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新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与热点解答题组合练附解析 (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新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与热点解答题组合练
附解析
一、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苏轼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
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
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注释】此词作于熙宁七年(1074)七月苏轼任杭州通判时。
时杭州太守陈襄(字述古)调任,宴僚佐于杭州城中吴山上的有美堂。
应陈襄之请,苏轼即席写下了本词。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上片前两句极写有美堂美丽壮观的胜景,大处落墨,境界阔大,气势不凡。
B. 上片后两句运用设问,询问友人,期待与述古有朝一日能再次相会,把酒痛饮。
C. 下片前两句化用杜牧“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词句,直抒内心痛别之情。
D. 上片以乐景写忧思,寓情干景;下片因景寓情,由忧而乐:情感表现极有层次。
(2)词的最后两句如何理解?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C
解析:(1)C
(2)①夜深风静扶醉欲归时,夜景如画:一轮明月映照下,钱塘江水澄明如镜(玻璃);②词人以明澈、温静的江月,象征述古为人高洁耿介,也象征二人友情的纯洁深挚;③以景结情,既表达了对朋友人格的赞美,也表达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深情。
【解析】【分析】(1)C项,“直抒内心痛别之情”表述错误,下片前两句化用杜牧“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词句,杜牧在他的著名的《扬州》诗中写道:“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
”直到宋代,此曲仍风行民间。
这种悲歌,此时更增添离怀别思。
离思是一种抽象的思绪,能感觉到,却看不见,摸不着,对它本身作具体描摹很困难。
词人借助灯火和悲歌,既写出环境,又写出心境,离怀别思表现含蓄蕴藉,并非直抒胸臆。
故选C。
(2)诗歌最后两句是“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写有美堂上所观夜景。
词人借“碧琉璃”喻指江水的碧绿清澈,生动形象地形容了有美堂前水月交辉、碧光如镜的夜景。
走笔至此,词人的感情同满江明月、万顷碧光凝成一片,仿佛暂时忘掉了适才的宴饮和世间的纷扰,而进入到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妙境界。
这里,明澈如镜、温婉静谧的江月,象征友人为人高洁耿介,也象征他们友情的纯洁深挚。
这首词把景物和情思交织起来,既描绘出杭州形胜的美好景色,又充分表现了陈襄留恋钱塘之意和佐僚们的友情,上片写揽景兴怀,下片写有美堂上所观夜景,从艺术特色方面来看,全诗以景结情,既表达了对朋友人格的赞美,也表达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深情。
故答案为:⑴C;
⑵①夜深风静扶醉欲归时,夜景如画:一轮明月映照下,钱塘江水澄明如镜(玻璃);
②词人以明澈、温静的江月,象征述古为人洁耿介,也象征二人友情的纯洁深挚;③以景结情,既表达了对朋友人格的赞美,也表达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深情。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要仔细分析选项
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诗歌炼句的基本能力。
综合赏析诗句注意内容和形式的角度分析,内容上从意象的选取、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形式上从遣词造句以及艺术手法的运用上分析。
2.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鹧鸪天①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②一日凉。
【注】①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期幽居生活的自我写照。
②浮生,语出《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一句,意为人生在世,虚浮不定,指短暂虚幻的人生。
(1)对下面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该词第一句,由远而近地描绘了作者所处的特殊环境及自己被翠竹围护的居所。
B. 第二句中,“蝉”“草”“池塘”等景物的描写,烘托了一处美景以及一种田园野趣。
