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方医学的特点(一)

合集下载

汉方医学的特点(二)

汉方医学的特点(二)
肤 、 缔 组 织 、 肉及 器 官 来 判 别 ) 肉 刺 激 , 同 时 检 测 各 穴 出 现 热 感 的 时 间 结 肌 I / L
的 硬 度 ,以 便 准 确 评 价 体 表 及 结 缔 组 差 ,对 于 出现 左 右 时 间 差 的 井 穴 所 相
织 是 否 有 紧 张 、 僵 硬 、 结 节 等 明 显 变 应 的 膀 胱 经 背 部 俞 穴 刺 入 皮 内针 , 并
日本 的 针 灸 按 摩 分 为 几种 不 同的 资格 ,具 有针
0世 纪 2 0年 代 首 京 智 兴 于 2
针 灸 专 用 艾 05克 做 成 直 .
径 18厘 米 的 球 形 , 当 使 .
灸 、 摩 师 资格 者 , 可做 按 既 针 灸 , 又 可 做 按 摩 ;有 温 灸 、 摩 师 资 格 者 , 做 温 按 可 灸、 摩 , 不 能做 针 刺 ; 按 但 有 按 摩 师 资格 者 ,只 可做 指 压 按 摩 , 能做 针 和 灸 。 不
省 组 织 了 对 2 0个 非 处 方 汉 方 制 1
剂 的 修 -' - 。修 -" 目标 为 : h_ ̄ T h的 根
据 现 代 社 会 的 疾 病 谱 , 用 循 证 医 采
学 ( B ) 方 法 , 非 处 方 汉 方 E M 的 对
制 剂 的 药效 评 价 方 法 和 安 全 性 标
汁 点 在 穴 位 处 , O分 钟 左 右 结 束 治 为 主 , 称 为 “ 粒 汉 方 ” 1 也 颗 。日 本 汉 方 的 用 药 剂 量 比较 小 , 大 概 是 中 国 相 同 处 在 针 灸 原 理 和 新 技 术 开 发 研 究 方 方 剂 量 的 4 %或 5 %。 比 如 小 柴 胡 汤 0 0

临床应用汉方解说

临床应用汉方解说

临床应用汉方解说临床应用汉方主要指的是将中医药理论和经验应用于临床实践中,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汉方药物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应用方式,下面将从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常见的临床应用方案以及一些具体的临床应用案例等方面进行解说。

首先,临床应用汉方的基本原则有三个:个体化治疗、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个体化治疗是指针对每个人的具体体质、病情和病因等因素进行治疗,避免一刀切的做法。

整体观念是指将人体看作一个整体,强调身心的统一,不仅关注症状的缓解,还注重身体的整体调理和疾病的根本治疗。

辨证论治是指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症状,通过辨别病因病机来进行治疗,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在临床应用汉方的过程中,医生常常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具体的临床应用方案。

例如,对于感冒引起的咳嗽症状,可以使用方剂《川贝炖梨汤》进行治疗。

这个方剂的主要成分是川贝母和梨子,川贝母能够润肺止嗽,梨子则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通过运用这个方剂,可以达到祛痰止咳的目的。

又如对于失眠、心悸等症状,可以运用方剂《安神补脑汤》进行治疗,该方剂的主要成分是黄精、酸枣仁、远志等,具有养心安神的作用,通过调理神经系统,改善睡眠质量。

此外,临床应用汉方时,还可以通过针灸、推拿、艾灸等辅助疗法来增强疗效。

例如,对于颈肩痛、腰腿痛等症状,可以通过针灸和推拿来进行治疗。

针灸是利用针刺特定的穴位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推拿则是通过按摩和揉捏等手法,来改善血液循环和缓解疼痛。

艾灸则是运用艾条燃烧产生的热力来刺激特定的穴位,以达到温通经络、调理气血的目的。

最后,临床应用汉方的案例非常丰富,下面以一个具体案例来说明。

患者李女士,年龄45岁,最近出现月经不调、情绪烦躁、腰酸腿软等症状。

经过中医辨证施治,医生得知李女士是属于肾阴虚型,建议她服用《六味地黄丸》来进行调理。

该方剂的主要成分是熟地黄、山药、山茱萸等,具有滋阴补肾的作用。

经过一个月的治疗,李女士的症状得到了明显缓解,月经也逐渐恢复正常。

论日本汉方一贯堂医学的学术特点及现代意义详解

论日本汉方一贯堂医学的学术特点及现代意义详解

论日本汉方一贯堂医学的学术特点及现代意义作者:潘桂娟论日本汉方一贯堂医学的学术特点及现代意义作者:潘桂娟日本汉方一贯堂医学,是日本近代后世方派汉医森道伯(1867~1931年)积数十年临床体会,于晚年创立的独特诊疗体系。

其主要理论,诊治规律及治疗经验,经森道伯的门生矢数格的系统整理与归纳,以《汉方一贯堂医学》一书的出版而为世人所尽知。

它不仅在日本现代汉医界具有一定的影响,而且受到了一些现代医学专家的高度重视。

笔者在研究日本汉方医学学术发展史的过程,深感一贯堂医学诊疗体系,对于促进中医药学术研究,特别是对于开展现代难治病的预防。

诊断与治疗,也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故在此就一贯堂医学的学术特点及其现代意义,作一扼要论述:(一)一贯堂医学的学术特点一贯堂医学的主要学术特点,是十分重视体质与疾病、健康的关系,它将人的体质分为三大证,即瘀血证体质、脏毒证体质和解毒证体质,认为这3种不同体质的患者,在临床上有不同的表现,可继发多种不同的疾病;在治疗上,应根据不同的体质,分别以通导散、防风通圣散、柴胡清肝散、荆芥连翘汤、龙胆泻肝汤进行施治,以达到改善体质、治疗疾病的目的。

现就此三种体质的诊治规律,分述如下:1,瘀血证体质的诊治一贯堂医学中的瘀血证体质,是指平素腹腔中有瘀血蓄积者所特有的体质。

这种瘀血的存在是诱发某些疾病的潜在因素,由于妇女的多种疾病与瘀血密切相关,故这种体质多见于妇女。

这种体质的患者形体多肥胖,颜面发红,指甲多呈红色或暗红色;脉象多细而实。

腹诊时,多可触及到两侧腹直肌强烈拘挛、且以右侧及上腹部明显,亦有仅见腹部膨满者,其常见症状有头痛、头重、眩晕、上逆、耳鸣、肩凝、动悸、便秘等。

这种体质的人易患脑溢血、半身不遂、动脉硬化、肝病、痔疾、神经性疾患、泌尿生殖器疾患、阑尾炎、心脏病等。

一贯堂医学以通导散作为调治瘀血证体质的主方。

通导散源于我国明代龚廷贤所著《万病回春》,龚氏以此方治疗跌扑损伤,淤血凝滞所致二便不通、肚腹胀满、上攻心胸、闷乱至死者。

?日本的汉方医院(中医诊所)原来是这样的,你绝对想不到!

