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武邑中学2016高三下学期第五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word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武邑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三年级第五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卷
命题:常文会复核:宋庆民
时间:150分钟分数:15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面对欣赏对象时,我们对于形制的重视还是倾向于大江大河,峻岭崇山,长篇巨制,富丽堂皇。

由于形制巨大,决眦而入,砉然映现,使人大为震惊。

今日之欣赏语言常有“太震撼了”一词,用来表达内在情感的一时之震动。

如果是小形态,小丘小壑,小虫小草,断然不会有如此惊兀。

譬如观齐白石笔下小昆虫,那么细微而薄的翅羽,那么细腻的触须,是不会惊呼震撼的,只是暗暗叫绝,对如此笔调细细把玩。

大小只是空间形式,物质形制而已。

明人谢榛认为:“大篇约为短章,涵蓄有味;短章化为大篇,敷演露骨。

”可见,大未必佳,小未必不佳,不可执著于外在的恢宏与浩大。

禅语云“芥子足以纳须弥”,这就是小的魅力。

有的书法作品实在很小,这是它的规定性决定的,如一枚木牍书法。

一枚信笺纸,就是以如此尺度示人的。

一个人在如此小的空间表现,同样是一种精神需求,同样需要技法的力量、审美的力量,能够表现到何等分寸,并不可因为小而轻视。

但我们往往会提出小中见大的意见,以为这是小作品的高境界。

其实小就是小,未必见大。

小而精致、灵动、巧妙,如此持守于小,已经足够。

震撼是一种美感,那种扑面而来的气势、力量,使人猝不及防,魂魄失守,惊谔无措,一时身心悚动,难以自持。

唐人论书诗中常有这种观赏的效果,书者执笔疾驰,观者激动失色失声,整个场面互动,一时鼎沸。

这种美感是明显的,由此更易于表达、渲染,更令人倾倒。

这使得表达时落了俗套,所谓“太震撼了”,千人一词,似乎不如此言说不足以表现心灵状态。

那么,震撼之后有多少人细细把玩,将其放在平静的心态下呢?所以清人张向陶问得好:“听到宫商谐畅处,此中消息几人知?”
相比之下,更有悠长意味的是那些细流涓滴不绝如缕的幽微之美感,它们不动声色,细细诉说,让人激动不了,无所谓震撼、震惊,似乎寻常之至,甚至还有一些柔软、微小,倘若心情粗糙匆匆而过,还真的把它们忽略了。

这一类的小作品,有着江南那般的秀气、秀色,以韵行于婉曲,深婉不迫,不冲动、兀傲,具备平静温和之致。

在缓慢的生活节奏时代里,人们有足够的时间坐下来细细品咂,没有急匆匆赶路的焦灼,更没有一次性消费的决断。

那么,那个时代那些人,就有可能去发现那些婉约、细腻之美。

有古典诗词欣赏者提出了欣赏的“弱德之美“,想一想还是很有道理:“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固然有豪迈之美,“大江东去”也有关西大汉手持铜琵琶铁绰板做振聋发聩之声,但是我们去读姜白石的词,那词中经常出现的暗水、坠红、冷香、淡月、寒蛩,笔致清虚,意境空灵,善于以冷色调来处理炽热,使之雅化弥漫。

初始时阅读是会脱手放过的,再读时就有了睹水中花影、帘里美人之感,如微风花上过,冷香疏影时隐时现,反而不能释卷了。

由于作品不正面地给欣赏者强烈冲击,反而使人生出好奇,经婉曲小径引导,走入幽僻处,注意到了大场面所没有的景致。

宋人包恢说:“隐然潜寓于里,而其表淡然若无外饰者,深也。


(节选自朱以撒《优婉不迫》,有删减) 1.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作品的大和小只是空间形式和物质形制,欣赏者对于大和小的领会,会有截然相反的心理体验。