C. “细细香”是说荷花散发出的香味不是扑鼻的、浓烈的香气,而是宜人的淡淡芳香。
D.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写黄昏时分,词人拄着藜杖在村边小道上漫步。
(2)解释“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两句的意思,说说这两句词体现出当时苏轼怎样的人生态度。
答案:B
解析:(1)B
(2)①词句的大意是:天公饶有情意似地,昨夜三更时分,下了一场好雨,使得我又度过了凉爽的一天,解脱了命途多舛的我浮生于世的酷热之苦。
②表现出词人虽面对人生挫折,有些无奈,但依然还心怀希望,似有期盼被再启用之意。
【解析】【分析】(1)B“烘托了一处美景以及一种田园野趣”错,脚下小池衰草,耳畔蝉声四起。
这句由视觉到听觉,极有层次地描绘出词人所处的环境,流露出词人谪居黄州时落寞烦乱的心绪。
(2)“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中“殷勤”:劳驾,有劳。
“浮生”:意为世事不定,人生短促。
李涉《题鹤林寺僧舍》:“偶经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最后两句,是画龙点睛之笔。
词句的表面是说:天公想得挺周到,昨天夜里三更时分,下了一场好雨,又使得词人度过了一天凉爽的日子。
“殷勤”二字,犹言“多承”。
细细品评,在这两个字里,还含有某些意外之意,即是说:有谁还能想到几经贬谪的词人呢?大概世人早已把我忘却了,唯有天公还想到我,为我降下“三更雨”。
所以,在“殷勤”两字中还隐藏着词人的无限感慨。
“又得浮生一日凉”,是词中最显露的一句。
“浮生”,是说人生飘忽不定,是一种消极的人生哲学。
《庄子·刻意》篇说:“其生若浮,其死若休。
”苏轼的这种消极思想,就是受庄子思想的影响。
“又得浮生一日凉”中的“又”字,分量很重,对揭示主题,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表现词人得过且过、日复一日地消磨岁月的消极情绪。
总观全词,从词作对特定环境的描写和作者形象的刻画,就可以看到一个抑郁不得志的隐者形象。
故答案为:⑴B;
⑵①词句的大意是:天公饶有情意似地,昨夜三更时分,下了一场好雨,使得我又度过
了凉爽的一天,解脱了命途多舛的我浮生于世的酷热之苦。
②表现出词人虽面对人生挫折,有些无奈,但依然还心怀希望,似有期盼被再启用之意。
【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
“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的答题步骤为:①总说;全诗(诗歌的某些句子)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②结合具体的意象、诗句进行分析。
如果作者在表达思想情感时用了表达技巧,请点明。
最后两句,是画龙点睛之笔。
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1)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2)行客。
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
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3)。
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
荆楚路,吾能说。
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
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4)上三更月。
正梅花雪深时,须相忆。
【注释】①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
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
②绣衣:官服。
③相如檄: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
④铜鞮陌:代指襄阳。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
B. 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
C. 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襄阳月。
D. 词的结尾两句,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
(2)辛弃疾词善于借用典故和化用前人佳句来抒情达意。
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东北看惊诸葛表”,借用诸葛亮上表出师的典故,勉励友人报国立功。
B. “赤壁矶头千古浪”,借用苏轼游览赤壁的典故,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
C. “蜀道登天”,化用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表达对友人的担忧,望其早归。
D. “儿女泪,君休滴”,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
答案:D
解析:(1)D
(2)A
