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恩园个性单元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老师,您好!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和掌握本课有关词语的含义。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本课有关词语的含义。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或投影片、小黑板。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启发谈话: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老师的辛勤教育,在教师节之际,同学们想对培养、教育过自己的老师说些什么?
2、板书课题: 1、老师,您好!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学,提出自学要求:
(1)借助课后拼音把课文读正确,看清生字字形,读准生字字音。
(2)把生字词画出来多读几遍,尝试着理解,不懂的词可做上记号。
(3)标出小节号,想一想每一小节写了些什么。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词:学生认读。
(2)分节读课文,读准平舌音和翘舌音。
3、再读课文,说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语,并提出不理解的词句。
4、指导朗读长句。
(1)出示句子:①古今中外,哪个人的成材不浸透着教师的心血。
②地北天南,哪一项创造不蕴含着教师的辛苦。
③笔尖飞舞,那是春蚕悄悄地编织理想的丝线。
④笑语盈盈,那是甘露轻轻地撒向茁壮的新苗。
(2)教师范读--学生再次跟着朗读。
(也可以指名朗读)
三、指导写字
1、讲解字形。
上下结构的字,上边分左右两部分,左边第三笔是横,第六笔是竖撇,右边的“月”略微小一些,下边的“土”下横长一些,托住上边。
2、学生描红、仿影。
板书设计:
1、老师,您好!
崇浸衷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和掌握本课有关句子的含义。
3、理解教师事业的崇高、激发学生热爱老师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本课有关句子的含义。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或投影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指名朗读课文。
2、出示词语。
(指名读--齐读词语)
二、细读课文第1小节
1、自由轻声读课文第1小节思考:哪句话集中赞美了教师的事业?
2、默读课文,哪几句可以看出教师事业的崇高?
(1)出示句一①为什么说教师是铺路架桥的人?②出示图片,理解词语(昨天:--今天:--理想:--)
(2)出示句三、句四①"哪个人""哪一项"分别指什么?②"浸透""心血"分别指什么?我们的成材靠的是老师,社会的发展也蕴含了老师的辛劳。
③换成陈述句式怎样说?(这是特殊的反问句)
(3)引读句五。
因此,教师的事业如此崇高,对人类的贡献这么大,每当看到…,我心中…
(4)指导有感情朗读。
3、小结第1小节。
4、齐读第一节,看图后谈谈自己的理想,说说对诗句的理解,举例说说在老师培养下成材的名人名家。
三、细读课文第2小节
1、自由读第2小节,划出第2小节的中心句。
2、找有关句子:
(1)出示句一,理解词句"春晖"、"朝霞"分别指什么?师讲解:教师的工作塑造了人才,美化了心灵,所以说,教师的事业是多么的美好!(原指春天温暖的阳光、早晨的霞光,这里把老师的智慧比作春晖、朝霞般光明美好。
)
(2)出示句三、四,①这两句中春蚕指什么?理想的丝线指什么?甘露指什么?茁壮的新苗又是指谁?②"笔尖飞舞"指什么? "笑语盈盈"指什么?
(启发:这几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怎样理解这些词语的比喻义?)
3、引读:教师的事业是美好的,更是辛苦的,我们除了赞美老师,还应对老师有什么情感?理解:"衷心":发自内心。
4、指导朗读第2小节,理解并练习朗读。
(指导学生注意语气语调)
三、听录音欣赏,准备背诵全文。
四、指导背诵:
1、自由练背。
2、指名背。
板书设计:
哪一个不浸透每当…就…
1、老师,您好!反问哪一个不蕴含每当…就…感激之情
教师的事业崇高美好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2、小练笔训练:老师,我想对您说。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小练笔训练:老师,我想对您说。
教学过程:
一、巩固练习
1、抄写词语。
2、并用"情不自禁"、"每当…就…"造句。
二、指导背诵
1、引导学生理清诗歌线索。
2、学生自由练背。
3、指名背。
三、小练笔:《老师,我想对您说》
1、读题目要求。
出示要求:可以用各种形式,叙说自己想说的话。
2、导情入境:在我们的成长历程中,在我们和老师之间同样也发生了许多感人的事,让我们打开记忆的闸门,回味那感人的一幕幕……跟亲爱的老师说说来自心底的话语。
3、在乐声中习作。
4、交流习作。
板书设计:
1、老师,您好!
