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接管方法在恶性胸腔积液引流中的效果观察及护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种接管方法在恶性胸腔积液引流中的效果观察及护理
摘要】目的通过对两组接管方法在恶性胸腔积液引流中的效果观察及护理,探
讨恶性胸腔积液患者有效的引流方法及护理措施,提高恶性肿瘤患者的治疗效果
和生活质量。
方法将恶性胸腔积液引流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组1采用中心
静脉导管-肝素帽-橡胶管-负压瓶的连接方法,为实验组。
组2采用中心静脉导管——橡胶管-负压瓶的连接方法,为对照组。
观察和记录两组患者的引流效果。
结
果实验组在引流速度、引流效果、引流的密封度等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实验组气
胸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结论通过对两组接管方法在恶性胸腔积液引流中的
效果观察及护理,找到一种恶性胸腔积液患者有效的引流方法及护理措施,提高
恶性肿瘤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关键词】接管方法胸腔积液引流观察及护理
恶性胸腔积液是恶性肿瘤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此类患者大部分表现为进行性
加重的呼吸困难,胸痛和干咳,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为了减
轻患者的痛苦,临床上常采用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的治疗措施[1],就中心
静脉导管闭式引流技术,目前我科采用的接管方法有两种:①中心静脉导管-肝
素帽-橡胶管-负压瓶的连接方法;②中心静脉导管——橡胶管-负压瓶的连接方法。
2009年1月~2012年12月,我科分别予两种方法各40例共80例患者进行胸腔
积液引流,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现将观察效果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确诊恶性肿瘤合并胸腔积液的患者80例,其中肺癌52例,乳
腺癌16例,淋巴瘤8例,胃癌2例,纵隔肿瘤2例;男性51例,女性29例;
年龄12~74岁,平均年龄52岁。
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22例,初中28例,小
学25例,文盲5例。
采用随机分组的原则,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
在病程、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1.2方法将10cm长的橡胶管及去掉顶端的肝素帽予环氧乙烷灭菌备用,80
例患者均经充分沟通并自愿选择中心静脉导管闭式引流。
操作前均经B超定位,
一般取腋前线第7-9肋间进行穿刺。
操作中严格无菌观念,在局麻下将中心静脉
导管置入胸腔,置管成功后用3M贴固定,随机采用组1:中心静脉导管-肝素帽-
橡胶管-负压瓶的连接方法持续闭式引流,为实验组;组2:中心静脉导管——橡
胶管-负压瓶的连接方法持续闭式引流,为对照组,一般首次抽液不超500-800ml,以后每次不超过1000ml[2]。
1.3观察结果两组80例患者,40例采用组1方法持续闭式引流,其中置管
引流时间最长为21天,最短引流时间为5天,平均引流时间为12天,引流中3
例患者出现引流装置漏气,负压引流瓶中大量气泡溢出,发生率为7.5%,1例患
者发生气胸,发生率为2.5%;40例采用组2方法持续闭式引流,其中置管引流
时间最长为32天,最短引流时间为9天,平均引流时间为18天,引流中8例患
者出现引流装置漏气,负压引流瓶中大量气泡溢出,发生率为20%,4例患者发
生气胸,发生率为10%。
2 胸腔积液引流中的护理
切实做到四防:防感染、防堵塞、防扭曲、防脱出。
保持管道的密闭和无菌,使用前仔细检查引流装置的密闭性能,注意引流管有无裂缝,引流瓶有无破损,
各衔接处是否密封。
维持引流通畅,妥善固定引流管,协助患者采取舒适体位,
以利于呼吸和引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生命体征,及时、准确记录引流
液的量、颜色[3]。
注意控制引流速度及量,引流速度宜匀速慢滴,每天引流量不
超过1000 ml,每天引流结束后分离中心静脉导管,接肝素帽予生理盐水封管。
3 讨论
恶性胸腔积液是恶性肿瘤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此类患者大部分表现为进行性
加重的呼吸困难,胸痛和干咳,严重影响了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
胸腔闭式引流
的目的是排出胸腔内的恶性积液,恢复和保持胸腔内负压,维持纵隔的正常位置,促使患者肺膨胀,使患者舒适。
而临床采用中心静脉导管-肝素帽-橡胶管-负压瓶
的连接方法,能及时、有效地引流出患者体内的恶性胸腔积液,而且在引流速度、引流效果、引流的密封度等有明显的优势,气胸的发生率低,是胸腔闭式引流中
一种安全、简便、实用的接管方法。
参考文献
[1]李永斌. 中心静脉导管闭式引流治疗胸腔积液的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2011,9(24):147.
[2]张惠兰,陈荣秀.肿瘤护理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502.
[3]曹伟新.外科护理学(二)[M]. 1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04-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