B.艺术家应尽力创作形制巨大的作品,因为这类作品更具震撼力,更能带给人们难以忘怀的审美体验。

C.形制的大小并非是艺术审美的关键,小未必不佳,优婉不迫的小作品,更具悠长的意味和较高的审美价值。

D.审美鉴赏不可执着于外在的恢宏与浩大,小作品虽然对技法的力量要求相对较低,但同样具有审美的力量。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形制巨大的作品体现了一种气势宏大的阳刚之美,给与欣赏者的心理体验是非常独特的,让他们感到突兀、惊谔、震撼。

B.形制纤小的优秀作品多具备精致、灵动的特点,与形制巨大的作品相比,能带给我们平静愉悦的心理体验,更适宜细细把玩。

C.无论是形制微小的小作品还是气势恢宏的大作品,虽然给人的审美感受不同,但同样需要创作者具备特定的创作技法和审美追求。

D.形制纤小的作品,虽然在形体上精致小巧,但在内蕴上则一定表现得含蓄蕴藉,优婉不迫,耐人寻味,更为广大读者喜爱。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禅语云“芥子足以纳须弥”,“芥子”就是微小的芥草种子,“须弥”指须弥山,微小的种子可包藏巨大的山体,用以说明小的形制同样具有让人惊叹的震撼力。

B.“听到宫商谐畅处,此中消息几人知?”原意是很少有人会体会到诗歌韵律的精妙之处,用以说明大的形制虽令人震撼,但不一定能给人带来精微细致的审美体验。

C.作者以姜白石词的婉约之美与陆游、苏东坡的词进行比较,两相对比,肯定了姜词雅致委婉,意味深长,同时也批评了豪放派作品平实直白,缺少艺术表现力。

D.结尾引用宋人包恢的话用以阐明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即好的作品在内容上要含蓄深刻,有意蕴;在形式上要平淡自然,切不可追求华丽的辞藻。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席书,字文同,遂宁人。

