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考试总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考试总结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
1、地貌学是介于自然地理学和地质学之间的一门边缘科学。

地质学视地貌为地质作用的历史产物,通过地貌去认识地质,;而自然地理学,视地貌为一项自然环境要素,注重人类活动受地貌的影响以及对它的利用与改造
2、地貌学(Geomorphology)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发展及其分布规律的科学。

3、内力地质作用造成地表大型的地貌骨架,或隆起为高山、高原,或下沉成为海洋盆地。

4、外力地质作用主要是将地表夷平,使高地削平,低地填高,于是地表就出现了千姿百态的各种地貌。

5、第四纪历史有如下的基本特点:
(1) 经历时间短暂
(2)第四纪古气候变化显著:古气候以显著变冷为特征(同时也存在冷暖、干湿的波动),多次出现冰川活动。

这也是它与第三纪的主要区别。

(3)第四纪生物演化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人类,
(4)第四纪以松散堆积的沉积物为主要特征。

绝大多数沉积物尚未完全固结成岩
(5)第四纪地壳的新构造运动活跃:主要表现为火山活动和地震现象的频繁发生。

6、新构造运动是指自新近纪至今发生的地壳运动,由新构造运动所产生的地质构造称为新构造。

7.地貌基本要素:地形面、地形线、地形点
8、地貌基本形态是指地貌形态中较小、较简单的小地貌形态(Ⅴ级地貌),如:冲沟、沙丘、角峰等
9、地貌的形态测量特征有:高度、坡度和地面切割程度
10、地貌的成因研究,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问题:
1>.地貌形成的地质基础(○1岩性(抗蚀性)如对河流分布和溶蚀地貌的影响,并受气候条件和时间的限制○2地质构造地貌对构造的适应性、构造形态在地
貌上反映为两种基本形式(顺构造和逆构造地形)。

如背斜顾、向斜山、大的构造控制主要山系、河流沟谷)
2>.地貌形成的动力(内、外力地质作用是基本动力“如构造运动、岩浆运动;冰川、河流、风、温度变化)
3>.影响地貌形成的因素(这些因素主要有:气候、新构造运动、植被、土壤和人工活动等
11、地貌年代是指地貌形态形成的年代。

常分为:地貌相对年代和地貌地质年代。

12、地貌的发展具有阶段性和继承性。

13、斜坡上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并有水或其它因素的影响,沿着一定的滑动面作整体下滑的现象,叫滑坡。

14、滑坡的要素:滑坡体、滑动面和滑动带、滑坡床
15、滑坡的形态特征
1. 滑坡壁
2. 滑坡台阶
3. 滑坡洼地和滑坡湖
4. 滑坡舌和滑坡鼓丘
5. 滑坡裂隙和擦痕(结合图P16)
16、影响滑坡的因素
(一)岩性:软弱层、松散堆积(泥、页、板岩,煤层、粘土、黄土)
(二)构造构造面(层面、断层面、节理面、不整合面)
(三)地貌:山间谷坡,河、湖、海岸坡
(四)气侯:暴雨、长期降雨、融雪(增重、润滑)
(五)地下水(增重、润滑、浮托)
(六)地震:诱发作用
(七)人类活动:破坏天然平
17、滑坡的整治(排、挡、减、固)
治理滑坡的措施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是消除或减轻水对滑坡的作用,即排除滑坡
地表水、地下水和防止水对坡脚掏蚀;二是增加滑坡的重力平衡条件,即改变滑坡外形,降低滑坡重心和修建支挡建筑物而增加滑坡抗滑力
18、泥石流形成的条件颇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即失稳的大量松散岩土物质
(固体碎屑),相应水体和促使这两者迅速起动、汇集、混合、运动和停积(或遭稀
释消亡)的地貌条件。

