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I)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1 《荷塘月色》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1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诵读——鉴赏——应用1、初读文本,欣赏月下荷塘的画面美2、情读文本,揣摩语音,学习本文的修辞手法,感受荷塘月色的意境美。

3、学会分析、使用文中出现的修辞手法,能灵活的运用在语言表达和写作中。

二、教学重、难点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三、教学过程在新中国诞生前夕的1949年,朱自清的名字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甚至是敬意,并写入了他的政论名篇《别了,司徒雷登》中。

毛泽东这样写道:“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

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最终,朱自清先生贫病交加,倒在了蒋家王朝最后一个冬天,也倒在新中国的晨曦之中。

他死的时候年仅48岁,朱自清的名字因此载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册!他也因此赢得了我的深深的敬意!1、导入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写出了荷花的艳丽的色彩。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小池》写出了荷花的动态、柔嫩。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写出了荷花的高洁品格。

2、引导学生了解学习目标教学目标:诵读——鉴赏——应用(1)初读文本,欣赏月下荷塘的画面美(2)情读文本,揣摩语音,学习本文的修辞手法,感受荷塘月色的意境美。

(3)学会分析、使用文中出现的修辞手法,能灵活的运用在语言表达和写作中。

3、现在我们随着动人的旋律再次走进朱自清先生心灵的荷塘,叩响心扉,解读那淡雅朦胧的心语、心荷。

配乐动画朗诵,初步感知、欣赏美景、体味感情。

同学们小声跟读,随文入境!画面美月下荷塘——柔美塘上月光——梦幻、朦胧塘边的树——幽静4、品味语言美:本文有“白话美术文”的美誉,这节课咱们就重点品味其中的第四自然段,通过品读语言领略朱自清先生笔下荷塘月色的美。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1课荷塘月色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1课荷塘月色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原名自华,字佩日,因不食美国送来的面粉,于贫病交加中病逝。

毛泽东说: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春》《匆匆》《温州的踪迹》(2)“莲叶何田田”句出自《江南曲》,古乐府诗。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出自南朝乐府诗淡淡的笔墨中,流露出一股深情,没有半点矫揉造作,却有动人心弦的力量,尤其是在《背影》中,你对父亲的感情之深让读者为之感动泣泪。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写景缜密的美文,显示了白话文学的实绩;继以《背影》《儿女》《悼亡妇》等至情之作,树立了文质并茂、自然亲切的“谈话风”散文典范;又以理趣盎然的杂感文,实现了你诗人、学者、斗士的统一。

构建平易、抒情、本色的现代语体散文,你功不可没!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咏山泉》储山羲(唐)⎩⎪⎨⎪⎧ ⎩⎪⎨⎪⎧ ⎩⎪⎨⎪⎧ ⎩⎪⎨⎪⎧ ⎩⎪⎨⎪⎧ ⎩⎪⎨⎪⎧答案:朱自清写此文的时候,是1927年7月。

由于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社会一片混乱。

朱自清在白色恐怖的年代里,陷入了苦闷彷徨之中。

他自己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作为自由主义的知识分子,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的逃避一法”,因为他既反感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怀疑惧,就不能不陷入矛盾中,于是想找个避难所,保持知识分子的相对独立。

在某种意义上,“荷塘月色”(宁静的大自然)的“梦”也是知识分子的精神避难所。

然而朱自清先生毕竟又是个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又不安心于这种“超然”。

他“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边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是一团火。

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

《荷塘月色》正是朱自清先生想“超然”而又不能的“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一句话,朱自清既神往于个人的自由世界,又为此感到不安与自谴,这种内在矛盾构成了朱自清内心的“不宁静”。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荷塘月色》优秀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荷塘月色》优秀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荷塘月色》优秀教案第一篇: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荷塘月色》优秀教案荷塘月色一、课本导入中国人是个喜欢热闹的民族,就拿刚刚过去不久的春节来说,王安石的一首《元日》形容得最为贴切,“爆竹声中一岁除,”过年要放鞭炮庆祝,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高兴,“春风送暖入屠苏”,家家要吃团圆饭,喝团圆酒,“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贴门神换春联,这是中国老百姓忙年中最常见的景象。

