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语文 作文热点素材 山寨颁奖的需求为何如此旺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寨颁奖的需求为何如此旺盛?
【素材回放】
2016年5月1日,钓鱼台国宾馆芳菲苑多功能厅内热闹非凡,“2016年杰出劳动者全国劳动英模五一座谈会暨先进事迹报告会”隆重开幕,参会者须交纳3980元报名费及会费才有资格入内,想领取奖牌、奖杯、勋章等荣誉还要掏钱,最多缴纳29800元可获得“2016杰出劳动者奖杯”等。
一位参会的广西农民道出了“天机”,他说“我就是个农民,不是啥英模,组委会给我寄邀请函,报名费太贵啦,够我们家好几个月的生活费”。
很显然,这是典型的以敛财为目的的山寨劳模颁奖会。
这个颁奖会有四大疑团亟待破解。
首先,主办方何来胆量冒充国字号劳模?据悉,目前国家级劳模分为两类,一是全国劳动模范;二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山寨劳模颁奖会打出的旗号是“全国劳动英模”,明显
是在两类国家级劳模之间打擦边球,极
易混淆视听。
在国家大力整治山寨社团
利用评比活动“圈钱”的现实语境下,
主办者居然敢假冒国家级劳模,令人吃
惊。
其次,疯狂敛财,钱流何处?买一
个“全国劳动英模”的奖状、勋章花费
数万元,而花钱买“劳模”的主要是商
人,有开网站的、种茶叶的、搞养生的,
他们在“事迹”报告中大肆推销产品做广告。
卖者甩虚假荣誉敛财,买者用假劳模“拉大旗做虎皮”,两者一拍即合,受害的则是社会诚信生态。
在这个过程中,主办者假借国字号劳模大肆敛财,其诈骗之财进了谁的腰包?
第三,锁在“浓雾”中的主办者是谁?据报道,虽然此次劳模荣誉是山寨的,但主办者可能并非山寨,此前盛传主办方是中国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促进会(简称中促会),该协会官网随后发布声明坚决否认。
但非常“巧合”的是,出席活动并且给“劳模”颁奖的最高领导恰恰是中促会副理事长滕道阳。
这一幕如何解释?目前主办方被浓浓的“雾霾”所遮挡隐身,急需拨开乌云见太阳。
以上疑团亟待查个水落石出,如果山寨劳模颁奖会确为中促会幕后策划与组织,显然危险性极大,甚于山寨协会假冒国字号敛财之腐败,必须严查追责。
【素材解读】
我们都生活在一个需要向他人证明自己的社会里,较之于看得见的成绩,触摸得到的成果,一纸获奖证书、一个荣誉奖杯往往更具说服力。
这带来的直接影响便是,大家都过于沉浸在证书与奖杯的价值认同中,却忽视了评奖本身的技术局限和覆盖面积,进而使得“花钱买奖”的畸形买卖可以在各方的默许里长期存在。
追根索源地看,民众之所以对这类山寨颁奖趋之若鹭,最根本的原因,仍在于这些颁奖通过证书或奖杯的表现形式,弥补了领奖者自我价值得不到认同的心里空虚,回应了他们“如何才可以被认同”的个体疑问,打通了他们以后借荣誉宣传自我的方便渠道。
尽管这种肤浅的价值认同可以在表面上起到“提升自我”的作用,但其实质里,却是赤裸裸的欺骗,它不管是对社会还是领奖人都百害而无一益。
【适用话题】
拉大旗做虎皮利益驱使价值认同对荣誉的痴迷追求肤浅的价值认同观
【素材锐评】
山寨颁奖为何敢明目张胆搞?
这是一场典型的“山寨”颁奖仪式,这样鱼目混珠的故事我们近年已见识过不少。
登台的主角大都是真真假假的“中”字头协会。
2016年4 月份,民政部陆续曝光了3批共228家“离岸社团”、“山寨社团”名单。
和这次“山寨”劳模颁奖的运作手段一样,这些组织敛财手段主要是发展会员、收取会费,发牌照、搞评选颁奖活动收钱等等。
纵观这些“山寨”颁奖仪式,可以发现一些共同点。
一是爱打“中”字头组织的名义,有的是境外注册,有的是盗用,“以政府光环包装自己”。
二是爱在钓鱼台国宾馆等政治意味明显的地方搞活动。
此外,再拉上一些领导干部、社会名流“站台”,找几家“主流媒体”报道。
如此包装下来,一般民众自然真假难辨。
骗子利用了人们迷信官方、贪慕荣誉的心理。
比如这次“山寨”劳模的承办方坦言,参会者“都是老年人,发个奖杯安慰一下”。
正是利用了老年人认知固化、信息闭塞的弱点。
不乏有些受骗者抱着将错就错的心理,花钱买个奖自我安慰。
不该苛责受害者眼睛擦得不够亮,我们要问的是,为什么山寨“颁奖”敢于如此明目张胆?组织者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中促会副理事长嘱咐记者不要报道,“一曝光我就会被开除”。
可是最奇怪莫过于,这种事好像除了媒体,没有人主动调查。
似乎瞒过了媒体,就万事大吉了。
2
从世奢会、孔子和平奖再到山寨“劳模”,这些把动静折腾地震天响的人大都不是纯粹的“野路子”,总有一根若隐若现的线显示他们是“有背景的妖怪”。
在曝光之前,他们狐假虎威、安心捞钱而无人过问;曝光之后,有关方面则切割了事。
结果就是屡扑屡起,难以断绝。
这些打着“官方”旗号敛财的“山寨”奖项,骗取了无知民众的钱财,也消费了国家机关的公信力。
不应该坐视它们横行,而要依法惩治,并及时堵上那些被钻过的空子。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