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黄陵中学高新部高一地理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省黄陵中学高新部2017-2018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末考试试
题(含解析)
一、单项选择(66分)
1. 三种水循环在各自的运动过程中都具备的环节是…()
A. 蒸发和降水
B. 蒸发、降水和径流
C. 蒸发、降水、径流和水汽输送
D. 蒸发、蒸腾和降水
【答案】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水循环的类型、环节的理解及记忆。

海上内循环没有径流、蒸腾环节。

三种水循环在各自的运动过程中都具备的环节是蒸发和降水,选择A。

2. 地球上太阳直射点正向南移动,北极圈内极夜范围占不到1/10,这一天是
A. 7月1日
B. 1月1日
C. 10月1日
D. 4月1日
【答案】C
【解析】
太阳直射点移动幅度与极昼极夜幅度相同,移动23°26′用三个月,即90天,太阳直射点从赤道开始向南移动过程中,从北极点向南出现极夜,范围逐渐扩大,北极圈内极夜范围为23°26′,北极圈内极夜范围占不到1/10,用时间约90天*1/10=9天,日期为9月23日+9天,为10月2日,故C对。

3. 下图为太阳系中公转轨道相邻的三大行星相对位置示意图。

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题。

此时( )
A. 是北极科考的黄金季节
B. 地球处于近日点附近
C. 我国从南向北白昼越来越短
D. 北京正午太阳高度角达最小值
【答案】A
【解析】
从图中看地球的北极出现极昼,是北半球的夏季,北极气温高,有光照,是北极科考的黄金季节,A对;地球处于远日点附近,B错;太阳直射北半球,越向北白昼越长,我国从南向北白昼越来越长,C错;北京正午太阳高度角达最大值,D错。

4. 我国东部地区河流的最主要补给是
A. 湖泊水
B. 地下水
C. 雨水
D. 季节性积雪融水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考查河流的补给形式。

中国东部受季风影响降水丰富,河流最主要的补给形式是大气降水。

C项正确。

湖泊水和地下水所有的河流都存在的补给形式。

A项、B项错误。

温带大陆性气候区的河流季节性冰雪融水补给明显。

D项错误。

故选C。

【考点定位】河流的补给形式
【知识拓展】河流的补给形式
冰川日变化;③水量
较稳定
冰川储量相关
湖泊水全年
①较稳定;②对
径流有调节作用
①取决于湖泊与
河流的相对位置;
②湖泊水量的大

径流量稳定普遍
地下水全年
①稳定;②一般
与河流有互补作

①地下水补给区
降水量;②地下水
位与河流水位的
相互位置关系
径流量稳定普遍
5. 下图中阴影部分与其它部分日期不同,且AB为晨昏线,A的纬度为0°,B的纬度70°。

该日,甲地的昼长是
A. 6小时
B. 12小时
C. 15小时
D. 18小时
【答案】D
【解析】
图中阴影部分与其它部分日期不同,日界线有两条分别是0时和180°,甲位于35°纬度,与AB为晨昏线相交不可能是0时,而是180°经线, B为0时(24时);从图中的经度差可以判断甲为21时,甲点位于晨昏线上,所以21点也是其日落时刻,其昼长为(21-12)X 2=18小时。

或者是24-(24-21)X 2=18小时。

6. 该图中的线段为某条经线,S、N为南北极点,P为晨线和此经线的交点,假设某日观察
到P点沿该经线由南向北运动。

据此回答问题。

某日,P点沿经线向北移动到最北位置时()
A. P点出现极昼现象
B. P点就是北极点
C. P点的纬度可能是60°N
D. 该经线为12时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局部晨昏线图的综合分析。

某日观察到P点沿该经线由南向北运动,说明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则北极地区出现极夜,故当P点沿经线向北运动到最北位置时,位于晨昏线的最北纬度,由于北极地区出现极夜,故晨昏线的最北纬度所在的经线为12时。