?日本的汉方医院(中医诊所)原来是这样的,你绝对想不到!

日本的汉方医院(中医诊所)原来是这样的,你绝对想不到!汉方,在日本是中医的别称。

在台湾地区及海外多称中医为汉方。

也算是在日本发展起来的日本化了的中国传统医学,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独自的体系。

前一段时间笔者参加了几次日本汉方相关的健康讲座后,于是乎日本汉方引起了笔者的兴趣,因此在一位从事30多年汉方医疗的日本朋友介绍下,拜访了东京学艺大学附近的一家知名汉方中医诊所,可能是我来的时间正好是中午午休的时刻,这里显得特别安静,在前台服务员引笔者进去后,首先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这里不像是一家中医诊所,空气中没有中草药的味道,远处的沙发上还有几只熊娃娃,让人感觉特别亲切、温馨。

天井先生在稍等片刻之后,见到了笔者当天要拜访的这家诊所所长天井先生(在日本,先生是对医生、教师等职业的尊称),在与天井先生的交谈中了解到,天井先生是日本中医学会的会员,毕业于日本福井医科大学,早年曾在上海中医药大学岳阳医院学习过,对于内科和皮肤科的疑难病有其独特的治疗方法。

据她介绍,在日本很多汉方医疗诊所是不适用于国民健康保险的,但是在这里在一些范围内,是适用国民健康保险的。

这里不仅有日本的中医师还有会中文的中医生,给很多求医的日本人及在华人就诊提供很大的方便。

日本汉方与中医属于同根同源。

汉方是在秦汉时期传入日本。

明治维新后,日本全面引进西方医学体系,从根本上排斥汉方医学,导致其几乎灭绝。

在上世纪70年代以来,以老年疾病为主的疑难病症越来越多,西医对此束手无策,且西药对人体副作用大,价格昂贵,因而汉方医药又逐渐兴起。

汉方在人体滋补与健康成长方面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在日本,许多家庭主妇及老人经常收看电视汉方讲座,还参加各种各样的汉方讲习班,学习使用药草治疗常见病及如何增加免疫、预防疾病。

1976年,日本厚生劳动省确定了汉方药医疗保险适用制度,即批准可以使用中国《伤寒杂病论》中的210个古方汉方生产汉方药,汉方药产业随之得到迅猛发展。

日本汉方界普遍认为:汉方对什么病以及对病的哪方面有好的治疗作用等,绝不是现在实验室、研究所能回答的,必须在临床运用中来认识。

矢数道明《汉方外用药的特质及其应用》精品文档11页

矢数道明《汉方外用药的特质及其应用》精品文档11页

矢数道明《汉方外用药的特质及其应用》1.绪言紫云膏是在汉方外用药之中,似为日常最频用的一种。

直截了当的表现紫云膏的药效者,有大邑重行的一首诗:紫云吐色抱灵奇,特意缓和润燥肌。

清热已试糜烂疮,一时剧痛疕亦和。

由此可知,紫云膏有润燥、缓和、消炎、止血、镇痛、杀菌、强壮、促进肉芽的形成,防止及去除伤臭等,广泛的作用。

我从来收集使用紫云膏而获得卓效的症例,从汇集该处方的起源、制法、应用目标、方意、药理、治验等,滋拟就汉方的外用药,加以探讨。

2.紫云膏的出典与制法紫云膏是将记载于中国明代的万历丁巳(一六一七)年,陈实功所著《外科正宗》白秃疮(白癣)门的润肌膏,加以取舍,而有春林轩华冈青洲,予以研究改进而传下来的的名方。

亦即似以《外科正宗·白秃门》所记载的“治秃疮,干枯,白斑,作痒,脱发。

用麻油四两,当归五钱,紫草一钱,同熬药枯,滤清,将油再熬,加黄蜡五钱,化尽倾入碗内顿冷,搽擦自愈”,为其渊源。

青州把它加豚脂,将主治条文改为“润肌,平肉,治疮疤色变者”。

“紫云膏,润肌膏是也。

号春林轩紫膏。

香油四十钱,当归五钱,紫根四钱,一作五钱,蜜蜡(黄蜡)十钱,一作五钱,豚脂一钱。

右五味,先煮香油,入当归,次下豚脂,煮后入紫根,见无沫而下,溶化后下火也”,由此可知,是以正宗的润肌膏为基础,而加豚脂,并将治法加以改进,没有言及入黄蜡的时机。

家猪油(豚油),在西班牙语称manteiga,西班牙语称为manteica,和译为万贞鹿。

浅田宗伯在《勿误方函》明记:“紫云膏,一名润肌膏,润剂,平肉,创痕色变者,贴之常复”,“香油四十钱,当归五钱,紫根四钱半或十钱,黄蜡十钱,家猪油一样,右五味,先煮香油,次下当归、猪油,以当归色焦枯为度,稍加火,使二三沸,速下火,滤净,以变为紫色鲜明为佳。

”事后制剂者,似乎累加研究改进,而经过许多变迁,但在《汉方诊疗医典之实际》(大冢、木村、矢数共著),是采录昭和初年,木村长久氏的经验法。

论日本汉方一贯堂医学的学术特点及现代意义

论日本汉方一贯堂医学的学术特点及现代意义

论日本汉方一贯堂医学的学术特点及现代意义作者:潘桂娟论日本汉方一贯堂医学的学术特点及现代意义作者:潘桂娟日本汉方一贯堂医学,是日本近代后世方派汉医森道伯(1867~1931年)积数十年临床体会,于晚年创立的独特诊疗体系。