弘治三年进士。

入为工部主事,移户部,进员外郎。

十六年,云南昼晦地震,命侍郎樊莹巡视,奏黜监司以下三百余人。

书上疏言:“灾异系朝廷,不系云南。

如人元气内损,然后疮疡发四肢。

朝廷,元气也;云南,四肢也,岂可舍致毒之源,专治四肢之末?今内府供应数倍于往年冗食官数千织造频烦赏赉逾度皇亲夺民田宦官增遣不已大臣贤者未起用小臣言事谪者未复。

灾异之警,偶泄云南。

欲以远方外吏当之,此何理也?今樊莹职巡察,不能劾戚畹、大臣,独考黜云南官吏,舍本而治末。

乞陛下以臣所言弊政,一切厘革。

他大害当祛,大政当举者,悉令所司条奏而兴革之。

”时不能用。

武宗时,历河南佥事、贵州提学副使。

时王守仁谪龙场驿丞,书择州县子弟,延守仁教之,士始知学。

屡迁福建左布政使。

宁王宸濠反,急募兵二万讨之。

至则贼已平,乃返。

寻以右副都御史巡抚湖广。

中官李镇、张旸假进贡及御盐名敛财十余万,书疏发之。

嘉靖元年改南京兵部右侍郎。

江南北大饥,奉命振江北。

令州县十里一厂,煮糜哺之,全活无算。

大同军变,杀巡抚张文锦,毁总兵官江桓印,而出故帅硃振于狱,令代桓。

帝因而命之,谕礼部铸新印。

书持不可,请讨之,与政府忤。

时执政者费宏、石珤、贾咏,书心弗善也,乃力荐杨一清、王守仁入阁,且曰:“今诸大臣皆中材,无足与计天下事。

定乱济时,非守仁不可。

”帝曰:“书为大臣,当抒大略,共济时艰,何以中材诿?”守仁迄不获柄用。

书以议礼受帝知,倚为亲臣,虽诸辅臣莫敢望。

后书得疾不能视事,举罗钦顺自代。

屡疏乞
休,帝辄慰留不允。

其后疾笃,请益力,诏加武英殿大学士,赐第京师,支俸如故。

甫闻命而卒。

赠太傅,谥文襄。

(选自《明史》,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内府供应/数倍于往年/冗食/官数千/织造频烦赏赉/逾度皇亲夺民/田宦官增遣/不已大臣贤者/未起用/小臣言事谪者/未复
B.今内府供应数倍于往年/冗食官数千/织造频烦赏赉/逾度皇亲夺民田/宦官增遣不已/大臣贤者未起用小臣/言事谪者未复
C.今内府供应数倍于往年/冗食官数千/织造频烦/赏赉逾度/皇亲夺民田/宦官增遣不已/大臣贤者未起用/小臣言事谪者未复
D.今内府供应/数倍于往年/冗食官数千/织造频烦/赏赉逾度皇亲/夺民田宦官增遣不已/大臣贤者未起用/小臣言事谪者未复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视事”古代指官员初到任,“疏乞休”旧指官员呈上奏疏请求退休。

B.官印有尺度和材质方面的等级区别。

官职越高,官印越大,权力就更大。

秦代以后,只有皇帝的御宝才可以用玉质。

C.六部”指中央行政机构中的礼部、兵部、工部、户部、吏部和刑部。

D.“大学士”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席书敢于抗颜直谏。

云南发生日食、地震后,侍郎樊莹前往视察,上奏皇上后,三百多人受到处罚,席书不怕冒犯龙颜,上疏直陈时弊。

B.嘉靖时期闹饥荒,席书奉命到长江以北赈济灾民,命令各州县每十里设一个难民篷煮稀粥来供应难民,保全活下来的人不计其数。

C.席书坚持原则。

席书因为掌管朝政的阁员费宏、石珤、贾咏才能平平,不能和皇上共商国家大事,极力推荐杨一清、王守仁事入内阁。

D.席书受到明世宗的厚爱。

席书生病后多次上书请求退休,世宗没有准许,反而加封他为武英殿大学士,在京赏赐住宅,官俸与从前相同。

7.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乞陛下以臣所言弊政,一切厘革。

⑵书为大臣,当抒大略,共济时艰,何以中材诿?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11分)
南征①杜甫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

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注】①此诗是大历四年(公元769年)春,杜甫由岳阳前往长沙途中所作。

此时距他去世只有一年。

8.与《登高》相比,本诗的景与情关系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9.本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复杂心情?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①苏轼《赤壁赋》中写清风与明月可尽情享用,无人禁止、无穷无尽的语句是:“,。


②屈原《离骚》中表明自己所处的社会本来就是善于投机取巧,违背规矩的现状的两句:“,。


③龚自珍《已亥杂诗》中以落花为喻,自然地融入心志的诗句是:“,。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
大题的题号涂黑。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唢呐王宋志军
唢呐是我们豫东这一带很有名的乐器,一支唢呐和一支笙,一阳一阴,恰如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合在一起,便可演奏出各种基调的曲目,欢快如百鸟朝风,悲伤如雪梅哭灵,让观众随着不同的曲子时喜时悲,完全沉浸到乐曲的氛围之中。

我们这里有许多唢呐艺人,三五人聚到一起,便可组成一个唢呐班,他们走村串户,谁家有了红白喜事,便会请他们前去演出。

唢呐王姓王,六十多岁了,是我们这一带最有名的唢呐艺人,打小就跟随父亲学艺,至今已吹奏了大半个世纪。

他的真名很少有人知道,大家都喊他“唢呐王”,一是因为他姓王,另外也有称赞的意思。

唢呐王一生未娶,只有一个捡来的儿子,大家习惯叫他“小唢呐”,也少有人叫他的真名。

据说是唢呐王在演出路上于荒野偶遇的弃婴,便抱回家中,一直养在身边,视为己出,打小就教他吹奏唢呐,父子二人相依相伴生活。

唢呐演奏在过去物资短缺的年代,也算得上是一门不错的营生,不用种不用收,走到哪里都能讨口饭吃。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一切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个行当渐渐地不太为人看重了。