7. 我国南方喀斯特地区,也存在着严重的荒漠化现象,其产生的原因包括
①风力侵蚀②流水侵蚀③气候干旱④毁林开荒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我国南方喀斯特地区的荒漠化类型为流水侵蚀形成的“石漠化”,人类对植被的破坏是该区荒漠化发展的重要原因,②④对;南方属于湿润地区,风力侵蚀弱,①③错。

8. 当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开普敦处于温和多雨季节
B. 坦桑尼亚热带草原上的长颈鹿向赤道以北迁徙
C. 尼罗河河水上涨,进入汛期
D. 刚果盆地高温多雨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分析。

当北印度洋洋流呈逆时针环流时,即洋流自东向西流,为北半球的冬季,开普敦位于南半球,此时为夏季,受地中海气候影响,夏季高温少雨,A 错误;坦桑尼亚位于南半球,此时为夏季,热带草原地区此时草木茂盛,B错误;尼罗河流域此时为冬季,枯水期,C错误;刚果盆地受热带雨林气候影响,终年高温多雨,D项正确。

9. 下列等温线图中示意南半球有暖流经过的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洋流的性质。

根据温度判断南北半球,南半球水温向南降低,所以A和B为南半球,暖流为有水温高往水温低的地方流,所以B为暖流。

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10. 下列有关气态水在地球上的数量和分布,说法正确的是()
A. 数量最少,分布最广
B. 数量最多;分布最广
C. 数量最少,仅分布在高纬地区
D. 数量最多,分布于高空大气层中
【答案】A
【解析】
大气水占0.001%,分布在大气圈底部,所以气态水数量最少,分布最广,A对B错;分布在整个大气圈底部,C错D错,选择A。

11. 下列不是由地球自转引起的自然现象是
A. 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
B. “生物钟”现象
C. 长江右岸较左岸冲刷显著
D. 昼夜现象
【答案】D
【解析】
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地球是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不是由地球自转引起的自然现象,昼夜现更替、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生物钟”现象、长江右岸较左岸冲刷显著是由地球自转引起的自然现象,选择D。

12. 下列关于地月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地月系是由地球和月球两个天体系统组成的
B. 是最低级的天体系统
C. 太阳是这个系统的中心天体
D. 月球是中心天体
【答案】B
【解析】
地月系是由地球和月球两个天体组成的,地球、月球它们不是天体系统,A对;地月系是最低级的天体系统,B对;地球是这个系统的中心天体,CD错,选择B。

13. 读太阳的外部结构示意图,无线电短波通讯中断是由于黑子增多引起的,黑子主要出现在图中( )
A. 甲处
B. 乙处
C. 丙处
D. 丁处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图示太阳大气由里向外分层: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

太阳活动包括光球层上的黑子、色球层上的耀斑和日珥、日冕层上的太阳风。

故A正确。

考点:考查太阳活动及太阳大气分层。

14. 某军舰在(20°W,29°S)的海面上,沿20°W经线方向南发射炮弹,射程为90km,落弹点将在()
A. 东半球中纬度地区
B. 东半球低纬度地区
C. 西半球中纬度地区
D. 西半球低纬度地区
【答案】B
【解析】
隔纬度1°,经线长约111(110)km。

沿20°W经线向南发射导弹,射程为100Km,飞行纬度不足1°,降落点约位于28°S,属于低纬度。

导弹在飞行过程中不断左偏,落地点应位
于20°W以东,属于东半球。

故B正确,A、C、D错误。

【点睛】与经纬度相关的地理计算以及东西半球的划分。

15. 夏季,影响我国东南沿海的台风是一种:( )
A. 形成于热带大陆上的气旋
B. 形成于热带大陆上的反气旋
C. 形成于热带海洋上的气旋
D. 形成于热带海洋上的反气旋
【答案】C
【解析】
台风是形成于热带或副热带26℃以上广阔海面上的热带气旋。

夏季,影响我国东南沿海的台风就是一种形成于热带海洋上的气旋,不可能是大陆上,也不会是反气旋,选择C。

16. 赤道附近的岛国新加坡年降水量达2000mm以上,但严重缺水,主要原因是
A. 用水量大
B. 年径流量小
C. 污染严重
D. 河流流程短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水资源。

