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高台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肃省高台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5.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初年多地发生叛乱,周公东征,平定了殷地的”三监之乱”,征服了殷商在东方的势力后,分封齐、鲁、燕、卫等国。
这说明西周时期
A. 分封制是当时的一项制度创新
B. 实现了对东方的垂直管理
C. 分封制是巩固统治的重要手段
D. 政治中心开始向东部转移
【答案】C
【解析】
【详解】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为进行有效统治,实行分封制,所以分封制不是周公执政时期的制度创新,故A项错误。
周公平叛后,在东方分封了齐、鲁、燕、卫等国,对这些地区实行的是间接管理,不是垂直管理,郡县制才属于垂直管理,故B项错误。
周公平定“三监之乱”和肃清殷商余孽后,分封齐、鲁、燕、卫等国,主要目的是对这些地区进行监督和管理,可以看出分封制是当时巩固统治的重要手段,故C项正确。
从材料无法看出政治中心的转移,故D项错误。
2.家(族)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
自古以来我国民间十分重视修订家谱,最可能是受到()
A. 古代禅让制的影响
B. 古代宗法制的影响
C. 古代分封制的影响
D. 传统美德的影响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宗法制强调血缘与宗族关系,结合材料“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可知,重视修订家谱是受到古代宗法制的影响,故B项正确;禅让制是贤者胜任,与血缘关系无关,故排除A项;分封制是先秦的地方行政制度,对修家谱没有产生太大影响,故C项排除;传统美德也是受宗法制与宗法观念的影响,故D项排除。
【点睛】时至今日,宗法制已经消亡,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法思想影响仍然存在。
积极作用如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易于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消极影响是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
这与现代的平等和法制意识多少有些违背。
3.汤因比在《人类与大地母亲》中指出,统一了中国的诸侯国秦国国王嬴政采用了“始皇帝”的称号,这是因为中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一个拥有整个中华文明覆盖范围的中央集权型帝国。
作者认为嬴政最大的贡献在于:
A. 废除分封制
B. 实行郡县制
C. 建立皇帝制度
D. 开创统一格局
【答案】D
【解析】
【详解】秦朝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促使国家走向了统一,“从未出现过一个拥有整个中华文明覆盖范围的中央集权型帝国”说明秦朝开创了多民族国家统一的格局,故D 项正确;材料没有说明废除分封制的意义,故A项错误;郡县制和皇帝制度属于秦朝创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符合材料中国家统一的信息,故B和C项错误。
4.读下图,西汉刺史“以六条问事,非条所问,即不省”。
这表明西汉刺史
A. 定位准确,行之有效
B. 吏治民情,无所不察
C. 权力大,可先斩后奏
D. 监察郡县官吏和豪强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说明刺史监察的范围是“六条”标准,超出部分概不负责,体现出刺史职责明确,监察效率高,A正确。
“非条所问,即不省”说明不是无所不察,B错误。
刺史没有先斩后奏的权力,C错误。
刺史主要是监察地方王侯,故D项错误。
5.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写到:政府一切最高命令,皆由中书省发出。
……待主管长官侍中及副长官侍郎接获此项诏书后,……若反对此项诏书,即将原诏书批注送还,称为“涂归”。
材料中“”指代的政治机构是
A. 汉代“外朝”
B. 唐代门下省
C. 宋代政事堂
D. 元代的行省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与材料意思相符,故设问指代的政治机构是唐门下省,B项正确。
汉代“外朝”是三公九卿制,尚未出现中书省等机构,排除A。
宋代设“中书门下”掌握实权,但仅有民政权,设于内堂,称政事堂,与材料不符,排除C。