地貌条件的影响:一为通过地势(或底床)条件为泥石流提供
位能,赋与泥石流一定的侵蚀、搬运和堆积能量;二为在坡地或沟道的一定演变阶段内,提供足够数量的物质(水体和土体)
20、有利于城市的形成与发展的地貌部位和类型可以有以下几种:
①河流的汇合处;
②平原或盆地底部;③两大地貌区的分界处;④河谷阶地;⑤海滨和岛屿。

21、水流的基本特征:水流分层流、紊流、环流、旋涡流P24
22、E=0.5QV2 流水的动能与流量和流速平方成正比
23、M = CV6 搬运物的重量与起动它的水流速度的6次方成正比:
24、侵蚀—冲蚀、磨蚀和溶蚀
搬运—推移、跃移、悬移、溶移
25、侵蚀沟的发展阶段细沟、切沟、冲沟、坳沟
26河谷发育与地壳运动的关系先成谷、迭置谷
先于构造隆起的河谷,地壳局部抬升,河谷仍能够切穿上升的高凸部分,河流保
持原来的流路,形成的深切峡谷,称为先成谷
迭置谷:在构造形态形成以后发育的河谷,在河流切穿上部的松散层后继续下切,
松散层中的河谷遗留下来,不协调地叠置在基岩之上,称为迭置谷
27泥石流是山地沟谷中含大量松散固体碎屑,并且为水饱和的快速流体。

常在暴雨或融雪时期突然爆发具有极大的破坏力
28、河流下切侵蚀的深度不是无限的,往往受到某一基面的控制,当侵蚀到该面后,不再具有下蚀能力,这种极限面称为侵蚀基准面
29、复杂的河床纵剖面具有不规则的外形,纵剖面上有许多阶梯,称为裂点。

30 深切曲流:曲流发展过程中由于地壳上升,河流强烈下切,早期发育的曲流保持弯曲形式,深切到基岩中,形成深切曲流---是地壳迅速上升的标志
31、河漫滩的形成:雏形河漫滩、原始河漫滩、河漫滩、牛轭湖
32、凸形河漫滩(微地貌):天然堤、决口扇、漫滩沼泽、集水河道、远汇点支流、废河道
33、、阶地的成因:构造运动、气候变化、侵蚀基准面下降
34、根据阶地的结构和形态特征划分为:侵蚀阶地、基座阶地、堆积阶地(嵌入、内叠、上叠、掩埋)
35、河流袭夺:P46
分水岭两侧的坡地,如果岩性、坡度以及其它自然条件差异不大,剥蚀速度和河流侵蚀速度差异也不大,则在长期作用下,分水岭逐渐变低,坡度变缓,分水岭位置基本不变;如果两侧岩性强弱不同、坡角不同、降水、日照等有显著差别,溯源侵蚀强的河流促使分水岭向另一侧缓慢移动,以至于袭夺了相邻河流的上游地段。

36 树枝状水系:支流与主流成锐角相交,片面呈树枝状,发育在地面比较平坦,岩性均一
格状水系:主流与直流以直角或近似直角相交水系呈方格状,受地质构造控制平行状水系:主流与支流呈平行状排列,常发育于较大构造控制的平行山岭地区
37 岩溶(Karst)作用是指地表水和地下水对地表及地下可溶性岩石(碳酸盐
岩、石膏及卤素岩类等)所进行的以化学溶解作用为主、机械作用为辅的溶蚀作用、侵蚀-溶蚀作用以及与之伴生的堆积作用的总称。

38、真岩溶是指发育在碳酸盐岩石以及岩盐、石膏等可溶性岩石中的岩溶。


岩溶包括各种类似岩溶的现象如:碎屑岩岩溶、黄土岩溶、热力岩溶
39、岩溶发育的基本条件
一、岩石的可溶性(取决于岩石的成分和结构)
二、岩石的透水性
三、水的溶蚀性
四、水的流动性
40、影响岩溶发育的因素:(一)气候影响(二)地层组合、厚度及产状的影响(三)构造的影响(1.所处大地构造区2.断裂3.褶皱
一、阶段性
幼年期、青年期、壮年期、老年期
幼年期:石芽、溶沟漏斗
青年期:逐渐形成地下水系,漏斗、落水洞、干谷、盲谷、溶蚀洼地;洞穴内:石钟乳、石笋、石柱
壮年期:溶蚀洼地、溶蚀盆地、峰林
老年期:孤峰和残丘
41、永久积雪区下部边界线称为雪线。