《老师,我想对您说》:可以用各种形式,叙说自己想说的话。
教学反思:
这是一首现代诗歌。
诗歌的教学应重在朗读、诵读,感染与熏陶。
本课的教学初步做到了在朗读中感受情感,但还不够好。
诗歌的语言是凝练的,抽象的,含蓄的,理解起来较困难,但若把它联系生活实际,化以通俗的语言,还是可以让学生感知一二的。
所以关键词语的比喻义的理解这一环节,引导的不到位。
朗读感受的能力培养要不断训练。
2、但愿人长久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回忆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指名学生背诵出来)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3、导出苏轼并简介生平。
4、导入课题,板书:2、但愿人长久(注意指导学生朗读)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学课文。
提出自学要求:1、自学生字词,要求读准字音,理解词语意思。
2、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通顺。
3、默读课文,思考:每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4、交流讨论。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词,学生认读,说说自己理解的词语意思。
(2)指名读课文。
(3)说说课文要学哪一首诗。
(4)文章描写诗的意境有是哪几小节?
(5)说说课文可以分成哪几小节?概括段意。
(点拨:抓住人物的心情变化来理清层次)
3、指导朗读长句。
三、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学生认读。
2、讲解字形。
屈:半包围结构的字,外边的“尸”字旁不要太大,里边是个“出”字,最后一笔是点。
3、学生描红、仿影。
板书设计:
宽赏尝
2、但愿人长久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体会作者对兄弟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教学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学生自由轻声读文,思考:课文第一段交代了什么?(我们可以获取关于苏轼的哪些信息?)
2、指名说说。
三、学习第二节
1、学生读文,说说从这首词中读出了怎样的一种感受?
2、出示教学挂图,说说这是什么时候?图中苏轼表现怎样?
3、读第2节,对比一下,人们与苏轼的心情有什么不同?
4、指导朗读:读出人们的喜悦,苏轼的思念与惆怅。
四、学习第三小节
1、为什么在如此佳节,苏轼不思念别人而是思念苏辙呢?
2、出示填空:苏轼思念弟弟是因为(默读第3小节,用“——”画出相关语句)
五、学习4-5节
1、看着如此美好的月色,苏轼在床上睡不着,他想到了什么?他的情绪有什么变化?请读文找出有关的词。
2、讨论、小结:中秋佳节,万家团员,苏轼与弟弟却天各一方,难以相聚,正所谓"月圆人不圆",心中顿时升起难以名名状的惆怅与埋怨。
板书:月圆人不圆
3、自由轻声读课文,思考:苏轼为什么埋怨月亮?
4、讨论、小结:词人眼望圆月,悟出人有悲欢离合,就像月有圆有缺,很难十全十美的人生哲理。
既然人有离合,那么诗人又是如何对待的呢?