如今社会上各种各样的演出团队多了,用的都是现成的音响里放出来的音乐,唢呐二胡这类“老把式”,便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面对这一切,唢呐王丝毫不为所动,而小唢呐却有点儿坐不住了,几次他和唢呐王商量,要唢呐王把积蓄拿出来,办一个歌舞团,去挣大钱。

但唢呐王就是不答应,气得小唢呐冲他大吼,你不是我亲爹,把你的那些钱都带到棺材里吧!小唢呐决计和唢呐王分开,自己带了几个人另起炉灶。

虽然还是演奏唢呐。

可心里却总有不甘。

这一天,南村的李伯过八十大寿,又派人来请唢呐王父子前去演出,让父子二人再唱一出对台戏。

并许下重彩,谁若胜了,奖彩头十万元,当场兑现。

小唢呐闻听,真是气不打一处来,同时心里暗暗较劲,发誓这次一定要赢。

原来,这李伯不知怎的,打从前年祝寿就为他们父子摆开擂台,连续让他们唱对台戏,每次都拿出重彩,前两年分别是三万、五万,今年一下子增加到十万,前两次的钱都被唢呐王赢走了。

小唢呐对此是又疑惑又气恼,疑惑的是这李伯的行为实在费解,他哪来那么多钱?又为何专门为他父子俩摆开这个擂台呢?气恼的是自己父亲为何如此贪钱,丝毫不顾及儿子呢?
然而疑惑归疑惑,气恼归气恼,这件事倒憋出小唢呐的一番雄心壮志来。

暗地里每日刻苦练功,发誓一定要打败唢呐王,不知不觉技艺大增,他所带的班子名气也越来越大,甚至盖过了唢呐王,收入也较以往多出了不少。

所以,这一次他有信心打败父亲,把那十万元彩头赢过来。

比赛这天,父子二人依然是和从前一样,一上来就各不相让,各展其能。

唢呐王一曲《大祭桩》,让台下的老头老太太直抹眼泪:小唢呐的一曲《抬花轿》,又赢来台下年轻男女的一片叫好。

二人一曲接一曲,越战越勇。

这边观众如两股潮水,一会儿流向东。

一会儿流向西,掌声叫好声一浪高过一浪。

二人从早上一直比赛到午后,太阳刚升起时像一只大红盆,后来变成了让人不敢直视的万道光芒。

唢呐王干脆甩下上衣。

赤膊上阵。

只见他头上青筋乱跳,活像一只剥了皮的青蛙。

那边小唢呐也头上冒汗,活像刚揭开的蒸笼。

时间久了,唢呐王渐渐露出败象。

一者他年纪大了,体力不支:二者他会的曲子没有小唢呐多,最后不得不重复演奏一些曲子。

眼看着观众一个个都到小唢呐的台子下。

唢呐王突然吹奏出一个极高的声音,声震屋宇,然后吐出一口鲜血,倒在台上。

小唢呐见此,如梦方醒,他一把扔掉手中的唢呐,跑到唢呐王的台子上。

紧紧地抱住了父亲。

一阵混乱后,唢呐王被抬回家里,当晚就咽了气。

第二天一大早,李伯就来了。

当他把十万元交给小唢呐时,被小唢呐拒绝了。

小唢呐说,您老走吧,正是您老摆下这个擂台,让我亲手害死了自己的父亲,我恨您!
岂料李伯沉吟了一阵,却说出了这样一番话,孩子呀,你有所不知,这个擂台是你爹让我摆的呀!这几年他看你不安心,心里很着急,就和我商量,设下这个擂台,目的就是让你苦练技艺,
别丢下这门艺术!这钱,本来就是你爹放到我这里的。

他不是不愿给你,他是想让你靠自己的本事赢回去!
小唢呐听到这些,目瞪口呆,好一阵子才缓过神来,不禁转回身,大叫一声,爹呀——一下子扑到唢呐王身上。

唢呐王出殡那天,附近的几百名唢呐艺人都赶来了。

小唢呐身穿重孝,手捧唢呐走在前头,几百只唢呐一起吹响,声震旷野。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6年第4期。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开篇对唢呐演奏的介绍生动形象又不免夸张,不仅引出唢呐王的出场,还突出了唢呐王演奏技艺的高超。

