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教杯基本功大赛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流程示意
教学过程
心系士人情怀深谙春秋礼义
——历史文化背景下的烛之武人物形象
一、导入:
学生根据教师出示的提示语猜出与本篇课文内容相关的三个成语,将三个成语组成句子,回顾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1.在国家危亡的关键时刻接受使命。
——临危受命
2.表面上退却,其实准备进攻的一种战略或战术。
——以退为进
3.原指春秋时期秦国与晋国两国家世代联姻。
后泛指两性之间的联姻或婚配
关系。
——秦晋之好
烛之武临危受命,以退为进,瓦解秦晋之好。
从中可见,事件核心人物是——烛之武。
我们本节课,走进春秋时期,走进诸侯纷争的年代,来认识烛之武这一历史人物。
【设计意图】
通过先猜成语,再组成句子,回顾上节课对课文的梳理,同时增加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二、文本分析
探究一:烛之武其人
问题一:烛之武这个核心人物是怎样出场的?——国家危亡之际,佚之狐向郑伯推荐。
问题二:国家生死存亡的时刻,为什么会想起烛之武,烛之武究竟何许人也?(学生探讨,教师总结补充)
佚之狐:“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郑伯:“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
(烛之武)许之。
正史上对他的记述除了《左传》这些文字外,别处似乎很难找到他的名字了。
《史记》里有简单的几句:“郑使人言穆公”、“乃使人私于秦”、“乃间令使谓秦穆公”。
“人”“使”二字使烛之武成了无名英雄。
《东周列国志》里说他“须发尽白,佝偻其身,踌躇其步,”以至到了朝堂之上,“左右莫不含笑”。
出场——辞命——劝慰——受命
(佚之狐)(烛之武)(郑伯)(烛之武)
问题三:烛之武有着一定的才华,为何早不被任用?
问题四:既然对此有一定的不满,烛之武为何还要答应郑伯的请求?
总结:“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趋避之”;“士”的风骨和情怀。
【设计意图】
本环节探究烛之武其人,设置环环相扣的系列问题,学生从文本中挖掘和探究。
要从人物语言中寻找突破,从正面和侧面去发现人物的身上的特征,同时借助课前自主预习材料,结合春秋时期历史文化,体会烛之武身上的“士”的情怀,理解为何要先“辞命”,体会七十岁被重用的内心感受,同时对于其危受命的敬佩。
探究二:烛之武其事
问题一:秦晋围郑,烛之武为什么选择退“秦”?(展示春秋形势图和秦晋围郑图)
学生分析:
两军出兵原因:晋——无礼于晋、贰与
楚;秦——晋国同盟、获得利益。
晋——表面打着“礼”的旗号(结合春
秋礼的文化背景:礼是春秋战国时期的
核心观念,礼乐盛世是与礼制紧密相连
的,春秋时期各种礼制有严格的规定,
逾越不得);秦——表面是维护同盟,恪
守“礼”。
春秋无义战,两国根本原因都
是出于“利”,秦与晋联盟还是与郑联盟,
关键看哪个给予的利益更大,烛之武找
到这个可以击破之处,选择退秦。
问题二:烛之武是如何退秦的?(学生分析,教师引导补充)
鲁僖公九年;秦穆公九年;晋献公二十六年
《烛之武退秦师》:“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君”指秦穆公,“晋君”指齐晋惠公,此句言晋惠公为秦穆公所扶立。
这一年,晋献公卒,晋国陷入混乱。
晋国大夫里克杀了晋献公的庶子夷齐、卓子。
并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
后又派人迎接献公次子夷吾。
夷吾采纳了大臣吕省、郤芮的意见,厚礼贿赂秦国,答应割让晋河东之地予秦。
于是秦穆公拥立夷吾为君,即晋惠公。
这就是文中所言“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君”即秦穆公,“晋君”即晋惠公,“赐”则指“秦立晋君”之事。
2、惠公背约(前650)
鲁僖公十年;晋惠公元年;秦穆公十年
《烛之武退秦师》:“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朝济而夕设版”是夸张说法。
秦穆公有恩于晋,晋惠公背盟毁约。
“焦(今河南三门峡市西)、瑕(今山西芮城县南一据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其时为晋河东之地。
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郑赴秦国,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许为由食言。
这就是文中“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指秦穆公,“许君焦、瑕”则指公元前651年夷吾答应予秦河东之地一事。
秦晋两国之间的关系从此出现了裂痕。
3、重耳过郑(前637)
鲁僖公二十三年;郑文公三十六年;晋惠公十四年
《烛之武退秦师》指出,晋围郑理由之一为郑“无礼于晋”。
此指晋公子重耳亡命过郑,郑文公不纳之事。
晋献公晚年,宠爱骊姬,为立骊姬的儿子奚齐做太子,废杀了太子申生,又把另外两个儿子重耳和夷吾逼到国外。
晋文公重耳开始了流亡在外19年的生活,这一年,晋公子重耳在齐国居五年后,离开齐国。
经曹、宋路过郑国。
郑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不礼。
在秦国军队的护送下,于公元前636年回晋国当了国君,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
当时,他已经62岁了。
这就是课文中“以其无礼于晋”一事。
4、重耳主晋(前636)
鲁僖公二十四年;晋文公元年;秦穆公二十四年