其主要理论,诊治规律及治疗经验,经森道伯的门生矢数格的系统整理与归纳,以《汉方一贯堂医学》一书的出版而为世人所尽知。

它不仅在日本现代汉医界具有一定的影响,而且受到了一些现代医学专家的高度重视。

笔者在研究日本汉方医学学术发展史的过程,深感一贯堂医学诊疗体系,对于促进中医药学术研究,特别是对于开展现代难治病的预防。

诊断与治疗,也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故在此就一贯堂医学的学术特点及其现代意义,作一扼要论述:(一)一贯堂医学的学术特点一贯堂医学的主要学术特点,是十分重视体质与疾病、健康的关系,它将人的体质分为三大证,即瘀血证体质、脏毒证体质和解毒证体质,认为这3种不同体质的患者,在临床上有不同的表现,可继发多种不同的疾病;在治疗上,应根据不同的体质,分别以通导散、防风通圣散、柴胡清肝散、荆芥连翘汤、龙胆泻肝汤进行施治,以达到改善体质、治疗疾病的目的。

现就此三种体质的诊治规律,分述如下:1,瘀血证体质的诊治一贯堂医学中的瘀血证体质,是指平素腹腔中有瘀血蓄积者所特有的体质。

这种瘀血的存在是诱发某些疾病的潜在因素,由于妇女的多种疾病与瘀血密切相关,故这种体质多见于妇女。

这种体质的患者形体多肥胖,颜面发红,指甲多呈红色或暗红色;脉象多细而实。

腹诊时,多可触及到两侧腹直肌强烈拘挛、且以右侧及上腹部明显,亦有仅见腹部膨满者,其常见症状有头痛、头重、眩晕、上逆、耳鸣、肩凝、动悸、便秘等。

这种体质的人易患脑溢血、半身不遂、动脉硬化、肝病、痔疾、神经性疾患、泌尿生殖器疾患、阑尾炎、心脏病等。

一贯堂医学以通导散作为调治瘀血证体质的主方。

通导散源于我国明代龚廷贤所著《万病回春》,龚氏以此方治疗跌扑损伤,淤血凝滞所致二便不通、肚腹胀满、上攻心胸、闷乱至死者。

临床应用汉方解说

临床应用汉方解说

临床应用汉方解说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汉方医学简介
2.汉方在临床应用中的优势
3.汉方解说的实际应用案例
4.汉方解说的注意事项
5.结论:汉方解说在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
正文
一、汉方医学简介
汉方医学,又称中医药学,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数千年的历史。

汉方医学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理论为基础,运用中草药、针灸等方法治疗疾病。

汉方医学注重个体差异,强调治疗的整体性和调和性,具有独特的治疗理念和方法。

二、汉方在临床应用中的优势
1.疗效显著:汉方医学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许多汉方具有显著的疗效,如治疗感冒、消化不良、高血压等疾病。

2.副作用小:相较于化学药物,汉方药物多为天然植物,副作用较小,更适合长期服用。

3.治疗与调理相结合:汉方医学强调治疗的整体性和调和性,不仅能治疗疾病,还能调整人体的生理机能,提高免疫力。

三、汉方解说的实际应用案例
例如,对于高血压患者,汉方可以根据患者的体质、症状等进行辨证论治,选用如柴胡汤、苓桂术甘汤等具有降压作用的方剂,从而有效地降
低血压。

四、汉方解说的注意事项
1.汉方解说需遵循辨证论治原则,因人而异,不能盲目地套用方剂。

2.在使用汉方时,要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避免产生不良反应。

3.对于重症、急症患者,汉方医学可能无法满足治疗的需要,应根据病情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

五、结论:汉方解说在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汉方解说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

在现代医学日益发展的今天,汉方医学依然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价值。

临床应用汉方处方解说方剂

临床应用汉方处方解说方剂

临床应用汉方处方解说方剂汉方药物作为中国传统药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临床应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汉方药物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认可。

本文将对临床应用汉方处方进行解说,并重点介绍其中的方剂。

一、汉方处方的基本特点汉方处方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其基本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以整体观念为核心:汉方药物的配伍原则强调整体观念,强调平衡调节机体整体,而不是简单治疗某一症状或疾病。

2. 辨证施治:汉方处方的组方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重视辨证施治,以体现个体化治疗的原则。

3. 多味结合:汉方组方常常采用多味结合的方式,以达到协同增效的目的。

4. 通用性强:汉方处方常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具有较广泛的适应症。

二、方剂的分类汉方处方中的方剂可根据其应用领域和药性特点进行分类。

常见的汉方方剂包括以下几类:1. 补益类:如四君子汤、六君子汤等,用于气血不足、脏腑虚弱等证候。

2. 理气类:如柴胡疏肝散、犀角贝母汤等,用于肝气郁结、气滞血瘀等证候。

3. 温里类:如四逆汤、理中丸等,用于寒症、寒滞证候。

4. 清热类:如清热解毒汤、白虎汤等,用于热证、毒邪证等。

5. 补泻类:如补中益气汤、大承气汤等,用于治疗脾胃虚弱、便秘等症状。

6. 消食类:如陈香胶黄丸、保和丸等,用于治疗消化不良、食积证等。

三、方剂的临床应用汉方处方中的方剂在临床应用中广泛用于各类疾病的治疗。

在具体应用过程中,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剂以及剂量,严格掌握使用方法。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方剂临床应用情况:1. 四君子汤:主治体弱、面色萎黄、肢冷无力、苔薄淡白等证候。

2. 柴胡疏肝散:主治胸胁胀满、口苦咽干、情志不畅、舌质发胖等证候。

3. 四逆汤:主治肢冷厥逆、脉虚无力、恶寒喜温、汗出不解等证候。

4. 清热解毒汤:主治高热、口渴喜冷、舌质红、脉浮数等证候。

5. 补中益气汤:主治脘腹胀满、四肢乏力、苔白腻、气短懒言等证候。

通过以上介绍,可以看出汉方处方中的方剂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地位,并且应用范围广泛。

中医临床应用汉方

中医临床应用汉方

中医临床应用汉方汉方药物是中医药治疗疾病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在中医临床实践中,汉方药物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疗效。

本文将介绍中医临床应用汉方药物的相关知识,包括汉方药物的特点、临床应用范围、剂型分类等内容。

一、汉方药物的特点汉方药物是中医药传统药物的一种,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以天然药材为主:汉方药物主要由中草药熬制而成,天然药材来源广泛,疗效安全可靠。