5、指导朗读苏轼为亲人无法团聚而埋怨月亮,更见他对弟弟手足情深。
6、指导朗读(范读与指导相结合)
五、学习第6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学习并理解词语
(1)比较:吟诵--朗诵
(2)"婵娟"指什么?(本课指美丽月色)。
3、出示课文投影,放音乐《水调歌头》。
六、再次朗读古诗,放音乐,学生配乐读、指名读、背诵。
1、你能不能来说说这首词的意思?(可以用课文中的话,也可以用自己理解的意思)
2、理解词的最后两句。
3、试着背诵
4、
5、6小节。
4、"但愿人长久"还可以说到人的那些方面?(推及兄弟情、友情、爱情、美好的感情)
七、总结
这篇课文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的名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造经过。
苏轼思念亲人,热爱生活,笃于情谊,又能通情达理,以理遗情,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发出诚挚祝愿。
板书设计:
心绪不宁:中秋佳节欢欢喜喜手足情深离别七年
2、但愿人长久埋怨:月圆人不圆
宽慰许多
人生哲理:月有圆缺人有离合
美好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2、初步领略古典诗词的意蕴,激发起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3、开展读书交流会,交流苏轼及其诗词的有关资料,以及有关“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诗词。
教学重点:读书交流会。
教学难点: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指导背诵课文
1、播放乐曲,学生自由练习背诵。
2、教师配乐范背。
3、指名背诵。
二、开展竞赛活动
1、读书交流活动。
(1)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有关苏轼的故事、诗词,进行交流。
(2)交流有关“思念亲人,思念故乡”的诗词,开展朗诵会。
文献摘录:
苏轼: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嘉佑进士。
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
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
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
后又贬谪惠州、儋州。
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
南宋时追谥文忠。
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
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
其词于风格、体制上皆有创变,清雄旷放之作尤新人耳目,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有《东坡乐府》。
《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
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棉吹又少,
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
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
多情却被无情恼。
江城子
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欲报倾城随太守,
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肝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时遣冯唐?
会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射天狼。
浪淘沙: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昔日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枕还酹江月。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教学反思:
一节课下来,最大的感受是学生的概括能力较差,再加上引导的不到位,课堂气氛紧张。
这种整体感知能力需要理解,需要语言的表达,所以理解不过关,表达就跟不上。
对于说说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段落大意之类的提问,还要做更为有效的设计和引导,更要的是鼓励学生,在不断鼓励中提高能力。
3、古诗两首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掌握多音字“磨”。
3、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投影片、收集有关刘禹锡的生平资料或名篇佳句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1、说说对刘禹锡的了解:刘禹锡,唐代诗人,洛阳人,其诗通俗、清新、有民歌特色。
2、揭题,介绍洞庭湖:位于湖北省北部,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有"八百里洞庭"之称,湖中有君山,名胜很多。
3、结合资料谈谈、交流收集的名言佳句。
二、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学,要求:
(1)借助课文注音把古诗读正确,查字典了解“磨”的两个读音的用法。
(2)查字典或结合诗句尝试理解词语:相、和、磨、遥望。
(3)读通课文,说说诗句的大概意思。
3、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词。
(2)多音字组词。
(3)指名读古诗。
(4)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四、精读指导
1、引导理解诗句(有重点)
相:相互。
和:和谐、协调。
镜:铜镜,本课喻洞庭湖面。
磨:磨拭,即擦。
遥望:远望。
理解诗句的意思:秋天的夜晚,洞庭湖水清澈透明,天空的月亮银光闪闪,湖水和月亮交相辉映,显得那么宁静、和谐,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就像没有被磨拭的铜镜一样。
远远望去,那在月光辉映下的洞庭湖就像一个白银做成的盘子,而那湖中青翠的君山则像放在银盘里的一个小巧玲珑的青螺。
自由说指名说
2、思考讨论
(1)诗歌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
(2)课文中的“镜”、“白银盘”、“青螺”分别指什么?为什么这样比?(这里面用了什么修辞?)
(3)诗句中哪些词语能体现洞庭湖的色彩美?
3、想象诗的意境:
(1)看图读课文
(2)教师描述:一个秋天的深夜,诗人行经洞庭湖。
他被奇妙的美景迷住了。
洞庭湖里的水清清的、绿绿的,河面平静得像镜子一样,天空中一轮明月洒下一片银光。
月光倒映在水中,湖水闪烁着银色,这是多美的一幅“秋月照镜图”!
