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北京市海淀区海淀实验中学高三下学期自主测试生物试题(解析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届北京市海淀区海淀实验中学⾼三下学期⾃主测试⽣物试题(解析版)
海淀实验中学2020届⾼三年级学科⾃主测试
⽣物
⼀、选择题
1.下列有关核糖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观察核糖体需要使⽤电⼦显微镜
B. 是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共有的结构
C. 抗体由细胞溶胶中的游离核糖体合成
D. 是按照mRNA的信息将氨基酸合成多肽链的场所
【答案】C
【解析】
核糖体是⽆膜结构的细胞器,为亚显微结构,只有在电⼦显微镜下才能看到,⽆法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A 项正确;核糖体是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都有的⼀种细胞器,B项正确;抗体属于分泌蛋⽩,由附着在内质⽹上的核糖体合成的,C项错误;核糖体是翻译的场所,在核糖体上按照mRNA的信息将氨基酸合成多肽链,D项正确。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核糖体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要掌握核糖体的分布、结构和功能。
电⼦显微镜下,核糖体呈颗粒状,有的游离在细胞溶胶中,有的附着在内质⽹上。
游离在细胞溶胶中的核糖体合成的蛋⽩质在细胞内发挥作⽤,附着在内质⽹上的核糖体合成分泌蛋⽩。
据此答题。
2.浆细胞的代谢过程中不会发⽣的是
A. 酶和底物的特异性结合
B. 有机物的合成和分解
C. 染⾊体DNA的复制
D. ATP和ADP的转化
【答案】C
【解析】
【分析】
浆细胞为⾼度分化的细胞,不再分裂,能合成并分泌抗体。
能进⾏细胞呼吸,合成ATP。
【详解】浆细胞中能进⾏多种酶促反应,能发⽣酶和底物的特异性结合,如转录过程中RNA聚合酶可与DNA 特异性结合,A不符合题意;浆细胞中存在有机物的合成和分解,如抗体的合成、细胞呼吸可分解有机物等,B不符合题意;染⾊体复制发⽣在细胞分裂的间期,⽽浆细胞为⾼度分化的细胞,不能进⾏分裂,故没有染⾊体DNA的复制过程,C符合题意;浆细胞中的ATP 和ADP可以相互转化,保证细胞代谢所需能量的供应,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本题综合考查细胞代谢、细胞增殖、ATP等知识,要求考⽣识记细胞中酶的作⽤;识记ATP和ADP 相互转化的过程;识记细胞呼吸的具体过程及细胞分裂等知识,能结合所需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3.⼈体肠道内⽣活着100万亿、1000余种细菌,绝⼤部分都是益⽣菌,影响⼈体体重、消化能⼒和免疫。
下列关于肠道益⽣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代谢类型为异养需氧型
B. 产⽣ATP的主要场所是线粒体
C. 遗传物质主要是DNA
D. 抗⽣素使⽤不当会破坏其平衡
【答案】D
【解析】
肠道内为⽆氧环境,肠道益⽣菌代谢类型为异养厌氧型,A项错误;细菌属于原核细胞,没有线粒体等膜结构细胞器,B项错误;细菌的遗传物质是DNA,C项错误;抗⽣素会抑制益⽣菌的⽣长、繁殖,破坏肠道内的菌群平衡,D项正确。
【点睛】本题易错选C项,错因在于未能准确理解题意:“遗传物质主要是DNA”的⾔外之意是RNA也做益⽣菌的遗传物质,
与“遗传物质是DNA”的含义不同。
4.在⼈体⾎浆中,有多种不同功能的蛋⽩质,这些蛋⽩质的功能不包括()
A. 催化蛋⽩质⽔解为多肽
B. 与抗原特异性相结合
C. 刺激B细胞增殖和分化
D. 降低⾎糖浓度
【答案】A
【解析】
分析】
蛋⽩质是⽣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和体现者,有的蛋⽩质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有的蛋⽩质具有催化功能,如⼤多数酶的本质是蛋⽩质;有的蛋⽩质具有运输功能,如载体蛋⽩;有的蛋⽩质具有调节机体⽣命活动的功能,如胰岛素;有的蛋⽩质具有免疫功能,如抗体。
