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郎溪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仿真模拟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编自石俊志《中国货币法制史话》
材料二:民国初年,北京国民政府曾铸造银元以为国币,但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币制混乱的问题。
1933年南京国民政府决定实施“废两改元”,使银元成为统一流通的本位币,但辅币、纸币仍未统一。
当时全球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世界市场白银价格猛涨,中国白银大量外流,许多工商企业因此陷入困境。1934年南京国民政府开始加征白银出口税和征收平衡税,但制止白银外流的效果不理想。1935年政府决定废止银本位制,实行白银国有,实行法币政策,以中央、中国、交通三大银行所发行的纸币为法币。1948年,因发行量过大,法币被金圆券代替。
【点睛】本题考查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对“血缘是政治权力与国家产生的根源,当至高无上的神权、政权产生后,又反过来剥离部分成员的血缘关系并减低其作用,促使社会阶层的分化”的分析理解。考查学生理解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
2.“灾异示警”是中国古代神学政治理论的核心主张,更是中国古代言谏文化与制度的精神支柱,但却广为统治阶级所接受,代代相传。这表明
12.20世纪60、70年代风靡西方的“嬉皮士”运动的精神核心是“干你自己的事,逃离社会去幻游”。这反映了西方社会
A. 开始出现个人自由发展趋势
B. 突破传统成为青年追求目标
C. 精神危机成为社会典型症候
D. 福利制度助长社会享乐之风
【答案】C
【解析】
【详解】20世纪60、70年代风靡西方的“嬉皮士”运动,他们试图摆脱美国社会既有的惯例和陈规,并逃离现实社会和现实文化,希望走向自由,走向理想,实质反映出西方社会颓废、消极的精神危机,故C正确。A是材料现象,不是本质,排除。B不是材料反映的实质,排除。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第Ⅱ卷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共计160分。第36题~第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3题~第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注意: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交子的诞生可谓是大时代与小地区的因缘巧合。因为躲避隋唐战乱,四川的经济相对独立,茶叶和马匹等贸易繁荣,同时因缺铜而依赖铁钱,携带不便,于是作为商业信用凭证的交子产生。起初,交子由四川百姓发行,发行者不久财衰,交子不能兑现,诉讼频起。朝廷下令将交子收归官营,以朝廷财力支持交子的流通和价值的稳定。初期交子的价值十分稳定,有效地支持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北宋末期,为了攻打西夏而大量增发交子,结果引发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于是,宋徽宗改交子为钱引,以增加百姓对纸币的信心。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教育和文化繁荣的重要原因就是经济的发展,两宋时期江南地区书院盛行的主要原因是经济重心的南移,江南经济得到迅速发展,故D项正确。两宋时代政治社会环境并不稳定,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到理学家将教育与理学推广,B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书院主要分布在南方,并没有涉及到科举的影响。C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3.据统计,北宋和南宋共有书院203所,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共有127所,分别占74%和21%,其中,江西有80所、浙江有34所、江苏有27所、湖南有24所。由此可知,当时
A. 南方 政治社会环境相对的稳定
B. 理学家将教育与理学推广相结合
C. 科举制的发展促进了书院的兴盛
D. 经济重心变动助推文化重心南移
B. 中国成为世界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C.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均衡发展
D.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波及到中国
【答案】A
【解析】
从图表数据看,东北、华北港口进出口贸易值占全国的百分比增长很快,和1895---1931年日本就加紧侵略中国东北、华北有关,故A正确;进出口贸易值占中国的百分比不能反映中国在世界市场的重要地位,排除B;C与材料无关;材料不能体现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影响,排除D。
11.十月革命后,苏俄实行余粮收集制:1921年列宁实行固定的粮食税,纳税后的粮食归农民所有;1927年斯大林推行农业集体化的政策,建立集体农庄。这表明