2. 个性化调配:中医药讲究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和体质状态进行个性化调配。

3. 药物组方:汉方药物多以复方剂型出现,通过多味药物组合的方式,发挥协同作用,增强疗效。

4. 辩证施治:中医药治疗强调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证候类型选择相应的汉方药物治疗。

二、中医临床应用汉方药物的范围中医药汉方药物在临床应用范围广泛,可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和症状,包括但不限于:1. 感冒发热:常用的汉方药物有葛根汤、麻黄汤等,具有解表散寒、清热解毒的功效。

2. 肠胃不适:常用的汉方药物有保和丸、四君子汤等,具有健脾胃、理气和胃的作用。

3. 皮肤疾病:常用的汉方药物有逍遥散、连翘等,具有清热燥湿、解毒消肿的功效。

4. 妇科疾病:常用的汉方药物有调经安胎丸、燕窝丸等,具有调理经血、滋养生殖的作用。

5. 神经系统疾病:常用的汉方药物有安神补脑丸、天王补心丸等,具有安神、补脑的功效。

三、汉方药物的剂型分类汉方药物有多种剂型,主要包括颗粒剂、丸剂、散剂、膏剂、片剂等,不同的剂型适用于不同的病情和患者情况。

其中:1. 颗粒剂:适合口服,服用方便,易于调剂,被患者广泛接受。

2. 丸剂:包括水丸、蜜丸、散丸等,用途广泛,疗效稳定。

3. 散剂:多用于外用药物,具有清热、祛风、消肿等作用。

4. 膏剂:多用于外治药物,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功效。

5. 片剂:现代汉方药物常采用片剂制剂,便于患者服用和储存。

通过以上介绍,我们可以看到中医临床应用汉方药物的重要性和优势,汉方药物在中医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患者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手段和保健保健方法。

《汉方入门讲座》心得体会

《汉方入门讲座》心得体会

近日,我有幸参加了一场关于汉方的入门讲座,聆听了专家对汉方医学的深入讲解。

通过这次讲座,我对汉方医学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讲座让我认识到汉方医学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汉方医学起源于我国古代,经过数千年的传承与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医学体系。

从《黄帝内经》到《伤寒论》、《金匮要略》,再到后世诸多医学著作,汉方医学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方法。

其次,讲座让我了解到汉方医学的基本原理。

汉方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疾病的发生与人体内外环境的平衡失调有关。

因此,治疗疾病的关键在于调整人体阴阳平衡,使之恢复健康。

汉方医学强调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在讲座中,专家详细介绍了汉方医学的常用药物和治疗方法。

汉方药物以天然植物、动物、矿物为主,注重药效温和、副作用小。

治疗方法包括中药、针灸、推拿、食疗等,具有独特的疗效。

例如,中药方剂“桂枝汤”具有解表散寒、调和营卫的功效,适用于感冒、发热等症状。

此外,讲座还让我了解到汉方医学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汉方医学的研究逐渐深入,许多汉方药物和治疗方法被应用于临床实践,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例如,汉方药物“银杏叶提取物”具有改善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

在讲座过程中,专家还分享了一些汉方医学的实用技巧。

例如,如何根据患者的体质选择合适的药物,如何运用汉方药物进行食疗等。

这些技巧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使我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运用汉方医学知识。

通过这次讲座,我深刻体会到汉方医学的魅力和独特之处。

以下是我的一些体会:1. 汉方医学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

学习和传承汉方医学,有助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2. 汉方医学注重整体观念,强调辨证施治,具有独特的诊疗方法。

在现代社会,汉方医学仍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3. 汉方医学与现代医学相结合,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汉方选用医典 pdf

汉方选用医典 pdf

汉方选用医典 pdf引言:汉方药是中国传统药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医典pdf是一种重要的参考资料,它包含了丰富的汉方选用信息。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出发,详细阐述汉方选用医典pdf的重要性和应用。

正文:1. 汉方选用医典pdf的背景1.1 汉方药物的特点汉方药物是以天然草药为主要原料,具有独特的药理作用和治疗效果。

其与西药不同,汉方药物的组方和选用依赖于丰富的经验和研究。

因此,汉方选用医典pdf成为了汉方医生和研究者的重要参考资料。

1.2 医典pdf的功能医典pdf是一种电子化的参考资料,它包含了大量的汉方选用信息,如药物的功效、适应症、用法用量等。

医典pdf的出现使得汉方选用信息更加便捷和全面,为汉方药物的临床应用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2. 汉方选用医典pdf的重要性2.1 丰富的内容医典pdf中包含了大量的汉方选用信息,涵盖了各种疾病的治疗方案和药物组方。

这些信息通过经验总结和临床实践得出,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和参考价值。

医典pdf的丰富内容使得医生和研究者能够更好地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2.2 精确的数据医典pdf中的汉方选用信息都是经过严格的研究和验证得出的,具有很高的准确性。

这些数据可以帮助医生和研究者更好地了解药物的特点和作用,从而更好地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2.3 便捷的使用医典pdf的电子化形式使得其使用更加便捷,医生和研究者可以通过电子设备随时随地查阅。

这种便捷性使得医生在临床实践中能够更快速地获取需要的信息,提高了工作效率。

3. 汉方选用医典pdf的应用3.1 临床治疗医典pdf中的汉方选用信息可以帮助医生在临床治疗中选择合适的药物和组方,提高治疗效果。

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病理特点,参考医典pdf中的信息进行合理的选择。

3.2 科学研究医典pdf中的汉方选用信息对于科学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研究者可以通过查阅医典pdf中的数据,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和适应症,为科学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临床应用汉方解说

临床应用汉方解说

临床应用汉方解说摘要:1.汉方医学的概述2.汉方在临床应用的优势3.常见汉方药物的解读4.汉方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与应用5.汉方医学的未来发展正文:【汉方医学的概述】汉方医学,又称中医药学,是我国传统的医学体系之一,拥有数千年的历史。

汉方医学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理论为基础,运用中草药、针灸等方法治疗疾病。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汉方医学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汉方在临床应用的优势】汉方在临床应用中具有多重优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整体观念:汉方医学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脏腑、经络、气血等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因此,在治疗疾病时,汉方医学注重调整人体的整体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个性化治疗:汉方医学注重个体差异,强调因人而异、因病而异的治疗方法。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体质、病程、病情等,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使治疗效果更加显著。

