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传统建筑的建构、形态与风貌评价探究——以哈密五堡乡博斯坦村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村传统建筑的建构、形态与风貌评价探究
——以哈密五堡乡博斯坦村为例
喀普兰巴依·艾来提江,塞尔江·哈力克
(新疆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00)
摘要:古村落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艺术价值、建构价值和独特的营造方式。
本文论述了博斯坦历史文化名村的历史沿革、价值取向、形态特征和生态理念,分析了古村落整体营造格局、建构方式、建筑评价等,并总结了传统建筑风貌特征、空间建构与风貌整治策略,为今后的古村落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有参考与借鉴意义。
关键词:博斯坦村;古村落;建筑建构;风貌评价;风貌整治
[中图分类号] TU-023 [文献标识码]A DOI :10.19892/ki.csjz.2021.07.17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Form and Style Evaluation of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in Ancient Villages
—— A Case of Bostan Village in Wubao Town, Hami
Kapulanbayi Ailaitijiang, SaierJiang Halike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Institute of Xinjiang University, Urumqi Xinjiang 830000, China)
Abstract: Ancient villages have rich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 artistic value, construction value and unique way of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history, value orientation,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ecological idea of the famou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village of Bernstein, analyzes its overall layout, construction methods, and construction evaluation, etc., and summarize th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style and features, spatial construction and renovation strategy of the village, which has reference for the protec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ancient villages in the future.Key words: Bostan village; the ancient village; building construction; style evaluation; style renovation
1概述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农村改造与建设的多重挑战和冲击,传统村落数量和风貌特色正在迅速减少。
据调查,传统村落消失速度令人吃惊,独特的自然风貌和人文特色正在慢慢地陨落[1]。
如何传承地域特色与历史建筑风貌,并促进古村落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是乡村振兴与提高三农问题面临的一些难题。
博斯坦村是第五批国家历史文化名村,位于哈密市五堡乡四堡村内,距乡政府约8 km,东距哈密市65 km。
地理坐标:42°56′16″N,92°54′28″E,海拔614.2 m。
西南部分别以吐鲁番的鄯善县和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若羌县为界。
地处天山山脉西南部,白杨沟下游卡日湖里河东岸。
博斯坦村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一带居住、繁衍生息,从事农业和手工业[2]。
2古村落的背景
2.1历史沿革与气候条件