A. 注重维护农民阶级的经济利益
B. 依据国家战略调整农业政策
C. 突出市场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D. 发展农业协调国民经济比例
【答案】B
【解析】
【详解】苏俄实行余粮收集制是为了应对严重的国内、国外对苏维埃政权的威胁,列宁实行固定的粮食税是为了巩固工农联盟,斯大林推行农业集体化的政策是为了保证工业化建设。由此可知,苏联在依据国家战略调整农业政策,故B项正确;余粮收集制和农业集体化危害到农民阶级的经济利益,故A项错误;只有粮食税突出了市场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故C项错误;苏联的国民经济以重工业为主,故D项错误。
7.下表是台湾“二二八事件”的大事记:
上述内容说明二二八事件
A. 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斗争
B. 造成台湾与大陆的分离
C. 缘于日本在台的奴化教育
D. 是解放战争的组成部分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材料的信息,我们可以看出二二八事件是台湾人民发对国民党统治的群众运动,也是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组成部分,答案为D。材料没有涉及到中共的信息,A错误。结合时间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台湾已经光复,受当时中央政府统一领导,今天台湾与大陆的分离是国民党政府造成的,是1949年内战的结果,B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日本的奴化,台湾的起义主要是与国民政府统治相关,C错误。
安徽省郎溪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仿真模拟试题(含解析)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
1.有研究者指出,在中国古代,血缘是政治权力与国家产生的根源,当至高无上的神权、政权产生后,又反过来剥离部分成员的血缘关系并减低其作用,促使社会阶层的分化。这说明
A. 儒家思想根植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9.雅典在梭伦改革之后出现的僭主(未经正当选举上台的等惩罚。这反映了当时的雅典
A. 贵族的影响力消除
B. 政治生活缺乏法治基础
C. 平民主导国家政权
D. 民主政治已是人心所向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僭主们虽然政绩斐然,重视平民利益,但由于未经正当选举上台,最终受到流放等惩罚,这反映出民主政治已是人心所向,故D项正确。“梭伦改革之后出现的僭主(未经正当选举上台的执政官)一般出身贵族”,故A错误。未经正当选举上台的僭主被流放,说明政治生活具有法制基础,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平民主导国家政权,C项错误。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一,归纳交子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35年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的原因。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宋交子和民国发行纸币产生 相同影响。
【答案】(1)先是个人发行,后改为官营,政府推动,宋徽宗时改为钱引。
(2)原因:民国初的统一国币政策未能改变币制混乱问题;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中
【点睛】本题考查经济重心南移.需要理解经济重心南移对文化教育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结合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解答即可。
4.朱元璋废丞相后认识到:没有大臣的辅弼,皇权体系是不能正常运行的,为此,他设置殿阁大学士。成祖时内阁出现,宣宗时内阁取得票拟权,张居正任内阁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明朝内阁的形成和发展表明
A. 明初国家中枢行政体系遭到破坏
B. 专制皇权体系受到制度化制约
C. 内阁参与决策呈现出合法化趋势
D. 宰相制度最终得到变相的复兴
【答案】C
【解析】
【详解】明成祖时期设立内阁,有了专门的属衙,宣宗时内阁取得票拟权,张居正任内阁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表明内阁职权渐重,内阁参与决策逐渐合法化,故C项正确。依据所学知识,明太祖废除丞相后,对中央中枢权力机构进行改革,国家行政体系正常运行,故A项错误。明太祖废除丞相是皇权高度强化的表现,故B错误。依据所学知识,明朝废除丞相制度后,丞相制度没有再被恢复,故D项错误。
【点睛】解题的关键要读懂“1838~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统计图表”,从图表中获取有效信息。鸦片战争之后,五口通商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商品输出,使1843-1847你那英国对华商品迅速增长。