元代的行省制度属于地方管理制度,与材料不符,排除D。
【点睛】本题考查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掌握三省六部制的相关史实即可知道答案。
6.唐代科举考试中实行投卷、荐举制度。
所谓“投卷”,就是参加进士科的考生可以将自己
的文学创作择优编成长卷,投献给达官显贵或文坛名人以求得他们赏识,以提高自身知名度和及第机会。
由此可见,唐代的投卷制度
A. 使士族门第不再有吸引力
B. 使科举制的地位日益稳固
C. 导致攀结权贵的不良风气
D. 客观上推动了文学的繁荣
【答案】D
【解析】
【详解】唐代科举考试中实行投卷、荐举制度,说明存在不通过科举考试而入时而仕的情况,即士族门第依然具有有吸引力,故排除A;投卷、荐举制度的存在说明科举制并不完善,排除B;攀结权贵的不良风气并非始于实行投卷、荐举制度,排除C;参加进士科的考生可以将自己的文学创作择优编成长卷,投献给达官显贵或文坛名人以求得他们赏识,这说明擅长诗文可以辅助科举考试,故选D。
7.据记载,宋初曾派若干转运使赴各地供办军需,事毕即撤。
宋太宗时于各路设转运使,除掌握一路或数路财赋外,还兼领考察地方官吏、维持治安等职责。
宋真宗时转运使职权扩大并成为一路之最高行政长官。
以后又陆续设立提点刑狱司、安抚司等机构分割转运使的权力。
转运使制度的演变反映了宋代
A. 中央权力进一步强化
B. 地方割据现象日益严重
C. 中央与地方相互制衡
D. 地方官员权力逐渐扩大
【答案】A
【解析】
【详解】转运使最初目的是把地方财政收归中央,以削夺地方割据经济基础,材料中说明转运使在宋代职责和权限的演变,体现出宋代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A正确。
转运使负责地方财政转移,地方失去了割据的经济基础,B错误。
地方没有能力与中央对抗,C错误。
材料显示地方官员的权力被逐渐削弱,D错误。
8.如下表主要反映出
A. 古代中国地方行政诡秘多变和反复无常
B. 古代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
C. 从秦朝到元朝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
D. 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与困局
【答案】C
【解析】
【详解】表中主要反映从秦代到元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演变,联系所学可知,这种趋势带来的影响是,中央权力不断得到加强,地方权力越来越被削弱。
故答案为C项。
A项中的“诡秘多变和反复无常”说法错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有规律可循,排除;B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排除;D项中的“矛盾与困局”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排除。
9.下图是中国某朝代中央政府的组织图,结合所学判断其形成于哪一时期
A. 秦始皇
B. 明成祖
C. 康熙帝
D. 雍正帝
【答案】D
【解析】
雍正皇帝时期设立军机处,故D正确;其他选项皇帝在位时期均没有设置军机处,排除A、
B和C。
10.下面是关于古代雅典陶片放逐法的一幅漫画。
这反映出
A. 公民在审判时总能团结一致
B. 陶片放逐法体现了分权制衡的理念
C. 公民既是立法者又是审判者
D. 该方式一定意义上维护了雅典民主
【答案】D
【解析】
【详解】公民代表不同的阶层的利益,不可能总能团结一致,排除A; 陶片放逐法体现了少数服从多数的理念,排除B;陶片放逐法是一种民主监督机制,材料反映公民既是监察者又是审判者,排除C;陶片放逐法有利于淘汰那些没有维护公民利益的官员,反对有损公民利益的行为,同时可以约束官员的行为,消除不稳定因素,从而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和正常民主秩序的维护,故选D。
11.古希腊雕塑家所有的雕塑作品都是在公共场所摆放,不用于装饰私人房屋。
与雕塑作品一样,古希腊所有的建筑杰作也都是公共性的,希腊人的私人居所却简陋而朴素。
这反映了在古代希腊
A. 公民以城邦的公共生活为中心
B. 城邦艺术作品主要服务于贵族
C. 人文主义精神尚处于萌芽时期
D. 民主政治限制了公民个体意识
【答案】A
【解析】
材料说明古代希腊所有的雕塑作品和建筑杰作都是服务于公共设施,反映出古代公民都是以城邦的公共生活为中心,故A项正确;材料说明城邦艺术作品主要服务于公共设施,不是贵族,故B项错误;古代希腊人文主义思想已经开始产生,故C项错误;材料说明雅典民主政
治并不是限制个体意识发展,故D项错误。
12.罗马法规定,人生而平等,法律是人正义和非正义的标准,那些被法律认定为“不名誉”的人的行为,是无效的行为。
这表明罗马法
