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互联网时代的公共舆论变化

合集下载

互联网时代的社会舆论

互联网时代的社会舆论

互联网时代的社会舆论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信息传播的速度变得越来越快,大众媒体被颠覆了,社会舆论形成的方式和规律也在发生改变。

互联网时代的社会舆论极具影响力,它不仅引发了一些新的挑战,也带来了更多的机遇。

在这篇文章里,我们将从各个角度来探讨一个极具复杂性和新时代意义的问题——互联网时代的社会舆论。

第一部分:社会舆论的变革互联网时代不仅改变了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还改变了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范围。

在传统的媒体时代,舆论表达主要集中在报纸、电视、广播等少数几种渠道上,而舆论的形成和转移更多地依靠传媒机构的主导和引导,舆论也仅限于少数人的范畴。

但在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传播者和接收者,舆论的形成和转移也变得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

公众的意见和行为受到互联网上各种信息和话题的影响,形成了社会舆论的主流。

第二部分:互联网时代的舆论场互联网以其开放性和去中心化的特点,吸引了大量网民的参与和讨论,这使得互联网成为了一种新型的舆论场。

舆论场的开放性,既是其优势,也是其劣势。

在这个场所里,人们可以畅所欲言,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也有机会获取到更广阔的信息和思维的碰撞。

但另一方面,这也使得该场所的言论质量越来越低,伪造信息和谣言泛滥,讨论的氛围也越来越偏激和极端化。

第三部分:互联网舆论的影响互联网舆论的影响已经超越了传统媒体,在一些特殊的事件中更是发挥了重要作用。

比如,毒跑道事件,是由于网民拍摄并上传视频,引起了公众对道德问题的敏感度,以及对学校教育的质疑。

类似地,九寨沟地震后,网民普遍发起捐赠行动,表示对受害人的支持和爱护,这种公益的互联网行动也传递着爱与善的能量,为受灾者打开了一扇心灵的窗户。

但互联网舆论也有其负面的影响,一些舆论经过网民的放大和传播后,会引起社会不稳定和群体事件的爆发,妨碍了社会的平稳发展。

第四部分:打造健康公共舆论空间面对互联网时代舆论的冲击,建设健康公共舆论空间,有助于提高公众的理性判断和思维能力,也能不断提升民众的平均观念质量和道德素质。

互联网的发展催生公众舆论与新闻舆论关系的变化

互联网的发展催生公众舆论与新闻舆论关系的变化

互联网的发展催生公众舆论与新闻舆论关系的变化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公众舆论和新闻舆论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被称为“网络时代”的当今世界,公众的态度和意见变得更加自由和多元化,新闻报道的方式和传播渠道也随之演变。

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探讨互联网催生公众舆论与新闻舆论关系的变化:舆论场的扩大、传播速度的加快、新闻信源的多样化以及舆情管理的挑战。

一、舆论场的扩大互联网为公众舆论的产生和传播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和平台。

人们不再局限于传统媒体和传统场合表达意见和态度,而是通过网络平台和社交媒体自由发言。

这使得公众舆论场的范围大大扩大,个人可以随时随地参与到公共话题讨论中去,在互联网上也可以建立自己的粉丝和公众影响力。

然而,这种扩大舆论场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网络上的虚假信息、不实言论、伪造照片和视频等等。

这不仅会影响公众舆论的形成和传播,也会造成新闻媒体的失信和公信力的下降。

二、传播速度的加快通过互联网平台,新闻事件的传播速度也大大加快。

过去新闻媒体要通过印刷的方式进行发布,需要一定时间才能到达读者。

而现在,新闻报道几乎可以即时发布到互联网上,在社交网络和短视频平台上得到无限扩散。

这种快速的传播速度不仅加快了舆论的形成和公众对事件的关注度,也带来了新闻报道的挑战和责任。

快速的传播速度也加大了新闻真实性和正确性的要求。

随着假新闻和不实言论的增多,公众对新闻舆论的信任和态度也出现了变化。

因此,新闻舆论必须不断提高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正确性,避免一些虚假信息和不实言论造成的负面影响。

三、新闻信源的多样化随着互联网的出现,新闻信源的多样化和丰富化也出现了变化。

传统媒体、社交网络、简短视频等等不同类型的新闻报道形式出现,丰富了公众的新闻接收方式和途径。

这样的变化也推动了新闻报道的创新和多样化发展。

多样化的新闻信源也带来了新闻报道的压力和挑战。

传统媒体面临的竞争更加激烈,要保持自身的发展的动力和生命力非常的重要。

新媒体时代的公共舆论形成和控制

新媒体时代的公共舆论形成和控制

新媒体时代的公共舆论形成和控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已经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和交流的重要渠道。

