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山区油松纯林改造成混交林试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山区油松纯林改造成混交林试验
摘要:为改善林分生态条件,提高林木生长量和林分效益,对12年生的油松纯林进行了改造试验。
选择刺槐、柠条、山杏等阔叶树种,在间隔2m宽的皆伐带上造林,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0.03%~0.73%,有虫株率降低60%,虫口密度降低70%,林分虫害明显减弱,十年后该林分比油松纯林相对湿度、树高、胸径生长量比对照显著提高。
关键词:油松;纯林改造;混交林;综合效益
油松是浅山区荒山造林的主要树种之一。
无论从挖掘林地资源潜力或改善林分生态功能,都有必要对油松纯林进行改造。
油松纯林对改善生态环境、控制水土流失、促进山区经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依据该林区原生地带性森林以油松和栎、椴等多种阔叶树构成的现状,1995年在秦州区汪川镇对油松纯林进行了改造试验,引进刺槐、柠条等多个阔叶树种与油松进行带状混交,收到明显效果。
1试验区自然概况
试验区位于秦州区汪川镇红崖山南端,地处长江流域,年均气温11 ℃,平均降雨量450mm,年均日照时数2 028h,海拔1 994m,属暖温带半阴湿半干旱气候。
土壤以褐色土为主,土层厚度在55cm左右,林分组成有栎类、油松、落叶松,主要分布在阴坡、半阴坡地带。
2试验方法
2.1改造油松纯林的技术措施
1995年春季,在试验区郁闭度大于0.60的纯林内,以5m不等的距离,伐除砍伐带上的油松。
伐除后采取鱼鳞坑整地,规格50cm×50cm×50cm,1995年春季栽植刺槐、柠条、山杏等阔叶树种,造林株行距1m×2m,方法同常规造林。
2.2油松纯林改造成不同混交类型水土保持指标的测定
截留观察,选择纯林及改造后的不同林型设置标准地,在林下树冠投影中部边缘,两树冠之间安置雨量筒,在林冠郁闭度适中处安置自计雨量计(见表1)。
2.3枯落物吸水量测定
选择改造后的不同林分类型和对照区(油松纯林),在其上、中、下各取3个样方,测定总厚度,用净水浸泡法测定枯落物湿重及饱和持水量(见表2)。
2.4林分小气候因子的测定
选择改造后的不同林分类型设置标准地,以油松纯林为对照区,进行温度、湿度、光照等气象因子的测定(见表3)。
2.5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
选择改造后的不同林分类型标准地和对照区(油松纯林),测定土壤pH值、容重、孔隙度、有机质、初渗速度等。
2.6 林分生长情况调查
在改造后的不同林分类型中设置标准地和对照区(油松纯林),观测记载林木树高、胸径材积等生长量因子,并在标地设立对照区。
3结果与分析
3.1油松纯林改造后水土保持效益
3.1.1树冠截留。
由表1可知,混交林林冠截留作用比纯林大,说明林冠截留能力与树种和林型有关,混交林由于形成立体复层林冠结构,枝叶繁茂,截留作用大。
3.1.2林地枯落物吸水效益。
从表2可以看出,改造后的混交林枯落层厚度及重量都高于纯林,这种差异显然与刺槐、山杏等阔叶树种凋落的枝叶量较大有关,同时,混交林土壤表层含水率高于纯林,显然与混交林下枯落物的厚度增加有关。
3.2油松纯林改造成不同林分类型的生态效益
3.2.1对林分小气候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纯林改造成混交林后,随着乔、
灌木的生长,林分的郁闭、林分的生态条件逐渐发生变化(见表3)。
改造仅12年的油松混交林,已在影响林内小气候、改善土壤理化性质等方面发挥了作用。
3.2.2混交林对松毛虫的抑制作用。
纯林改造成混交林后,使原来林分内比较稀少的地被植物逐渐恢复并丰富起来,林内捕食性、寄生性天敌种类及种群密度明显增加,使松毛虫生存的环境发生了变化,同时由于混交林中不同树种相互间的阻隔作用及食料的异质性的影响,虫害明显减轻。
3.3不同林分类型促进林木生长效益
由于生态条件的改善,油松的生理作用也发生了变化,生长量明显提高。
据对固定标准地调查数据分析(表4),混交林树高、胸径与纯林间均有显著差异。
4效益概算
4.1林木生长效益
对油松混交林与纯林进行了经济效果比较分析(表5)。
试验结果表明,12年生混交林年均利润为1 480.94元/hm2,而纯林年均利润仅为84.40元/hm2。
4.2防治经费节省效益
据调查,林区2001~2005年的5年间,松毛虫防治面积年均1 800hm2,每年每公顷松毛虫防治费用40元,每年需防治费用10万元左右,将现有纯林改造成混交林,可节省一笔防治经费。
5结论
综上所述,油松纯林改造成混交林后树高、胸径等生产量因子都有大幅度的增长,经济效益显著,是开发利用资源、发展高效林业的有效途径,为大面积改造油松纯林提供了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