归为一类加以回收利用。它们属于( )
A.氧化物B.化石燃料
C.金属或合金D.稀有元素
5.钢铁生锈的本质是什么?
本节课为新授课,以前分两课时完成,现在内容不变,而要求一课时完成,时间紧,任务重,教学资源的取舍很难,这就要求突出重点,还的顾全大局,
本节课的主题:从学生已有的有关钢铁生锈的生活经验入手,引导学生对钢铁生锈的原因和促进钢铁生锈的因素提出猜想,然后设计实验验证猜想,再通过交流、讨论得出导致钢铁锈蚀原因及促进钢铁生锈的因素,分析提出减缓钢铁生锈的措施。
2、课前布置各小组利用网络搜集“金属资源的现状、金属锈蚀的危害、减缓锈蚀的方法、防锈措施、废旧金属的现状、重金属污染、回收利用的价值”等资料。
教学过程
知识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致钢铁锈蚀的因素
二、减缓钢铁锈蚀的方法
三、废旧金属的回收利用
(导入新课)以我国首艘航母辽宁舰的前世和今生的图片为载体,利用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结束寄语:
1、化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我们学习化学的目的,就是让化学更好的为人类服务。相信你们一定能学好化学,利用好化学!
2、谢谢大家上网搜集的丰富资料,希望今后我们继续愉快合作!
了解辽宁舰后,表达强烈学习兴趣。
阅读、分析、讨论。
思考后讨论展示实验方案。
观察总结实验现象。
交流分析,得出钢铁锈蚀的原因。
(3)、一半在蒸馏水里,敞口放置。铁在空气、水的界面处生锈多。
(4)、一半在食盐水里,敞口放置。浸没的铁钉几乎全部生锈
(5)、用食醋浸湿,放在敞口的试管中。铁钉全部生锈。
(6)、浸没在盛满自来水的密封的试管中。铁钉全部生锈。
4、设置疑问,引导学生思考出结论:1、由(1)、(2)分别说明什么,对比(1)和(3)、(2)和(3),说明铁生锈必须与哪些物质接触?(分析它们中铁钉接触的物质)。2、由(4)和(5)说明盐、醋在铁生锈过程中起什么作用。3、由(2)和(6)说明,我们在设计实验时,应注意什么(注意区分蒸馏水和自来水成分的不同)。
(5)使其表面形成致密的氧化物保护膜_______________。
7.保护金属资源的有效途径有( ):(1)防止金属的腐蚀;(2)回收利用废旧金属;(3)有计划、合理地开采矿物;(4)寻找金属的代用品
效果分析
这是一节新授课,由原来的二课时改为一课时完成,容量大。我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本节当堂检测比预料的要好:
5、小结:钢铁锈蚀的原因:空气中的氧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
6、继续探究:自学课本98页第一段,思考回答:1、铁锈什么颜色?其主要成分是什么?它是纯净物吗?2、铁锈能像铝壶表面的氧化铝膜一样阻止铁继续生锈吗?3、钢铁制品表面生锈时我们应怎么办?4、除锈的方法主要有哪些?
1、展示一组上网搜集的资料:
(引导)全世界每年因生锈而损失的钢铁约占世界年产量的四分之一,约为一亿吨!造成的损失超过7000亿美元!!