3.副作用小:汉方药物多为天然植物,其副作用相对较小。

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汉方医学积累了丰富的药物知识和用药经验,使药物的副作用得到有效控制。

【常见汉方药物的解读】汉方药物种类繁多,以下对几种常见的汉方药物进行解读:1.当归:具有补血、活血、止痛、润燥等功效,常用于治疗血虚、血瘀等病症。

2.黄芪:具有益气、固表、扶正等功效,常用于治疗气虚、免疫力低下等病症。

3.枸杞:具有滋阴、补肾、明目等功效,常用于治疗肾虚、目赤肿痛等病症。

4.人参:具有大补元气、复脉回阳等功效,常用于治疗气血两虚、虚劳咳喘等病症。

【汉方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与应用】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汉方医学逐渐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并在许多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例如,在抗击新冠疫情过程中,我国推出了“清肺排毒汤”等中药方剂,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此外,汉方医学在肿瘤、免疫性疾病等领域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汉方医学的未来发展】汉方医学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汉方诊疗讲座心得体会

汉方诊疗讲座心得体会

近年来,我国中医药事业蓬勃发展,汉方诊疗作为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近期,我有幸参加了一场关于汉方诊疗的讲座,通过聆听专家的讲解,我对汉方诊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汉方诊疗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汉方医学起源于我国古代,历经数千年的传承与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诊疗体系。

此次讲座中,专家详细介绍了汉方医学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其在我国医学史上的地位。

通过学习,我深刻认识到汉方医学的博大精深,为我国医学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其次,汉方诊疗注重整体观念。

在讲座中,专家强调汉方诊疗强调的是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疾病的发生与人体内外环境密切相关。

因此,在诊疗过程中,要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体质、生活习惯等,全面分析病因,从而制定出合理的治疗方案。

这种整体观念使我认识到,作为一名医务人员,要关注患者的整体健康,不能仅仅局限于疾病本身。

再次,汉方诊疗注重辨证论治。

讲座中,专家详细阐述了辨证论治的原理和方法。

辨证论治是汉方诊疗的核心,通过对患者病情的全面分析,找出病因、病机,从而确定治疗方案。

这种诊疗方式既注重局部治疗,又强调整体调理,使我认识到中医诊疗的独特之处。

此外,汉方诊疗在临床应用中具有显著优势。

讲座中,专家列举了多个典型案例,展示了汉方诊疗在治疗各种疾病中的疗效。

这些案例使我深刻体会到,汉方诊疗在治疗某些现代医学难以治愈的疾病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最后,讲座让我认识到,作为一名中医从业者,要不断学习、传承和发扬汉方诊疗的精髓。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总之,此次汉方诊疗讲座让我受益匪浅。

通过学习,我对汉方诊疗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更加坚定了传承和发扬中医药事业的信念。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不断努力,为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日本汉方医学治疗失眠症总结

日本汉方医学治疗失眠症总结

日本汉方医学源于中国的中医学,但由于历史文化的差异,中医学在日本发展成为汉方医学,与中医的基础理论和治疗方法都有一定的差异。

其有两点是非常显著的,一是日本汉方医学讲究的汤证论,即一定的固定方药适用于特定的腹证和症状;第二点是日本汉方医学用药量普遍较小,而且多为成药散剂。

在失眠的治疗上,其分类也与中医不同。

日本汉方医学把不眠症看作是病态,而把失眠症却认为是半健康症状。

现将其治疗分述如下。

一、不眠症的治疗①黄连解毒汤(黄连、黄柏、黄芩、栀子)、三黄泻心汤(大黄、黄芩、黄连):用于面色好,有上火现象,情绪容易亢奋的失眠患者。

高血压、更年期障碍等疾病,伴有失眠者,可应用本方。

②温胆汤(半夏、茯苓、陈皮、竹茹、枳实、甘草、生姜):本方常应用于大病后失眠者;连续不休息地工作,以致疲劳,神经过敏,稍微受惊即失眠者;有气郁症状,神经非极度疲劳而不得安眠者。

③甘草泻心汤(半夏、黄芩、干姜、人参、甘草、大枣、黄连):本方用于失眠症的目标是:心下痞硬,腹中雷鸣,下利等。

④加味归脾汤(柴胡、山栀、人参、白术、茯苓、酸枣仁、龙眼肉、黄芪、当归、远志、甘草、木香、大枣、干生姜):本方用于有贫血、健忘、动悸、神经过敏的失眠患者,不是只限于老人用,凡胃肠虚弱、面色不好、腹诊脉诊均无力、情绪低沉的失眠患者,均可应用。

⑤竹茹温胆汤(温胆汤中加竹茹):用于咳嗽、痰多的失眠者。

例如肺炎热退后,咳痰多而失眠,即可用之。

⑥酸枣仁汤(酸枣仁、茯苓、知母、川芎、甘草):本方可用于心身疲劳而失眠者。

慢性病患者、老年人、体虚者,夜间失眠用此方效果较好。

⑦清心莲子饮(莲肉、麦门冬、茯苓、车前子、黄芩、人参、黄芪、地骨皮、甘草)、猪苓汤(茯苓、猪苓、泽泻、滑石、阿胶):用于胃肠不太健康人的失眠。

或用于有梦遗、失精、尿道不畅、小便淋沥等现象的失眠患者。

⑧三物黄芩汤(黄芩、苦参、干地黄):本方用于入夜上床,手足心即发热,伴有心烦的失眠患者。

用方指征是:手足心烦热失眠。

姚君弘曰:汉方医学简介(二):治疗(上)

姚君弘曰:汉方医学简介(二):治疗(上)

姚君弘曰:汉方医学简介(二):治疗(上)原创姚君弘臓体均衡手法医学一、汉方药的效果汉方药多是植物药、矿物药、动物药,是通过煎煮、粉碎后口服;所以,汉方药一般要连续服用2周,特别是对一些慢性病的治疗则多需要连续服用2到4周。