【解析】【分析】(1)D项,“词的结尾两句,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错,这是眼前所见景色,而不是回忆;故选D。
(2)B项,“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错误;借用苏轼游览赤壁的典故,意在强调祖国山河的壮丽与英雄人物的辈出等,C项,“担忧”“望其早归”错误;此处是鼓励友人建功立业;D 项,“儿女泪,君休滴”,表达的是对友人的劝慰,而非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故选A。
故答案为:⑴D;⑵A;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2)此题综合考查把握诗歌内容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在整体感知与把握诗歌内容大意的基础上,对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及意境、表现手法、语言以及作者的情感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
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南湖早春①
白居易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苹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鸸②语未成。
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注】①南湖:鄱阳湖分南湖、北湖,自星子县、甕子口以南称南湖。
元和十年(815)夏,宰相武元衡被人谋杀,忠直的白居易愤而上疏,请求朝廷缉捕凶手,被诬为越职言事,于是年秋被远贬江州。
②鸸:一种鸟。
这首诗歌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分析。
解析:①动静结合,首联既有风吹云散的动景,又有阳光返照,大地回暖的动静。
②借代修辞,颔联“红”借代红花,“绿”借代水苹的绿叶。
③色彩渲染,颈联“白”“黄”色彩对比鲜明,渲染生命勃发的气息。
④视觉与听觉相结合,颈联写雨后白雁低飞诉诸视觉,黄鸸的叫声不成样子诉诸听觉。
⑤乐景写哀情,江南美丽的春光和作者衰病惆怅的心情形成反衬,倍增其哀。
⑥直抒胸臆,最后以“衰病”渲染惆怅之情,表达了诗人被贬谪的悲愤之情。
【解析】【分析】诗的前六句描绘了一幅清新美丽的春景图。
诗人紧紧把握春雨初晴、阳光返照、山杏吐芳、水苹争绿、白雁低飞、黄鸸语涩等几个最具早春特征的意象进行描绘。
春雨刚停,湖水经过雨水的浸润,柔媚之中更增添了几分清新明快。
早春时节,不时仍有寒风阵阵,而阳光返照,不仅给景物镀上一层柔和的色调,还具有一种温暖明快之感。
这时候,漫山遍野的山杏,吐艳争芳,碎红点点,虽没有秩序可言,却展现了春的勃勃生机。
湖光水色,一切都显露出生机和活力。
在这迷人的佳境中,诗人自当缓步湖畔,尽情赏春,但诗人却直抒胸臆,出入意料地感叹: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原因之一在于作者蒙冤被贬,贬后的愤懑加上江州生活的孤寂凄苦,一直萦绕在他的心头。
由此可见,“减心情”的原因,固然是由于“年年衰病”,但更主要的还是上遭遇挫折。
按常理,此情应以萧条冷落之景来表达。
但诗人一反常例,采用“反衬”手法,也就是以乐景写哀情,着力描绘春景的无限美好,借以衬托被贬的哀伤之情。
春景越美,愤懑愈深,悲伤愈切。
颔联写“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苹生”,这是静态的画面,而颈联中“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鸸语未成”是动态的画面,这是动静结合。
颔联中的“碎红”中的“红”代红花,“绿”代水苹的绿叶,这是使用借代的修辞,以色彩来代指本体。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
涩黄鸸语未成”,这两句写白雁因为身上的雨水未干,翅膀变得沉重,不得不低空飞行,是视觉,而因为下雨黄鹂的舌头也颇有些生涩,不听使唤,是听觉,属于视听结合。
然而,前者不顾身上雨水未干,仍然低空飞行,后者虽然舌涩不听使唤,也要歌唱呜叫。
诗人以白雁、黄鹂自比,是运用比喻手法描绘自己心情之沉重,语未成写自己受打击后的噤若寒蝉。
故答案为:①动静结合,首联既有风吹云散的动景,又有阳光返照,大地回暖的动静。
②借代修辞,颔联“红”借代红花,“绿”借代水苹的绿叶。
③色彩渲染,颈联“白”“黄”色彩对比鲜明,渲染生命勃发的气息。
④视觉与听觉相结合,颈联写雨后白雁低飞诉诸视觉,黄鸸的叫声不成样子诉诸听觉。
⑤乐景写哀情,江南美丽的春光和作者衰病惆怅的心情形成反衬,倍增其哀。
⑥直抒胸臆,最后以“衰病”渲染惆怅之情,表达了诗人被贬谪的悲愤之情。
【点评】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对酒①
陈与义
新诗满眼不能裁②,鸟度云移落酒杯。
官里簿书无日了,楼头风雨见秋来。
是非衮衮书生老,岁月匆匆燕子回。
笑抚江南竹根枕,一樽呼起鼻中雷。
【注释】①宣和六年,诗人时任符宝郎,后因事罢职而出监陈留酒税。
②裁:写诗
(1)请分析首联的作用。
(2)请简要概括全诗的思想感情。