新加坡为岛国,地域面积小,虽然为热带雨林气候,降水丰富。

但是河流流程短,所以水资源短缺。

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17. 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是
A. 大陆轮廓和岛屿的分布
B. 海水温度与密度分布不均
C. 地球自转偏向力
D. 盛行风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盛行风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盛行风吹拂海面,推动海水随风漂流,并且使上层海水带动下层海水流动,形成规模很大的洋流,D正确。

洋流前进时,受陆地形状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海水温度与密度分布不均形成密度流,但不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

【考点定位】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
18. 如果此图表示的是东亚冬季的季风环流,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丙、丁两地中,丁是陆地
B. 丙、丁两地中,丙地气温高于丁地
C. 该环流形成的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D. ①气流温暖湿润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季风环流。

若图示表示东亚冬季的季风环流,则近地面的风由陆地吹向海洋,故判断丙为陆地,丁为海洋;陆地由于降温快,故气温较低,而形成高压。

故AB项错误;①表示冬季风,则寒冷少雨,故D项错误。

选C项。

19. 关于太阳大气层上发生的太阳活动及成因对应关系正确的组合是()
A. 光球——耀斑——光球能量释放
B. 色球——黑子——色球局部温度低
C. 日冕——太阳风——受太阳引力小,温度高
D. 日珥——太阳内部——高温高压
【答案】C
【解析】
光球层太阳活动是黑子,色球层太阳活动是耀斑,日冕层太阳活动是太阳风,主要原因是受太阳引力小,逃离太阳束缚容易,C对;日珥发生在色球层,D错。

20. 下图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作用相关联系示意图,图中表示搬运作用的是( )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
各种外力作用形式是相互联系的统一过程。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作用是相互有过程,示意图提供的信息,就是这一过程的联系网络。

岩石可以同时受到风化和侵蚀,风化和侵蚀作用相互促进,所以AB是风化和侵蚀作用,E是固结成岩作用,D是堆积,C是搬运。

21. 下图是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一般认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是()
A. 软流层
B. 下地幔
C. 图中H层
D. 图中G层
【答案】A
【解析】
岩浆主要来源于地幔上部的软流层,那里温度高达1300℃,压力约数千个大气压,使岩浆具有极大的活动性和能量,A正确;在地幔上部存在一个由塑性物质组成的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而不是位于下地幔,B错;据图分析,H层为地球内核,C错;据图分析,G 层为地球外核,D错。

22. 下土中两条虚线,一条是晨昏线,另一条两侧大部分地区日期不同;此时地球公转速度较慢。

若图中的时间为7日和8日,甲地为()
A. 7日4时
B. 8日8时
C. 7日8时
D. 8日4时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7月初,地球公转速度最慢,此时地球公转速度较慢,说明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甲点左侧虚线为晨线,晨线与赤道的交点地方时为6点;右侧虚线为日界线,比6点(晨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经线)早4小时,为180°经线,甲地比右侧虚线晚2小时,两者相差30°,根据“东早西晚、东加西减”,甲地经度为150°E,甲地位于北半球,符合甲地经纬度的是62°N,150°E.时间为8日8时
考点: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23. 关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等压线越稠密,表明水平气压梯度越小
B. 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始终与风向垂直
C. 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始终与风向一致
D. 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始终与等压线垂直并指向低压
【答案】D
【解析】
等压线越稠密,水平气压梯度大,表明水平气压梯度越大,A对;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始终与等线垂直,与风向无关,BC错;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始终与等压线垂直并指向低压,D 错。

24. 下面甲图为“以极点为中心的部分地区投影图”,图中阴影部分为m日,空白部分为(m +1)日;乙图为“此日P地太阳高度变化图”。

读图回答P点的地理坐标为( )
A. 70°S,90°E
B. 70°N,90°W
C. 70°S,90°W
D. 70°N,90°E
【答案】A
【解析】
图中阴影部分为m日,空白部分为(m+1),可推出P是东经区,是90°E;此半球为南半球,从乙图看P正好出现极昼,正午太阳高度为40°,可知P点纬度与太阳直射点纬度相差50°,假设P纬度为X,太阳直射点90°-X,∣X-(90°-X)∣=50°,X=70°S或者X=20°S,20°S 不会出现极昼,舍去,选择A。