但在连续服用期间会出现证和药不符的情况,此时要及时和汉方医相谈,不可认为汉方药没有明显的副作用就可长期的服用。

在开始服用汉方药时,有些人会出现某些身体不适的症状,如下利、呕吐、眩晕、头痛等一时性“恶化”的现象,称之为瞑眩证。

所谓瞑眩,是人体适应药物的正常的生理反应。

但是,也有些是因为辩证偏差、药不对证而引起的副作用。

容易出现副作用的部分植物药:值得注意的是暝眩与副作用很相似,但两者之间却有本质的不同,暝眩比副作用出现的早,一般在服用后1~2天出现,而副作用比暝眩的症状要剧烈和明显的多。

如:甘草配合其它汉方药大量长期服用时,会造成血压上升,或低钾血症、下利、食欲低下、发疹、眩晕等,就是服用甘草的副作用。

二、汉方医的治则汉方医的治则大致分为治标和治本两类。

(一)治标治标主要是旨在改善外感等急性病的病症为主的对症治疗,其治法体现了汉方医独特的治疗理论。

汉方医的治标包括了“汗、吐、下、和”四法。

1、汗法主治太阳期。

病情初起、病位较浅的病证,通过发汗促使病邪排出体外。

代表方剂是葛根汤、桂枝汤。

2、吐、下法其中,吐法主治阳明期,是病邪进一步深入体内的阳明期阶段,主要是通过呕吐的治疗方式促使病邪排出体外;下法,是病邪到达少阳期,主要是通过服用下利药物迫使患者集中排泻大便,促使病邪排出体外。

吐法与下法属于同一个治疗体系,其中下法的使用多于吐法。

代表方剂是大黄加桃仁承气汤、桂枝芍药大黄汤。

3、和法主要用于调整表层和深层不协调的病症,是将位于表层与深层的病邪进行调整、中和的治疗法则。

和法重在调整,以改善体内的环境。

代表方剂是半夏泻心汤、小柴胡汤。

汉方的治标与西医的对症治疗是不同的。

西医的对症治疗是抑制病症;汉方医的治标是对抗病症,使用与病因相反性质的药物,改变病因的性质,加速病邪排出体外。

汉方药与中药的差异_孙玉松

汉方药与中药的差异_孙玉松

临床药学研究汉方药与中药的差异孙玉松安徽省来安县家宁医院药剂科239200摘要该文通过对原植物培育上、科学研究上及药物生产上的比较,认为中药与汉方药确实存在一定的差距,不仅仅是技术上的差距,更是一种对待传统药物发展的态度及其行动上的差距,人为因素是造成差距的主要原因,中药现代化需吸取汉方药的经验,当务之急要从抓人才入手,着力培养医药人员的专业知识、创造精神和开放的国际意识。

关键词汉方药中药差异技术人为因素日本汉方是中国传统医学在日本文化影响下,通过实践和发展,增加相关内容,形成具有日本本土特色的传统医学。

而汉方药是在汉方理论指导下应用的药物,并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自的体系,是由数种生药组合而成,各药分量是遵古方所载,业已沿用数百乃至两千余年的传统方剂[1]。

从当前世界药物市场来看,中药及各国的草药或天然植物药在世界市场上占的比例为10%左右,然而在这10%草药或天然植物药中汉方药就占有约80%,但汉方药的生产原料75%是从中国进口。

日本一方面大量进口中国的原生药,另一方面发挥草药制剂工艺及营销手段的优势,采用/兼蓄并用,自成体系0的策略,不断扩大和占领世界植物药市场的份额。

汉方药和中药有何异同?为何市场占有比例如此悬殊?本文就此问题进行了如下探讨。

汉方药与中药的差异汉方药与中药常常被混为一谈,其实他俩的关系是同源异流,同根异枝。

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他们都是自然产物,主要原料均来源于天然植物,并以传统医药理论为基础,传统用药理论为依据[2];大部分药方源于古方,按古方配方配制。

但汉方药还是有别于中药,他们在某些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1基源或药用部位的差异汉方药是以生药入药,包括汉方药制剂也是以生药为原料进行工艺处理加工而成。

而中药则是以炮制品入药,制备中成药也是用炮制品。

汉方药与中药的基源或药用部位存在一些差异,主要表现在四方面[3],如表1表1汉方药与中药基源或药用部位的差异表现不同之处举例同名异物当归、黄连、川芎、厚朴、柴胡、木通、辛夷等同物异名枣、延胡索、薯蓣、白术、石虎、山桃、浙贝母、蒙古黄芪等一药多源与一药单源贝母、莪术、葛根、紫草、茵陈蒿等2原植物资源种类与品质的差异日本的药用植物资源紧缺,不能满足其汉方药的全部生产,其常用的222种生药中就有114种是国内没有的;汉方提取剂有21个方剂中共用了51种药用植物,据统计,其中33种药用植物从中国进口,其余18种中的10种也产于中国[4]。

临床应用汉方医学解说

临床应用汉方医学解说

临床应用汉方医学解说临床应用汉方医学解说汉方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它以中草药为主要治疗手段,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运行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疾病在临床中如何应用汉方医学进行治疗。

1. 感冒:感冒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主要表现为鼻塞、咳嗽、喉咙痛等症状。

在汉方医学中,感冒被归类为“风寒”或“风热”两种类型。

对于风寒型感冒,常用药物有葛根、防风、桂枝等,可以散寒解表;对于风热型感冒,常用药物有连翘、金银花、板蓝根等,可以清热解毒。

2. 高血压: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系统疾病,容易导致心脑血管意外。

在汉方医学中,高血压被归类为“肝阳上亢”或“肾阴不足”两种类型。

对于肝阳上亢型高血压,常用药物有天麻、龙骨、牡蛎等,可以平肝降压;对于肾阴不足型高血压,常用药物有山药、枸杞子、熟地黄等,可以滋阴降压。

3. 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慢性炎症性关节疾病,主要表现为关节肿胀、疼痛和活动受限。

在汉方医学中,风湿性关节炎被归类为“寒湿”或“湿热”两种类型。

对于寒湿型风湿性关节炎,常用药物有羌活、川芎、桂枝等,可以温经散寒;对于湿热型风湿性关节炎,常用药物有黄连、栀子、赤芍等,可以清热利湿。

4. 失眠: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问题,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浅、易醒等症状。

