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0课《乡愁》教学设计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2
3
作精神。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去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对诗中四种意象的体会把握。

设计思路:
诗是最精练的语言艺术,它用最少的字句、最简练的结构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有无言之美,无尽之意。

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以一组偏实的比喻性意象抒发了海外游子对故土故国的思念与热爱之情,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

教学中教者应引导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和诗人的情感脉搏一起跳动,从而培养学生的感悟、赏析诗歌的能力。

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潜在的美学价值只有通过接受才能得到实现,但这种接受并不是被动的,而是积极的参与,依靠形象思维,结合个人的生活体验,对作品中的艺术形象,通过联想发掘出它的内涵。

基于此,我认为在教学中首先要营造平等宽松的民主教学氛围,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因为学生个人生活经历、认识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所以学生的感受也不同,对于他们的回答,教师要以充满激励性的语言予以恰当的回应,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求知欲,让学生感受到一种尊重、享受到学习的喜悦,从而充满自信。

另外,通过小组成员互动互助,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意识,这样学生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调动,师生关系融洽,在教与学、主导与主体之间营造一种教也愉快、学也愉快的和谐的教学情境,教学过程便真正成为教学一体的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

情感,是一种内在的心理体验。

为了从根本上激活学生感情的潮水,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谈最想家时的感受来唤醒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然后通过反复诵读涵咏、角色换位想象、歌曲渲染、迁移发散等方式让学生对诗中的意象进行再体验,再感悟,在不断的生成、深化新的体验过程中,将学生的情感层层推进,
完成与教材零距离的对话,与诗人的情感融为一体。

教学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

让一学生朗诵一首诗,另一学生作小演讲。

二、导入新课。

记得在我上师范的时候,每次当我看到近路的同学能够高高兴兴地回家时,我心里就特别想家。

同学们,你们有过想家的时候吗?又有什么感受呢?(让学生敞开心扉谈一谈)。

师:是啊,离家的日子越长,思家的情就越深。

台湾离开大陆已孤独地漂泊了五十多年,但游子对家乡的思念却一日未减。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听一听两位台湾诗人的心声,去感受那浓浓的思乡之情。

放《思乡曲》,板书课题、作者。

三、整体感知。

师:伴着这首《思乡曲》,请同学们先试着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首诗,读完后,说一说你的感受。

(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四、品读感悟。

师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并说出理由。

适时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并根据学生回答,完成板书。

师引导时可通过语言渲染或结合学生的情感体验把感受融入朗读中。

出示投影片:朗读要求——语速(舒缓)、语调(深沉)、感情(深挚)、节奏(多停顿,不宜读长句)。

让学生看投影先自由读。

然后找几名学生试读,其他学生当评委,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再分排朗读,配《思乡曲》。

师:“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从诗的字里行间流淌出来的浓浓乡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那颗炽热的中国心!
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并让学生跟唱。

师:听着这首歌,我们仿佛看到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站在海峡彼岸,遥望大陆,满目贮满乡愁,那么,如果你是这位老人,此时,你在想些什么?你又想对大陆说些什么呢?请以“大陆,我想对你说……”说一句话。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再指名回答并配以《思乡曲》。

师:是啊,落叶终究要归根,山水也许能隔开一切,但却隔不断两岸同胞那“血浓于水”的骨肉深情!相信这深情总有一天会填平这一湾浅浅的海峡,到那时,“月圆人也圆”!
让学生有感情地练背这首诗,最后齐背并配以《思乡曲》。

五、迁移拓展。

师:如果将来有一天,你离开了自己温馨挚爱的家园,离开了年迈慈祥的双亲,成为远在异国他乡、四处漂泊的游子。

当你想家的时候,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