【详解】A、催化蛋⽩质⽔解形成多肽的酶是蛋⽩酶,蛋⽩酶不存在于⾎浆中,A正确;
B、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是抗体,抗体存在于⾎浆中,B错误;
C、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的物质是抗原,抗原可存在于⾎浆中,C错误;
D、⾎浆中的胰岛素的本质是蛋⽩质,能降低⾎糖的浓度,D错误。
故选A。
5.下列有关⾼等植物细胞结构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中均能发⽣基因的表达
B. 细胞中膜蛋⽩的形成与内质⽹⽆关
C. 观察洋葱表⽪细胞质壁分离时,主要观察液泡颜⾊的变化
D. ⾼尔基体参与植物细胞分裂末期细胞壁的形成
【答案】D
【解析】
【分析】
基因的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转录可发⽣在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中,翻译发⽣在核糖体上。
观察紫⾊洋葱外表⽪细胞质壁分离时,可观察液泡的体积⼤⼩和液泡的颜⾊变化。
⾼尔基体在动物细胞中参与分泌物的分泌,在植物细胞中参与细胞壁的形成。
【详解】线粒体和叶绿体是半⾃主复制的细胞器,可发⽣DNA复制、基因的转录和翻译过程,但核糖体只能进⾏基因表达过程中的翻译过程,A错误;细胞中膜蛋⽩的形成需要内质⽹和⾼尔基体的加⼯和运输,B 错误;观察洋葱表⽪细胞质壁分离时,主要观察液泡体积⼤⼩的变化,因为并不是所有表⽪细胞的液泡都有颜⾊,C错误;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道板的位置形成细胞板,最终延伸成细胞壁,⽽⾼尔基体与植物细胞壁的形成有关,D正确。
故选D。
【点睛】理解半⾃主复制细胞器的含义是本题的解题关键。
膜上蛋⽩质和分泌蛋⽩均需要经过内质⽹、⾼尔基体的加⼯和运输。
6.B淋巴细胞发育成熟和增殖分化的过程如下图所⽰,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甲发育为⼄的主要场所是胸腺
B. 丙表⾯形成了特异性抗原受体
C. ⼄增殖分化为丙需要抗原刺激
D. 丙具有较强的分裂和分化能⼒
【答案】C
【解析】
B淋巴细胞在⾻髓中发育成熟,A错误;丙为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其表⾯没有形成特异性抗原受体,B 错误;⼄受到抗原刺激后,在淋巴因⼦的作⽤下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与记忆细胞,C正确;丙是⾼度分化的细胞,已经不再具有增殖分化能⼒,D错误。
【点睛】本题结合B淋巴细胞的转化关系图,考查⼈体免疫细胞的来源、作⽤以及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
的作⽤,要求学⽣识记⼈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及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功能,能运⽤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7.图为某植物在适宜的⾃然条件下,CO2吸收速率与光照强度的关系曲线。
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 若温度降低,a点上移
B. 若植物缺Mg,b点左移
C. 若CO2升⾼,c点右移
D. 若⽔分不⾜,c点左移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如果温度降低,酶活性下降,呼吸作⽤强度下降,a点会上移,故A正确。
如果植物缺Mg,会影响叶绿素的合成,光合作⽤下降,b点右移,故B错误。
如果⼆氧化碳浓度升⾼,光合作⽤强度增加,c点会右移,故C正确。
如果⽔分不⾜会影响光合作⽤,c点左移,故D正确。