由松软的新雪变成致密的冰川冰称为成冰作用。

它经历了由新雪变成粒雪,再
由粒雪变成冰川冰两个阶段。

42、羊背石是冰川基床上的一种冰蚀地形,它是由基岩组成的小丘,常成群分布,这远望去犹如匍匐的羊群,故称这些小丘为羊背石,可以判断冰川的移动方向
43、冰斗为位于冰川的源头,是一个围椅状洼地。

在冰川发育初
期的冰川围壁
的基岩在冰劈的作用下不断崩塌后退,冰斗被不断拓宽。

44、冰碛物的基本特征
1.冰碛物往往是巨砾、角砾、砂、粉砂和粘土的混合堆积。

粒度相差十分悬殊,明显地缺乏分选性。

它以含有大量砾石为基本特征。

2.冰碛物的岩性特征
冰碛物的岩性成份严格地受冰川起源区和流动区基岩岩性的控制。

因此,对冰
碛物的砾石成份及其百分含量进行分析,可以推断冰川运动方向、确定作用中心和划
分冰碛层。

3.冰碛层的结构
冰碛物不具层理,但在冰碛物中可夹有砾石、砂或粘土所组成的透镜体。

它们
主要由于冰下湖、冰面湖及冰内流水沉积的结果。

4.冰碛砾石的磨圆度
冰碛物中的砾石总的说来没有经过磨圆,大多数是棱角状的,但由于早先已经磨
圆的砾石也可以再受冰川搬运而混于未磨圆的冰碛砾石中,因此,冰碛物中也可以存
在磨圆的砾石。

5.冰碛砾石的表面形态
冰碛砾石在搬运过程中,由于与基岩摩擦或相互摩擦,经常产生非常光滑的磨光面。

有时几个磨光面相交组成多棱冰碛砾石,表面有几组交叉平行的钉头形擦痕,通
常称具有擦痕的冰碛砾石为“条痕石”。

这是冰碛物最典型的特征之一
45、风蚀作用:吹蚀作用和磨蚀作用
46、荒漠分为岩漠、砾漠、沙漠、泥漠四种类型
47、荒漠化系指包括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
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干旱区的土地退化
48、黄土地貌(Loess landform) 黄土地区在地表流水等外力作用下常切割成很多沟谷和沟涧地,形成许多特殊的正向和负向地形称黄土地貌
49、黄土的类型:黄土、次生黄土、黄土状黄土
50、目前发现的三部最完整的地球气候史书:极地冰芯、深海沉积物和中国黄土。

51、黄土的性质
(1) 颜色:多呈浅灰黄色、灰黄色或褐黄色。

(2) 成分:包括黄土的粒度成分、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三部分。

黄土的粒度成分以粉土为主,其次夹有少量的细砂和粘土。

从区域分布上看,自西向东,自北向南,颗粒由粗逐渐变细。

黄土的矿物成分以石英为主,其次为长石,还有少量的粘土矿物黄土的化学成分以SiO2占优势,其含量在50%以上。

其次是Al2O3,CaO及铁、镁、钾、钠的氧化物。

(3). 黄土的结构疏松,胶结差,
(4). 具有多孔性,肉眼能见到大的孔隙。

(5). 构造上无层理,垂直节理发育。

(6). 富含钙结核,一般在10~15%之间。

(7). 具有湿陷性。

黄土遇水浸湿后,大量的可溶性盐类、粘土、细颗粒物质沿着大孔隙或垂直节理流失,
(8). 黄土中常含有古土壤层
52、我国的黄土地层常分三期,即早更新世(Q1)的午城黄土,中更新世(Q2)的离石黄土和晚更新世(Q3)的马兰黄土。

