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销反倾销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倾销与反倾销史分析综述
纵观倾销史可以发现,“倾销史与工业化史有着密切的关系”(沈瑶2000,p15)。

其实,正如沈瑶所指出的那样,反倾销因为与倾销不可分割的关系,也与经济发展过程有着密切的关系。

下面就按照经济发展的几个阶段详细论述伴随着经济发展的反倾销现象。

倾销与反倾销在经济史中的出现时间可以追溯到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我们的分析将从那时开始直到21世纪的今天。

西欧是近代资本主义最早发达的地方,北美在其后也很发达,世界上重要的发达国家大多集中在那里,至今仍占着重要地位,因此,本小节的分析将有很多篇幅涉及这些区域的几个主要国家。

在二战后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将加入日本、新兴工业化国家及发展中国家。

一、第一次产业革命时期
(一)英国的倾销行为
倾销的发源地在欧洲。

16世纪至18世纪中叶,西欧各国均实行重商主义的贸易政策,而这种对外贸易政策可以说是最初倾销产生的根本原因。

反倾销在重商主义时期还没有出现,此时各国政府主要用高关税对进口进行限制,以达到对国内市场实行高度保护的效果。

18世纪60年代,在英国发生了世界经济史上的第一次产业革命1,到19世纪30、40年代第一次产业革命在英国基本上完成了。

产业革命给英国带来了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他能够生产出大量物美价廉的工业制成品,而本国国内市场有限,广大的世界市场成为他倾销这些产品的目标。

从19世纪初,英国改变了过去重商主义的贸易政策,逐步实行自由贸易政策,以换取其他国家/地区市场的开放,为他的产品找寻更多的出路。

在这一时期,英国制造商因为倾销而遭到了强烈的指责。

世界经济发展史也表明,在这一时期,英国成为世界上惟一的产品出口倾销国。

1关于产业革命开始时间有不同意见。

英国最早研究产业革命的托因比,把1760年当作产业革命的起点,理由虽然讲得不够明确,但差不多已为后人所公认,1948年艾什顿这方面的新著将起点推迟到1782年,理由是因那时殖民地发展而加快了工业进度。

另外还有人主张把起点定在18世纪80年代,着眼点是经济结构的变化。

产业革命既然是以生产力为先导的经济革命,自然应该从技术革命上着眼。

18世纪英国的工业发明,虽然在上半期已有了一些,但那只是些零星的,影响也不大,但从60年代起新发明接连出现。

一连串的发明使纺织业起了革命性的变化,而且由此确立了工厂制度。

所以把18世纪60年代当作产业革命开始期,应该说是合适的。

(参见夏炎德1991,P243-244)
(二)对英国的抵制行为
当时西欧各国经济上无力与英国抗衡,针对英国产品的大量输入多采取了保护政策。

法国在在十九世纪上半叶与英国并称为两个资本主义工业的先进国,但与英国比起来,法国的差距是很大的。

当英国的工业品大量输入法国时,法国原有的微薄工业基础受到相当大的冲击。

为了抵御外国的工业品尤其是英国工业品的倾销,法国实行严格的高关税政策,直到法国资本主义也渐渐发达,主张自由贸易的人才日渐增多。

美国和德国对英国倾销的抵制行为也都相当强烈,他们还为自己的保护行为提出了“幼稚工业论”,对外实行高关税保护,防止倾销产品对国内产业造成损害。

可以说,第一次产业革命后倾销行为开始凸显出来,尤其是英国的倾销在这一时期占据了主要地位并受到各国强烈的指责,但此时对倾销的抵制依然运用的是关税措施。

二、第二次产业革命时期
(一)美国、德国的倾销行为
第二次产业革命最先发源于美国和德国,此时工业制造业部门卡特尔等垄断组织大量出现,这为大规模的对外倾销提供了组织保证。

同时,第二次产业革命也加剧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变化,在19世纪下半期,欧美许多国家的资本主义工业化得到迅速发展,纷纷向英国进行挑战。

德国和美国的商品开始在世界市场同英国的商品展开竞争,其他西欧国家工业发达的程度虽还不够同英国在世界市场上竞争,但已开始在本国市场上将其排挤出去。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迅速增长,资本主义工业国家所生产的大量商品非本国市场所能容纳,那些过剩商品势必要向国外寻求出路设法输往工业落后国家。

