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课件:第十四章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和水土流失治理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思路•典题透析
【典例】 (2020全国Ⅲ卷,3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毛乌素沙地中流动沙地、固定沙地与湖泊、河流、沼泽等景观并存。上 述景观在自然和人文因素影响下可发生转化。1995—2013年,流动沙地趋 于固定,湖沼面积减小。一般而言,风沙沉积越多,风沙活动越强。某科研 团队调查1万年以来毛乌素沙地东南部湖沼沉积和风沙沉积数量的变化, 结果如图1所示。图2示意毛乌素沙地1995—2013年气温、降水的变化。
2022
第三部分
区域可持续
发
展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和水土流失治理
地理
内容索引
素养导读 体系构建 必备知识 自主诊断 关键能力 整合突破
素养导读 体系构建
考点呈现 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 措施
核心素养 1.结合图文材料,分析区域特征和区域存在的生态问题、产生原因及 防治措施(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2.通过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探究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思路导引】
减少
扩大
上升
减弱
高水平
达到最大
减少
增加
弱
强
上升
减少
不大 上升 增多
湿润 植被
减弱
人为原因
解析第(1)题,从图示可以直接看出这三个阶段湖沼面积的变化特征;风沙 沉积越多,说明风沙活动越强;结合图示可得出这三个阶段的风沙活动变化 特征,可归纳出湖沼面积大时,风沙活动较弱。第(2)题,从图示信息可以看 出气温没有明显变化,说明蒸发量变化不大,气温对该区域植被生长所需水 热条件的影响无明显变化;从图中可看出年降水量总体增多,说明植被生长 的水分条件变好,植被增多,有利于流动沙地固定。第(3)题,结合上题可 知,1995—2013年毛乌素沙地年降水量总体呈上升趋势,气候逐渐湿润,但 同期湖沼面积减小,说明湖沼面积减小是人类活动造成的。因此可以推理 得出,1995—2013年毛乌素沙地人类活动增强,生活生产用水量增加,导致 地表水分因蒸发和农作物蒸腾作用增强,因此湖沼在年降水量增加的情况 下出现面积减小。
第(4)题,属于开放性设问,可以从当地实际情况分析。如果赞同,就从降水 增多、植被增多、科技水平提高、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等角度分析。 如果不赞同,就从人类影响有限、沙漠地区过度绿化会导致水分减少等角 度分析。
图1
图2
(1)分别简述图1所示Ⅰ、Ⅱ、Ⅲ三个阶段湖沼面积和风沙活动的变化特 征,并归纳湖沼面积与风沙活动的关系。 (2)说明毛乌素沙地1995—2013年流动沙地趋于固定的自然原因。 (3)毛乌素沙地1995—2013年湖沼面积减小,试对此做出合理解释。 (4)近些年来,毛乌素沙地绿化面积逐渐增大,有人认为“毛乌素沙地即将消 失”。你是否赞同?表明你的态度并说明理由。
原因
表现
自然原因 黄土土质疏松,易溶于水;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植被稀少
农业生产造成的 植被破坏 人为原因
;不合理的土地利用;过度开
垦、过度放牧、乱伐树木、开矿以及无计划地修建窑洞等
3.水土流失的危害 (1)破坏土壤肥力,造成农业减产。 (2)加剧沟壑发展,威胁工矿交通设施安全。 (3)造成生态环境恶化。 (4)淤积江河湖库,加剧 洪涝 灾情。 (5)影响水资源合理和有效利用。 4.综合治理:通过“工程措施、 生物 措施、农业技术措施”,实行“保塬、 护坡、固沟”方针,进行综合治理。
。
②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 退化Βιβλιοθήκη 。③恢复 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
(3)防治原则:坚持维护 生态平衡 与提高 经济效益 相结合,治山、
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
二、水土流失
1.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是 黄土高原 。
2.水土流失的原因: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其中
人为原因 是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2)人为因素——决定性因素。
2.防治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地区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措施
农作区 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盐碱化
牧区草原 减少水井的数量,以免牲畜的大量无序增长
干旱的内 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的水资源,既要考虑上、中游的
陆地区 开发,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素养解读】本题以“荒漠化”为案例,巧妙利用图文材料,设置了四个具有 梯级难度的问题,体现了地理学科理论知识对生产实践的指导作用,注重引 导考生关注人类活动对区域环境变化的影响。试题采用开放题型引导学 生对支撑结论的前提条件进行反思(还可以补充哪些有用的研究资料),以 及对得出结论的过程进行反思(还可以采用哪些可行的研究方法相互验 证),体现了对综合思维的考查。
3.荒漠化的成因 气候变异 等自然因素为这一过程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而 人类活动 则
大大加速了这一过程的发展,并常常起决定性作用。
4.荒漠化的危害与防治
(1)荒漠化的危害:使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影响西北地区 经济和社会 的持续发展,威胁当地甚至其他地区人们的生存环境。
(2)荒漠化防治的内容
①预防 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知识构建
必备知识 自主诊断
一、荒漠化 1.荒漠化的含义及表现 (1)含义: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一种 土地退化 现 象。 (2)主要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 土地沙漠化 、 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2.我国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示意图
植被景观 荒漠 荒漠草原 温带草原 年降水量 50毫米以下←200毫米以下←400毫米以下 土地生产 自东向西土地的自然产出和载畜量逐渐 减少 能力
关键能力 整合突破
考向一 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
规律•深化整合
1.荒漠化的成因 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其成因具 体分析如下: (1)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①基本条件——气候干旱。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距海遥远,加上高大山脉的 阻挡,海洋水汽难以到达,故降水稀少,有利于荒漠化发展。 ②物质条件——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 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