53、黄土沟(各)间地地貌有黄土塬、黄土墚和黄土峁。

54、黄土分布区常见问题 1.冰雹 2.泥石流和山洪 3.水土流失(片流和暴流侵蚀造成了水土流失)
山岳和丘陵的高程分类
的一盘。

坚硬的岩层构成山脊,山脊沿构造走向延伸,两坡不对称
猪背山是单面山的一种特殊类型,岩层倾角较大,顺层坡与切层坡的坡角近于对称
56、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内容
(1)第四纪的构造运动
(2)第四纪古气候
(3)第四纪生物界
(4) 第四纪沉积环境和沉积物的成因类型
(5)第四纪海平面变化
57、冰期:指地球上冰川规模扩大,气候显著变冷的时期。

年平均气温较现今低8~13℃,此时极地和高山冰盖扩大,并向中纬度推进,引起生物群的迁移或部分绝灭。

间冰期:指两次冰期之间的温暖时期。

此时大陆冰盖缩小,并向极地后退(或高
山冰川后退),同样引起了生物群迁移,但伴之以生物繁荣。

58、我国冰期的确定和划分是以中国东部为基础的。

可以划分为五个冰期和四个
间冰期
59、海平面变动就是地质历史时期中的海侵和海退现象。

水动型地动型
60、米兰科维奇假说认为一个地区的气候状况决定于太阳辐射、下垫面的性质以
及由此引起的大气环流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61、气候变化的三个驱动因素:地球轨道的偏心率、地轴的倾斜度、岁差
米兰科维奇案冬半年和下半年分别计算了南北半球每个十个维度的的辐射量,做
出了60万年以来影响气温的综合气候曲线,称为米兰科维奇曲线,后来其他学者又
将其延长至100年前。

这种理论模式在解释第四级冰期、间冰期的气候变化方面是比
较成功的,对于第四纪以来的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60、海平面变动的标志主要保存在沿海平原、海岸地带和海底。

指示海平面升降的标志有:
1)海蚀阶地
(2)上升海滩
(3)珊瑚礁和礁平台等
(4)地层和古生物标志
61、第四纪距今1.8Ma以来的海面变化有如下特点:
(1)第四纪海侵主要出现在温暖期,海侵的规模和频度在中国东部沿海地区表现为早期范围小,后期范围大,北部海侵强,而南部海侵相对较弱。

(2)从近30万年以来海面变化的历史分析,有可能存在一个大约以10万年为周期的气候变化史。

就最近的10万年来说,还可能存在着次一级的20000年左右的气候周期变化。

这些变化可能与地磁场的短期变化有密切的关系。

(3)在若干海相层的底部,都曾发育过泥炭沉积,如盐城孔和南排河孔最为典型。

泥炭层的出现既可作为古气候开始变暖的标志,也可作为海相地层的先兆沉积
62、从猿到人的进化一般可分为四个阶段:
(1)古猿阶段 2)猿人阶段(3)古人阶段(4)新人阶段
(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
63、华北地区的标准层
下更新统泥河湾组--泥河湾动物群;中更新统周口店组---奥陶纪灰岩中的洞穴堆积为代表;上更新统马兰组--萨拉乌苏动物群。

;全新统的近代河流堆积。

华南地区
. 下更新统(Q1)-雨花台组 . 中更新统(Q2)-网纹红土上更新统
(Q3)-下蜀组
. 全新统(Q4)-近代堆积层
64、中国第四纪时期主要地质事件发展史
1.频繁活动的新构造运动-(强烈的升降运动为主)-青臧高原的不断抬升,并且在中国大陆上形成了自西向东的三个大型阶梯状递降的地形面。

2. 冷暖频繁交替的古气候变化
3. 冷暖频繁交替的古气候变化
4. 活跃的火山活动
5. 巨厚的黄土堆积和黄土高原的形成
6. 大沙漠的形成和发展
65.卓越周期和古地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