在汉方医学中,失眠被归类为“心火上炎”或“肝阳上亢”两种类型。

对于心火上炎型失眠,常用药物有酸枣仁、黄连、丹参等,可以清心安神;对于肝阳上亢型失眠,常用药物有天麻、龙骨、牡蛎等,可以平肝安神。

需要注意的是,汉方医学的治疗原则是个体化的,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

因此,在临床应用汉方医学时,需要由经验丰富的中医师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制定。

总之,汉方医学在临床应用中具有广泛的适应范围,并且在许多常见疾病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效果。

它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药物资源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有效而安全的治疗选择。

2024年汉方治疗青春期常见皮肤病的作用研究

2024年汉方治疗青春期常见皮肤病的作用研究

2024年汉方治疗青春期常见皮肤病的作用研究一、汉方治疗原理汉方治疗,源于中国传统医学,其核心在于运用中药配伍理论,结合个体差异与疾病特点,通过调理人体气血、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青春期皮肤病的治疗中,汉方药物通过清热解毒、养血润燥、祛风止痒等方式,能够有效改善皮肤症状,减少病情反复发作,同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汉方治疗注重整体观念,认为皮肤病的发生与人体内环境失衡、脏腑功能失调等因素密切相关。

因此,在治疗过程中,不仅针对皮肤表面症状进行治疗,更注重通过调理脏腑功能、改善人体内环境,从根本上解决皮肤病的问题。

二、青春期皮肤病概述青春期是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皮肤病高发期。

由于青春期体内激素分泌旺盛,皮脂腺分泌增加,加之学习压力大、生活作息不规律等因素,容易导致皮肤病的发生。

常见的青春期皮肤病包括痤疮、湿疹、荨麻疹等,这些疾病不仅影响患者的皮肤美观,还可能对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三、汉方治疗皮肤病种类汉方治疗在青春期皮肤病中的应用广泛,针对不同的皮肤病类型,有不同的治疗方法和药物选择。

痤疮:痤疮是青春期最常见的皮肤病之一,主要表现为面部粉刺、丘疹、脓疱等。

汉方治疗痤疮多采用清热解毒、凉血化瘀的中药,如黄连、黄柏、黄芩等,以抑制炎症反应、促进痘痘消退。

同时,注重调整患者的饮食习惯和作息时间,避免刺激食物和熬夜,从内而外改善痤疮症状。

湿疹:湿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表现为皮肤红斑、瘙痒、渗液等症状。

汉方治疗湿疹常选用具有清热燥湿、止痒止痛的中药,如地肤子、苦参、白鲜皮等,以缓解瘙痒、减少渗液。

同时,注重调节患者体内湿邪,改善过敏体质,减少湿疹的反复发作。

荨麻疹:荨麻疹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引起的皮肤过敏反应,表现为皮肤风团、瘙痒等症状。

汉方治疗荨麻疹以祛风止痒、清热解毒为原则,常选用荆芥、防风、连翘等中药,以减轻过敏反应、缓解瘙痒。

同时,强调对患者的心理疏导,减轻精神压力,避免情绪波动诱发荨麻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 着处 方 的 选 择与 应 用 。 汉 方 医 学 的 诊 断 特 点 是 方 证 相 对 。 “ ” 方 剂 ,证 ” 方 指 “
更 年 期 障 碍 、t液 循 环 障 碍 、 r n
肩 凝 等 病 症 。 水 指 血 液 中 的
部 分体 液和 身体 内的水 分 。 水 的功 能 失 常 时 , 成 水 毒 , 形

、、 、


病 位 都 在 里 。 三 阳 病 的 传 变
顺 序 与 中 医学 不 同 ,是 从 太 阳病 到 少 阳 病 , 到 阳 明病 。 再 三 阴 三 阳 的 疾 病 阶 段 与 体 质
I 燥
, , 一
/ 、 哭 『

的虚 实 组 合 在 一 起 ,直 接 对
据 。在 各 种 诊 断 手 段 中 , 过 通
腹 诊 确 立 的腹 证 ,直 接 与 方 剂 的 应 用 相 关 ,是 方 证 相 对 的直 接体 现 。
虚胖 , 色 白或 青 白 , 声低 面 语 弱 , 易 患 病 , 腹 泻 , 耐 容 易 不
疲 劳 。 “ ” 体 力充 实 的体 实 指 质 特 征 , 叫 做 实 证 。表 现 为 又 体 格 壮 实 ,肌 肉 丰 满 , 面 色 红 , 声 高亢 , 易生 病 , 话 不 易 便 秘 , 疲 劳 。 中间证 指 在虚 耐 证 与 实 证 之 间 的体 质 状 态 。 由 于 虚 、 实 主 要 表 现 了
即 必 纵 的 说 法 , 就 是 俗 语 说 的 “ 痛 医 头 , 见 一 证 , 医 一 证 , 然 有 失 。” 览 名 家 也 头 脚
痛 医脚 ” 虽 然 有 时 治 标 是 诊 疗 之 必 须 , 疑 难 病 案 , 思 他 们 治 病 求 本 之 道 , 致 。 细 大
但 治 病 的 根 本 目 的 还 是 要 治 “ ” 所 谓 本 。
待 无 硬 结 和 压 痛 ; 胃 内 有 无 停 也 可 视 为 诊 断 。 证 的 诊 断 主 承 。 ( 续 )
动脉 的 波动 。
基 于 西 医 病 名诊 断 的 方
柴 胡 汤 证 、 夏 泻 心 汤证 等 。 半 当应 用一 个 方 剂 的证 据 具 备
诊 , 一 直 沿 用 至 今 。汉 方 医 并
学 认 为 , 经 腹 诊 获 得 的 腹 证 证 诊 断 是 在 确 定 西 医 的 病 名
通 过 固 定 药 物 和 药 量 来 发 现
辨 别 虚 实 的重要 依 据 。
腹 诊时 , 人呈仰卧位 , 病
在 诊察腹 部 的 紧张 度时 , 下 主 要 有 :腹 壁 的 紧 张 度 和 弹
同 阶 段 和 体 质 的 不 同 ,给 予 价 值 。 方 证 相 对 的 方 法 力 图 方 证 相 对 的 “ ” 指 方 方 剂 应 用 的 共 性 规 律 ,便 于 方 汉 方 的 疗 效 评 估 与 技 术 传
之 故 也 。
明 太 祖 时 , 思 恭 被 征 为 御 医 。他 是 戴
朱丹 溪弟子 , 得 真 传 , 治疑 难 杂症 。 深 善
太 其 《医 宗 必 读 》 : 见 痰 休 治 痰 , 血 时 , 子 朱 棣 患 腹 部 瘕 瘕 , 他 太 医遍 医 云 “ 见
诏 投 休 止 血 , 汗 不 发 汗 , 热 莫 攻 热 , 生 无 效 , 民 间 郎 中 医之 , 以 药 石 也 犹 泥 无 有 喘 思 勿 耗 气 , 遗 勿 止 涩 。 明 得 个 中趣 , 为 牛 入 海 。 太 祖 遣 戴 治 之 。 戴 思 恭 诊 后 , 精 方
探 不 或 者 是 疾 病 信 息 的 间 接 反 断 原 则 , 讨 不 同 病 程 、 同 映 , 此 , 应 用方 剂诊 断和 因 是
时 , 可 作 出 方 剂 诊 断 。在 方 即
剂 时 ,一 般 不 进 行 药 物 和 药
往 往 是 病 变 部 位 的 直 接 反 应 诊 断 后 , 根 据 汉 方 医 学 的 诊 证 相 对 的 理 论 指 导 下 应 用 方
他 医 中 杰 。” 代 医 家 周 之 干 亦说 : 见 病 医 他 医 方 剂 甚 感 不 解 : 医 用 药 颇 为 对 症 , 明 “
病 , 家 大 忌 。 盖 病 有 标 本 , 有 本 病 不 为 何 屡 治 不 效 呢 ? 于 是 详 问 太 子 : 嗜 食 医 多 “
在 江 户 时 代建 立 了 自 己 的腹
( 辑 编 肖 婷 )
肢 呈 伸 展 状 态 。腹 诊 的 内容 不 同 的汉 方处 方 。
“ 指 性 、 直 肌 的 紧 张 度 ; 部 有 剂 :证 ” 应 用 方 剂 的 证 据 , 腹 腹
水 , 管 的 蠕 动 情 况 i 部 大 要 由 方 剂 的 名 称 表 示 , 如 小 肠 腹
停 滞 ,血 和 水 的运 动 也 会 异