湖水中盐分含量的变化可以反映湖泊水位和气候的变化。

如图是青海湖近l.2万年以来盐分含量的变化。

据此完成问题。

25. 青海湖近1.2万年来,最低水位出现的时间距今约()
A. 3900年
B. 6500年
C. 8100年
D. 1万年
26. 在距今7500~5000年间,青海湖水位变化特征是()
A. 逐渐
B. 波动
C. 基本小
D. 波动上升
27. 与其它阶段相比,湖水盐分含量最低时期的气候特征可能是()
A. 冷干
B. 温干
C. 温湿
D. 热干
【答案】25. C 26. D 27. C
【解析】
试题分析:
【25题详解】
结合图示,湖泊的水位越低,则湖泊盐度越高,图示湖泊盐度最高约在距今8000年。

【26题详解】
注意时间变化,0点位置为现在,故图示的横坐标应从7500向5000年方向看,故湖泊盐度波动变小,判断湖泊水位波动上升。

【27题详解】
湖泊盐度越低,则反映湖泊水位越高,故反映气候较湿润。

考点:本题考查湖泊特征的综合分析和读图综合分析能力。

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湖泊盐度与水位之间的负相关关系,且注意横坐标的时间变化方向。

一架飞机从某地起飞,沿水平方向以837千米/小时的速度低空匀速飞行,且飞行员看到太阳在正南方天空保持静止不动(赤道上地球自转线速度为1 670千米/小时)。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28. 此时飞机飞行的方向是( )
A. 自西向东
B. 自东向西
C. 自南向北
D. 自北向南
29. 飞机航线所对应的地理纬度约是( )
A. 0°
B. 90°N
C. 30°N
D. 60°N
30. 甲、乙两人从赤道出发,甲向北行,乙向东行,如果两人前进的方向保持不变,那么()
A. 只有甲能回到原出发点
B. 只有乙能回到原出发点
C. 两人都能回到原出发点
D. 两人都不能回到原出发点
【答案】28. B 29. D 30.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球的形状、方向和经纬度,学生要掌握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地球的经线和纬线特点,经度和纬度特点。

【28题详解】
如果飞行员看到太阳始终位于正南方天空,说明飞机的飞行方向与太阳的视运动方向相同,即与地球自转的方向相反,是自东向西,选择B。

【29题详解】
由于飞机在低空飞行,可以近似地认为飞机的飞行速度大约就是地球在该纬度上的自转线速度。

只有在南北纬 600处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是赤道处的一半,约为 837 千米/小时。

请在此填写小题的解析!
【30题详解】
甲、乙两人从赤道出发,甲向北行,乙向东行,如果两人前进的方向保持不变,甲向北到北极点就没有北方了,不能回到原出发点,AC错;东没有极点,乙可以绕赤道一圈回到原点,只有乙能回到原出发点,B对D错。

若在30°E经线上的四地各有一垂直于地面的高度相同的标杆(如下图所示)。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31. 当①③两处旗杆正午影子等长时,太阳直射的纬度是 ( )
A. 15°N
B. 15°S
C. 10°N
D. 23°26′S
32. 当北京时间为12时时,④处旗杆影子在一天中达最长,且朝向偏西方向,则该地该日的昼长为________小时 ( )
A. 10
B. 11
C. 12
D. 13
【答案】31. C 32.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理运动的地理意义,学生要掌握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31题详解】
当①③两处旗杆正午影子等长时,太阳直射点位于两点中间,根据两地的的纬度可知太阳直射点是10°N,选择C。

【32题详解】
当北京时间为12时时,④处旗杆影子在一天中达最长,且朝向偏西方向,说明④日出,通过经差可计算当地地方时为6时,则该地该日的昼长为12小时,选择C。

33. 下图为“我国某河流流量过程图”,
上图中信息反映的水循环环节是( )
A. 地表径流
B. 蒸发
C. 水气输送
D. 大气降水
【答案】A
【解析】
河流流量是单位时间通过河流横断面的水量,反映是水循环地表径流,图中没有显示蒸发、水气输送、大气降水,选择A。