然而大鱼大肉吃多了会腻,迎来送往的应酬多了也觉得累,这时候人们又会渴望独处,“在一种全然悠闲的情绪中,去消遣一个闲暇无事的下午”(林语堂),对于现代人来说,最常见的消遣是玩手机,刷刷微博、朋友圈,或者玩玩游戏,而在没有wifi、电脑和互联网的民国时代,人们又是如何排解烦闷,偷得浮生半日闲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朱自清先生的现代散文名篇《荷塘月色》,感受一段在那个“日色、车马、邮件都很慢的”年代里,与清风明月、脉脉荷香为伴的闲情逸趣。

二、知人论世首先我们来一起回顾一下作者朱自清的生平和代表作。

这也就是所谓的“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是文学评论的重要原则之一。

“知人”就是了解、研究作者的生平经历,“论世”指的是了解作者所处的社会时代背景。

郁达夫在论及现代散文作品时曾说,“作者处处不忘自我,也不忘自然与社会,一粒沙里见世情,半瓣花上说人情。

”知人论世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走进作品,把握文章主题内涵,与作者来一场超越时空的对话和交流。

知人,那么对于作者朱自清,同学们都有哪些了解?朱自清,生于1898年,卒于1948年。

原籍浙江绍兴,是鲁迅先生的同乡,但由于祖父和父亲定居扬州,故自称扬州人。

原名朱自华,取“春华秋实”之意,字佩弦,号秋实。

后来1917年考入北大哲学系时,改名“自清”,取自楚辞“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意为自我勉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灰心、保持清白廉洁,不与周围同流合污。

自清二字也成为朱自清的人生注解。

1948年时,重病缠身的朱自清先生为了抗议美国扶植日本的政策,不食美国救济粮,最后病逝于北平大医院,火葬于广济寺,享年51岁,留下诗歌、散文、文学评论26册,190万字。

2019-2020年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案2 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2

2019-2020年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案2 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2

2019-2020年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案2 新课标人教版必修21.“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旧课删去了最后一句话。

设置问题:(1)旧课本可能出自哪种原因删掉这句话?(2)这句话表现了荷花怎样的特点且能引起怎样的联想?(3)这句话折射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思路提示:旧课本删去这句话大概是因为担心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其实这是不必要的。

这几句话用博喻手法对月下白荷展开形象描写,达到了多样化的统一。

要把这几句话结合起来从统一性的高度来感受“出浴美人”这个比喻的情味。

“明珠”的比喻写出近处荷花柔润的白光,“星星”的比喻写出点缀在田田荷叶中的荷花闪烁不定的微光。

这两句以物喻物,由远、近两个角度描绘荷花的形态和光色。

“刚出浴的美人”则以人喻物,给了荷花生命和情感。

这一句着重表现荷花的气质风度。

让学生通过想象感受一下荷花的自然、质朴、清新、淡雅、纯洁、美丽和高尚;还可以借用古代诗文名句展开联想,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感受荷花的庄重、圣洁。

要结合规定情境和景物的色彩体会作者的情绪。

这是缘景入情的思路。

这时的作者,“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而这时作者笔下的荷塘风物,也各呈姿态,尽显风流,荷叶自在地起舞,微风过处,更见风致;荷花自由地开放,怒放的袅娜,待放的羞涩,都如出浴美人,率性展示美丽和纯洁。

乐景写乐,自由之景衬自由之情,荷塘风物的自由自在映射出作者暂时自由后的“淡淡的喜悦”。

2.新教材编入《荷塘月色》时增补了作品的原句“峭愣愣如鬼一般”。

设置问题:(1)朱自清为什么在描写荷塘上的月光时,加上这样一个可怕的形象?(2)课文补回这句话会不会破坏画面的整体美?思路提示:探究这个问题必须参照题旨情境。

这句话的前面有一处铺垫:“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

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

《荷塘月色》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二)

《荷塘月色》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二)