A. 保障了每个公民的权利
B. 确立了法律至上的原则
C. 关注人的道德以及价值
D. 具有协调社会关系功能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那些被法律认定为“不名誉”的人的行为,是无效的行为”说明罗马法关注人的道德以及价值,故选C;材料的主旨不是保障公民权利,排除A;材料没有强调法律的神圣性,排除B;材料突出否定“不名誉”的人的行为,没有涉及协调社会关系功能,排除D。
13.“国王不能为非”是近代英国著名的宪法原则之一,即国王永远没有是非错误,国家政策中出现的一切错误都不能归咎于国王,国王永远不对国家的任何政治决策负政治责任。
英国这一惯例在近代
A. 制约了英国资产阶级的权力
B. 意在为国王的过失进行开脱
C. 对英格兰政治传统有所捍卫
D. 体现了“国王统而不治”原则
【答案】D
【解析】
从材料中的“国王永远不对国家的任何政治决策负政治责任”来看,“国王不能为非”原则是对国王权力的制约,由于要保证国王不能出现任何错误,国王实际上不能作出任何决策,体现了“国王统而不治”原则。
故答案为D项。
这一原则制约了国王的权力,排除A项;B 项对这一原则理解错误,排除;这一原则与英格兰政治传统无关,“国王不能为非”是近代英国著名的宪法原则,排除C项。
点睛:在英国,议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政府的产生与存废以议会为基础,国家的行政权力掌握在内阁手中,内阁对议会负责而不是对君主负责,君主只做一些礼仪性、程序性的工作,具有“虚位元首”的性质,“临朝不理政”,游离于党派政治纷争之外,无权废除任何法律。
14.美国宪法制定者认为:联邦权力机构中,“由于司法部门最弱,故最易遭到立法和行政
两部门的干预和影响,所以必须加以保障”。
下列各项能体现上述原则的是:司法部门
A. 拥有最高司法解释权
B. 任命政府高级官员
C. 审查国家财政预决算
D. 组织法庭弹劾总统
【答案】A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美国宪法制定者认为必须对联邦宪法加以保护,以增强其坚定性与独立性。
结合所学最高法院经过审查可以宣布国会的立法违宪,可以宣布总统或政府行为违宪,对法律拥有最高司法解释权,故答案选A。
美国政府高级官员主要是选举产生,排除B;CD均是美国国会的权利,排除。
15.《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第九条规定:“参议院得组成最高法院,以审判共和国总统或部长及审理危害国家安全案。
”此规定的主要意图是
A. 实现权力的相互制衡
B. 防止总统以权谋私和叛国
C. 立法机构兼掌司法权
D. 限制总统的政治经济特权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总统受到参议员组成的最高法院制约,此规定的主要意图是实现权力的相互制衡,A项正确。
材料强调权力的相互制衡,没有涉及防止总统以权谋私和叛国,排除B。
材料没有涉及立法机构兼掌司法权,而是强调权力的相互制衡,排除C。
D项限制总统的政治经济特权是目的之一,但不是主要意图,排除。
【点睛】抓住题眼在解题中的关键作用,所谓“题眼”,就是一道题中最核心的部分,本题的题眼是“参议院得组成最高法院,以审判共和国总统或部长及审理危害国家安全案”,根据对题眼的了解,结合1875年宪法的内容逐一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16.下图为某学生在学习《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单元所做的课堂笔记。
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 共和之路举步维艰
B. 议会粉饰君主专制
C. 国家权力间制约与平衡
D. 虚位君主统而不治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皇帝”相当于电源,说明皇帝拥有一系列实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图示应是德国君主立宪制的内容。
德国是通过王朝战争的形式实现统一,颁布1871年宪法确立君主立宪制,而不是共和之路举步维艰,排除A。
德国是一个半专制的君主立宪制国家,议会是立法机构,但权力不大,皇帝拥有一系列实权,故B项正确。
德国的内阁对皇帝负责,国家权力间制约与平衡的现象不明显,排除C。
德国皇帝拥有一系列实权,而非虚位君主统而不治,排除D。
17.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说:“在英国人看来,这场战争是一场报复性的战争,是一个捍卫他们的通商权利、维护其国家荣誉、纠正在华英国官员和臣民所受不公正待遇,以及确保未来开放的必要行动。
在中国人看来,这场战争主要是一场对鸦片的清剿。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肯定英国人发动战争的正义性