随之而来的是公共舆论的形成和控制,这也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

在新媒体时代,公共舆论形成和控制面临着很多挑战和机遇。

首先,新媒体的发展虽然给公众提供了更多的渠道去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但也存在着信息不准确、虚假信息、媒体侵犯个人权利等问题。

这些问题严重威胁着公共舆论的形成和控制,必须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其次,新媒体平台非常容易形成用户群体。

这种群体通常有着相同的价值观、文化背景和兴趣爱好,因此他们的观点和态度很容易被扩大和强化,形成舆论的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舆论的形成和控制就需要更多的理性思考和多元化的声音。

第三,新媒体时代的公共舆论形成和控制还需要借助于政府和媒体的力量。

政府和媒体作为信息传递的主要渠道,必须要有良好的道德操守和公共责任感。

政府和媒体的言论和行为会影响到公众的信任和舆论导向,因此必须谨慎处理,不断加强自身的独立性和专业性。

另外,子女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对于其家庭和社会所处的位置以及未来走向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应该在家庭、学校、社会等多个方面加强教育和引导。

家长要跟孩子沟通、交流,培养孩子的思考能力、创造力和独立性,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最后,新媒体时代的公共舆论形成和控制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参与。

每个人都有权利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也有责任传播正能量和正确的信息,共同维护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总之,在新媒体时代的公共舆论形成和控制中,我们需要面对很多的挑战,但也有很多的机遇。

只有在各方面的努力下,才能实现公众信息获取的自由与正确、公正、负责任的传播。

浅析互联网时代下舆论的特点与把控

浅析互联网时代下舆论的特点与把控

浅析互联网时代下舆论的特点与把控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快速发展,人们的信息获取和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互联网时代的舆论已然成为一个重要的切入点。

相对于传统媒体时代,互联网时代下的舆论更加丰富多样,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传播速度快互联网时代下的舆论速度非常快,一条消息可以在短时间内在网络上广泛传播。

随着社交媒体的出现,信息传播的速度更加惊人。

消息一经发布,在几分钟内就可以迅速地被转发和分享,形成很大的影响力。

这种传播速度让错误信息和虚假信息更容易散布,在一定程度上挑战了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二、信息量大在互联网时代下,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电脑、手机等终端获取海量的信息,新闻、博客、微信公众号、论坛等传媒平台也为自媒体和公众自由发声提供了便利条件。

这使得互联网舆论更加全面和丰富,人们可以有更多的渠道获取并参与舆论话题的讨论。

三、社交化互联网强化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社交媒体如今已成为推动舆论传播的主要方式。

人们通过社交媒体分享、转发信息,进行信息交流和互动,使得舆论的传播变得更加广泛和快速。

这也意味着社交媒体是舆论导向和传播的重要媒介,对其把控成为当前互联网舆论管理的重中之重。

四、个性化互联网时代下的舆论呈现出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的特点。

不同的群体或者个人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和关注点,关注的问题也会不同。

在互联网环境下,网络用户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更好地体现了个性化和多元化的特点。

在海量信息和社交媒体的背景下,如何把控互联网时代下的舆论,维护社会公正和正常的社会秩序?下面是几点建议。

一、加强网络监管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强对互联网信息发布的监管和管理,加强对虚假信息和谣言的查处和处置,严厉打击网络违法犯罪行为,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安全。

二、提高网络素质人们应加强自身的网络素质,提高辨别真伪信息的能力。

互联网环境下,信息审核不完善,每个人都需要学会分辨虚假信息和恶意诋毁等负面信息。

同时也要保持健康理性的心态,掌握科学的信息获取方式,形成理性的舆论观。

互联网时代的新闻报道与公共舆论引导

互联网时代的新闻报道与公共舆论引导

互联网时代的新闻报道与公共舆论引导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新闻传播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互联网时代的新闻报道和公共舆论引导呈现出了许多新的特点和挑战。

本文将对互联网时代的新闻报道和公共舆论引导进行探讨,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一、互联网时代的新闻报道1. 多元化的新闻载体在互联网时代,新闻传播的载体变得多元化。

传统的纸质报纸被电子版新闻取而代之,而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的普及,也使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新闻信息。

此外,社交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等的兴起,让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新闻发布者。

这种多元化的载体为新闻报道提供了更多的传播途径,丰富了新闻内容。

2. 信息的碎片化与快速传播互联网时代的新闻报道呈现出信息碎片化、快速传播的特点。

人们可以通过搜索引擎迅速找到所需的新闻资讯,甚至可以订阅个性化新闻推送。

这种碎片化的信息传播方式,使大量短小精悍的新闻内容在互联网上传播,并在社交媒体上迅速引发讨论。

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和传播速度得到了巨大提高,但也引发了信息真实性、准确性的问题。

3. 新闻真实性与可信度的挑战互联网时代的新闻报道中,真实性和可信度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新闻信息的快速传播,虚假新闻、谣言等不实信息也随之蔓延,甚至成为公众的主要信息来源。

