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长春市语文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长春市语文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试卷
一、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秋兴八首(其一)①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注释】①此诗是诗人55岁时,于安史之乱后大历元年(766)旅居夔州时的作品。

(1)请简要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2.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秋兴八首(其一)①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注释】①此诗是诗人55岁时,于安史之乱后大历元年(766)旅居夔州时的作品。

(1)请简要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写一位恋者在深秋的清晨,在兼苍露白的河畔,徘徊往复,神魂颠倒,心焦地寻求他思念的恋人。

B.全诗共三章,每章都用水岸边的秋景起兴,借景抒情,把水乡清秋的景物同诗中的主人公的相思感情交融在一起,渲染气氛。

C.诗中虚实结合,把实际情景同想象幻想交织在一起,加强了艺术感染力,深刻地描绘出了一个痴情者对恋人的强烈感情。

D.《蒹葭》这首诗动静结合,描摹传神,诗中景物如兼苠、霜露、秋水、小道、湄、涘等,都是动态写照。

(2)这首诗歌的语言很有特色,请任选个角度进行赏析。

4.古诗鉴赏
江城子密州出猎
(宋)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下列对这首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江城子”是词牌名,“密州出猎”是这首词的题目。

B. “会挽雕弓如满月”一句中的“会”字,表现出作者对自己的愿望定能实现充满信心。

C.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运用典故,表达词人渴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心情。

D. “酒酣胸胆尚开张”等三句刻画了词人以酒壮胆,口吐狂言的醉态。

(2)请对下阕中“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作简要赏析。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山雨
翁卷
一夜满林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

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

(1)本诗描绘了哪两幅画面?请结合诗歌所描绘的内容加以概括。

(2)同样是表现雨的猛烈,本诗和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写法上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分析。

6.阅读《送友人》和《谢亭送别》,完成下列小题。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呜。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1)两首诗都运用了景物描写来表达离别之情。

请你结合《送友人》五六句(颈联)诗,《谢亭送别》后两句诗,作简要赏析。

(2)古往今来,诸多文人墨客对于别离总是歌吟不绝。

一种别离,多样情思。

下面诗句中最能体现旷达乐观情怀的一项是()
A.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B.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C.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D.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7.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8.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归丁卯桥①村舍
许浑
月凉风静夜,归客泊岩前。

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

紫蒲低水槛②,红叶半江船。

自有还家计,南湖二顷田。

【注】①丁卯桥:地名。

②紫蒲:紫色的蒲草;水槛:临水的栏杆。

(1)诗人描写了夜归时看到的明月、岩石、________、________、水槛、红叶、江船等景物,流露出之情。

(2)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诗歌的颔联(第二联)进行赏析。

9.拓展阅读
晴①
杜甫
久雨巫山暗,新晴锦绣文②。

碧知湖外草,红见海东云。

竟日莺相和,摩霄鹤数群。

野花干更落,风处急纷纷。

【注释】①本诗是诗人流落蜀中时所作。

②文:花纹、图案。

(1)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是如何描写景物的?有何作用?
(2)尾联中的“急纷纷”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10.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唐)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解释以下词语:涵虚,端居。

(2)全诗抒写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11.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问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诗中的颈联是被人广为传诵的名句。

请自选角度,分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2.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这是一首送别诗。

朋友将远赴蜀州,离别之际,诗人以两人共同的境遇“________”宽解友人,并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劝慰鼓励友人。

全诗既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也表现了诗人________的人生态度。

(2)请从景、情关系的角度赏析“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13.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重别周尚书①
(南北朝)庾信
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①庾信与周尚书曾同在南方的梁朝为臣,后被俘于北周都城长安。

此诗写于周尚书回南方之时,而庾信一直无法回归。

(1)庾诗用“________”一词形容自己归途遥远,李诗借“________”比喻征途漂泊无依的友人。

(2)这两首诗的最后两句在写法和情感表达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14.下列对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A. 这是一首送别诗。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望”字将送别的地点与友人“之任”的地
方“蜀州”联系起来了。

写景气势宏伟,寓不必伤别之意。

B.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写对友人的安慰:彼此处境相同,感情一致,一股悲伤之情油然而生。

C. 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是全篇的中心所在,语言形象而凝练,包含深情而富有哲理。

全句一扫离情别绪,把缠绵的儿女之情一笔撇开,代这以豁达乐观的感情,给人以莫大的不鼓舞和安慰。

D. 尾联“歧路”照应送别,慰勉友人不要为离别泪湿衣巾,而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流露出了作者真挚的友情和旷达的胸怀。

15.诗词赏析:诗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1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①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②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③冷。