34. 关于地球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地球的公转和自转方向相同,均为自西向东
B.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周期分别为太阳日和回归年
C.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速度分别为15°/小时,和30千米/秒
D. 地球自转和公转分别为绕轴和绕日,所以互不干扰,互无关系
【答案】A
【解析】
地球的公转和自转方向相同,均为自西向东,A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周期分别为恒星日和恒星年,B错;地球自转角速度大约是15°/小时,公转的线速度分别大约是30千米/秒,C错;地球自转和公转分别为绕轴和绕日,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夹角为黄赤交角,影响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D错。

35. 与图示地区山体岩石、地貌类型及其形成的外力作用对应的是( )。

A. 石灰岩、球状风化地貌、风力作用
B. 花岗岩、流水堆积地貌、流水作用
C. 大理岩、喀斯特地貌、风力作用
D. 石灰岩、喀斯特地貌、流水作用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图中信息显示的是广西桂林山水,为喀斯特地貌,主要组成岩石为石灰岩,受到流水的化学溶蚀作用而形成。

选D。

考点:地表形态的变化原因分析。

36. 我国某学校(110°E)地理兴趣小组在平地上用立竿测影的方法,逐日测算正午大阳高度。

如下图,垂直竖立一根2米长的竿OP,正午时测得竿影长OP’,通过tga=OP/OP’算出正午太阳高度a。

该学校大约位于()
A. 21.5°N
B. 21.5°S
C. 45°N
D. 45°S
【答案】A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该点两次出现立竿影子为零,即两次直射,说明此地位于回归线之间,③位置时影子最长为2m,与立竿长度相等。

根据公式计算正午太阳高度为45°,根据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H=90°-|j -d |,d 此时应取负值(影子最长,正午太阳高度最小),计算可知此地大约位于的21.5°N地方。

37. 下图为某地不同时间锋的三维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表示暖气团一侧的地点是②⑥
B. 表示冷气团一侧的地点是②④
C. 甲在暖锋前,乙在冷锋后
D. 甲在冷锋后,乙在暖锋前
【答案】D
【解析】
暖气团在上面,冷气团在下面,表示暖气团一侧的地点是②④,表示冷气团一侧的地点是①⑥,AB错;根据图中锋面的坡度,可以判断甲地是冷锋,乙地是暖锋,甲位于冷锋后,乙位于暖锋前,C错D对。

38. 下面右图中阴影部分为黑夜。

观测者从甲、乙、丙、丁四个角度能够观察到右图所示昼夜状况的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答案】D
【解析】
根据右图可知,这是一幅从极点上空观察的俯视图,可能是从丙或丁处观察到的;再根据此时极圈内发生了极昼现象可知,这必定是从丁处观察的结果。

39.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不合理的灌溉会导致农田()
A. 遭受水蚀
B. 受到污染
C. 沙漠化
D. 发生次生盐碱化
【答案】D
【解析】
题考查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分为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有利影响:合理的农业生产,使土地等资源为人类持续利用,并且为我们提供衣食来源。

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大大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

不利影响:不合理的农业生产,可能导致自然环境被破坏,引起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壤污染等。

(滥砍乱伐导致生物多样性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过度放牧导致土地荒漠化;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导致土地盐碱化;化肥的大量使用导致土壤板结;农药的不合理使用导致农产品和土壤污染)。

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40. 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关于图中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地球外部圈层由ABC三部分组成,其中C为生物圈
B. 地球内部圈层由EFG三部分组成,其中G为地核
C. E、F合为岩石圈
D. 各圈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了自然环境
【答案】D
【解析】
地球外部圈层由ABC三部分组成,其中C为水圈,A错。

地球内部圈层由DEFG三部分组成,其中G为地核,B错。

EF为地幔,岩石圈包括DE,C错。

各圈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了自然环境,D对。

故选D。

41. 读下面四幅比例尺相同的等压线分布图,①②③④四地风力由大到小排列正确的是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④③
C. ③①②④
D. ④①②③
【答案】C
【解析】
四图比例尺相同,从图中看,两条等压线间距基本相同,故风力的大小取决于水平气压梯度,即两条等压线间的差值越大,风力越大。