6.现有①汽车,②机器上的齿轮,③门把手,④锯条,⑤铁洗脸盆等常见铁制品。为了防止它们生锈,通常适合采用下面哪一种方法。(填序号)
(1)在表面喷漆_______________。
(2)在表面涂油_______________。
(3)在表面镀一层其他金属_______________。
(4)在表面烧制搪瓷_______________。
由于减缓钢铁生锈的措施和废旧金属的回收利用这两部分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比较密切,学生比较熟悉;因此对于要解决的问题,可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分析、研究、讨论直至找到解决的办法,使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体验到了探究的乐趣,感受到了成功的快乐。
学情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已经知道钢铁制品在潮湿空气中、表面不洁等条件下容易生锈,知道锈蚀有危害,也了解一些防止钢铁生锈的简单方法,知道要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资源,初步懂得如何处理生活中的废旧金属,有一定的的资源观和环保理念,。但尚不能全面地了解导致钢铁锈蚀的各种因素和防止钢铁锈蚀的方法。
2、展示二组上网搜集的视频:钢铁锈蚀带来的安全危害。
“这多么让人惊心!那么怎样才能防止或减缓金属的腐蚀呢?”引出第二个主题:二、减缓钢铁锈蚀的方法
3、引导自学课本内容,归纳减缓钢铁锈蚀的方法。
4展示三组上网搜集的资料:介绍烤蓝工艺。
5、展示九组上网搜集的资料,讨论自行车是如何防止或减缓钢铁生锈的。
6、自学课本99页“多识一点”,拓展学生知识面。
初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思维等各方面的迅速发展时期。在初中生的思维中,抽象逻辑思维虽然开始占优势,很大程度上仍需依赖具体形象的经验材料来理解抽象的逻辑关系,故本节课我提前两天让学生设计并亲自动手做了三个探究性实验,用真实的实验结果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揭示化学现象的本质,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探究是本节课学习的主要方法,也是学生的难点,应在做实验中培养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原因→得出结论的探究能力。其次还提前给各小组布置不同的任务,各小组利用网络搜集“金属资源的现状、金属锈蚀的危害、减缓锈蚀的方法、防锈措施、废旧金属的现状、重金属污染、回收利用的价值”等资料。
本节课从学生已有的有关钢铁锈蚀的生活经验入手,引导学生对钢铁锈蚀的原因提出猜想,然后设计实验验证猜想,再利用实验结果、和我设置的一连串问题,通过交流讨论得出导致钢铁锈蚀的因素。在设计实验验证猜想的活动中给了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和想象空间,并让学生体会到探究过程中实验条件控制的重要性。
课前布置各小组利用网络搜集“金属资源的现状、金属锈蚀的危害、减缓锈蚀的方法、防锈措施、废旧金属的现状、重金属污染”等资料,培养了“合作”意识、查阅资料的能力和归纳整理能力。展示学生课前调查和收集的信息,能较好地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了学生“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理念。
《钢铁的锈蚀与防护》的教学设计
课题
第三节钢铁的锈蚀与防护
课型
新授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导致钢铁锈蚀的因素以及减缓钢铁锈蚀的方法。
2、认识回收利用废旧金属对环境及金属资源保护的重要性,树立保护金属资源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钢铁锈蚀条件的探究,进一步加深对科学探究各要素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第六题正确率为86.8%,主要原因是:对锯条的防锈方法不知。
第七题正确率为97%,说明学生已树立起了科学的发展观。
《化学课程标准》强调:给每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鼓励他们积极探索化学的奥秘,勇于思考,敢于对教科书及老师质疑;给予学生更多的机会去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化学课程标准》还强调:使学生初步了解化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认识化学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人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相信化学为实现人类更美好的未来将继续发挥它的重大作用。
教材分析
在前面两节课的基础上来学习本节课,从知识系统上来说已经水到渠成,从生活经验来看知识内容学生以较为熟悉。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了解导致钢铁锈蚀的因素以及减缓钢铁锈蚀的方法。2、知道废旧金属对环境的污染,认识回收利用废旧金属对环境及金属资源保护的重要性。3、通过对钢铁锈蚀条件的探究,进一步加深对科学探究各要素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本节课的重点:钢铁锈蚀的因素及防锈方法。难点:钢铁锈蚀因素的探究
4、小结:废旧金属的回收利用,不仅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而且还可以节约资源和能源,有助于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合课小结)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反思。
(达标检测)
(布置作业)
巩固性作业:联系实际再提出两条节约金属资源的建议。
拓展性作业:如果你是资源部长,你觉得应该如何保护金属资源、处理废旧金属。
综合实践性作业:查询有关资料,完成一篇关于“金属的应用与保护”的化学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