此外,互联网也容易被用作传播不良信息和恶俗内容的渠道。

对于新闻机构而言,建立可信度和品牌形象显得尤为重要。

二、互联网时代的公共舆论引导1. 公众参与度的增加互联网的出现使公众的参与度得到了极大提高。

通过在线论坛、社交媒体等渠道,公众可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对新闻报道进行评判和反馈。

这种公众参与度的增加,为新闻报道提供了更多的视角和声音,同时也带来了舆论引导的挑战。

2. 舆论引导的复杂性互联网时代的公共舆论引导比以往更加复杂多变。

新闻报道和舆论引导机构需要同时应对来自各个渠道和各个群体的信息流,对于不同的观点和声音进行善意引导和协调,以避免信息的过度扩散和对社会稳定的影响。

新媒体对公共舆论的影响

新媒体对公共舆论的影响

新媒体对公共舆论的影响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新媒体的兴起,公共舆论的形成和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新媒体的出现给公共舆论带来了许多新的影响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新媒体对公共舆论的影响,并分析其中的利与弊。

一、新媒体的快速传播速度新媒体的快速传播速度是其最大的特点之一。

通过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平台,信息可以在瞬间传播到全球各地。

这种快速传播速度使得公共舆论的形成和传播更加迅速和广泛。

一条消息可以在短时间内被数以百万计的人所知晓,从而对公共舆论产生重大影响。

二、新媒体的信息多样性新媒体的出现使得信息的来源更加多样化。

传统媒体通常由少数几家大型媒体机构控制,而新媒体则为个人和小型组织提供了发声的平台。

这种多样性使得公共舆论的形成更加多元化,不再受限于传统媒体的主流观点。

人们可以通过新媒体获取到更多不同的声音和观点,从而更全面地了解问题,形成独立的判断。

三、新媒体的互动性新媒体的互动性是其与传统媒体最大的区别之一。

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人们可以直接参与到公共舆论的讨论中,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这种互动性使得公共舆论更加民主化,人们的声音更容易被听到。

同时,新媒体也为政府和组织提供了更好的机会与公众进行互动,更好地了解公众的需求和意见。

四、新媒体的虚假信息和谣言传播然而,新媒体的出现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虚假信息和谣言在新媒体上的传播速度更快,影响范围更广。

由于信息的来源多样化,人们往往难以判断信息的真实性,容易被虚假信息所误导。

这种虚假信息和谣言的传播对公共舆论产生了负面影响,甚至可能引发社会恐慌和不稳定。

五、新媒体的个人隐私泄露新媒体的普及也带来了个人隐私泄露的问题。

在社交媒体上,人们经常分享自己的个人信息和生活照片。

这些信息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对个人造成损害。

此外,新媒体的普及也增加了个人信息被滥用的风险,例如个人信息被广告商和政府机构滥用。

这种个人隐私泄露对公共舆论产生了负面影响,人们对新媒体的信任度降低。

综上所述,新媒体对公共舆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浅析互联网时代下舆论的特点与把控

浅析互联网时代下舆论的特点与把控

浅析互联网时代下舆论的特点与把控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而网络舆论也因此变得更加复杂、多元化。

在这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代,如何正确把控网络舆论,成为了各界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从互联网时代下舆论的特点和把控策略两个方面进行浅析。

一、互联网时代下舆论的特点1.多元化:互联网时代的舆论空间不再受限于传统媒体,而是融合了博客、微博、微信、论坛等多种平台。

这些平台提供了广泛的表达和分享空间,使得舆论表达方式更加多元化,反映了更加丰富的观点和声音。

2.即时性:互联网的特点之一就是信息传播的即时性,任何事件都有可能在瞬间引发热烈讨论。

这也使得舆论的影响力大大增强,有些事件甚至会成为瞬间传播的“热点”,席卷整个网络世界。

3.流行性:互联网时代下,舆论的流行速度非常快,在各种社交媒体平台上,舆论话题的热度可以在短时间内瞬间上升,也可以在短时间内被替代。

舆论在互联网上的特点是短暂而瞬息万变的。

4.参与性:在互联网时代,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舆论的发起者和参与者。

网民可以通过各种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同时也可以通过点赞、转发、评论等方式参与到舆论话题中来。

二、把控网络舆论的策略1.积极引导:企业、政府等各种组织应该充分认识到互联网时代下舆论的特点,积极主动地跟踪网络舆论动向,发现舆论中存在的问题和误解,及时进行舆论引导和解释。

如果发现了负面舆论,要尽快回应和修复,避免舆论负面情绪的蔓延扩大。

2.建立良好的品牌形象:企业和政府等组织应该注重自身形象和声誉的建设,通过公关活动和舆情引导等手段,引导舆论关注自身的优秀特点和积极形象,增强公众对自身的信任感。