《荷塘月色》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二)《荷塘月色》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二)教学目标(含知识、能力、情感等目标)1、欣赏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句子的含义;品味精炼准确、清新隽永、优美动人的语言,学习运用比喻、通感、拟人和叠字表情达意的技巧。

3、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在作品中所流露的彷徨苦闷的心境和洁身自好和文章的主旨,学会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能力训练任务 1、理解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的写作手法。

2、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参考资料及教具《语文教学参考书》(根底模块)步骤教学内容教法、学法及活动时间分配一、导入一位哲学家说过:“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种心情。

”我国有许多的诗人、作家都喜欢借这些风景来表达自己的感情,那么同学们你们能说说古今中外的借景抒情的名句或名诗、名篇吗?今天我们将要共同学习的我国著名的散文家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让我们一块儿去看看它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美丽的自然风景?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感情呢?下面让我们一同走进这充满诗情画意的《荷塘月色》。

二、简介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九( 1898年11月22日),逝于1948年8月12日,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原籍浙江绍兴。

他在扬州生活了13年,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时期和少年时期。

对古城这段生活,他的感受是微妙、复杂的。

大概是生活过于单调,所以他后来曾说,儿时的记忆只剩下“薄薄的影”,“像被大水洗了一般,寂寞到可惊程度!”但是,在漫长曲折的人生旅途上,儿时毕竟是首发的“驿站”。

1948年,朱自清因为反对美国政府的扶日政策,参加了拒绝接受美国救济粮的运动,本已身患肺病的他更是虚弱不堪,终于在贫病之中逝世,年仅50岁。

朱自清有著作27种,共约190万言,包括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大多收入1953年开明书店出版的4卷《朱自清文集》。

高中语文 第1课《荷塘月色》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一必修2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 第1课《荷塘月色》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一必修2语文教案
第4段 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5段 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 荷塘四周的景物。〔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
第7段 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8段 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显然,第1段是“引起〞;第2—6段是“主体内容〞〔写景状物〕;第7—8段由现实而思古,再返现实收束全篇。所以全文结构为:
第一部分〔第1段〕写“观荷缘起〞〔情〕
明确:第②连用三个比喻,分别描绘出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丽的本质,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容易激发读者的想象。
第③句,把“清香〞比作“歌声〞,“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有好多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假设有假设无、轻淡缥缈等,运用比喻,烘托出几分优雅和宁静来。
强调“通感〞:在这十句中,有两个比喻句比较独特,即③句和⑧句,用诉诸听觉的音乐采比香味,来比光与影的组合、明与暗的变化。这种利用各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叫通感。第③句写荷香,由嗅觉向听觉转移,以声之渺茫悠扬状味之幽雅淡远,启发人们从舒缓缥缈的歌声中去体会荷香时断时续、时有时无的特点,使难以描摹的感觉具体化了。第⑧句由视觉向听觉转移,把光与影化为跳动、悠扬的旋律,使意境更加温馨、幽雅。
明确:课文第4段主要写月下荷塘美景,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写出了荷叶的风姿,“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写出了荷花饱满盛开、含苞待放的情状;“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写出了荷香轻淡缥缈、沁人心脾的特点;“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写出了荷叶田田的妩媚姿态,写出了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形象,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设了清幽恬静的氛围;“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写荷叶的美的情致。

高中语文阅读鉴赏第一单元《荷塘月色》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阅读鉴赏第一单元《荷塘月色》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阅读鉴赏第一单元《荷塘月色》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第一篇:高中语文阅读鉴赏第一单元《荷塘月色》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2、故都的秋·教案【教学目标】一、认知目标:1、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故都秋的特点。

2、引导学生把握文中情与景的关系及文章的结构。

二、能力目标:让学生初步掌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与重点】分析情与景的关系。

【教学过程及步骤】一、以事例导入,点明学习重点。

今天,我们要学习郁达夫《故都的秋》,下面我们先来分析一个事例,假如你今天心情很好,一出门就遇见阔别多年的老朋友,那么,当你现在坐在公园的长凳上听着耳边的鸟鸣时,你就会觉得鸟的叫声非常的悦耳。