【注】①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

②漏:指漏壶,古代计时的器具。

③沙洲:江河中泥沙淤积而成的小块陆地。

(1)词的上阕通过描绘缺月、________、________等景物,渲染了凄清孤寂的氛围。

(2)苏轼以“孤鸿”自比,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1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1)破山寺后禅院的环境特点是“________”,作者的心境是“________”。

(各用诗中一字概括)
(2)诗的颔联现已化为哪一个成语?这个成语蕴含了怎样的哲理?
18.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对诗句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A.“涵虚”句中“太清”指天空,“混”字写出水天相接的景象。

B.“欲济”句中“济”即渡,这句是说湖大浪高,欲渡不能。

C.“端居”句中“端居”即闲居,“圣明”指当时的太平盛世。

D.最后两句借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古语。

(2)品味“蒸”和“撼”的妙处。

(3)“坐观垂钓者,徒有羨鱼情”隐喻________言外之意是________。

19.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归丁卯桥①村舍
许浑
月凉风静夜,归客泊岩前。

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

紫蒲低水槛②,红叶半江船。

自有还家计,南湖二顷田。

【注】①丁卯桥:地名。

②紫蒲:紫色的蒲草;水槛:临水的栏杆。

(1)诗人描写了夜归时看到的明月、岩石、________、________、水槛、红叶、江船等景物,流露出之情。

(2)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诗歌的颔联(第二联)进行赏析。

20.古诗阅读
从军行
[唐]陈羽
海①畔风吹冻泥裂,枯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注释】①海:湖泊
(1)请从内容、情感角度,在下面三首诗中选择与《从军行》相近的一首,并简述你选择的理由。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1.(1)首联描写了阴沉萧瑟的秋景,烘托了诗人伤感抑郁的心情,奠定了全诗忧愁凄凉的感情基调。

(2)表达了诗人暮年飘零的孤独愁苦之情,对故园的思念之情,对国家动荡时局的担忧之情。

2.(1)首联描写了阴沉萧瑟的秋景,烘托了诗人伤感抑郁的心情,奠定了全诗忧愁凄凉的感情基调。

(2)表达了诗人暮年飘零的孤独愁苦之情,对故园的思念之情,对国家动荡时局的担忧之情。

【解析】【分析】(1)这首诗意境非常苍凉,语气非常悲壮。

当时的情况是唐王朝御敌出征的诗篇,大兵压境,敌众我寡,战争十分艰苦,但是唐王朝的将士们毫不畏惧,表现了一种为国效死,凛然无畏的精神。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敌军的力量象黑云压迫过来,城似乎要被压跨了。

战士们铠甲在日光照射下金光闪闪。

表达了作者对戍边将士的赞颂之情,同时形容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2)针对本题,要熟读诗歌,结合诗歌的内容、情感,联系作者的生平作答。

本诗以“秋”作为统帅,写暮年飘泊、老病交加、羁旅江湖,面对满目萧瑟的秋景而引起的国家兴衰、身世蹉跎的感慨;写长安盛世的回忆,今昔对比所引起的哀伤;写关注国家的命运、目睹国家残破而不能有所为、只能遥忆京华的忧愁抑郁。

故答案为:(1)首联描写了阴沉萧瑟的秋景,烘托了诗人伤感抑郁的心情,奠定了全诗忧愁凄凉的感情基调。

(2)表达了诗人暮年飘零的孤独愁苦之情,对故园的思念之情,对国家动荡时局的担忧之情。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词中的重要语句作用的分析能力。

一般来说,句子的作用要从内容与结构等方面去考虑答题。

诗歌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总括全诗,领起下文,引起读者注意;点明时令、地点,交待心情;为下文描写景物或抒发情感做铺垫、埋下伏笔;奠定某种情感基调、切入主题;暗(照应)题目;渲染某种气氛,烘托人物某种情绪;如果首联设问,那么就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省的作用。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人思想感情把握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3.D
解析:(1)D
(2)示例:这首诗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唱,表达了缠绵无尽的情感,委婉动人。

【解析】【分析】(1)ABC理解和分析正确。

DD项不正确。

应为:《兼霞》这首诗,动静结合,描摹传神,诗中景物如蒹葭、霜露、秋水、小道、湄、涘等,都是静态写照,而歌者忽上忽下的寻求伊人,伊人忽隐忽现,欲即转离,这又都是动态的描摹,如此动静结合,使这幅画给人留下了更加生动、鲜明的印象。

