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去向何方》的演唱技巧及情感表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我去向何方》的演唱技巧及情感表现
XXX
院系:
专业:
班级:
学号:
指导教师:
职称(或学位):
年月
目录
一、莫扎特及其音乐会咏叹调 (1)
(一)莫扎特简介 (1)
(二)莫扎特音乐会咏叹调 (1)
二、《我去向何方》的演唱技巧 (1)
(一)演唱过程中呼吸的气息运用 (1)
(二)把握音乐语言、歌词语言的情感表达 (2)
三、《我去向何方》的情感分析 (2)
(一)作品创作背景情感表现 (2)
(二)作品曲式结构分析 (3)
四、结语 (5)
浅析《我去向何方》的演唱技巧及情感表现
莫扎特音乐会咏叹调,是通过旋律表现出完整的戏剧性故事情节、强烈的思想感情,在刻画人物性格与内心感情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文以《我去向何方》为研究对象,在介绍莫扎特及其音乐会咏叹调的基础上,介绍《我去向何方》的演唱技巧,并且要注意把握音乐语言、歌词语言的情感表达。

之后,对《我去向何方》的情感进行分析,包括作品创作背景情感表现、作品曲式结构分析。

本文希望通过对《我去向何方》的演唱技巧及情感表现进行分析,为提升演唱者的演唱技巧、情感表达起到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一、莫扎特及其音乐会咏叹调
(一)莫扎特简介
沃尔夫冈·阿莫多伊斯·莫扎特(1756-1791),出生于罗马帝国时期的萨尔兹堡,欧洲著名的作曲家,被誉为“十八世纪的奇迹”。

莫扎特的父亲为小提琴、管风琴的演奏家,母亲为大提琴、小提琴的演奏家。

莫扎特在仅有的35年间,创作了超过500部音乐作品,音乐作品中的旋律优美流畅,其中还蕴含着丰富感情,使听者不知不觉进入其音乐作品所描绘的情境中,感受其音乐独有的魅力。

(二)莫扎特音乐会咏叹调
莫扎特音乐会咏叹调不是莫扎特起的名字,是后人为更好研究而采取的特称。

音乐会咏叹调这项音乐体裁也不是他独创或独有的,尽管有很多作曲家作过音乐会咏叹调,但多数已经失传,无法进行研究。

在莫扎特的一生中,创作音乐会咏叹调共54首,其中36首由女高音演唱,1首由女中音演唱,9首由男高音演唱,8首由男低音演唱。

莫扎特音乐会咏叹调包含抒情、歌唱的概念,既与歌剧相关联,又能够表达独立剧情,因此音乐会咏叹调具有能够独立成型的特点。

二、《我去向何方》的演唱技巧
(一)演唱过程中呼吸的气息运用
《我去向何方》这首咏叹调篇体较长,旋律线条流畅,需要演唱者的声音状态稳定,同时还要有充分的气息做支撑。

音乐最开始的时候是一个四拍的全音符,因此更要调整好自身的呼吸状态,把握整首作品的节奏和其所抒发的情感,做好充足的准备再开始发音。

演唱者在开始演唱前可以先放松自身的身体肌肉,通过慢跑、小跳或蹲起等途径来放松。

也可以进
行多次的深呼吸,注意吸气时嘴巴和鼻子要同时进行吸气,使吸气和呼气通道畅通[1]。

另外,气息也不是吸得越多,演唱效果就越好,当气沉丹田时身体的腰腹部位能够感受膨胀感即可,通过弹性推动气息到各个发声腔体内,从而保障演唱时不受气息技术的阻碍,有效运用气息表现该演唱曲目的戏剧性与歌唱性。

演唱前做几组发声练习,帮助打开声腔。

演唱开始时,下巴自然放松,喉头保持稳定,吸气时将头腔、胸腔和鼻腔都打开,从而使两肋扩张有充足的空间。

首先利用身体腰腹部位轻发力,给出气息,当音调逐渐升高后,身体腰腹部位逐渐加强力度,为充足气息提供支撑,注意此时的其他部位不必发力,以免造成过度紧张,使声带受损,而且演唱时长期的身体紧张甚至会形成声带小结的情况。

利用充足的气息做支撑,发出“Va do”从该作品的整体节奏看,段落分为两部分,先是快板,之后是慢板。

第一部分需要提供快速的气息发展,要求演唱时的快速吸气以及快速呼出,并根据音乐句子的长短控制吸气时气息的多少。

保持身体放松的同时,适当抬起笑肌,声音跳动但气息不能断开。

第二部分的句子普遍较长,要求演唱时持续提供悠长的气息,因此要慢速吸进以及慢速呼出。

笑肌要抬的比前面部分高,通过更积极地演唱使演唱时的高音质量不受影响。

在整个演唱过程中,利用稳定的气息推动整首音乐作品的进行,同时注重声音的连贯,乐音之间、乐句之间不能脱节。

(二)把握音乐语言、歌词语言的情感表达
演唱《我去向何方》这首作品,应该在熟悉整篇作品的歌词含义和写作背景的前提下,把握好音乐语言、歌词语言的情感表达,再进行演唱。