换一种心境,假如你今天比较倒霉,在马路上不小心摔了一跤,这时你听到鸟的叫声就会觉得心烦。

对相同的景,不同心情的人对景的感受就会不一样,那么写出来的景当然就会不同了,这就叫做“景随情异”(板书)。

可见,情与景的关系非常密切,弄清情与景的关系,也是我们今天学习《故都的秋》的一个重点。

二、通过比较阅读,体会故都秋的特点。

下面我们先来看几首同样也是以秋为描写内容的诗歌:材料一:孟郊《秋怀》秋月颜色冰,老客志气单。

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

席上印病文,肠中转愁盘。

疑怀无所凭,虚听多无端。

梧桐枯峥嵘,声响如哀弹。

材料二:刘禹锡《秋词》(一)(二)自古逢秋悲寂寥,山明水净夜来霜,我言秋日胜春朝。

数树深红出浅黄。

晴空一鹤排云上,试上高楼清入骨,便引诗情到碧霄。

岂如春色嗾人狂。

1、分析孟郊《秋怀》一问:这是一首写秋天的诗,那么诗中都写到了哪些秋天的景呢?明确:诗中写到了月、露、风和梧桐。

二问:这些景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明确:月——冰,露——冷,风——寒(峭),梧桐——枯,梧桐甚至是“声响如哀弹”,意思是秋天梧桐脱落,风吹枯叶,瑟瑟作响,听去好像谁在弹奏悲哀的曲调。

三问:那么,这样的秋天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明确:悲凉。

2、分析刘禹锡《秋词》(两首)一问:在这两首诗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作者对秋天的感受?明确:如“胜春朝”、“引诗情”、“山明水净”、“清如骨”等。

高中必修二《荷塘月色》教案(通用5篇)

高中必修二《荷塘月色》教案(通用5篇)

高中必修二《荷塘月色》教案(通用5篇)高中必修二《荷塘月色》篇1〔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本篇课文学生理清文章脉络,理解文章主旨,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通过学习本篇课文,学生品味精炼,准确优美,动人的语言。

3.通过学习本篇课文,学生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朗读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 导入播放歌曲《荷塘月色》。

剪一段时光缓缓流淌,流进了夜色微微荡漾。

这首音乐我们耳熟能详,我们体会到了夜色中荷塘的优美和温柔,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月下荷塘是什么样子的。

好,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走进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二. 作者简介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

中国现代著名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代表作长诗《毁灭》,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

三.初读课文1.理清文章脉络(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给文章标序号,引导学生跟随作者的脚步理清文章脉络)院子(第1段)━小煤屑路(第2段)回到院子(第10段)│ 荷塘四面(第6段)━━荷塘(第4段) ┙首先作者是在院子里的,文中提到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渴求宁静、自由作者心里不宁静,睡不着觉,想到以前的荷塘心里更加不宁静,所以准备去看看。

接着作者来到了小煤屑路,这时作者是如何描写夜晚的?(寂寞)那作者的心情如何?(便觉得是一个自由的人)后来作者走到了荷塘,想到了什么?(月下荷塘的美丽)但这时作者是什么感觉?(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表达了作者的失落、苦闷后来又写到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一件有趣的事,作者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这些都表达了作者的怅然失落。

文章结尾处写到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表明作者对江南热闹的怀念,作者不再宁静。

结合《荷塘月色》创作背景分析作者思想感情。

《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

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荷塘月色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荷塘月色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2019-2020年高中语文荷塘月色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学习目标】1.品味朴素典雅、准确生动、充满诗意的语言。

2.把握本文的情感脉络,准确理解文中所反映的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3.陶冶情操,培养初步的审美能力。

【重点难点】1.学习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2.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的复杂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一)知人论世1.作者:朱自清,字佩弦,原名自华,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

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保持清白,便取《楚辞》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

原籍浙江绍兴。

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

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哲学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参加了文学研究会。

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

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他,是毛泽东称颂的“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著名作家、学者、民主战士。