更妙的是,远望那洞庭的山和水,在这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融为一体,多么像那银盘里放着一个小小的青螺呀,这简直是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
4、指导朗读、背诵。
(1)指导停顿和重音。
(2)范读练读指名读
五、指导写字
螺:左右结构的字,左窄右宽,左边的“虫”不能写得太下,右边的“累”起笔与“虫”一样高,写紧凑些。
板书设计: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
3、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
教学准备:投影片、收集有关刘禹锡的生平资料或名篇佳句等。
教学过程:
一、激发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1、谁能谈谈李白和他的诗?
2、师述:李白,唐代诗人,字太白,居士,幼时随父迁居四川清莲乡,25岁离蜀,长期在各地漫游,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人称"诗仙"有'斗酒诗百篇"之称。
3、说说你学过李白得哪些诗。
4、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他青年时期写的一首《峨眉山月歌》。
板书课题。
5、指名交流收集的名言佳句。
二、初读课文
1、提自学要求
(1)借助课文注音把古诗读正确。
(2)把生字词画出来多读几遍,尝试理解词义、句意。
2、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词
(2)指名读古诗
三、介绍几处地名,学生自学古诗,讨论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四、疏通诗句
1、理解“半轮”(看图):我们平常都说一轮明月,这里为何说是“半轮“?影:指月影
秋:为了押韵而倒置句末,形容秋天月色之美。
句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着我顺流而
下。
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州驶去了。
2、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3、想象诗的意境:观察图上清幽的峨眉山上挂着弯弯的月亮,给你什么感觉?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他会怎么想,他的表情会是什么样。
(指名尝试想象)
4、看图读课文
5、教师描述:
一个深秋的夜晚,年轻的诗人告别了与他朝夕相处的友人,登上了去三峡的帆船,当小船行至平羌江时,诗人抬头看到了峨眉山顶那明晃晃的月亮,低头一看,那月影倒映在水中正跟随他前行呢!唉,诗人低下头,心中一片惆怅,月影能够伴随我,而我的友人却留在了清溪,想见也见不着了。
可是这有什么办法呢?
指导朗读,读出思念之情,语调低缓:范读指名读
指导背诵
五、指导写字
1、讲解字形。
潭:左右结构的字,左窄右宽,右上的“西”字扁一些,里边为两竖,在上半格,下边的“早”从横中线起笔,比上边略大一些。
板书设计:
文献摘录: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幼时随父迁居四川青莲乡,《峨眉山月歌》为诗人年轻时初离家乡四川,乘舟由峨眉山边的平羌江出川。
秋夜,仰望峨眉山月,俯视月映清江的美景,触景生情,借诗句抒发了思念故乡和友人的感情。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
其诗通俗清新,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有《刘梦得文集》。
刘禹锡在《历阳书事七十韵》序中称:“长庆四年八月,予自州刺史转历阳,浮岷江,观洞庭,历夏口,涉浔阳而东。
”刘禹锡贬逐南荒,20年间来去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
其中只有转任和州这一次,是在秋天。
而本诗正是这次行程的生动记录。
峨眉山,在四川省峨眉山县西南,有山峰相对如峨眉,故名。
由花岗岩、变质岩构成。
佛教称光明山,道教称为“虚灵洞天”。
主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冰川地形和冰物广泛分布。
顶部为玄武岩覆盖。
峰峦挺秀,山势雄伟,有峨眉宝光、舍身崖、洗象池等胜迹和万年寺、九老洞、华严顶等寺庙,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洞庭湖,位处湖南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湖中有君山,君山上有诸多名胜。
教学反思:
古代诗歌教学中在诵读,在诵读中感受体会诗歌的意境诗人的情感,特别是在意境的想象中感受美景,感受情感。
但抓住关键字词的理解也很有必要,还有一些重要的修辞手法也要引导学生去发现,并体会其作用。
这也是一种语文能力的培养。
课外知识的扩展环节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要继续保持。
4、秋天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读通课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秋天不知不觉已经来到了我们身边,同学们你们眼中的秋天是什么样儿的?你喜欢秋天的什么吗?(自由说一说)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诗。
板书课题:秋天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学,提出自学要求:
(1)借助课后拼音把课文读正确,看清生字字形,读准生字字音。
(2)把生字词画出来多读几遍,尝试着理解,不懂的词可做上记号。
(3)标出小节号,想一想每一小节写了些什么。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词:学生认读。
(2)分节读课文,读准平舌音和翘舌音。
3、再读课文,说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语,并提出不理解的词句。
4、指导朗读长句。
5、教师范读--学生再次跟着朗读。
6、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描写了秋天的哪些景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
三、指导写字
1、讲解字形。
袍:左右结构,写时左小右大,左边是“衣补旁”。
梳:写时左小右大,右边第四笔是“点”。
2、学生描红、仿影。
板书设计:
4、秋天
柔梳烦恼梁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诗词大意,感受秋之风姿,秋之迷人景象;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了解诗词大意,感受秋之风姿,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秋天的太阳、空气、田野吗?让我们进一步走进秋天吧!