B. 中国禁烟运动是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C. 国家立场影响战争的性质
D. 都抹杀了鸦片战争发生的实质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鸦片战争在英国人看来是报复性的战争,在中国人看来是一场对鸦片战争的清剿,双方看问题的立场不同,材料“这场战争是一场报复性的战争”说明英国发动的战争不是正义
性的,故A项错误;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故B项错误;中英双方对战争的看法体现了中西文明的冲突,材料没有指出鸦片战争的性质,故C项错误;双方的看法都是从各自国家的角度来看待战争,没有点明这场战争的实质是一场英国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双方都抹杀了战争的实质,故D项正确。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鸦片战争·评价
18.条约签订后,游历护照开始出现。
护照的主要内容:“兹有本国人名×××请照赴十八省游历,本领事深知系我国良民,为此给照,准其前往。
故请烦大清执政大臣及各省文武官员验照放行,丝毫不得留难,并望以宾礼相待,随时照料。
”据此可知
A. 这一现象出现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B. 列强势力已深入到中国内地
C. 中国的司法主权开始遭到破坏
D. 地方官可以裁办寻衅滋事的外国人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游历护照开始出现”可知与《天津条约》有关,由材料“赴十八省游历”和所学知识可知,列强势力已深入到中国内地,B项正确。
《天津条约》签订于1858年,A 项时间错误,排除。
《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签订后,中国的司法主权开始遭到破坏,与材料不符,排除C。
D项是属于领事裁判权的内容,与材料强调列强势力已深入到中国内地不符,排除。
19.有观点称“太平天国运动揭开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假如你认为该观点是正确的,那么最恰当的理由应该是太平天国运动
A. 是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B. 规模大、时间长、影响深远
C. 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主张
D. 担负了反侵略反封建的任务
【答案】D
【解析】
【详解】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任务是反封建反侵略,太平天国运动在反对清王朝的同时,也承担起了反侵略的任务,由此说它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先声,故D项正确;A项内容没有反映出反侵略的一面,故排除A项;B项与民主革命的性质无关,故排除;提出学习西方的
主张并不代表属于民主革命,故排除C项。
【点睛】近代民主革命又可以称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主要斗争对象是封建主义。
但由于近代中国特殊的社会环境及社会性质,中国近代的民主革命增加了新的内容——反侵略(反帝)。
因此反封建反侵略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所要完成的双重任务,判断其是否属于民主革命的标准就是看其所承担的任务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是否一致。
20.中国近代史上,某一个文件具有很强的空想性,为近代思想史提供了一种农民的大同模式;并且由于当时阶级斗争的残酷性,其用心规划的土地制度成为一纸空文。
“文件”是指
A. 《十二铜表法》
B. 《天朝田亩制度》
C. 《资政新篇》
D. 《辛丑条约》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中国近代史上”、“空想性”、“农民的大同模式”、“土地制度成为一纸空文”等信息得出,这一文件是指《天朝田亩制度》,故B项正确。
《十二铜表法》是罗马第一部成文法,与中国无关,排除A项。
《资政新篇》没有涉及到土地制度,排除C项。
《辛丑条约》没有涉及到空想性,土地制度,故排除D项。
【点睛】《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斗争的思想结晶。
其空想性主要体现在对土地和财富的绝对平均分配,是农民阶级平均主义的空想,无法实现。