毛泽东曾热烈赞扬其“宁死不领美国救济粮”的高尚气节。

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杂文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2.时代背景:本文写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

朱自清先生是一个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来的知识分子,他信奉民主主义,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可又与时代斗争的旋涡保持一定的距离。

他只是一个民主型的战士,虽不满现实,可又缺乏信心和勇气去抗争,只能努力使自己暂时忘却现实中的一切,结果又无法忘却。

作者这种矛盾的情绪,是一种难以言传的微妙幽深的情绪。

但作者还是惟妙惟肖地“言传”了出来。

靠什么言传呢?靠写景,传朦胧的淡淡的哀愁与喜悦之情,使我们沉浸在一种苍茫、淡雅、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朦胧美之中。

(二)相关知识意境:指的是外界的人事物景(客观)与人的思想感情(主观)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荷塘月色》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荷塘月色》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荷塘月色》一、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掌握描述性写作技巧,提高描写景物的表达能力;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情感感知能力;3.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和课堂讨论,发展团队协作和口语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分析“荷塘月色”这一主题所表达的含义,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2.通过课文学习,掌握描述性写作技巧,包括景物描写、情感表达等方面;3.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写作中,提高写作水平。

三、教学过程1.引入课题通过播放荷塘月色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进入本课主题。

教师可以询问学生对此景色的感受,或者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所看到的画面。

2.分析课文(1)阅读全文,掌握文章大意。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文章中的关键词和主要内容。

(2)深入分析“荷塘月色”这一主题。

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探讨荷塘与月色在文章中所代表的意象,以及它们与作者思想感情的联系。

(3)细细品味作者的写作技巧。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语言特色等,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如何将景色与情感融为一体。

3.总结课文主题在分析完课文后,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强化学生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运用所学的描述性写作技巧。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利用多媒体资源,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现荷塘月色的美丽,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知这一景象。

2.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适时进行课堂互动,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进行多项选择题练习,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2.布置写作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描述性写作技巧,以“我身边的景色”为主题写一篇文章,培养学生的实际写作能力;3.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进行综合评价,包括内容理解、写作技巧、语言表达等多个方面。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PPT演示文稿:通过展示荷塘月色的图片和文章重点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019-2020年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案 人教版

2019-2020年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案 人教版

2019-2020年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案人教版一、教学目标的要求1.揣摩优美的艺术语言,鉴赏情景交融、借镜抒情的艺术手法;2.情感态度与价值感。

二、重点、难点1.学会运用比喻和通感的修辞手法;2.理解文中动词运用的特点;3.写景散文情景交融的写作技巧。

三、教具多媒体四、教学程序1.导入:复习式复习上节课所学习的关于朱自清的知识和复习本文的内结构和外结构。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朱自清先生的优美的散文《荷塘月色》,现在我们来回顾一下关于朱自清的有关知识)上节课我们说到了课文的线索有两条,一条构成了文章的外结构,是以朱自清先生的行踪为线索,另一条是课文的内结构,是以先生的心情变化为线索的。

2.具体分析第四段师范读第四段,生思考,第四段主要写的什么内容。

明确:月光下的荷塘月色融化在作者通过观察后的具体描写之中,那叶子,那花朵的情态以及微风带起的凝碧的波痕,都是轻淡月色映射下形成的。

提问:这一段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明确:荷花、荷叶、荷香、荷波……提问:作者用了什么样的方法来表现这些景物?也就是说,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景物的?明确: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并不是有人就一定是拟人。

拟人主要是把人的某种性格特征赋予本体,如“勇敢的海燕”,而“海燕像勇士”就是比喻而不是拟人了。

明确:动静结合用舞女的裙来比喻荷叶、荷香,以动称静荷花、荷叶、荷香静态描写荷波动态描写师总结:幻灯片荷叶——→舞裙——→(比喻)荷花——→明珠星星——→(比喻)美人——→羞涩——→(拟人)袅娜荷香——→渺茫的歌声—→(比喻)荷波——→凝碧——→拟人脉脉特殊比喻句(幻灯片)通感分析课文中两句通感的例子——通感定义生分析通感例子:⑴她的歌声很甜。