B.李伯是小说的次要人物,为了给自己庆生摆下唢呐擂台,导致了唢呐王的去世,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C.小唢呐年轻气盛,有浮躁的一面,但是敢打敢拼,不失真性情。

虽然一开始对唢呐王有所误会,但是在唢呐王倒下之后,知道真相的他追悔莫及。

D.小说的场面描写十分精妙,既有比喻、对比等修辞的综合运用,也有肖像、动作、神态的细致刻画,可谓精彩纷呈,使人身临其境。

E.小说既有父子打擂的紧张情节,还有民间技艺的魅力展现。

塑造了生动而饱满的人物形象,表现了关注传统文化传承的主题。

(2)唢呐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3)小说的结尾描写唢呐王的出殡场面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这篇小说有哪些突出的艺术特色?请结合相关内容具体分析。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想念一位老头儿
——忆王世襄先生王庚
2003年我收到友人借给我的一本书,是李辉先生写的王世襄的个人传记,书中所写的种种着实令我惊讶。

我爱玩,但比起书中的主人公来说,我的玩儿简直是不入流!经邵燕祥先生介绍,我在那年的八月到芳草地西巷拜访王世襄先生。

我清楚地记得那天我特意换了一身整洁的衣裳。

进入房间的一刹那,我和俪松居主人的服装成了鲜明的对比:他穿的是一件跨栏儿大背心儿。

之后六年的时间里,我和他是在一起吃饭也好、聊天也罢,我生活的时代似乎变了,待人接物的角度变了,知道的东西多了,总而言之,和我一起玩儿盆景的朋友说我“玩儿得比以前高多了”!
我们最早谈论的话题是花卉,他知道我喜欢盆景,又最爱梅花。

社会上热议国花的时候,他问我到底是选牡丹还是梅花,我说我都选,他摇摇头,说应该选梅花,因为梅花有傲骨,梅花不低头。

后来,“梅花院士”陈俊愉先生去拜访他,来之前王老就打电话给我,叫我一起过去聊聊。

两位八九十岁的老头儿聊些过去的经历,作为晚辈哪里插得上话,我成了旁听者,不过听得挺带劲儿。

他们聊够了,陈先生转头问我:“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到这时我才明白王老叫我一起聊聊的用意。

他讲日本的野梅盆栽把树干削得光光的,名曰舍利干,实在残忍,远不及林和靖的意境。

日本说他们是盆景的发源地,这怎么可能呢?唐代章怀太子墓中就有捧花侍女的壁画,再说从意境上来讲,日本的盆栽怎么能比呢?我要给咱们的盆景讨个公道!
他爱吃,爱到令人可笑的地步。

我单位食堂的小蛋糕做得不错,有一次我买了一袋到他家,寒暄之后说让他尝几个,老人脸儿薄,开始没要,我也就没再坚持。

不想我临走之前,他和我说话时不住的看那个蛋糕袋儿,终于忍不住说:“要不您留一个我尝尝!”说着就拿起了他的筷子,这就是人们说的有林林总总头衔的那位国宝,他可爱极了!时隔不久,王老拿着一罐上好的宁波望海茶给我,我推辞不要。

他这次堵着我了:“那您不还给我尝蛋糕了吗?这您得拿着。

”说完像小孩儿一样的笑了。

后来,我一口气买了两袋小蛋糕送给他,老人狡猾地说我这是还镚子,几番推让下来,由他儿子给我100块钱,作为这次和以后买蛋糕的费用。

之后几年,王家府上时不时地便有小蛋糕,因为他爱吃这口儿!还有一件事令我时常想起:南河沿街边有个西餐馆“起士林”,
王老数次提出去那里吃饭,由于门口有较高的一段台阶,他年纪大了,上台阶困难,所以一直没有成行。

