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商品问题.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商品问题
关键词: 市场经济,劳动商品
一、关于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是否是商品问题的争论关于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是否是商品问题的讨论,学术界大致有三种观点:即劳动力商品说、劳动力非商品说和其他中间状态的观点。
(一)劳动力商品说。
持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仍然是商品的观点相当突出,理由主要有如下几种:
1.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条件依然存在。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讲,劳动力成为商品有两个条件:劳动者是自由的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做商品来支配;劳动者一无所有,没有生产资料供自己生产和出卖有自己物化在其中的商品。
有学者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不仅劳动者是自由人,可以自由地支配自己的劳动力,而且劳动者个人仍然与生产资料处于相分离状态。
虽然生产资料归劳动者共同所有,但对于劳动者个人来说,并不拥有可供直接支配的现实的生产资料。
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是通过企业向劳动者支付工资,劳动者向企业提供活劳动的商品买卖方式实现的。
2.在商品经济中,劳动力就是商品。
劳动力之所以是商品,是因为它本身具有商品的一般属性,即价值和使用价值。
马克思讲,未来社会主义社会不存在商品、货币关系,因而,也不存在劳动力商品现象。
但我们现在的社会主义,并不是马克思所设想的经典的、一般的社会主义。
我们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比较落后,因此,不能说马克思认为的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不是商品,就认为我们现在的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也不是商品。
马克思主义需要发展,需要完善。
3.在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产者的劳动力也能成为商品。
有学者认为,马克思关于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条件是互相联系的,不能只看是否丧失生产资料这一条。
在存在劳动力个人所有的前提下,劳动力成为商品可以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丧失生产资料,被迫出卖劳动力;另一种是虽然有产,但不足以实现其全部劳动力,或者从比较利益出发,不愿直接经营企业,而投资于别的企业,自身则自愿出卖其劳动力。
马克思处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观察和分析的主要对象是像英国工人阶级处在一无所有的赤贫状况。
所以,他强调丧失了生产资料这个条件是科学的。
然而,他并没有说有产者就一定不会自愿出卖劳动力。
从中世纪得到发展的商品经济,直到今天的发达阶段——市场经济阶段,随处可见有产者以商品形式出卖劳动力的现象。
4.劳动力个人所有制决定了必须承认劳动力是商品。
劳动力所有权的状况影响劳动力的商品属性。
从本质上来讲,劳动力归个人所有,是私有财产,是自己掌握着自己劳动力运用程度的权力,也就是说劳动力是一种主动性的生产要素,只能是私人所有,国家和企业做的只能是如何去激活这个要素,提高其产出效率。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由于消费资料仍然归个人所有,客观上决定了劳动力的个人所有制。
劳动力的个人所有意味着劳动者可以自由地支配自己的劳动力,可以通过市场上的交换关系使劳动力的个人所有权在经济上得到实现。
正是由于劳动力的个人所有,产生了劳动者的个人利益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不同的集体利益,才出现了劳动者之间、企业之间的竞争,从而使得市场机制得以产生,并对生产和流通起调节作用。
因此,只有劳动力成为商品,整个社会的劳动产品才能真正成为商品。
5.劳动力生产与再生产也影响劳动力的性质。
劳动力的生产与再生产是劳动者个人的事,维持劳动力生产与再生产所需的生活资料都是商品,那么再生产出来的劳动力也应该是商品,即消费资料的性质决定了劳动力商品的性质。
另外,劳动力生产出来的产品性质(是否商品)决定了劳动力的性质(是否商品)。
作为劳动力的买方,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
6.实行按劳分配必须承认劳动力是商品。
有学者认为,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实际上就是要以劳动力形成的价值为基础进行分配。
这里,社会成员对社会提供的劳动量同他从社会所取得的消费品之间表现为一种等价关系,这种等价关系的一端采取的是货币工资形态;另一端,采取的是劳动者支出的劳动力。
这实际上是企业或社会与劳动者之间关于劳动力商品的买卖关系。
7.劳动力市场的存在证明劳动力是商品。
有学者指出,商品、商品交换、市场这三者是商品经济的有机统一整体,缺一不可。
商品是通过市场交换的劳动产品,有商品就必然要进行交换,要交换就必须有市场。
因此,劳动力市场的存在是劳动力商品性质的客观要求,也是劳动力在客观上具有商品性质的表现。
劳动力市场既然可以存在,而在其中买卖的劳动力却不是商品,这在理论上是说不通的。
确立劳动力商品命题,有利于培育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
8.劳动力商品化是市场经济实现优化资源配置的客观要求。
有
学者论证指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是以追求最大利润为主要动力并为之自主行动的经济组织。
企业的理性决策是以生产要素的商品化、价值化为前提的,只有在企业生产函数、产品价格和投入要素价格为已知的条件下,才能找出利润达到极大值的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
同时,社会化的商品经济千变万化,任何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及时随着市场供求变化、价格涨落、产业结构的转换灵活地实现要素重组。
企业的这种生产决策显然离不开市场及生产要素的商品化,其中包括劳动市场和商品化的劳动力。
9.劳动力成为商品,并不导致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降低,而有利于强化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
我国是人民民主政权的国家,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代表全国人民的利益,公有制经济创造的财富大多数还是用在人民利益方面,劳动力成为商品,并不会改变这一现实。
在市场化改革中不断强化劳动力商品的属性,逐步扩大劳动者的择业自由度,允许在一定的区域和行业范围内自由流动;同时,我们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提高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
这些反映了劳动者在很大程度上,已开始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成为自己劳动力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