二、精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说说自己最喜欢诗歌的哪些地方,为什么?
2、交流讨论,师相机点拔,使学生充分感受诗的思想感情。
3、交流研讨,促进理解,个性表达。
(1)学生结合本组的学习,交流理解与收获,教师相机引导点拨。
引导学生互相补充、评价。
(2)学习小结。
(3)举例说说诗歌主要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的修辞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
4、指导朗读。
三、激发灵感
1、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词句的理解或对秋天的感情,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感受。
(写作、绘画、背诵、抄录等均可)
2、成果展示,相互评价。
四、有感情地读背,升华理解。
1、放课文朗读录音。
2、有感情地朗诵。
板书设计:
4、秋天
太阳空气田野小路
稻穗蝉声向日葵野菊花
苹果葡萄玉米高粱(当作人来写)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交流有关秋天的诗词,促使学生积累语言,积淀情感。
2、写话练习。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诗词。
教学难点:写话训练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提默生字词。
2、说说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二、指导背诵
1、引导学生理清诗歌内容,学生练习背诵。
2、师范背。
3、学生试背。
4、检查背诵。
三、交流有关秋天的诗词
1、指读课文,互相评价。
2、结合自己小组喜欢的词句,畅谈学习收获。
3、有感情练读,教师相机指导,尝试背诵。
4、交流背诵搜集的秋天诗词
四、巩固练习,丰富积累。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并试着说出这样填的理由。
()的秋天()的秋风()的秋光
2、在搜集的资料中,把自己认为最好的内容,介绍给同桌,择优抄写在积累本上。
3、选择诗歌中所描绘的一种景象,以"走进秋天"为题,将描绘这种景象的诗歌改写成一段话。
(1)指导学生选景。
(2)分组交流。
(3)改写诗歌。
(注意抓住秋天景物及特点,尽量用上修辞手法)
五、布置作业
想象第四、五节的景象,用简笔画把它画出来。
板书设计:
4 秋天
《走进秋天》
教学反思:
这堂课为学生提供了创造的空间,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便于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利于教学活动的高效益。
学生在创作表现中深刻地体会了词句的妙处,理解了文章的感情,受到了情感的熏陶。
特别是体会拟人修辞的表达效果环节,提高了赏析表达的能力,再进行仿写,趁热打铁,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运用能力。
这一环节可以再充实些,这是个小重点,教学设计还要改进。
习作 1
两课时
教学目标:
1、读习作要求,明确习作要点,结合习作插图展开想象,按照自己的心愿设立一个节日。
2、能有条理地把心中设想的各种美好节日写通顺、写具体。
教学重点:展开想象,按照自己的心愿设立一个节日。
教学难点:有条理地把心中设想的美好节日写通顺,写具体。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人
1、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节日,春节、植树节、护士节、中秋节、重阳节-----每个节日都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情感与愿望。
你们的心里,是不是也蕴藏着许多美好的情感与愿望呢?
2、假如让你按照自己的心愿设立一个节日,你会设立一个什么节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