(2)这首诗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唱。

全诗三章,每章只换几个字,这不仅发挥了重章叠句、反复吟咏、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而且产生了将诗意不断推进的作用。

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这是时间的推移,象征着抒情主人公凝望追寻时间之长;从“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再到“在水之涘”,从“宛在水中央”,到“宛在水中坻”,再到“宛在水中沚”,这是地点的转换,象征着伊人的飘渺难寻;从“道阻且长”,到“道阻且跻”,再到‘道阻且右”,则是反复渲染追寻过程的艰难,以凸现抒情主人公坚执不已的精神。

重章叠句,层层推进,这是《诗经》中的民歌常用的表现方法。

诗中还巧妙的运用了如“苍
苍”,“、凄凄”,使全文声情兼备。

故答案为:⑴D
⑵示例:这首诗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唱,表达了缠绵无尽的情感,委婉动人。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总体把握能力。

解答此题,①是要熟读并了解整首诗歌内容,②是要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表达的意思,③是要能够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④是要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⑤是要识记有关的文学常识等。

答题时需在对这首词总体把握的基础上,根据选项逐一比对。

⑵此题考查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一、表达技巧主要包:①表达方式;②表现手法;
③选材剪裁;④结构技巧;⑤意境的创设、人物形象的塑造、修辞方法。

一篇文章,不管作者选择什么样的表达技巧,都是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

因此,分析语言、理解文章内容、理解作者意图和情感,必须认识表达技巧的作用。

4.D
解析:(1)D
(2)运用典故,以魏尚自比,希望朝廷像汉文帝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重用自己。

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希望得到朝廷的重用,以报效国家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1)D.有误。

“酒酣胸胆尚开张”等三句意思是痛饮美酒,心胸开阔,胆气更为豪壮,虽然两鬓微微发白,这又有何妨?写出词人的豪放不羁,再加上“酒酣”,就更加豪情洋溢了。

(2)本句出自汉文帝派冯唐“持节”去赦免魏尚并让其仍然担任云中郡太守的典故,词人在这里自比魏尚,意思是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起用自己呢?结合词中“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所表现出的作者渴望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可知此句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希望能得到朝廷重用,为国杀敌的情感。

故答案为:⑴D;
⑵运用典故,以魏尚自比,希望朝廷像汉文帝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重用自己。

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希望得到朝廷的重用,以报效国家的思想感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古诗的赏析,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

⑵本题考查理解典故的表达效果。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能够起到含蓄、洗练、委婉和联想翩翩等作用。

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5.(1)山林晴夜、雨后流急
(2)本诗通过雨后湍急的溪流侧面写出山雨的猛烈;《茅屋》除了“床头屋漏无干处”的侧面描写,还有通过描摹“雨脚如麻”的景象对雨的猛烈进行正面描写。

【解析】【分析】(1)本诗前两句描绘的是山间静夜图;后两句描绘的是清晨雨后图。

前者描绘了星月清辉、无云无雷的情形,后者描绘了溪流湍急的情形。

(2)两首诗都运用了侧面描写。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有正面描写;而本诗没有。

这是两首诗歌在写法上最大的不同。

作答时要结合诗歌的具体诗句和所描绘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故答案为:⑴山林晴夜、雨后流急
⑵本诗通过雨后湍急的溪流侧面写出山雨的猛烈;《茅屋》除了“床头屋漏无干处”的侧面描写,还有通过描摹“雨脚如麻”的景象对雨的猛烈进行正面描写。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意境的赏析。

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考生要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句进行概括。

⑵本题考查诗歌写作手法的理解。

考生要读懂诗歌,抓住关键语句进行对比分析,找出不同点。

6.B
解析:(1)《送友人》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

天空一抹白云,随风飘浮,象征着友人行踪不定;远处夕阳徐徐下坠,似乎不忍离开大地。

景物描写抒发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谢亭送别》中的“日暮”“风雨”,描绘出夕阳隐去暮色苍茫、风雨满天的迷惘凄清的景象,衬托诗人在朋友离去后的孤寂之情。

(2)B
【解析】【分析】(1)“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颈联是说,浮云像游子一样行踪不定,夕阳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

颈联写得十分工整,诗人巧妙的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

天空中一抹白云随风飘浮,象征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遽然离开大地,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在这山明水秀、红日西照的背景下送别,特别令人感到难舍难分。