解析:(1)点题;与尾联中的“一樽”照应;描写了眼前景物变化映照在酒杯中的景象;抒发诗人新诗难成的苦闷;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或:引发下文对仕途和时光的感慨)。
(2)面对美景、新诗难成的苦闷;对仕宦生活的厌弃;年华逝去、功业无成的伤感;借酒浇愁的自我排遣、故作旷达。
【解析】【分析】(1)本题首先要对诗句的内容进行理解:诗首联以倒装句切题,说自己被倒映酒杯中的美景触动却写不出诗句来。
诗人对着酒杯,只见飞鸟掠过,浮云缓移,这一切都倒映在杯中,于是心中若有触动,觉得这是极好的诗料,想写出来,又似乎找不到适当的诗句来表达。
其次从结构上思考:首联中的“酒杯”和尾联中的“一樽”形成了呼应。
从情感上寄托着作者在美景和美酒都具备的前提下,对新诗歌难成的苦恼。
(2)本诗首联是对良辰美景下新诗难成的苦闷和苦痛之情。
第二、第三联写现实生活,抒发感慨。
两联都一句说情,一句写景作陪衬,进一步阐发情。
诗人当时官符宝郎,到这年冬天,即以王黼事罢,出监陈留酒税。
这时候,他或许已对的倾轧感到了厌恶,而自己已是三十五岁,官低位贱,展望未来,前程似漆,于是在这两联诗的出句中感叹自己整天忙忙碌碌,周旋于案牍文书之中,没有出头的日子;没完没了的是非恩怨,又缠绕着自己,伴随着自己渐渐老去。
与所抒发的心理动态相呼应,两联的对句便写相应的景物,自成连续,说眼见到楼头阵阵风雨,秋天已经来到,满目苍凉萧瑟,使人感伤;燕子已经离
开,飞往南方的故巢,令人感到岁月在匆匆地流逝。
在发了一通感慨后,诗进入尾声,回应题目,说自己含笑把这些人世间的烦恼都远远地抛开,痛快地喝上一通酒,醉后往床上一躺,进入梦乡。
故答案为:⑴点题;与尾联中的“一樽”照应;描写了眼前景物变化映照在酒杯中的景象;抒发诗人新诗难成的苦闷;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或:引发下文对仕途和时光的感慨)。
⑵面对美景、新诗难成的苦闷;对仕宦生活的厌弃;年华逝去、功业无成的伤感;借酒浇愁的自我排遣、故作旷达。
【点评】⑴本题考查分析诗句作用的能力。
这类题要在理解诗歌内容和具体句子的含义的基础上,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分析句子的作用。
诗歌首联点题,与尾联中的“一樽”照应,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或:引发下文对仕途和时光的感慨)。
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⑵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情感态度的能力。
此类题目在鉴赏过程中,不但要细读诗文本身,明确注释中点明的时局背景,还要了解诗人境遇、主观志向,做到知人论世。
本诗表达的诗人情感有:新诗难成的苦闷,对仕宦生活的厌弃,年华逝去、功业无成的伤感,借酒浇愁的自我排遣、故作旷达。
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早秋夜作
韦庄
翠簟初清暑半销,撇帘松韵送轻飙。
莎庭露永琴书润,山郭月明砧杵遥。
傍砌绿苔鸣蟋蟀,绕檐红树织蟏蛸注。
不须更作悲秋赋,王粲辞家鬓已凋。
【注释】蟏蛸:蜘蛛的一种,脚很长,通称蟢子。
(1)尾联通过________的表现手法,抒发________ 的情感。
(2)请说说诗歌的前三联是如何扣住“早秋”二字展开描写的。
解析:(1)用典;作者借王粲辞家的典故,表达自己的怀才不遇之感,以及思乡念亲之情。
(2)首联通过“翠簟初清”“送轻飙” 写出早秋天气给人“暑半销”的感触感受;颔联从视听两方面,写了早秋的露水和砧杵声;颈联进一步从视听角度写了蟏蛸织网和蟋蟀鸣叫的早秋之景。
【解析】【分析】(1)尾联写的是自己不必再做赋表达悲秋的情感,像王粲一样,离家多年早已两鬓斑白华发凋零。
从手法上来看,“王粲辞家”是用典,王粲的《登楼赋》主要抒写作者生逢乱世长期客居他乡、才能不能得以施展而产生的思乡、怀国之情和怀才不遇之忧。
这里作者运用王粲的典故表现出自己对时局的忧虑,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也倾吐了自己渴望施展抱负、建功立业却不能实现的心情。
(2)首联写青篾席清凉,让人感觉暑气已消退了一半,竹帘掀动让人感受到阵阵凉风,从触觉写“早秋”的感受。
颔联庭院中草叶上挂满露水是看到的景象,远处传来的做棉衣的砧杵声则是听到的,所以这一联是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来写“早秋”。
颈联“鸣蟋蟀”是继续从听觉的角度来写早秋,“织蟏蛸”则是继续从视觉的角度来写早秋。
故答案为:⑴用典作者借王粲辞家的典故,表达自己的怀才不遇之感,以及思乡念亲之
情。
⑵首联通过“翠簟初清”“送轻飙” 写出早秋天气给人“暑半销”的感触感受;颔联从视听两方面,写了早秋的露水和砧杵声;颈联进一步从视听角度写了蟏蛸织网和蟋蟀鸣叫的早秋之景。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尾联的把握能力。
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这类题答题时注意抓住该词在诗歌内容上的体现以及所展现的景象和情感。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表达效果的掌握能力。