这一时期美国、德国已取代英国成为对外倾销最多、最严重的国家2,而其他当时已进入工业化的国家也都加入到出口倾销的行列。

(二)对美、德的抵制行为
英国的产品输入受到挑战后,约瑟夫·张伯伦创议放弃自由贸易政策,建议筑起一道关税壁垒并建立一个关税同盟,还建议实行一种帝国特惠关税制度,办法是对本国工业实行保护,以抵制外来“不公道的竞争”。

不过张伯伦的建议一直到20世纪30年代初英国经济遭到重大困难的时候才得到实现的机会。

不管怎样,英国在受到美、德倾销产品的冲击时已开始改变其原有的贸易政策立场,欲
2美国、德国在这一时期的倾销行为可以参见[美]雅各布·瓦伊纳:《倾销:国际贸易中的一个问题》第55页、第71页。

实行贸易保护。

法国产业界也因为感到来自其他工业国家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一致要求政府改变以往的贸易政策,1892年,法国明确恢复了保护关税政策,对于进口工业品的税率大大提高。

那些新兴资本主义国家、工业不太发达的国家在交换中更是处于不利地位,制造品的进口足以使原有的手工业破产,并使新的民族工业遭受打击。

于是,从19世纪70年代起许多国家改行保护贸易政策,他们不但要在关税壁垒之下扶持本国新工业的成长,还要确立他们在国内的垄断地位,方法除了征收高关税之外,还实行进口配额制、许可证制及外汇管制等。

这已经不是原来的保护贸易政策,而是一种“超保护贸易政策”。

这一时期,反倾销法开始正式登上历史舞台,世界上第一部反倾销法3就在此期间产生了,但此时关税等其他限制性措施还是抵御外来产品大量输入的主要工具。

三、两次世界大战之间
从1919年到1939年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时期,这20年中繁荣的时间短而萧条的时间长,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频繁,生产能力过剩,消费能力降低。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经济自由主义的衰落,以及进口配额制和其他贸易数量控制形式的扩散。

因为关税不足以保护国内产业免受由于外国严重的通货贬值压力所导致的外国产品倾销的影响,唯有进口配额才能保证严格限制进口并减少其对国内生产和就业的损害。

与此同时,各国为了抵制外国出口积压库存商品而进行的倾销,保护国内在战争时成长起来的工业,纷纷采取反倾销行动,很多国家先后出台了反倾销国内法或类似的措施,其中有美国、大不列颠、澳大利亚、新西兰、纽芬兰、日本、德国、罗马尼亚等。

此时,反倾销法已成为各工业国家保护国内工业的重要措施,不过反倾销的使用在这一时期还主要发生在工业国家之间。

四、第三次产业革命时期
(一)日本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倾销
二战后,以微电子、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航天技术、海洋技术等为代表的第三次产业革命蓬勃发展起来,同时也带动了传统工业的快速发展。

第三次产业革命几乎涉及所有领域,具有广泛性和全面性的特点,而且各门学科技术间相互交叉和相互渗透,出现了史无前例的大综合现象。

另外,第三次产业革命还具有世界性的特点。

3前文已经提到,1904年加拿大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反倾销法,而这一部法律就是针对当时美国倾销颁布的。

战后初期,由于德国和日本工业生产能力的破坏,美国生产者在满足世界范围内被压抑已久的需求上占尽优势,这给美国绝佳的机会以倾销过剩商品。

此时,美国的状况是既可以对外出口,同时又不必担心有任何的进口竞争。

因此,50年代到60年代早期,美国积极推行贸易自由化的多边国际谈判进行关税减让。

50、60年代是西欧发达国家和日本经济高涨的时期,他们的经济迅速崛起。

其中,日本的工业制造能力大幅提升,远远超过其国内市场需求,为了与美欧争夺世界市场,日本产品的出口多实施以价格竞争为主的倾销手段,所以,战后日本是世界经济史上继英国、德国、美国之后又一个产品出口倾销大国。

进入70、80年代以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呈“滞胀”状态。

而二战前几乎全是发达国家工业制成品的出口地和倾销目标的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殖民地,二战后在第三次产业革命的带动下,通过产业政策的调整形成了一些具有相当优势的资本-劳动密集和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其工业制成品的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

但由于这些国家/地区的产品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较大差距的,因此选择出口低价倾销就成为很自然的事情。