《烛之武退秦师》:“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指秦穆公,“此”指重耳入主晋国事。
此句言重耳主晋全赖秦穆公之力。
是年,晋怀公(晋惠公之子,重耳之侄)主政,不得人心。
秦穆公发兵助重耳回到绛(晋国都),重耳结束了十九年的流亡生活,登上王位,是为晋文公。
这就是课文中所说的“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指秦穆公,“此”指重耳入主晋国一事。
5、郑、楚结盟(前632)
鲁僖公二十八年;郑文公四十一年;楚成王四十年;晋文公五年
《烛之武退秦师》指出,晋围郑理由之二,为郑“贰于楚”。
此指晋楚城濮之战时,郑为楚之盟国。
是年四月,晋楚争霸中原。
晋师退避三舍,至于城濮(今山东鄄城东南),晋楚大战,楚师败绩。
晋文公尊周攘夷,成为春秋霸主之一。
郑国处四战之地,无险可据。
“自晋文公之过无礼,故背晋助楚”《史记·郑世家》)。
其时,“郑伯如楚至其师”。
“致其师者,致其郑国之师,许以佐楚也。
战时虽无郑师,要心本佐楚”(孔颖达《左传正义》)。
楚败,郑惧,使人请和。
五月,晋侯、郑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阳西)。
晋文公受周天子册命与四方诸侯盟于践上(在衡雍之西),晋文公为盟主。
郑参与践上之盟,然晋、郑间隔阂并未消除。
两年后晋围郑之事,实为城濮之战余波。
6、秦晋围郑(前630)
鲁僖公三十年;秦穆公三十年;晋文公七年;郑文公四十三年
《烛之武退秦师》记秦晋围郑及秦国撤兵经过。
秦因与晋之同盟关系,同时图谋向东方发展,故参与围郑。
郑与秦无直接利害冲突,且晋势盛对秦形成潜在威胁,故郑大夫烛之武能拆散秦晋联盟,
说退秦师。
晋郑关系就完全不同。
是年春,晋伐郑边鄙,试郑可攻与否。
九月,“晋文公与秦穆公共围郑,讨其助楚攻晋者,及文公过时之无礼也”(《史记·郑世家》)。
晋围郑的直接目的是羞辱郑文公,得主杀重耳之晋臣叔瞻。
秦撤军后,晋对郑之威胁并未解除。
郑庶子子兰在晋,事晋文公甚谨,斯时,从晋文公围郑,以求入郑为太子。
晋提出结盟两项条件后,“郑文公恐。
不敢谓叔瞻言。
瞻闻,言于郑君日:‘臣谓君,君不听臣,晋卒为患。
然晋所以围郑,以瞻,瞻死而赦郑国,瞻之愿也。
’乃自杀”(《史记·郑世家》)。
郑文公以叔瞻之尸与晋,且许晋立子兰为太子,晋兵方罢去。
三年后,郑文公卒,子兰立,是为郑穆公,晋郑关系彻底缓解。
7、秦晋交兵(前627)
鲁僖公三十三年;秦穆公三十三年;晋襄公元年;郑穆公元年
秦晋围郑后三年,晋文公卒,秦晋矛盾终于爆发。
秦穆公以孟明等三帅远征郑。
晋以“不丧吾丧”(文公之丧)、“伐吾同姓”(秦灭滑国)为由,出晋师,击秦师于崤,俘孟明等三帅,秦片马只轮无返。
其后,秦晋数战,互有胜负。
秦穆公三十六年(前624),孟明率师济河焚舟,取晋王宫(今山西闻喜西),渡茅津至崤,埋秦军尸骨而还。
秦穆公开地千里,益国十二,成春秋一代霸主。
《烛之武退秦师》所记秦晋围郑之事,是晋楚城濮之战的余波,也是秦晋争霸之战的前奏,处于四战之地善于在大国夹缝中生存的郑国,至战国中为韩所灭(前375)。
【春秋战国时期“士”】
士,先秦时最低等级的贵族
我今天要讲的,是先秦时期的“士”。
“士”是什么?简单地说,“士”是先秦时最低一等的贵族。
先秦有三个阶级,贵族、平民、奴隶。
贵族当中又分四等,天子、诸侯、大夫、士。
秦汉以后,原来的贵族变成平民。
平民分四等,即士、农、工、商,第一等是士人,第二等是农人,第三等是工人,第四等是商人,商人的地位最低。
所以“士”是这样一个阶层,原来是最低等的贵族,后来则沦为最高一等的平民。
士是很有风骨,有精神的。
孟尝君养士三千,每天都在其家中吃饭,其中的一个士被安排在角落里,因为没有灯,看不见自己吃的东西,他误以为自己吃的肯定没有其他的士吃得好,这是有意让他看不清楚。
于是他站起来宣布绝食表示抗议。
孟尝君端着自己的盘子走过去说,这是我吃的。
这个士一看孟尝君吃的跟自己的一模一样,并没有歧视自己,于是谢罪自杀了。
所以先秦的贵族就是这样的,有风骨,有精神,所谓“士可杀不可辱”,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意思就是刑法不能加在大夫身上,士这些贵族一旦发现自己错了就自裁,他们不会选择受审、上刑场,士认为上刑场是受到了侮辱。
所以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
也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士有自由的身份,独立的人格,因此更能够自由地思考问题。
诸侯以国为己任,大夫以家为己任,士因为不是哪一个国家的,而是天下的,所以胸怀天下,以天下为己任。
以天下为己任,这是士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
所以士可以周游列国,包括孔子。
孔子的爱国主义表现在一个小细节上,当他离开其他国家时并无留恋,可当他离开鲁国时,“一步三回头”。
所以,士是胸怀天下的人,是对自己负责的人,是有风骨的人。
唯其如此,在他们中间才能产生出最优秀的思想家,那就是先秦诸子。
先秦诸子是中国文化史上最优秀的思想家,诞生先秦诸子的春秋战国是我们民族思想文化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
至于他们留下什么遗产,诸位如果有兴趣,介绍你们读两本书,一本是我写的《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第二本也是我写的《我山之石》。
《我山之石》更为简洁,明快,《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更为翔实,想吃快餐的读《我山之石》,想做学问的读《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节选自《易中天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