这里既有景,又有情,情景交融,扣人心弦。

“日暮酒醒人已远”极写别后酒醒的怅惘空寂,“满天风雨下西楼”却并不接着直抒离愁,而是宕开写景。

但由于这景物所特具的凄黯迷茫色彩与诗人当时的心境正相契合,因此读者完全可以从中感受到诗人的萧瑟凄清情怀。

这样借景寓情,以景结情,比起直抒别情的难堪来,不但更富含蕴,更有感染力,而且使结尾别具一种不言而神伤的情韵。

(2)A.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表达的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B.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

C.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表达了李白与友人多么深挚的友情,然而在诗句中却找不到“友情”这个字眼。

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完全交融在一起了,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D.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显示友人之间依依惜别时的绵绵情谊。

故答案为:⑴《送友人》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

天空一抹白云,随风飘浮,象征着友人行踪不定;远处夕阳徐徐下坠,似乎不忍离开大地。

景物描写抒发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谢亭送别》中的“日暮”“风雨”,描绘出夕阳隐去暮色苍茫、风雨满天的迷惘凄清的景象,衬托诗人在朋友离去后的孤寂之情;
⑵B。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写作手法的对比阅读。

通读两诗,明确同是表达的送别诗,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但该手法运用却有差别;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结合主题“旷达乐观情怀”即可知道应选择B。

7.(1)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流过,描绘了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点出送别地点,烘托了作者的送别之情。

(2)李白与友人的依依借别之情,感情真挚热烈而又豁达乐观。

【解析】【分析】(1)描绘诗句画面,就是要在翻译句子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想象和联想,描绘句子画面,力求语言生动形象。

(2)这是一首情意深长的送别诗,作者通过送别环境的刻画、气氛的渲染,表达出依依惜别之意。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

“挥手”,是写了分离时的动作,诗人内心的感受没有直说,只写了“萧萧班马鸣”的动人场景。

诗人和友人在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

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

末联借马鸣之声犹作别离之声,衬托离情别绪。

故答案为:⑴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流过,描绘了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点出送别地点,烘托了作者的送别之情。

⑵李白与友人的依依借别之情,感情真挚热烈而又豁达乐观。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句画面的描述。

做好本题要根据注释了解诗作的写作背景,阅读全诗理解诗歌内容,从诗人所描写的景物特点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诗人感情的理解。

结合诗句内容和写作背景体会感情。

8.(1)木桥、庭院(紫蒲);对田园生活的喜爱
(2)走上木桥,吱吱作响,听到远处传来狗叫的声音,村中的庭院空空,人们都已入睡。

此联以动衬静,用桥轻微的响声和远处的狗叫声反衬夜的宁静。

【解析】【分析】(1)此题前有“明月、岩石、木桥”,后有“水槛、红叶、江船”,之间也就只有“庭空人散眠,紫蒲低水槛”了,仔细一找,也就找到“庭院、紫蒲”。

结合“自有还家计,南湖二顷田”的意思“回家自有谋生之计,南湖一带有田二顷”分析,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

(2)结合“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的意思是“踏上桥板惊动犬吠,(村舍)庭院无人早已入眠”。

“桥响犬遥吠”写的是动。

“庭空人散眠”写的是静。

这里是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

用桥的响声和远处的狗叫声反衬夜的宁静。

故答案为:⑴木桥、庭院(紫蒲) ; 对田园生活的喜爱
⑵走上木桥,吱吱作响,听到远处传来狗叫的声音,村中的庭院空空,人们都已入睡。

此联以动衬静,用桥轻微的响声和远处的狗叫声反衬夜的宁静。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诗歌写景诗句的把握,注意要首先理解诗歌内容,找出描写景物的词语体会作者感情。

⑵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注意明确句意,体会写出的内容,揣摩表达的感情。

9.(1)[示例]选取典型的景物,发挥想象,动静结合(视觉听觉相结合、远近结合、虚实结合),写出了雨后初晴的巫山绚丽多彩、生机勃勃的景象。

(2)[示例]对野花纷纷凋零的怜惜(无奈、伤感),以及自己漂泊无依的忧伤(悲哀、抑郁)之情。

【解析】【分析】(1)先分析景物描写的手法。

这两句诗中所写的景物有“湖外草”“海东云”和“莺”“鹤”等,前者是静态,后者是动态。

写“湖外草”“海东云”用“碧”和“红”等色彩,调动人的视角感官;写“莺”“鹤”时,则抓住了声音(“相和”)和动作(“摩霄”),有实写,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