8.如图表⽰科研⼈员研究温度对番茄茎⽣长速率的影响,据图分析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 昼夜温差越⼤,对番茄茎的⽣长越有利
B. 在昼夜温差为6℃时,番茄茎的⽣长最快
C. 昼夜温差存在可减少呼吸作⽤对有机物的消耗
D. 在昼夜温度相同条件下,番茄茎⽣长随温度升⾼⽽加快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曲线图:图⽰研究的是温度对番茄茎⽣长速率的影响,⽇温为26℃时,在⼀定范围内(5~20℃),随着夜温的升⾼,茎的⽣长速率加快,超过该范围后,随着夜温的升⾼,茎的⽣长速率减慢。
【详解】A、由图可知,⽇温为26℃时,夜温越低,昼夜温差越⼤,此时番茄茎的⽣长速率减⼩,故昼夜温差越⼤,对番茄茎的⽣长越不利,A错误;
B、在⽇温为26℃、夜温为20℃时,昼夜温差为6℃,此时番茄茎的⽣长速率最⼤,⽣长速度最快,B正确;
C、昼夜温差存在可减少夜晚呼吸作⽤对有机物的消耗,有利于有机物的积累,C正确;
D、分析曲线图,在昼夜温度相同条件下,⼀定温度范围内番茄茎⽣长随温度升⾼⽽加快,D正确。
故选A。
9.光合作⽤是⽣物界最基本的同化作⽤,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流经森林⽣态系统的总能量是该⽣态系统的⽣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B. 净光合速率为零时,蓝藻细胞产⽣A TP的场所主要有线粒体和叶绿体
C. 光反应产⽣的ATP是暗反应中将CO2合成糖类的能源物质
D. ⽤H218O培养⼩球藻,⼀段时间后可在其产⽣的糖类和氧⽓中检测到18O
【答案】B
【解析】
【分析】
1、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的场所依次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
有氧呼吸第⼀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合成少量ATP;第⼆阶段是丙酮酸和⽔反应⽣成⼆氧化碳和[H],合成少量ATP;第三阶段是氧⽓和[H]反应⽣成⽔,合成⼤量ATP。
2、光合作⽤的光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的光解产⽣[H]与氧⽓,以及ATP的形成。
光合作⽤的暗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基质中):CO2被C5固定形成C3,C3在光反应提供的ATP和[H]的作⽤下还原⽣成糖类等有机物。
【详解】A、⽣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是流经该⽣态系统的总能量,A正确;
B、蓝藻是原核⽣物,没有线粒体和叶绿体,B错误;
C、光反应产⽣的ATP和NADPH是碳反应中将⼆氧化碳还原为糖的能源物质,C正确;
D、⽤H218O培养⼩球藻,在叶绿体中进⾏光合作⽤,进⾏⽔的光解形成氧⽓和[H],则最先检测到含有放射性的产物是氧⽓。
氧⽓可参与有氧呼吸的第⼆阶段,在CO2中可检测到被标记的O,再通过光合作⽤的暗反
应阶段,转移到糖类等有机物中,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光合作⽤和呼吸作⽤的过程。
考查了学⽣运⽤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
光合作⽤和呼吸作⽤过程是考查的重点和难点。
光合作⽤合成有机物,⽽呼吸作⽤分解有机物。
光合作⽤为呼吸作⽤提供有机物和氧⽓,呼吸作⽤为光合作⽤提供⼆氧化碳和⽔。
10.某突变型⽔稻叶⽚的叶绿素含量约为野⽣型的⼀半,但固定CO2酶的活性显著⾼于野⽣型。
下图显⽰两者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的CO2吸收速率。
叙述错误的是()
A. 光照强度低于P时,突变型的光反应强度低于野⽣型
B. 光照强度⾼于P时,突变型的暗反应强度⾼于野⽣型
C. 光照强度低于P时,限制突变型光合速率的主要环境因素是光照强度
D. 光照强度⾼于P时,限制突变型光合速率的主要环境因素是CO2浓度
【答案】D
【解析】