可以说,这些国家/地区的产业政策为其产品的出口倾销创造了经济基础,再加上政府的政策支持,使得这些新兴的工业化国家的产品在世界市场的倾销中也占据了一席之地。

90年代,由于第三次产业革命对全球的影响,众多发展中国家也逐渐发展本国的工业,并凭借比较优势开始威胁到发达国家的传统产业。

于是,在90年代对发展中国家倾销的指控激增,他们似乎也成为了主要的倾销国4。

(二)抵制行为
在70、80年代受到滞胀影响的各国又回头实行保护主义政策,时至今日仍未放弃。

而经过GATT主持下的几轮多边谈判关税已大幅削减,其贸易保护作用极其有限。

这样,发达国家开始采取名目繁多的非关税壁垒措施5,同时也积极利用反倾销来限制外国商品的进口。

日本有效地大举侵入欧美市场是这些国家采取以上限制措施的最初原因。

后来发达国家很快发现70年代初结束的肯尼迪回合关税减让谈判有利于新兴工业化国家6,在纺织品、服装业和鞋袜方面尤其如此,于是他们迅速开始对这些进口品实施限制措施,在发达国家运用的非关税壁垒手段中,尤以配额和反倾销特别突出。

90年代,发展中国家开始密集使用反倾销,他们的反倾销对象一半以上针
4发展中国家的低价产品在很多情况下是否属于倾销行为还有争议,其中对他们的比较优势欠缺考虑,另外还存在对发展中国家的歧视问题。

5有秩序的销售安排和自愿出口限制在当时是最为普遍的非关税壁垒措施,后来因为GATT的限制使用才更多地转为反倾销措施。

6在1973至1987年间,从总体上看,7个主要工业国在世界制成品贸易中所占份额有所下降。

另一方面,同期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则改进了其整体地位,所占份额从3.9%升至10.2%。

(肯伍德、洛赫德1998,P291)
对的也是发展中国家,这可能是因为他们相互间贸易模式的类同所产生的激烈竞争所致。

不过,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反倾销数量也几乎同样多,这一方面说明发达国家并没有放弃倾销,另一方面也说明发展中国家也开始运用反倾销对自己进行保护。

现在,反倾销已经普遍存在于发达国家之间、发展中国家之间以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

综上所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各国的倾销和贸易政策之间呈现出一个明显的关系,即当一个国家经济处于高涨阶段时期时往往对外倾销它的优势产品,主张自由贸易;而经济处于相对发展平缓或衰落阶段时期的国家则倾向于保护主义,抵制他国的商品大量涌入,对自己的劣势产品进行保护,其中采取的重要保护手段之一就是反倾销。

如果从上文的描述中选取最有代表性的例子对此进行进一步的验证,那么英国和美国这两个国家显然是最胜任的。

英国自第一次产业革命确立了它的经济霸权地位后,对外大量倾销产品,并鼓吹亚当·斯密的自由贸易政策。

第二次产业革命后,英国被美国、德国赶超,为了抵御美、德的倾销产品,英国就有意实行保护政策,到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时期则彻底转为保护主义。

美国在第一次产业革命时期对英国的倾销采取了高关税的贸易政策进行抵御。

第二次产业革命后其经济得到发展,转而开始对外倾销自己的产品。

二战后美国成为继英国之后的经济霸主,于是倡导自由贸易,促进多边贸易谈判,为自己的产品找寻市场。

但是当他受到日本、欧盟以及新兴工业化国家的挑战时,就转而提倡“公平”贸易,对他国的进口产品大量使用反倾销措施予以限制。

当然,在前文的描述中可以看出,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倾销进行抵制所采取的措施并不是从一开始就使用反倾销。

世界上的反倾销出现相对较晚,这是因为当关税还是主要的贸易政策工具时,各国政府实行的进口产品高关税政策实际上起到了反倾销的作用。

另外进口配额、许可证、数量限制等措施客观上也具有反倾销的作用,所以当这些政策工具还具有效力时,在各工业化国家间虽然存在相互倾销的行为,但很少有反倾销的记录。

可是,经过GATT几轮谈判之后,关税等传统贸易政策工具的使用受到越来越大的限制,这时反倾销就成为继原有政策工具之后用以抵制倾销的主要贸易保护工具。

也就是说“反”倾销一直存在,只是它的前身是关税等传统政策工具,当这些政策工具失去它们的效力之后,反倾销就顺理成章的取而代之了。

因此,反倾销只是保护性贸易政策工具的一个延续,它秉承了贸易政策工具贸易保护的本质特性。

若想了解更详细的情况,请参看侯海英的博士毕业论文《反倾销:贸易保护视角的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