⑵红杏枝头春意闹。

⑶突然是绿茸茸的草板,像一枝充满幽情的乐曲。

⑷山色逐渐变得柔嫩,山形也逐渐变得柔和,很有一伸手就可以触。

摸到凝脂的感觉。

博喻三、具体分析第五段(女生代表朗读第五段)第五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这一段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明确:1.荷塘上的月色2.参看课后习题第三大题第3、4小题,可以发现,这一段景物描写中,字词用得巧妙。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1 《荷塘月色》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1 《荷塘月色》

课题:《荷塘月色》知识与技能:(1)展开想象,身临其境,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揣摩作者的情感。

(2)理解这篇散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这篇散文的写作特点。

(3)学习本文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比喻和通感的表达效果。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课外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通过赏读,体会荷塘月色清幽、淡雅的意境美。

(3)结合背景理解作者渴望自由,不满现实、幻想超脱又无法超脱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把握作者情感的发展变化,了解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

(2)分析、理解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教学方法:赏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使用教材的构想:本课教学重心定位在张力最大、最具美学韵味的月色荷塘和荷塘月色的画面上。

通过对作者所构建的审美意象的感知、体悟、解析、加强学生对文学性作品的文体符号的感情还原和透析能力。

不仅获知得能,而且掌握方法,并获得情感得熏陶。

设计意图:(1)教学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积极性,给予学生充分展现的机会。

因而,教学活动中,宜采用“提问设疑-讨论-答疑-明确、总结”的模式进行。

(2)为了更好地完成课堂教学,达到教学目标,教师应在课前拟定思考预习题,布置学生预习,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3)本文语言精美,写景状物传神,应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自然地受到感染,体会文章的韵味。

(4)运用多媒体教学,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作品的形象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会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

第一课时导入:古今中外,许多文学作品都写到了月光,借月光来抒发自己的某种情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月亮上来了,是一轮灿烂的满月,它像一面光辉四射的银盘,从那平静的大海里涌了出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I)【教学目标】1.品味语言,学习赏析散文的艺术手法。

2.通过把握本文的情感脉络,学习鉴赏抒情散文。

【教学重难点】1.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颇不宁静的感情。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方法】通过听录音、默读,让学生读文入境。

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品味作品语言。

通过提问思考讨论,体会作者的感情教学设计:本课教学计划采用六个步骤“自读感知,思考提问,查阅信息,讨论交流,熟读成诵,存疑留问”,两个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存疑留问”放在课外完成。

整个教学过程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自读感知,学生思考提问,学生查阅信息,学生讨论交流,学生熟读成诵。

教师在这过程中主要起引导点拨的作用。

一、自读感知要求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整篇课文,了解作品的基本内容,初步把握作品的基本结构框架和作者的感情。

首先自读课文,疏通文句,借助注解和词典,弄清以下词语的读音和意思:幽僻、蓊蓊郁郁、弥望、袅娜、宛然、凝碧、斑驳、峭楞楞借助注解和词典读懂《采莲赋》。

其次给文章八个小段标上序号,找出文章主要写景的段落和抒情的段落,找出文章抒情的语句。

明确:文章主要写景的段落是第四段、第五段、第六段。

文章主要抒情的段落是第三段。

文章抒情的语句主要有:第一段: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第二段: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

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第三段: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便觉是一个自由的人。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第六段: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第七段: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第八段: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再次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把文章的主要内容复述下来,注意段落之间的联系。

明确:因为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于是就想去看看,沿着荷塘的路平常是有些怕人的,但今晚却很好,我可以享受这无边的荷香月色。

荷塘月色的确很美,月光下的荷塘美景清幽淡雅,荷塘上的迷人月色朦胧和谐,令人心醉。

荷塘四周非常幽静,只有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最热闹,而我什么也没有。

忽然又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那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巳无福消受了。

采莲令我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回到了家里。

二、思考提问首先学生再次仔细阅读课文,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和有必要深究讨论的问题。