6.中国各区域港口进出口贸易值占全国的百分比(%)表
能够说明表中数据变化的应是
A. 日本加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8.1949年后很长一段时间,中国人出境多限于公务。80年代中国出境旅游兴起,旅游目的地逐步由东南亚扩大到世界各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我国
A. 对外贸易增长
B. 制度突破推动
C. 外交政策成熟
D. 人民素质提高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建国后很长时间中国人只有公务才能出国,到了80年代可以到世界各地旅游,主要原因是政府推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可以引进来,也可以走出去,属于制度突破推动了人们的出境游,答案为B。材料没有体现对外贸易的增长,A错误。外交政策的成熟是在50年代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错误。人民素质的提高与材料内容没有关系,排除D。
国白银大量外流;国民政府 税收措施未能根本上解决白银外流问题。
(3)初期都产生了积极作用,促进了市场流通,促进了贸易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后期都产生了消极影响,造成严重通货膨胀,引发信任危机,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解析】
【详解】(1)本题考查对交子的产生过程看,通读材料即可。从材料“起初,交子由四川百姓发行,发行者不久财衰,交子不能兑现,诉讼频起。朝廷下令将交子收归官营”“宋徽宗改交子为钱引,以增加百姓对纸币的信心”可以总结出答案。
A. “灾异示警”体现“君权神授”思想
B. “灾异示警”不能制约君主集权
C. 言谏制度源于原始宗教迷信思想
D. 统治者借宗教思想稳定政治秩序
【答案】D
【解析】
【详解】“灾异示警”是古代神学政治理论的核心主张,被广大统治阶级接受,说明这些思想有助于巩固统治,即统治者借宗教思想稳定政治秩序,答案为D。材料没有体现“君权神授”思想,排除A。“灾异示警”一定程度上可以制约君权的作用,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言谏制度源于原始宗教迷信思想,C错误。
10.英国天主教神甫威廉·廷得尔因希望英国教徒可以自由阅读《圣经》而将其翻译成英文,结果于1524年被控有异端嫌疑,被迫流亡。由此可知,威廉·廷得尔
A. 否定教皇权威
B. 主张民主共和
C. 倡导信仰自由
D. 反对宗教改革
【答案】A
【解析】
【详解】宗教改革宣扬人人都有阅读《圣经》的权利,从而否定教皇的权威,“英国天主教神甫威廉•廷得尔因希望英国教徒可以自由阅读《圣经》而将其翻译成英文”,说明他支持宗教改革,否定教皇权威,答案为A,同时排除D。材料没有体现民主共和思想,排除B。由材料看威廉•廷得尔是信仰基督教的,没有体现信仰自由的意思,C错误。
5.1838~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统计图表
对图表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 鸦片战争后英国完全占有中国市场
B. 五口通商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商品输出
C. 中国的民族资本抵制了英国的商品倾销
D. 英国对中国表现为较大规模的贸易顺差
【答案】B
【解析】
【详解】1843年-1847年输出值比1838年-1842年输出值出现了大幅度增长,主要原因是《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被迫五口通商便利了英国的商品输出,故B正确。从图中可知,鸦片战争后,英国对华商品输出不是持续增长,如1848年-1852年的输出值比1843年-1847年输出值出现了下降趋势,故A错误。中国的近代民族工业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故C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英国对中国的贸易顺差,排除D。
(2)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教材知识的街接能力。根据“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币制混乱的问题”推出民国初的统一国币政策未能改变币制混乱问题;根据“当时全球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世界市场白银价格猛涨,中国白银大量外流”推出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中国白银大量外流;根据“1934年南京国民政府开始加征白银出口税和征收平衡税,但制止白银外流的效果不理想”推出国民政府的税收措施未能根本上解决白银外流问题。
B. 血缘与政治秩序建构的对立统一
C. 血缘关系与等级分化制度无关联
D. 家国一体政治架构的社会合理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血缘关系是国家产生的根源,当政权产生之后,又把血缘关系进行剥离及减低其作用,这说明血缘关系与政治建构的对立和统一,故B项正确。题干的中心词是“血缘关系”,没有提及“儒家思想”,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之意,血缘关系不仅是国家产生的根源,还是等级分化的依据,故C项错误。题干述及了家国一体的政治架构,但没有提及其是否合理,故D项错误。