哈密曾是古“丝绸之路”重镇,地处中原与西域文化交汇处,有着“西域襟喉,中华拱卫”和“新疆东大门”等称号。
这里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人文、自然景观星罗棋布,集南北
疆景色和气候于一地,又具有“新疆缩影”之称。
哈密东天山风景名胜旅游区的开发,使其与吐鲁番、敦煌以历史文化为主的旅游区互为补充,东西连成一线,独具特色。
五堡乡地势低凹,海拔450 m,是哈密地区地势最低处所在。
以气候特别干热而著称,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出哈密盆地绿洲资源呈分散带状排列(见图1),受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制约,哈密绿洲土地资源的开发彰显了以水定地的特征。
哈密盆地人类活动和土地资源开发经历了以下阶段:①汉唐时期,以牧业为主,屯垦农业得到发展;②清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干旱区绿洲聚落的空间建构与环境适应性技术研究——以南疆丝路沿线聚落为例(51968066)。
作者简介: 喀普兰巴依·艾来提江(1996-),男,硕士研究生在读。
研究方向:绿洲人居环境及地域特色城镇建筑设计理论。
图例
水系
泉眼市乡镇铁路公路
N
图1 哈密市水系分布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代以来,人工开渠引用山区河沟溪流及开凿坎儿井引水灌溉,哈密绿洲土地资源得到了充分开发,并进入以农业为主的人工绿洲发展期;③1949年以后,哈密盆地冲积-洪积扇扇缘的细土绿洲带的土地资源开发步入农林牧综合发展期[3]。
农业生产和人畜饮水主要凭借源自天山的白杨沟及少量泉水以及部分坎儿井水。
博斯坦村地处白杨河流域下游,地势北高南低,为典型的大陆性温带干旱气候。
天气多晴朗、干燥、少雨,日照长且昼夜温差大,春秋季为多风季节。
历史上,此地的经济以灌溉农业为主,牧业为辅,较多依靠白杨河上游的地下水资源。
2.2古村落的布局特点与价值
“博斯坦”维吾尔语意为“绿洲”,因村子地处戈壁荒漠之中却树木成林,是戈壁滩中的一块绿洲,并以此而得名(见图2)。
博斯坦村如今的整体形态是由拉甫却克古城沿白杨沟由北向南发展而成的,村内道路随地形起伏蜿蜒,建筑随地势略有错落,整体村落形态较为自然与白杨沟紧密依存(见图3)。
整体村落建筑布局由北向南成渐低阶梯状,其中古城位于村落北侧地势较高处,部分遗址依稀可见。
文物与民居相互交融,民居院落布局因地制宜、统一且富有变化;空间环境要素众多,景观风貌特色明晰。
博斯坦村利用重要的公共建筑与历史遗迹形成村内若干开放空间,点缀古井、古树、嚷坑等历史景观要素,通过街巷、白杨沟等线形要素串联,形成有机的村落格局[4]。
2.2.1历史文化价值
博斯坦村村内及周边地区文物古迹众多,分布有3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和3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村落建筑遗产分布集中、颇具规模、风貌特色突出。
博斯坦村既是东天山一带的佛教圣地白杨沟中仅存的活态遗产,又是古老神秘的萨满教的重要传承地。
而十二木卡姆(国家级)、哈密刺绣(国家级)、五堡赛乃木(自治区级)、撇尔舞(自治区级)、“麦西来甫”(自治区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尤为丰富,村内传承人众多,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且流传至今。
从其演变历程来看,博斯坦村人来自多元的部落宗室,民风淳朴、乐善不争,地方文化体现出兼容并蓄、博大宽厚的特点。
博斯坦村分布有4处古墓葬与十余处古遗址,遗址墓葬类文化遗存分布众多。
对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历史文化、聚落选址、发展与变迁、城池规制及佛教寺庙的规划建设,对哈密地区人类学与考古学的研究,以及历史的发展变迁等研究提供历史佐证。
博斯坦村所保留的关于西域地区的文化变迁、聚落结构、建筑形制等方面大量的历史信息,对研究西域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2.2.2艺术价值
博斯坦村整体村落布局依城顺水、自然布局、独具特色。
村落中传统历史建筑的艺术价值尤为突出。
院落布局因地制宜,统一而富有变化,形成错落有致的村落景观,极具特色。
建筑形式为典型的干热气候地区的生土建筑,建筑平面布局多样,屋顶组织高低错落有利于采光通风,建筑风格外简内繁,壁龛、木饰、门簪、窗艺等工艺有着地域特色,体现了浓郁的西域风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2.2.3建构价值
博斯坦村地处干旱的沙漠戈壁之中,对于修建建筑物等所用的建筑材料极其匮乏,能利用的材料大多就是当地的生土。