学生先后提出如下一些问题:为什么作者要反复写“爱热闹也爱冷静”的双重性格?课文第五段,写月光用“泻”不用“照一铺”,其好处是什么?作者说自己心里颇不宁静,为什么写出如此宁静的文章?第四段景物描写,为什么叶子写得多?课文最后一句话“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熟睡好久了”是否多余? 心里颇不宁静表现了什么?第五段酣民、小睡各指什么?有无深层含义?采莲与文章主体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要写采莲的事情?作者为什么会由光和影联想到名曲?第六段写“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为什么会如此伤感?《荷塘月色》为什么如此出名?我好像看不出它的好处。

其次教师和学生一起梳理上述问题,重新整合。

第一类问题是关于文章主旨、作者思想感情的问题。

为什么作者要反复写“爱热闹也爱冷静”的双重性格?作者说自己心里颇不宁静,为什么写出如此宁静的文章?:心里颇不宁静表现了什么?第二类问题是文章局部的细节问题。

按照文章先后依次罗列如下:第四段景物描写,为什么叶子写得多?课文第五段,写月光用“泻”不用“照”“铺”,其好处是什么?第五段酣眠、小睡各指什么?有无深层含义?作者为什么会由光和影联想到名曲?第六段写“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为什么会如此伤感?第七段采莲与文章主体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要写采莲的事情?第八段课文最后一句话“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熟睡好久了”是否多余?第三类是关于对本文的评价的问题。

《荷塘月色》为什么如此出名?我好像看不出它的好处。

三、查阅信息针对上述问题请学生上网查阅资料,或上图书馆查阅资料。

四、讨论交流首先讨论第一类问题,即关于作者思想感情的问题。

教师提示,要搞清作者说自己心里颇不宁静的问题,首先要搞清为什么作者会颇不宁静,这必须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必须联系作者自身来看。

学生交流上网查阅的有关资料。

明确:(一)作者朱自清,原名自华,串佩弦,号秋实,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1898年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

原籍浙江绍兴。

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

他是现代著名的作家和学者。

朱自清有著作27种,共约190万言,包括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

大多收入1953年开明书店出版的4卷《朱自清文集》。

1988年,江苏教育出版社对朱自清著作又一次全面地搜集、整理,出版了6册《朱自清全集》。

朱自清虽在五四运动后开始新诗创作,但是,1923年发表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却显示出他在散文创作方面的才能。

从此以后他致力于散文创作,取得了引入注目的成就。

1928年出版的散文集《背影》,使朱自清成为当时负有盛名的散文作家。

(二)时代背景《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

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

在此之前,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却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

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但又始终平息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平静的。

这篇散文通过对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写,流露出作者想寻找安宁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这正是那个黑暗的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

心里颇不宁静表现了什么?明确:《荷塘月色》表现了作者为国家民族命运而焦躁不安的矛盾心情,既表现了作者不愿同流合污,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格;也表现了他不愿意投身武装革命,反映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弱点。

这是他当时的真实心态的反映。

为什么作者要反复写“爱热闹也爱冷静?的双重性格?明确:因为这是作者性格的真实写照,也是因为当时作者这种矛盾心态非常强烈。

作者说自己心里颇不宁静,为什么写出如此宁静的文章?明确:作者主观上想通过游览荷塘平息一下自己不宁静的心态,客观上确实在观赏月色下荷塘、荷塘上月色的时侯,作者完全陶醉于自然美景之中,但是很快又回归不宁静,又重新忧郁起来,“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就是他不宁静的表现。

其次讨论局部细节问题。

第四段景物描写,为什么叶子写得多?教师要求学生阅读第四段,看作者依次写了什么?又是怎么写的?明确:先写茂密的荷叶,次写多姿多态的荷花以及阵阵传来的荷香,最后写叶子和花的一丝颤动和脉脉的流水。