突变型⽔稻叶⽚叶绿素含量低于野⽣型,光照强度低于P时,对光照的吸收能⼒低于野⽣型,则光反应强度低于野⽣型,A正确;突变型⽔稻叶⽚固定CO2酶的活性显著⾼于野⽣型,光照强度⾼于P时,突变型的CO2吸收速率⼤于野⽣型,则暗反应强度⾼于野⽣型,B正确;光照强度低于P时,由于突变型⽔稻叶⽚叶绿素含量低,则限制因素主要是光照强度,C正确;光照强度⾼于P时,由于突变型⽔稻叶⽚固定CO2酶的活性⾼,则限制因素是除CO2浓度外的其它因素,D错误。
【考点定位】光合作⽤,光照强度,CO2浓度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光照强度和CO2浓度对光合作⽤的影响,突变型⽔稻叶⽚有两个特点:叶绿素含量低,⽽固定CO2酶的活性⾼,图中P点是个转折点,P点前光照强度低,突变型光合速率低,P点后光照强度⾼,突变光合速率⾼,需正确分析其原因。
11.当⼈体注射了⽤禽流感病毒蛋⽩制备的疫苗后,体内不会发⽣的反应是
A. 吞噬(巨噬)细胞处理和呈递抗原
B. 产⽣针对该禽流感病毒蛋⽩的抗体
C. 效应T细胞消灭被疫苗感染的细胞
D. 形成能识别禽流感病毒的记忆细胞
【答案】C
【解析】
A. 在特异性免疫发⽣的时都有吞噬(巨噬)细胞处理和呈递抗原,A不符合题意;
B. 产⽣针对该禽流感病毒蛋⽩的抗体,在疫苗注射后会发⽣,B不符合题意;
C.
禽流感病毒蛋⽩制备的疫苗只有抗原的特点没有侵染细胞的特点,故效应T细胞消灭被疫苗感染的细胞不会发⽣,C符合题意;D. 形成能识别禽流感病毒的记忆细胞,会在体内发⽣,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2.⼤⿏SCN神经元⽩天胞内氯离⼦浓度⾼
于胞外,夜晚则相反。
SCN神经元主要受递质γ-氨基丁酸(GABA)的调节。
GABA与受体结合后会引起氯离⼦通道开放。
由以上信息可以得出的推论是
A. SCN神经元兴奋时膜内电位由正变负
B. GABA是通过主动运输⽅式由突触前膜释放的
C. 夜晚GABA使突触后膜氯离⼦通道开放,氯离⼦外流
D. ⽩天GABA提⾼SCN神经元的兴奋性,夜晚则相反
【答案】D
【解析】
神经元兴奋时,由于Na+内流,使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浓度⾼于膜外侧,表现为内正外负,所以此时膜内电位由负变正,A 项错误;由题意可知,GABA属于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是通过胞吐⽅式由突触前膜释放的,B项错误;夜晚胞内氯离⼦浓度低于胞外,所以夜晚GABA使突触后膜氯离⼦通道幵放,氯离⼦会顺浓度梯度内流,故C项错误;⽩天胞内氯离⼦浓度⾼于胞外,所以⽩天GABA使突触后膜氯离⼦通道幵放,氯离⼦会顺浓度梯度外流,使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的电位差绝对值降低,从⽽提⾼SCN神经元的兴奋性。
由C项分析可知,夜晚GABA使突触后膜氯离⼦内流,增⼤了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的电位差绝对值,从⽽降低了SCN神经元的兴奋性,D项正确。
【点睛】
要解答本题,⾸先要掌握神经细胞膜电位的变化及兴奋产⽣的相关知识: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形成静息电位;当某⼀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形成动作电位。
然后认真审题:SCN神经元⽩天胞内氯离⼦浓度⾼于胞外,夜晚则相反。
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后会引起氯离⼦通道开放,使氯离⼦顺浓度梯度进出细胞。
最后根据各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13.运动员在激烈的⽐赛过程中,需要通过⼀定机制来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葡萄糖的⼤量消耗使⾎糖浓度偏低,可以通过增加胰⾼⾎糖素分泌进⾏调节
B 产热增多使体温升⾼,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以维持体温稳定