后来他自己琢磨了一个办法,就是别人上去吃饭,他一人留在车里,把菜叫下来,坐在车里大吃一顿。

我听着忍俊不禁。

一位九十多岁的老饕!这真是应了那句话:“是真名士自风流”。

2003年是王老大悲大喜的一年,那一年老伴袁荃猷先生病逝、荷兰克劳斯亲王最高荣誉奖颁给王老、俪松居长物拍卖圆满。

我知道对于王老来说,喜不能抵悲。

在他家公寓楼下的花园中有几株金银花,因为离自己的楼门口远,他就请我帮他移一株到自家的楼门口,结果因为我总是有事,他等不及,请保安代劳了。

我不知道金银花对于这位老人的意义,但从那一年起,只要是金银花盛开的季节,袁先生像前的那个唐代的小花瓶中总会有几枝金银花安静地在那里盛放,让人时不时地能闻到一股幽香。

他94岁时,我发现老头儿真是老了,他自己也总是念叨:“老态老态”。

穿衣时我帮他一下,他就急说几句不敢当。

我想起交往的六年中,除了聊得兴起,他对我称为你以外,几乎每每都以您来称呼,他的客气令我惶恐不安,他大我65岁啊,学问大得惊人,一位大家。

我呢?因为爱玩而与他走到一起的一个“小孩儿”,他何须如此啊!这一点,用北京人的话来讲,实在是让人念想儿!我有一次去看他,因为老人鼻凹处油脂较多,我就拿棉签蘸水给他擦一擦,他嘿嘿一乐,说:“我这儿勾脸儿呢。

”这是他最后一次把我逗笑了的话,自那儿以后的老头儿就再也让我笑不出来了。

一切美都从深度中走来,这就是我认识的把一切喜爱的事物都挖到最深处的那个美极了的老头儿,我想他!
(节选自《文汇报》,有删改)相关链接
①我病累君病,我愈君不起。

知君不我怨,我痛无时已。

(王世襄《告荃猷》诗其一)
②王世襄是著名文物专家、学者、文物鉴赏家、收藏家,著有《北京鸽哨》《明代家具珍赏》《锦灰堆》等数十种著作。

晚年的王世襄却自嘲:“我自幼及壮,从小学到大学,始终是玩物丧志,业荒于嬉。

秋斗蟋蟀,冬怀鸣虫……挈狗捉獾,皆乐之不疲。

而养鸽飞放,更是不受节令限制的常年癖好。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作者和王世襄先生的相识是由于李辉先生写的王世襄的个人传记,因为作者也爱玩,故而经邵燕祥先生介绍去拜访。

B.王世襄先生认为日本的野梅盆栽远不及林和靖的意境,还说日本认为他们是盆景的发源地,是不可能的,所以在意境上日本盆栽不行。

C.王世襄先生在和年轻人的交往中,待人非常客气,作为一位学问大家对“小孩儿”是不需如此的,这“实在是让人念想儿”。

D.王世襄先生想吃西餐馆“起士林”的美食,因为上台阶困难,他宁愿一人留在车里,把菜叫下来在车里吃,说明王老爱吃,却不愿麻烦别人。

E.王世襄先生兴趣广泛,放鸽子、斗蛐蛐、玩葫芦,飞鹰走狗无一不精,玩的东西多属于民俗,但大俗的东西到了他这儿却玩成了大雅,他玩物成家,研物立志。

(2)王世襄先生的人格魅力是他至今仍被作者怀念的重要原因。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3)选文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写王世襄先生?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王世襄是著名文物专家,而本文作者却很少谈及这方面的内容,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①当年在军中,老长官虽不富有,对我们却能________,让我们这些新兵感到无比温暖。

②美伊战争发生后,世界各地都有善心人士_________,救助受到战火摧残的孩童。

③在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不少儒商,他们躬行勤劳俭朴、诚实不欺、_________、崇尚教化、“君子富,好行其德”的儒家之道,颇受社会的尊重和称赞。

A.乐善好施、慷慨解囊、解衣推食 B.解衣推食、慷慨解囊、乐善好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