下图中,虚线ABC表示晨昏线,阴影部分表示7月6日,非阴影部分与阴影部分的日期不同。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42. 该图( )
A. 表示北半球
B. 图中AC为晨线
C. 图中BC为晨线
D. 图中O点为极昼
43. 此时北京时间为( )
A. 7月6日12时
B. 7月7日12时
C. 7月6日24时
D. 7月5日24时
【答案】42. C 43.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自转及其地理意义,学生要明确日期的分界线、判断晨昏线,并能进行时间计算。

【42题详解】
阴影部分和非阴影部分日期不同,表明经线ON和OP分别为两条日期分界线。

虚线ACB为晨昏线,ON与OP的位置比较,OP为夜半球的中间,断定OP为0时经线,其所在半球为夜半球,极点附近出现极夜,D错;而阴影为7月6日,因此推断该图示为南极上空俯视图,A 错;根据地球顺时针的自转方向,弧AC为昏线、BC为晨线,B错A对。

【43题详解】
OP为0时经线,则ON为180°经线,非阴影为7月7日。

经线OP在180°以东120°,即西经60°,地方时为0时,可以计算出东经120°的地方时为12时,即此时北京时间为7月7日12时。

44. 有关大气运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气压梯度力与等压线始终垂直,且由气压高的地方指向气压低的地方
B. 近地面摩擦力与地转偏向力始终是垂直关系
C. 地转偏向力与气压梯度力始终是垂直关系
D. 在不考虑摩擦力的情况下,当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时,风向与
【答案】C
【解析】
气压梯度力与等压线始终垂直,且由气压高的地方指向气压低的地方,A对;近地面摩擦力与风向相反,风向与地转偏向力始终是垂直关系,所以近地面摩擦力与地转偏向力始终是垂直关系,B对;地转偏向力与气压梯度力没有垂直关系,C错;在不考虑摩擦力的情况下,当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时,风向与等压线平行,D对。

二、非选择题(34分)
45. 读“极地投影太阳光照图”,虚线表示极圈和回归线,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完成下列问题。

(1)该图反映的日期是____________前后,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_____________。

(2)弧abc是晨昏线,其中晨线为______________段。

(3)此时A、B、D、E四地的地方时应是:A____________时,B___________时,D________时,E___________时。

(4)此时A、E两地昼夜长短是:A昼长________小时,E昼长_________小时。

(5)再过三个月,B地处在___________季节。

【答案】(1)6月22日23°26′N,45°W (2)弧bc (3)15 6 21 12 (4)24 12 (5)初秋
【解析】
(1)逆时针旋转为北半球,北极圈出现极昼,该图反映的日期是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23°26′N,从图中看45°W为12时,太阳直射45°W,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23°26′N,
(2)按照地球自转的方向从夜半球到昼半球的为晨线。

(3)从图中可以直接读出E为12时,然后根据相差的经度算出A、B、D三地的地方时。

(4)从图中看越向极点昼越长,根据昼弧占纬线的比例计算出昼长。

(5)从图中看现在是夏至,再过三个月,B地处在秋季。

46. 读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地球内部的岩浆,经过①_______过程,形成A_____岩,A受到____作用,形成B____岩。

(2)A和B岩石,在____________条件下,发生③________作用,使原来岩石的成分、性质发生改变而形成一种新的岩石C________岩。

(3)各类岩石深入地壳以下发生④________作用,又成为新的________。

(4)从_____到形成各种______,又到_____的产生,这个变化过程就是地壳物质的循环运动过程。

【答案】(1)喷出冷却凝固岩浆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沉积 (2)高温、高压变质变质 (3)重熔再生岩浆 (4)岩浆岩石新岩浆
【解析】
考查地壳物质循环过程。

图中①为冷却凝固,②为外力作用过程,③为变质作用,④为重熔再生,据此可一一作答。

47. 读“水循环示意图”如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