材料二:民国初年,北京国民政府曾铸造银元以为国币,但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币制混乱的问题。
1933年南京国民政府决定实施“废两改元”,使银元成为统一流通的本位币,但辅币、纸币仍未统一。
当时全球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世界市场白银价格猛涨,中国白银大量外流,许多工商企业因此陷入困境。1934年南京国民政府开始加征白银出口税和征收平衡税,但制止白银外流的效果不理想。1935年政府决定废止银本位制,实行白银国有,实行法币政策,以中央、中国、交通三大银行所发行的纸币为法币。1948年,因发行量过大,法币被金圆券代替。
【点睛】本题考查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对“血缘是政治权力与国家产生的根源,当至高无上的神权、政权产生后,又反过来剥离部分成员的血缘关系并减低其作用,促使社会阶层的分化”的分析理解。考查学生理解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
2.“灾异示警”是中国古代神学政治理论的核心主张,更是中国古代言谏文化与制度的精神支柱,但却广为统治阶级所接受,代代相传。这表明
12.20世纪60、70年代风靡西方的“嬉皮士”运动的精神核心是“干你自己的事,逃离社会去幻游”。这反映了西方社会
A. 开始出现个人自由发展趋势
B. 突破传统成为青年追求目标
C. 精神危机成为社会典型症候
D. 福利制度助长社会享乐之风
【答案】C
【解析】
【详解】20世纪60、70年代风靡西方的“嬉皮士”运动,他们试图摆脱美国社会既有的惯例和陈规,并逃离现实社会和现实文化,希望走向自由,走向理想,实质反映出西方社会颓废、消极的精神危机,故C正确。A是材料现象,不是本质,排除。B不是材料反映的实质,排除。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第Ⅱ卷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共计160分。第36题~第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3题~第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注意: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交子的诞生可谓是大时代与小地区的因缘巧合。因为躲避隋唐战乱,四川的经济相对独立,茶叶和马匹等贸易繁荣,同时因缺铜而依赖铁钱,携带不便,于是作为商业信用凭证的交子产生。起初,交子由四川百姓发行,发行者不久财衰,交子不能兑现,诉讼频起。朝廷下令将交子收归官营,以朝廷财力支持交子的流通和价值的稳定。初期交子的价值十分稳定,有效地支持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北宋末期,为了攻打西夏而大量增发交子,结果引发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于是,宋徽宗改交子为钱引,以增加百姓对纸币的信心。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教育和文化繁荣的重要原因就是经济的发展,两宋时期江南地区书院盛行的主要原因是经济重心的南移,江南经济得到迅速发展,故D项正确。两宋时代政治社会环境并不稳定,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到理学家将教育与理学推广,B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书院主要分布在南方,并没有涉及到科举的影响。C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3.据统计,北宋和南宋共有书院203所,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共有127所,分别占74%和21%,其中,江西有80所、浙江有34所、江苏有27所、湖南有24所。由此可知,当时
A. 南方 政治社会环境相对的稳定
B. 理学家将教育与理学推广相结合
C. 科举制的发展促进了书院的兴盛
D. 经济重心变动助推文化重心南移
B. 中国成为世界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C.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均衡发展
D.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波及到中国
【答案】A
【解析】
从图表数据看,东北、华北港口进出口贸易值占全国的百分比增长很快,和1895---1931年日本就加紧侵略中国东北、华北有关,故A正确;进出口贸易值占中国的百分比不能反映中国在世界市场的重要地位,排除B;C与材料无关;材料不能体现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影响,排除D。
11.十月革命后,苏俄实行余粮收集制:1921年列宁实行固定的粮食税,纳税后的粮食归农民所有;1927年斯大林推行农业集体化的政策,建立集体农庄。这表明
A. 注重维护农民阶级的经济利益
B. 依据国家战略调整农业政策
C. 突出市场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D. 发展农业协调国民经济比例