l l I
少 阴 病 、 阴 病 。太 阳 病 的 病 厥 位 在 表 ,少 阳病 的 病 位 在 半 表 半 里 , 阳 明 病 和 三 阴 证 的

常 , 导 致 出 现 全 身 症 状 。血 而
包 括 血 液 和 体 液 。 血 的 功 能 失 常时 , 成血毒 和瘀血 , 形 可 导 致 妇女 病 、 环 系 统 疾 病 、 循

.f庭 咩 药 2 0 鼋寥 医 0 9年 3月 第 3期


汉 方 医 学 以气 血 水 、 虚
中 医 的 《 寒 论 》 三 阴 三 阳 伤 。
分 类 法 将 疾 病 的 发 展 状 态 分
实 和 三 阴 三 阳 为 诊 疗 的理 论
基础。
为 以 六 个 病 位 为 代 表 的 六 个
如 肿 胀 、 晕 、 鸣 、 泌 和 眩 耳 分
变。
指 证 据 。 证 据 包 括 疾 病 的 愁
汉 方 医 学 的 阴 阳 主 要 指 疾 病 的表 现 方 式 和 新 陈代 谢
述 (问 诊 获 得 的 症 状 )和 脉
诊 、 诊 、 诊 、 诊 等 医 生 腹 望 舌
排泄 异 常 、 症等 。 冷 虚 实的概念来 源于 《 伤 寒 论 》, 映 了 以 体 力 的 强 弱 反
对 虚 实 的 判 断 也 会 随 之 改
嘻 爝 蠡 翁
2 年月 3 0 3第期 毫 爱 0 9 簪暮 霉
治病求“ 本” 不离“ 两审"
誊安 徽 ・ 厚 德 萋
有 若 我 们 常会 听 到 “ 某 药 治标 不 治 本 ” 见 而标 病 见 者 , 标 本 相 反 不 相 符 者 。 某
阶 段 。 阳 证 为 太 阳 病 、 少 阳 病 、 明病 ; 证 为 太 阴 病 、 阳 阴
气 无 形 ,通 过 生 命 的 功 能 、 动 、 命 能量 而体 现 。 活 生
气 停 滞 时 ,可 出 现 情 绪 和 精
神 方 面 的症 状 。气 对 血 和 水
的 运 动 具 有 推 动 作 用 ,若 气
阶 段 的 方 证 特 点 , 提 出 每 个 量 的 加 减 , 此 , 个 方 剂 实 因 一
疾 病 的 方 证 诊 断 规 律 。 比 如 在 患 感 冒 时 ,根 据 感 冒 的 不 际 上 是 一 个 合 剂 。 在 证 的 诊 断 中 ,腹 证 具 有 重 要 的 诊 断
可 归 纳 为 两 个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大 的 方 面 , 即 审 证 求 因 和
审 证 求 因
本 者 , 之 根 本 — — 病 机 也 。“ 病 除 祛 , 审 准 病 机 。 请 看 示 例 : 病 本 痼 疾 立 愈 ” 道 理 虽 然 好 懂 , 一 般 医 家 , 但 却 难 做 到 。何 也 ? 盖 术 业 不 精 , 医理 谙 浅
为核心的体质状态 。“ ” 虚 指 体 力 不 足 的 体 质 特 征 , 又 叫 做 虚 证 。 表 现 为 形 体 纤 弱 或
的状 态 。 阴证 指 身 体 被 寒 所 通 过 感 觉 器 官 获 得 的 诊 断依
支 配 的 状 态 , 需 要 使 用 具 有 温 热 作 用 的 药 物 。 阳 证 指 身 体 被 热 所 支 配 的 状 态 ,需 要 使 用具 有 寒 凉作 用 的 药物 。 三 阴 三 阳 是 一 种 基 于 阴
曰 本 以 中 国 古 医 籍 《内
《 《 为 阳 的 病 位 分 类 方 法 ,来 源 于 经 》 难 经 》 伤 寒 论 》 基 础 ,
人体 的体 力和抗 病 能 力 , 因 此 虚证 不 代 表 有 病 ,实 证 也
不 代 表 健 康 。在 疾 病 过 程 中 , 随着 时 间和病 程 的不 同 , 体 力 的充实 程度 会发 生 变化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