《我去向何方》中的歌词写道:“上帝你无视我的痛苦,你让我独自叹息正在遭受着的痛苦与折磨。

”、“我走,可是我该走向何处?”,充分表现出女主人公在爱中迷失方向,在现实中无法寻求出路而请求上帝指引的思想感情,这样的期盼与诉说感是该作品的主要风格特点。

总体看来,这首咏叹调并不复杂,但是情节的完整性较强。

作品前奏连续两次出现“我去向何方?”,可以看出女主人公的茫然与痛苦,希望能够被上帝指引,获得上帝的怜爱。

之后两次出现“哦!我的上帝!”,表现女主人公对上帝的强烈呼唤,也体现自身的痛苦,对全剧情点题,即现实生活中无法寻求答案,只请求上帝的怜悯。

该作品让我们看到女主人公的爱情世界,以及其中迷茫与困惑等感情的困扰。

因此,演唱时应当着重烘托出女主人公的纠结和激动的情绪,不能唱的太直白。

与此同时,咬字不能过于刻意,也不能过于含糊,要表现优美柔和的音乐作品。

三、《我去向何方》的情感分析
(一)作品创作背景情感表现
《我去向何方》这部作品为歌剧《仁慈的波贝洛》中的插曲,是莫扎特为女高音露易丝·维恩纳福创作的咏叹调。

该作品描写的是一名年轻女子的感情世界,故事中原本对待爱情拥有美好憧憬的女主人公,因恋爱后受到生活的磨难又陷入迷茫,一边请求上帝为她指明一个正确的道路,一边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坚持,激励心爱之人不被苦难打倒[2]。

歌词中的“上帝你无视我的痛苦,你让我独自叹息正在遭受着的痛苦与折磨。

”“我走,可是我该走向何处?”看似是对女主人公自身感情的控诉,但实际上更像是莫扎特自己对上帝的诉说。

莫扎特创作该作品时的经济状况窘迫,生活过得贫困潦倒,不得不为了生计到处奔波。

同年,莫扎特为了改善经济状况,奔波多地进行演出,大量的演出不但没有效改善其自身的经济状况,还使身体受到一定残害。

现实中的无奈与挣扎恰好同咏叹调中女主人公的处境相似,不难看出莫扎特此时内心的痛苦与挣扎。

因此,该作品中的歌词也可以看作是莫扎特自已以另一种形式进行对上帝的诉说,渴求上帝能够将自己从悲惨人生中解救出来[3]。

(二)作品曲式结构分析
《我去向何方》的曲式结构图如下表:
表3.1《我去向何方》的曲式结构图
A B
段落 a a, b c d coda 小节1-15 16-30 31-37 38-55 56-59 69-82 调号♭E ♭B-♭E-♭B ♭B ♭E-♭B ♭E ♭E 《我去向何方》的节奏较舒缓,该作品的曲目分为A、B两个段落。

段落A的速度为快板,节奏为4/4拍。

第一个小节主调降为E大调后以和弦收尾,运用半分解的旋律织体,在属和弦上交替进行,如谱例1所示。

谱例1
第二个小节的主调由降B大调转降E大调再转至降B大调,运用十六音符分解和弦和高音的属序性,快速流动的节奏加强该咏叹调的戏剧性,如谱例2所示。

谱例2
第三个小节的主调为降B大调,切分节奏的对置加强了作品中女主人公困扰、挣扎和迷茫的思想感情,如谱例3所示。

谱例3
段落B的速度为庄严的行板,比段落A的速度更缓慢一点,节奏为3/4拍。

第一个小节的主调由降E大调转至降B大调,包括八度大跳和长音保持,音符跨度较大,如谱例4所示。

谱例4
第二个小节的主调由降B大调转至降E大调,结尾的主调落在降E大调的主和弦,如谱例5所示。

谱例5
段落B的两个小节皆为独立的句子,不存在向段落A的变奏情况[4]。

此段落与段落A相比,更加具有跌宕起伏的气势,更具跳跃性和抒情性,节奏和段落A形成鲜明对比。

四、结语
莫扎特所处时期是欧洲民主革命暴风前期,资产阶级思想深入人心,反封建斗争逐渐显现。

其音乐不但是壮丽日出前的颂歌,预示着伟大转折时期的到来,同时其音乐作品的风格色彩也具有古典时期的特色,具有我们学习的研究的价值。

因此,我们要不断挖掘其中的艺术性与内涵,声乐演唱者更是要了解和掌握其音乐作品的特点与演唱技巧。

本文通过对《我去向何方》的演唱技巧及情感表现进行分析,试为今后演唱其他音乐会咏叹调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