此类题的答题步骤:①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②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③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本题是借王粲辞家的典故,王粲《登楼赋》主要抒写作者生逢乱世长期客居他乡,才能不能得以施展而产牛思乡,怀国之情和怀才不遇之忧,表现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国家和平统一的希望,也倾叶了自己渴望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心情。
作者借用此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怀才不遇及思亲之情。
7.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满庭芳•夏日溧水①无想山作
(宋)周邦彦
凤老莺雏,雨肥梅子,午嘉树清圆。
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
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绿溅溅。
凭栏久,黄芦苦竹,疑泛九江船。
年年,如社燕②,飘流瀚海③,来寄修椽。
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
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
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
【注释】①溧水:今江苏省县名,周邦彦贬任溧水县令,本篇为此间所作。
②社燕:春社时飞来,秋社时飞去,故称。
③瀚海:大海。
这里泛指遥远、荒僻的地方。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阕开篇用词新颖,“老”写出雏鸟在风雨中羽毛渐丰、历练成长的过程;“肥”写出了梅子因受到雨水滋润而圆润饱满的形态,富有动感。
B. 上阕“人静”句,“自乐”写出乌鸢在夏日宁静的山间无拘无束、自得其乐的情境,反衬出词人因公务劳顿无暇消遣而对乌鸢生出的羡慕之情。
C. “新绿溅溅”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来写,既描绘了溪水映衬碧树的绿意,又仿佛能够听到悦耳的潺潺流水声。
D. 从“黄芦苦竹”“九江船”“急管繁弦”等词语可以看出词人以白居易自比。
因为词人处在“地卑山近”的溧水,与当年白居易被贬江州时环境相似。
(2)下阕措辞婉转,情感曲折多变。
请结合词句,对此加以分析。
答案:B
解析:(1)B
(2)①作者先以“社燕”自比,“年年”写出多年宦海漂泊、无处寄身的愁苦;②“且”字婉转地写出作者寻求暂时的解脱,借酒浇愁,忘记身外的功名利禄;③“不堪听”又进一步写出江南游子听到管弦声所产生的伤感;④最后“先”“容”又是权宜之计,姑且借醉卧而眠忘记眼前烦恼。
⑤作者处处想摆脱,处处又有愁绪,曲折地表达了无法排遣的愁苦之情。
【解析】【分析】(1)B项,“因公务劳顿无暇消遣”表述错误,这里突出的是自己仕途不顺,并非说的是公务繁重,这里表达出内心的无奈。
故选B。
(2)此词的特色是蕴藉含蓄,词人的内心活动亦多隐约不露。
本题要求鉴赏下片,下片笔锋一转再转,曲折传出作者流宦他乡的苦况,他自比暂寄修椽的社燕,又想借酒忘愁而苦于不能,但终于只能以醉眠求得内心短暂的宁静。
《蓼园词选》指出:“‘且莫思’至句末,写其心之难遣也,末句妙于语言。
”这“妙于语言”亦指含蓄而言。
换头“年年”三句自叹身世,曲折道来。
作者在此以社燕自比,社燕每年春社时来,秋社时去,从漠北瀚海飘流来此,于人家屋椽之间暂时栖身,这里暗示出他宦情如逆旅的心情。
“且莫思”两句,劝人一齐放下,开怀行乐,词意从杜甫诗“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尊前有限杯”中化出。
“憔悴”两句,又作一转,飘泊不定的江南倦客,虽然强抑悲怀,不思种种烦恼的身外事,但盛宴当前,丝竹纷陈,又令人难以为情而徒增伤感,这种深刻而沉痛的拙笔、重笔、大笔,正是周词的特色。
“歌筵畔”句再转作收。
“容我醉时眠”,用陶潜语:“潜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
’”(《南史·陶潜传》)李白亦有“我醉欲眠卿且去”之句,这里用其意而又有所不同,歌筵弦管,客之所乐,而醉眠忘忧,为己之所欲,两者尽可各择所好。
“容我”两字,极其婉转,暗示作者愁思无已,惟有借醉眠以了之。
这首词较真实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个宦途并不得意的知识分子愁苦寂寞的心情。
上片写江南初夏景色,将羁旅愁怀融入景中。
下片抒发飘流之哀。
此词整体哀怨却不激烈,沉郁顿挫中别饶情味,体现了清真词一贯的风格。
故答案为:⑴B;
⑵①作者先以“社燕”自比,“年年”写出多年宦海漂泊、无处寄身的愁苦;②“且”字婉转地写出作者寻求暂时的解脱,借酒浇愁,忘记身外的功名利禄;③“不堪听”又进一步写出江南游子听到管弦声所产生的伤感;④最后“先”“容”又是权宜之计,姑且借醉卧而眠忘记眼前烦恼。
⑤作者处处想摆脱,处处又有愁绪,曲折地表达了无法排遣的愁苦之情。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
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夜泊牛渚怀古
唐·李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①。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