用生土修建房屋,可就地取材,经济成本低、施工建造简单便捷、无污染且保温隔热性能显著,生态性价比极高。
因为当地生态环境恶劣,荒漠气候严重,建筑材料结构
性能和抗风化能力较差,所以风化程度也比较严重。
但是当地富有智慧的居民利用随处可见的黏土进行建设并修缮了大量的建筑物。
在建筑构造层面上,能发现居民巧妙地让生土和木材互相搭配,从而形成一个最适合该地区供人们遮风挡雨的、被动式生态功能较好的、舒适物理环境的空间塑造。
这具有极高的使用性能的和重要的建构价值。
3传统建筑形态特征
3.1传统建筑布局与建构特征
在哈密的建筑群体中,原生土建筑、
全生土建筑和半图2 博斯坦村卫星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图3 博斯坦村肌理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生土建筑表现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令人惊叹,这种建筑风格在新疆天山南部的建筑体系中极具代表性,是新疆地域建筑不可缺少的一部分[5]。
村内富有地域特色的乡土建筑、浓郁的民俗风情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真实地保留着大量的历史信息和完整的历史载体。
博斯坦村传统民居有着非常强的“形式追随气候”的特点[6],处处体现着追逐气候、崇尚自然的理念。
生土建筑主要指用未改变材料的物理属性,以原状土作为主体结构或原状土被用作填充、覆掩的建筑[7]。
据统计,时至今日,居住在生土建筑中的人口仍占全世界总人口的30 %,而这一比例在部分发展中国家可达 50 %[8]。
生土建筑具有生态性,它本身是一种全生命周期低碳排放的绿色建筑。
生土材料隐含能量低,比热容大、保温性能优越,建筑内部冬暖夏凉,能有效减少取暖制冷设备的使用。
生土材料可重复使用,废弃建筑的土墙能作为肥料或新房地基[9]。
生土还可改善室内空气湿度,提升环境的舒适性[10]。
当地传统民居建筑中的主要建筑材料是取自当地的生土,其中夯土墙与土坯所用的原料均为黄土、麦草。
博斯坦村将传统民居与现代环保理念相融合,成功打造低碳、环保的生态村庄。
博斯坦村发展至今,村内传统建筑有3种营造形式。
第一种是原生土建筑结构,该结构的各部位受力“构件”是原生土,即非搅动土。
做法是在土层上挖坑为室、凿洞成屋。
第二种是全生土建筑结构,该结构形式的受力结构和围护结构都是用生土建造的,其中有加工生土与原生土合造的,有全用加工生土材料建造的。
所谓加工生土,是经加工过仅改变物理性能而不起质的变化的土,仍是生土,如夯土墙、土疙瘩墙、土坯砖墙等。
基础、墙身、台阶、台座、塔身、楼盖、屋顶等,都是用生土材料建造的建筑,称为全生土建筑。
第三种是土木混合结构,这种结构形式是用木和生土构件共同完成房屋的承重结构和维护结构的,它的承重墙、隔断墙是夯土、土坯砖砌筑的。
屋顶结构形式是密小梁、满铺小椽、草泥平屋顶[11]。
博斯坦村现存的传统民居众多,分布广泛。
传统民居属于典型的维吾尔族民居形式,具有以下特点。
3.2院落布局与整体建筑密度
由于博斯坦村当地的气候干旱、炎热,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导致大风和沙尘等恶劣天气。
院落布局密集粘连。
建筑平面灵活多变,屋顶组合错落、窗口开设较小。
院落布局较紧凑,但是功能齐全,有着馕坑、牛羊圈、葡萄地、菜畦、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的各类果树等。
平均日照时间较长,太阳热辐射较大的气候条件使村落整体呈现低层、院落布局密集的方式。
通过这种紧凑型的布局方式,减小建筑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的表面积,此外,所有房屋都环绕内部的灰空间“阿尔勒克”进行布置,采用既厚重又高大的建筑外墙,保持院落内部的气温的同时,厚墙体窄院落的自然遮挡关系形成的天然遮阴空间,缩短了街巷暴露在阳光下的时间和面积,减弱了太阳短波辐射对地面带来的升温和阻断了地面受热后向外反弹的长波辐射引起的二次升温效应。
以水系定居的古村落村民在解决了居民生活用水问题的同时,又使博斯坦村正中流过的白杨沟河两岸的白杨树等古树枝繁叶茂,从而形成了在古村落里南北方向的绿色命脉。
这白杨林无论是在风沙来袭时,还是在烈日炎炎时,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弱沙尘和降低气温。
因为当地气候条件特殊且人口较少,所以博斯坦村是以院落为单元的建筑群组成,院落布局密集粘连,整体建筑密度较小。
4朴素的生态建筑空间
生土民居体现了系统而朴素的生态建筑理念。
民居建筑平面主要有一字形、L形和U形3种。
主厅居中,多为平面布局的主体,卧室和储藏室则与其相连。
其中主厅为半室外,多采用棚盖为顶。
东西向建筑的各个部分一般呈南低北高的错落关系,窗口开设较小,主要房间向南开设高侧窗,以便各个房间的采光通风(见图4)。
建筑内部自身形成一个独立的小气候,适应炎热的当地气候条件。
在夏季自然通风的情况下,可改善室内的自然通风条件,带来更为舒适的环境,对自然采光、通风效果的提高作用更大。