【答案】B
【解析】
【详解】苏俄实行余粮收集制是为了应对严重的国内、国外对苏维埃政权的威胁,列宁实行固定的粮食税是为了巩固工农联盟,斯大林推行农业集体化的政策是为了保证工业化建设。由此可知,苏联在依据国家战略调整农业政策,故B项正确;余粮收集制和农业集体化危害到农民阶级的经济利益,故A项错误;只有粮食税突出了市场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故C项错误;苏联的国民经济以重工业为主,故D项错误。
7.下表是台湾“二二八事件”的大事记:
上述内容说明二二八事件
A. 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斗争
B. 造成台湾与大陆的分离
C. 缘于日本在台的奴化教育
D. 是解放战争的组成部分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材料的信息,我们可以看出二二八事件是台湾人民发对国民党统治的群众运动,也是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组成部分,答案为D。材料没有涉及到中共的信息,A错误。结合时间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台湾已经光复,受当时中央政府统一领导,今天台湾与大陆的分离是国民党政府造成的,是1949年内战的结果,B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日本的奴化,台湾的起义主要是与国民政府统治相关,C错误。
安徽省郎溪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仿真模拟试题(含解析)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
1.有研究者指出,在中国古代,血缘是政治权力与国家产生的根源,当至高无上的神权、政权产生后,又反过来剥离部分成员的血缘关系并减低其作用,促使社会阶层的分化。这说明
A. 儒家思想根植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9.雅典在梭伦改革之后出现的僭主(未经正当选举上台的等惩罚。这反映了当时的雅典
A. 贵族的影响力消除
B. 政治生活缺乏法治基础
C. 平民主导国家政权
D. 民主政治已是人心所向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僭主们虽然政绩斐然,重视平民利益,但由于未经正当选举上台,最终受到流放等惩罚,这反映出民主政治已是人心所向,故D项正确。“梭伦改革之后出现的僭主(未经正当选举上台的执政官)一般出身贵族”,故A错误。未经正当选举上台的僭主被流放,说明政治生活具有法制基础,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平民主导国家政权,C项错误。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一,归纳交子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35年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的原因。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宋交子和民国发行纸币产生 相同影响。
【答案】(1)先是个人发行,后改为官营,政府推动,宋徽宗时改为钱引。
(2)原因:民国初的统一国币政策未能改变币制混乱问题;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中
【点睛】本题考查经济重心南移.需要理解经济重心南移对文化教育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结合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解答即可。
4.朱元璋废丞相后认识到:没有大臣的辅弼,皇权体系是不能正常运行的,为此,他设置殿阁大学士。成祖时内阁出现,宣宗时内阁取得票拟权,张居正任内阁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明朝内阁的形成和发展表明
A. 明初国家中枢行政体系遭到破坏
B. 专制皇权体系受到制度化制约
C. 内阁参与决策呈现出合法化趋势
D. 宰相制度最终得到变相的复兴
【答案】C
【解析】
【详解】明成祖时期设立内阁,有了专门的属衙,宣宗时内阁取得票拟权,张居正任内阁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表明内阁职权渐重,内阁参与决策逐渐合法化,故C项正确。依据所学知识,明太祖废除丞相后,对中央中枢权力机构进行改革,国家行政体系正常运行,故A项错误。明太祖废除丞相是皇权高度强化的表现,故B错误。依据所学知识,明朝废除丞相制度后,丞相制度没有再被恢复,故D项错误。
【点睛】解题的关键要读懂“1838~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统计图表”,从图表中获取有效信息。鸦片战争之后,五口通商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商品输出,使1843-1847你那英国对华商品迅速增长。
6.中国各区域港口进出口贸易值占全国的百分比(%)表
能够说明表中数据变化的应是