C. 肌细胞⽆氧呼吸产⽣并释放到⾎液中的乳酸,由缓冲物质中和以维持酸碱平衡
D. ⼤量流汗导致失⽔过多,通过减少抗利尿激素分泌进⾏调节
【答案】D
【解析】
【分析】
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管和集合管对⽔分的重吸收。
⼈体体温保持相对稳定是神经和体液共同调节的结果。
⾎浆中含有缓冲物质(如碳酸和乳酸钠),能维持⾎浆pH相对稳定。
与⾎糖调节相关的激素有胰岛素、胰⾼⾎糖素和肾上腺素,其中胰岛素能降低⾎糖浓度,胰⾼⾎糖素和肾上腺素能升⾼⾎糖浓度,它们共同调节维持⾎糖相对稳定。
【详解】⾎糖浓度降低时,可以通过增加胰⾼⾎糖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进⾏调节,使⾎糖浓度保持相对稳定,A正确;产热增多会使体温升⾼,但机体可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使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以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B正确;肌细胞⽆氧呼吸产⽣并释放到⾎液中的乳酸,能与⾎浆中碳酸氢钠发⽣作⽤,⽣成乳酸钠和碳酸,以维持酸碱平衡,C正确;⼤量流汗导致失⽔过多,细胞外液渗透压升⾼,机体通过增加抗利尿激素分泌促进肾⼩管和集合管对⽔分的重吸收,进⽽调节细胞外液渗透
压,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盐调节、体温调节、内环境稳态和⾎糖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识记⽔盐调节、体温调节和⾎糖调节过程,理解和掌握内环境的理化性质,能运⽤所学的知识,对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
14.科研⼈员给予突触a和突触b的突触前神经元以相同的电刺激,通过微电极分别测量突触前、后两神经元的膜电位,结果如图所⽰。
据此判断不合理的是( )
A. 静息状态下膜内电位⽐膜外低约70mV
B. 突触a的突触后神经元出现了阳离⼦内流
C. 突触a和b分别为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
D. 兴奋在突触前、后两神经元间的传递没有延迟
【答案】D
【解析】
静息电位是指细胞在安静状态下存在于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据图可知神经纤维静息电位约为-70mV,就是指膜内电位⽐膜外电位低70mV,A正确;刺激突触a时,其突触后电位由-70mV变为-60mV,再恢复原状。
在此过程中,膜电位变⼩,说明发⽣了阳离⼦内流,B正确;由B的分析可知,在刺激突触a时,突触a的突触后神经元膜电位变⼩,说明出现了阳离⼦内流,并且也说明了突触a为兴奋性突触;⽽刺激b 时,据图可知,其突触后电位由-70mV变为-80mV,再恢复原状。
在此过程中,膜电位变⼤,说明发⽣了阳离⼦外流,并且也说明了突触b是抑制性突触,C正确;据图可知,突触a、b的突触后神经元的膜电位经过⼀段时间才发⽣变化,说明兴奋在突触前后两神经元间的传递存在延迟,D错误。
15.我国科学家⽤秋⽔仙素处理⼆倍体西⽠的幼苗,获得四倍体植株,发现四倍体植株上所结的西⽠少籽。
再将萘⼄酸(⽣长素类似物)涂抹在四倍体植株花的雌蕊上,诱导⼦房发育得到完全⽆籽西⽠。
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西⽠少籽可能是四倍体联会出现紊乱造成
B. 完全⽆籽西⽠果⾁细胞中只有2个染⾊体组
C. 涂抹萘⼄酸前后应设法避免雌蕊接受花粉
D. 涂抹的萘⼄酸促进了四倍体西⽠果实的发育
【答案】B
【解析】
四倍体西⽠植株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由于部分细胞内染⾊体联会紊乱,不能产⽣正常配⼦,因此也⽆法通过受精作⽤形成种⼦,导致西⽠少籽,A正确;由于完全⽆籽西⽠是⽤萘⼄酸(⽣长素类似物)涂抹在四倍体植株花的雌蕊形成的,⽽⽤萘⼄酸涂抹在四倍体植株花的雌蕊只会促进果实的发育⽽不能改变其染⾊体及染⾊体组数⽬,因此完全⽆籽西⽠果⾁细胞中有4个染⾊体组,B错误;萘⼄酸(⽣长素类似物)可以促进四倍体西⽠果实的发育,但将萘⼄酸(⽣长素类似物)涂抹在四倍体植株花的雌蕊获得完全⽆籽西⽠时,需要对四倍体植株花做去雄套袋处理,否则如果接受了其他四倍体西⽠的花粉,会产⽣有籽西⽠,C、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西⽠的形成过程。