通过定量化的模拟分析,可知在没有主动式设备的情况下增加高侧窗对室内的自然采光、通风有改善的作用[12]。
4.1“阿尔勒克”空间
“阿尔勒克”,又称高架棚,不同于和田地区生土建筑的“阿依旺”。
“阿尔勒克”是棚盖为外设的遮阳设施,是哈密地区特有的建构方式(见图5)。
这种空间棚盖一般设在主厅上空,高出屋顶檐部1 m左右,支撑棚盖的墙体多开孔,有通风散热作用。
墙体多为土坯砖垒砌或直接用黏土夯打而成。
高架棚遮盖面积各有差异,有的全部遮盖,有的只覆盖院子的一小部分。
一般而言,为防止阳光直晒建筑正面(尤其是正面上的窗口),也为夏季塑造适于室外活动的阴影空间,高架棚多架在房前或两房中间。
4.2葡萄晾房
葡萄晾房不仅体现着独特的人文情怀,也蕴含着浓建筑气流图
落叶乔木的“自调节”控制阳光
夏季 太阳入射角较大
落叶乔木的“自调节”控制阳光
冬季
太阳入射角较小
图4 博斯坦村传统民居高侧窗分析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厚的地域特色,一间间葡萄晾房就是新疆特色文化的建筑体现之一,是哈密地区农民的创造,也是哈密葡萄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般农户则在自家宅院内住房的房顶上修建,条件好的人家会选择在位置较高、没有遮挡的荒山坡地上修筑规模较大的独立式晾房(见图6)。
晾房四壁都不设窗户,只留一单扇木条通风门。
墙体部分砌成带孔洞的花格墙。
4.3室内外风貌与装饰特征
建筑风格外简内繁,壁龛、木饰、门簪、窗艺等工艺地方特色突出,体现了浓郁的西域风情。
房屋建筑坚固、顶微斜,除顶棚使用少量木材外,四壁均用土坯砌成。
房顶上可作为晒台,并开有大窗。
室内有高约30 cm 的土炕供起居,室内有壁炉,墙壁上开龛,并精心构成各种几何图案,龛用于放置食物和用具。
墙上用挂毯和石膏雕花等做装饰。
4.3.1壁龛
古村民居外形简洁,不加外饰。
室内墙上多挖设壁龛,作为储物,偶有木饰(见图7)。
民居内少有家具,设大面积土炕,多挂毯等织物装饰。
民居传统风格则在这种室内装饰布置和日用设施上体现,这主要包括壁龛的形状、被子、枕头、挂毯上的纹样和刺绣等。
4.3.2花格窗
由于建筑结构的限制和对生态空间的需要,主体建筑的门窗较小。
比较有特色的是院落大门门框上的木雕门簪,门簪的设置在维吾尔族民居中很少见,而在中原民居中较多,这反映了各民族文化的交融。
传统样式的门窗采用蓝、绿色的主题颜色,多见直棂窗和几何纹样的花格窗(见图8、图9)。
哈密当地石膏花饰的艺术构图和雕刻技法,独树一帜,在装饰艺术风格上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常见的做法有石膏组画、石膏花带、透空石膏花等。
石膏画饰有着构图独特、花纹缜密、图案性强、用色对比强烈、造型精美、装饰性强及使用面广等几方面特点在我国建筑装饰手法中具有一定的地位。
博斯坦村的传统建筑群落展示了当时的当地劳动人民的建造技术与艺术美感。
这些传统的建构技术,为研究地域建筑文化提供了实物研究资料,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
5传统建筑风貌评价分析
5.1现状建筑风貌评价
现状建筑按照建设年代、营造方式和构造特征分类,制作建筑风貌分类评价图,其中包括传统历史建筑、
与传
图5 博斯坦村传统民居阿尔勒克空间实景图(图片来源:新疆维吾
尔自治区哈密市五堡乡博斯坦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2009)
图6 博斯坦村某葡萄晾房(图片来源:
作者自摄)
图7 博斯坦村某民居室内壁龛实景图(左)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图8 博斯坦村传统民居格栅实景图(中)(图片来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五堡乡博斯坦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2009)图9 博斯坦村传统民居某民居门
套实景图(右)(图片来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五堡乡博斯坦历
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
2009)
统建筑协调的建筑和传统建筑冲突的建筑等。
传统历史建筑:屋顶为木结构,麦草保温,草泥平屋顶,局部设有高棚架;结构方式绝大部分为土木结构。
墙中加木柱,墙上端加卧梁木枋;基础部分就地取材,使用当地的夯土、土坯砌砖、卵石泥浆砌砖、泥浆砌砖、石灰泥浆砌片石等。
门窗由几块木板拼成面,向室内方向开启,窗户外侧有格栅;在装饰上室内外用传统装饰图案,主要表现在木棂花窗和室内的壁龛上。
与传统建筑协调的建筑:屋顶依然为平屋顶;结构方式由原来的土木结构演变为砖混结构。
墙体采用混凝土或砖混结构等现代结构材料;基础部分也采用混凝土;门窗为铝合金窗或钢窗;室外很少有装饰,可是室内的装饰方式类型有所增加,有石膏墙面花饰、木雕刻装饰等。