A. 日本加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8.1949年后很长一段时间,中国人出境多限于公务。80年代中国出境旅游兴起,旅游目的地逐步由东南亚扩大到世界各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我国
A. 对外贸易增长
B. 制度突破推动
C. 外交政策成熟
D. 人民素质提高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建国后很长时间中国人只有公务才能出国,到了80年代可以到世界各地旅游,主要原因是政府推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可以引进来,也可以走出去,属于制度突破推动了人们的出境游,答案为B。材料没有体现对外贸易的增长,A错误。外交政策的成熟是在50年代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错误。人民素质的提高与材料内容没有关系,排除D。
国白银大量外流;国民政府 税收措施未能根本上解决白银外流问题。
(3)初期都产生了积极作用,促进了市场流通,促进了贸易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后期都产生了消极影响,造成严重通货膨胀,引发信任危机,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解析】
【详解】(1)本题考查对交子的产生过程看,通读材料即可。从材料“起初,交子由四川百姓发行,发行者不久财衰,交子不能兑现,诉讼频起。朝廷下令将交子收归官营”“宋徽宗改交子为钱引,以增加百姓对纸币的信心”可以总结出答案。
A. “灾异示警”体现“君权神授”思想
B. “灾异示警”不能制约君主集权
C. 言谏制度源于原始宗教迷信思想
D. 统治者借宗教思想稳定政治秩序
【答案】D
【解析】
【详解】“灾异示警”是古代神学政治理论的核心主张,被广大统治阶级接受,说明这些思想有助于巩固统治,即统治者借宗教思想稳定政治秩序,答案为D。材料没有体现“君权神授”思想,排除A。“灾异示警”一定程度上可以制约君权的作用,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言谏制度源于原始宗教迷信思想,C错误。
10.英国天主教神甫威廉·廷得尔因希望英国教徒可以自由阅读《圣经》而将其翻译成英文,结果于1524年被控有异端嫌疑,被迫流亡。由此可知,威廉·廷得尔
A. 否定教皇权威
B. 主张民主共和
C. 倡导信仰自由
D. 反对宗教改革
【答案】A
【解析】
【详解】宗教改革宣扬人人都有阅读《圣经》的权利,从而否定教皇的权威,“英国天主教神甫威廉•廷得尔因希望英国教徒可以自由阅读《圣经》而将其翻译成英文”,说明他支持宗教改革,否定教皇权威,答案为A,同时排除D。材料没有体现民主共和思想,排除B。由材料看威廉•廷得尔是信仰基督教的,没有体现信仰自由的意思,C错误。
5.1838~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统计图表
对图表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 鸦片战争后英国完全占有中国市场
B. 五口通商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商品输出
C. 中国的民族资本抵制了英国的商品倾销
D. 英国对中国表现为较大规模的贸易顺差
【答案】B
【解析】
【详解】1843年-1847年输出值比1838年-1842年输出值出现了大幅度增长,主要原因是《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被迫五口通商便利了英国的商品输出,故B正确。从图中可知,鸦片战争后,英国对华商品输出不是持续增长,如1848年-1852年的输出值比1843年-1847年输出值出现了下降趋势,故A错误。中国的近代民族工业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故C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英国对中国的贸易顺差,排除D。
(2)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教材知识的街接能力。根据“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币制混乱的问题”推出民国初的统一国币政策未能改变币制混乱问题;根据“当时全球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世界市场白银价格猛涨,中国白银大量外流”推出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中国白银大量外流;根据“1934年南京国民政府开始加征白银出口税和征收平衡税,但制止白银外流的效果不理想”推出国民政府的税收措施未能根本上解决白银外流问题。
B. 血缘与政治秩序建构的对立统一
C. 血缘关系与等级分化制度无关联
D. 家国一体政治架构的社会合理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血缘关系是国家产生的根源,当政权产生之后,又把血缘关系进行剥离及减低其作用,这说明血缘关系与政治建构的对立和统一,故B项正确。题干的中心词是“血缘关系”,没有提及“儒家思想”,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之意,血缘关系不仅是国家产生的根源,还是等级分化的依据,故C项错误。题干述及了家国一体的政治架构,但没有提及其是否合理,故D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