注意与所学的三倍体⽆籽西⽠培育⽅法不同。
解答本题需要学⽣正确分析所得的四倍体西⽠少籽的原因,还需要注意在⽤萘⼄酸(⽣长素类似物)获得⽆⼦果实时需要去雄处理,且此⽅法不会改变物种的染⾊体数⽬。
16.下列与⼈体⽣命活动调节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下注射胰岛素可起到降低⾎糖作⽤
B. ⼤脑⽪层受损的患者,膝跳反射不能完成
C. 婴幼⼉缺乏甲状腺激素可影响其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D. 胰腺受反射弧传出神经的⽀配,其分泌胰液也受促胰液素调节
【答案】B
【解析】
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和储存葡萄糖,从⽽使⾎糖⽔平下降,另外胰岛素是蛋⽩质,只能注射,不能⼝服,A 正确;膝跳反射为⾮条件反射,神经调节中枢位于脊髓,不受⼤脑⽪层控制,B错误;甲状腺激素有促进新陈代谢和发育,提⾼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呼吸、⼼律加快,产热增加等作⽤。
婴幼⼉缺乏甲状腺激素可影响其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C正确;胰腺分泌胰液既受神经调节的控制⼜受激素调节的控制,是神经调节的效应器也是促胰液素的靶器官,D正确。
【考点定位】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
【名师点睛】B、D项易错,⾮条件反射由较低级的神经中枢(如脑⼲、脊髓)参与即可完成,⽽条件反射必须由⾼级神经中枢⼤脑⽪层的参与才能完成。
胰腺分泌胰液既受神经调节⼜受激素调节。
17.细颗粒物(PM2.5)可影响免疫系统功能,下表相关推论错误的是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
【详解】呼吸道黏膜属于第⼀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A正确;
T细胞参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都属于特异性免疫,B正确;
B细胞只参与体液免疫,不参与细胞免疫,C错误;
抗体只参与体液免疫,D正确。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要求学⽣熟记⾮特异性免疫的类型,理解体液免疫和细胞免
疫的过程。
18.三刺鱼通常以浮游动物⽔蚤为⾷。
研究⼈员在有⽔蚤的⼈⼯⽔域利⽤翠鸟模型和饥饿的三刺鱼进⾏实验,
结果如下图。
下列与本实验相关的分析错误
..的是
A. 本实验主要研究三刺鱼在有⽆翠鸟威胁时的取⾷⾏为
B. 本实验的⾃变量是⽔蚤密度和翠鸟的有⽆
C. 翠鸟在⽔蚤密度⼩的⽔域攻击三刺鱼的次数更多
D. 翠鸟的存在改变了三刺鱼的捕⾷策略
【答案】C
【解析】
【详解】三刺鱼通常以浮游动物⽔蚤为⾷。
据图分析可知,本实验的⾃变量是⽔蚤密度和翠鸟的有⽆,因变量是三刺鱼对⽔蚤的进攻次数,由此可推断本实验研究三刺鱼在有⽆翠鸟威胁时的取⾷⾏为,故A、B 项正确;翠鸟是三刺鱼的天敌,利⽤翠鸟模型和饥饿的三刺鱼进⾏实验,由实验结果可知,当没有翠鸟时,饥饿的三刺鱼喜欢取⾷⾼密度的⽔蚤来解除饥饿的威胁,即此时饥饿的三刺鱼对⾼密度区的⽔蚤的攻击次数更多。
当有翠鸟时,饥饿的三刺鱼会转移到⽔蚤低密度区去捕⾷,即此时三刺鱼对低密度区的⽔蚤的攻击次数更多。
由此可推知,翠鸟的存在改变了三刺鱼的捕⾷策略,故C项错误,D项正确。
19.在圣露西亚岛有两种植物靠⼀种蜂鸟传粉。
⼀种植物的花蕊蜜管直⽽短,另⼀种则弯⽽深。
雌鸟的长鸟喙适于在弯曲的长筒状花蕊蜜管中采蜜,雄鸟短鸟喙适于在短⼩笔直的花蕊蜜管中采蜜。
由此得出的结论
不正确
...的是
A. 雌雄蜂鸟在不同植物上采蜜缓解了雌雄蜂鸟间的种内⽃争
B. 两种植物花蕊蜜管形态的差异是因蜂鸟采蜜导致的变异