本段是按照驻足观察的顺序,视线由近及远、由上而下来写的。

本段可分两层,第一层写静物,叶子像“舞女的裙”,静中写动,写出了动态美。

花“袅娜”羞涩”,像人一样娇美,写出了静态美;像“明珠”“星星”,则写出了荷花在想象中的光华。

花香像“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激活了读者的美好想象。

第二层写动态。

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

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

动静结合,给读者以不同的感觉。

之所以叶子写得多,是当时当地景物的实际情况。

作者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由此可以看出本文景物描写的特征,本文的特点是将描写荷塘和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

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

突出了优雅、朦胧、幽静的物境之美。

第四段没有直接写月,但处处有月,荷叶、荷花都处在月光的照耀下,月光之下,荷花也是银白色的,这是它和“明珠”星星”的相似点。

写荷花的香味,缕缕清香,微风传送,像远处飘来的歌声一样动人心怀,这幽雅淡远的感受也只能在月夜独处时才会有,如在嘈杂的白天,绝不会有这样的感受。

阅读第五段,思考本文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明确:作者把荷叶和荷花放在月光下面,一个“泻”字,给人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实感;一个“浮”字又表现出月光下荷叶、荷花那种缥缈轻柔的姿容。

文章似乎仍在写荷叶、荷花,其实不然,作者是通过写叶、花的安谧、恬静,衬托出月色的朦胧柔和。

又如文章写“黑影”和“倩影”,还是写月色,因为影是月光照射在物体上产生的。

树影明暗掩映,错落有致,反衬月光轻盈荡漾。

月色本是难以描摹的,所以作者透过不同的景物,从不同的角度去写月色,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

课文第五段,写月光用“泻”不用“照”铺”,其好处是什么?解答这个问题,不妨请学生把“照”和“铺”字代人句中读一遍,学生就知道了。

明确:“泻”是承上面比喻句“如流水一般”而来的,“泻”字有向下倾的势态。

“照”和“铺”字就没有这个效果。

第五段酣眠、小睡各指什么?有无深层含义?明确:“酬民”比喻朗照,“小睡”比喻被一层淡淡的云遮住的月光。

至于它的深层含义应该联系作者的心态来看,他不希望过于激烈的行为,他喜欢一种平和的心态,正如我们前面分析的那样,他做不到投笔从戎,他要寻找安宁平和的生活。

对景物的喜好折射出作者的心态。

作者为什么会由光和影联想到名曲?明确:这是使用通感的修辞手法,光与影是视觉形象,作者却用听觉形象来比喻,这就是通感的一种,其相似点就是和谐。

第四段写荷花的缕缕清香,微风传送,像远方飘来歌声一样动人心怀,这幽雅淡远的感受也只有在月夜独处时才会有,这也是通感,把嗅觉形象转化为听觉形象,它们之间的相似点就是似有似无、时断时续、捉摸不定。

第六段写“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为什么会如此伤感?明确:作者想寻找美景,使自己宁静,平息自己矛盾的心态而不得,当然伤感。

第七段采莲与文章主体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会想起采莲的事情?明确:以采莲的热闹衬托自己的孤寂,且荷莲同物,作者又是扬州人,对江南习俗很了解。

第八段课文最后一句话“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熟睡好久了”是否多余?明确:一方面有照应文章开头的作用,但主要目的还是以静写动,以静来反衬自己,心里的极不宁静。

心里的不宁静,是社会现实的剧烈动荡在作者心中引起的波澜。

全篇充满着动与静的对立统一:社会的动荡与荷塘一隅的寂静,内心的动荡与内心的宁静形成对立统一,文章开头心里不宁静,在月夜荷塘幽美的景色的感染下趋于心静,走出荷塘又回到不宁静的现实中来,也形成对立、转化。

再次讨论本文的评价问题。

《荷塘月色》为什么如此出名?我好像看不出文章的好处。

播放课文录音,学生完全陶醉在作品的意境之中。

这个问题不必回答。

五、熟读成诵要求学生背诵第四、第五、第六段。

教师要求学生诵读时要把握好感情的“度”,以含蓄为主,“内在”情感要丰富,表现出优美的“韵味”,语速宜缓,节奏分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