与传统建筑冲突的建筑:屋顶大部分为平屋顶或者彩钢板;墙体采用混凝土或砖混结构等现代结构材料,墙体表面外贴瓷砖;基础部分也采用混凝土;门窗为塑钢窗或铝合金窗;在装饰上室内有所保留传统图案装饰,但无外廊。
虽然整体上的抗震和防风能力比传统营造方式提升,但是从村庄风貌保护的角度来说,影响程度较大,破坏了该村传统风貌[13]。
5.2现状建筑质量评价
从住宅建筑的房屋质量和建筑风貌进行综合分析,首先,对住宅建筑质量进行分类,分为住宅建筑质量好、中和差3个类别,并对建筑质量差的住宅进行逐步更新。
其次,对建筑质量好的和中的建筑进行风貌上的分类:分为传统建筑、与传统建筑相协调的建筑和与传统建筑不协调的建筑等3类,根据3类建筑的不同提出修缮类方案,每一类修缮类方法都有详细的做法说明。
一类质量建筑:为原有建筑质量较好、不影响风貌且可以保留的建筑,主要为1970年以后建造的一层建筑,其结构比较完好、风貌完整、设施配备较齐全。
二类质量建筑:指原有建筑有一定的保留价值,但建筑质量较差,需进行改造更新。
主要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和民国时期建造的单层建筑,其结构基本完好,设施配备尚可。
三类质量建筑:为质量较差的建筑,其结构较差。
大部分为明清时期的历史建筑,而这些建筑建造年代较久,屋顶构件受损严重,有的成为废弃的危房,草屋顶损害较大。
木质门窗,时间长久而导致木质变形腐朽、台基边缘损塌等。
按照上述质量分类,对该村现状建筑按照建造年代统计如下,明清时期建筑:19世纪60年代建的阿迪力·艾买提和玉素甫·买塔洪等住宅,土木结构保存完整且风貌和质量较好。
民国时期的建筑:阿布力米提·阿布里孜和给克了·热吉普等住宅,土木结构和风貌较好,质量也无大碍。
20世纪50年代的建筑:亚克普·艾力和卡德尔·赛普等住宅,土木结构和质量还好,风貌也相对协调。
20世纪70年以后的建筑:虽然墙体上的一些花纹体现了历史建筑风貌特点,但是外墙贴彩砖、彩钢板屋顶和塑钢门窗等建造形式影响了该村的整体风貌。
5.3传统风貌保护与梳理
传统聚落总是建立在当地的地理气候特征、文化形态、生活状态之上[14]。
传统村落中历史建筑的使用材料及营造方式可以体现出建筑的地域特征。
博斯坦村的传统历史建筑主要使用的建筑材料是生土和木材等,而现代的新建建筑主要采用水泥、钢筋、混凝土等。
带有浓郁地域文化的传统建筑要想传承与发展,必须进行技术改造,与时俱进。
因此,需要通过有效的设计与改造手段进行提升改造,以提高室内环境质量,改善村民的人居环境质量,从而促进传统生土民居的可持续发展[15]。
对于传统建筑的保护要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但是作为当地主要建筑材料的生土不符合当下的生活需求且很难满足长时间延续建筑的历史信息,所以利用新材料改造屋顶和墙体、加强建筑密封性、采用节能外窗等新手法,对传统建筑围护结构进行体调试,以保证进行保护改造后的传统建筑立面与原本的风貌一致。
此外,在部分建筑中采用新型隔热玻璃等建筑材料,以满足当地夏季酷热天气中保持室内的热舒适性,并达到与周围新建筑和环境相协调的目的。
而对于新建设的建筑,鼓励村民选择木材等传统建筑材料并运用新的构造手法,禁止使用会对传统村落风貌带来破坏的不锈钢、玻璃幕墙、铝塑板等新型现代化的立面装饰材料。
对传统历史建筑周边建设进行严格控制,从而达到保护历史空间和氛围的目的。
在规划建设中,对新建建筑的色彩、质感、风格、高度、体量等方面提出相应的要求,保证整体风貌的和谐;提升古村的古朴与乡愁,加速发展旅游业,以旅游促进保护传统村落的工作。
通过利用国家历史文化名村的头衔,扩大知名度,将文化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提高当地经济收入和人民生活水平,也提高当地村民参与古建筑、文物保护的积极性,同时筹集资金用于古建保护。
6结语
研究古村落历史建筑建构、形态与评价并对其进行保护。
这是一项既严肃又重要的工作,在保护工作中必须遵循建筑最本质的属性——当地地域文化与历史建筑及街区风貌。
如何科学合理地实施古村落历史建筑风貌保护、修缮和更新,才是目前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通过上述要求,善待历史遗产,传承地域文化,是维持古村落健康生长、提升旅游业发展和提高老百姓的生活水平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 赵亚琛.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传统村落保护与更新研究:
以莱芜市南文字村为例[D].青岛理工大学,2015.
[2] 魏冰.阔克麦西热甫:传承、变迁与现代重构[D].兰州
大学,2018.
[3] 程强,张晓.哈密盆地荒漠绿洲环境变化过程[J].西部探
矿工程,2011,23(06):165-166,171.
[4] 塞尔江·哈力克,黄一如,等.新疆历史村落的空间特
色保护与传承:以哈密博斯坦村为例[J].新建筑,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