21.下图漫画“龙的挑战”,实际上反映了中国近代的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A. 鸦片战争
B. 甲午中日战争
C. 国民革命
D. 八国联军侵华
【答案】D
【解析】
船上的八个人象征着八国联军,反映的是中国和八国联军之间的战争,所以“龙的挑战”,实际上反映了八国联军侵华而非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以及国民革命等选项,所以综上所述选D才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图片的主旨——八国联军侵华,所以选D。
22.晚清大学士徐桐,邸宅本在东交民巷,因恶见洋楼,他出城拜客不走正阳门,每每绕地安门而出。
见义和团拳民遍街走时,徐桐喜盈盈道:中国自此强矣。
这说明义和团
A. 拥有广泛群众基础
B. 深得清朝上层支持
C. 具有反帝爱国性质
D. 能够掌控京津形势
【答案】C
【解析】
【详解】通过材料“见义和团拳民遍街走时,徐桐喜盈盈道:中国自此强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义和团运动把斗争矛头指向帝国主义,具有反帝爱国的性质,故C项正确;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开始是剿灭,后又变成了招抚,其招抚的目的是要把义和团加以控制和利用,并非真心支持义和团,故B项错误。
D夸大了义和团的影响力,不符合史实,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见义和团拳民遍街走时,徐桐喜盈盈道:中国自此强矣”,联系所学义和团运动的知识分析解答。
23.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传教士、教民与普通民众不断发生冲突而引发的案件迅速增多,但在1901年后数量又迅速递减,直至辛亥革命前后此类案件已渐趋为无。
这一变化最能够反映当时
A. 中外民族矛盾日趋走向缓和
B. 国人对西方的认识不断深入
C. 西方各国加强对中国的控制
D. 救亡的路径由自强转向革命
【答案】B
【解析】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外民族矛盾是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并未出现缓和迹象,故A项错误;鸦片战争后,传教士、教民与普通民众不断发生冲突反映了中外民族矛盾激化,国人存在盲目排外的倾向,1901年后数量又迅速递减,直至辛亥革命前后此类案件已渐趋为无,说明此时国人对西方的认识不断深入,故B项正确;西方各国加强对中国的控制,会导致国人不断掀起救亡图存运动,故C项错误;救亡的路径由自强转向革命与题干材料无关,故D 项错误。
点睛: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是要有准确巩固的基础知识,解答此类题的方法主要是逐个排除法,一个一个的仔细分析。
24.鸦片战争以来,不平等条约多以割地、赔款、开埠通商为基本内容,而《辛丑条约》却不再有割地、开埠等,虽有赔款,也并非列强的主要目的所在。
这一变化
A. 反映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B. 说明帝国主义侵华策略的转变
C. 说明中国已被列强瓜分完毕
D.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答案】B
【解析】
《辛丑条约》却不再有割地、开埠等并不意味着中国国际地位提高了,而是列强这时把清政府当做了自己的工具,不必直接进行侵略,而是靠清政府进行侵略了,即由之前直接的侵略变为“以华治华”,故排除A而选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列强已经意识到“瓜分一事,实为下策”,故C不是列强的主要意图和结果,排除C;这一变化是列强侵华策略的变化,起不到打击列强在华势力的作用,是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故排除D。
点睛:这一题体现的是《辛丑条约》与其他条约的比较,在比较过程中,需要明确认识到上述变化并不意味着列强在减少侵略,而是侵略政策策略的一种转变,这种转变使其侵华行动更加隐蔽,而且更加方便,所以是侵略更加严重了,故《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25.近代著名实业家张謇说“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一姓之变革而已。
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
”这里的“迥然不同”主要是指辛亥革命
A. 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