C. 花蕊蜜管形态与鸟喙长度相适应是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
D. 蜂鸟的性别⽐例和种群密度会影响两种植物的种群密度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现代⽣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突变和基因重组、⾃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种群产⽣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物进化的原材料,⾃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物进化的⽅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2、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物与⽆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3、种群的数量特征(核⼼问题):
①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②出⽣率和死亡率、迁⼊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
③年龄结构和性别⽐例: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般根据年龄结构)。
【详解】⾷物来源有别,可以很好缓解种内个体间因争夺⾷物的⽃争。
题⼲信息告知同种雌雄蜂鸟采蜜不同植物,⾷物来源不同,可缓解种内⽃争,A正确;甲⼄两种植物花蕊蜜管形态的差异是突变导致的,但这种突变不是采蜜导致的,采蜜只能对其进⾏选择,B错误;根据现代进化理论认为,现存的⽣物之间的适应关系是共同进化的结果,是长期⾃然选择的结果,即花蕊蜜管形态与鸟喙长度相适应是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C正确;蜂鸟采蜜的同时会帮助植物传粉,不同性别蜂鸟采蜜不同植物,
所以蜂鸟的性别⽐例及其种群密度对于两种植物的种群密度会有影响,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物进化和种间关系,要求考⽣识记现代⽣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掌握共同进化的含义;识记种间关系,能结合题中信息准确答题。
20.⽶象是⼀种以⼩麦种⼦为⾷、活动能⼒弱的昆⾍。
在⾷物与空间不受限制、没有天敌的环境中,温度和⼩麦含⽔量对该种温带⽶象种群增长率(r m)的影响,如右图所⽰。
据此做出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 调查⼩麦中⽶象的种群密度时需随机取样
B. 在300C、⼩麦含⽔量14%时⽶象危害较重
C. 在25℃、含⽔量10%时⽶象种群数量开始下降
D. 若研究对象为热带⽶象,曲线峰值将向右移动
【答案】C
【解析】
【详解】A、调查⽶象的种群密度需随机取样,使结果更接近实际值,A正确;
B、曲线表⽰,在30℃、⼩麦含⽔量14%时⽶象种群增长率最⼤,危害较重,B正确;
C、在25℃、⼩麦含⽔量10%时,⽶象种群增长率下降,但数值⼤于零,种群数量还是增加的,C错误;
D、热带⽶象,适宜增殖的温度⾼,曲线峰值将向右移动,D正确。
故选C。
21.在野外试验站,研究棉蚜发⽣期开放和封闭条件下、不同初始密度(1和20头/叶)的棉蚜种群密度变化,各实验组均放置规格、数量相同的棉叶,结果如下图。
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初始密度相同的种群开放条件下先于封闭条件下衰退,可能与迁出有关
B. 初始密度相同的种群开放条件下先于封闭条件下达到密度峰值,可能与迁⼊有关
C. 开放和封闭条件下种群数量均在达到K值时开始衰退
D. 开放和封闭条件下种内⽃争均在种群衰退时开始减弱
【答案】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