3.多渠道传播:在互联网时代下,传统媒体已经不再是唯一的舆论传播渠道,各种社交媒体平台、自媒体等也成为了重要传播渠道。

组织可以通过内容营销、社交媒体运营等方式,加强对舆论的传播和把控。

4.加强舆情监测:在互联网时代下,舆情监测变得尤为重要,各种组织应该建立完善的舆情监测系统,及时发现网络舆论中的问题和异常,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论新媒体时代舆论主体的变迁

论新媒体时代舆论主体的变迁

论新媒体时代舆论主体的变迁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舆论主体的变迁成为了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

在过去,舆论主体往往是由少数知名人士、新闻机构等组成的,而现如今,随着新媒体的兴起,人们的舆论方式越来越多样化,舆论主体也逐渐多样化。

本文将从新媒体时代的背景出发,探讨新媒体时代舆论主体的变迁,并进一步分析其影响和启示。

一、新媒体时代的背景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新媒体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表达意见的最主要渠道之一。

在新媒体的背景下,人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媒体,而是拥有了更为丰富多样的信息来源和表达方式。

同时,新媒体还拥有着互动性和参与性的特点,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博客等平台进行互动和交流,成为了信息传播的主体和参与者。

二、新媒体时代舆论主体的变迁在新媒体时代,舆论主体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革。

传统的舆论主体主要包括政府、新闻机构、知名人士等,而在新媒体时代,人们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和表达意见的渠道日益多样化,舆论主体也开始多元化。

1.普通民众普通民众作为新媒体时代的舆论主体,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通过社交媒体、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普通民众可以随时随地发布信息、表达意见,同时可以通过评论、点赞等方式对已有的信息进行互动和传播。

这种互动性和参与性的特点,让普通民众成为了新媒体时代的重要舆论主体。

2.自媒体自媒体指的是那些在互联网上自主运作的媒体,例如博客、微信公众号等。

在新媒体时代,自媒体成为了一种非常重要的媒体形态,自媒体从业者可以通过自己的个人账号,自由、独立地发布信息和言论,获得更大的自由度和影响力。

3.大众媒体虽然新媒体如今非常热门,但是传统的大众媒体依然占据着比较重要的地位。

尤其是新闻机构,虽然传统的报纸、电视台的影响力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但是通过互联网,这些传统媒体也开始向新媒体转型,开设自己的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满足大众媒体的多元化需求。

三、新媒体时代舆论主体的影响新媒体时代舆论主体的变迁,不仅改变了信息传播的形式,更重要的是改变了舆论格局和价值取向。

互联网时代的传媒与公共舆论

互联网时代的传媒与公共舆论

互联网时代的传媒与公共舆论在互联网时代,传媒和公共舆论的关系变得非常紧密。

社交媒体的出现让公共舆论更加分散和复杂,传媒机构也不再是唯一的信息传播渠道,而是需要与社交媒体共同构建一个信息传播的生态系统。

在这个过程中,传媒机构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要根据公共舆论的需要,提供更加客观、准确、可信的信息,保障公共舆论的权利。

互联网时代的传媒和公共舆论都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传媒要面对的挑战主要来自于社交媒体的出现。

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这种新型的媒体来获取信息和表达观点。

相对于传统媒体,社交媒体更加去中心化和分散,各种个人、群体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

这一情况对于传媒来说,意味着它们需要和社交媒体共同构建一个信息传播的生态系统,从而更好地为公众服务。

在这个生态系统中,传媒的任务主要是承担起信息过滤、核实和加工的责任。

传媒机构应该把社交媒体中的信息进行搜集、筛选、加工,从而提供给公众更加客观、准确、可信的信息。

这一过程对于传媒机构来说并不容易,因为社交媒体中存在着大量的不实信息和虚假信息,这些信息往往被人们更易于接受和传播。

传媒机构需要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核实能力,对这些信息进行辨别和处理,避免错误信息的传播。

同时,传媒机构还需要借助社交媒体的力量,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信息的生产和传播中来。

与传统媒体不同,社交媒体可以为传媒提供更广泛的信息来源和声音,让公共舆论更加开放和自由。

传媒机构需要充分利用社交媒体的功能,与公众建立更加开放和互动的关系,构建更加合作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机制。

除此之外,传媒机构还需要借助互联网技术,建立自己的数字化平台,实现信息的全媒体化传播。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的传播方式和形式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传媒机构需要以数字化为基础,将自己的内容与各种数字媒体相互链接,构建一个全媒体的信息传播系统。

这样的系统可以更加全面深入地覆盖社会各个层面的信息需求,同时也可以更好地满足公共舆论的多元化需求。

浅析互联网时代下舆论的特点与把控

浅析互联网时代下舆论的特点与把控

浅析互联网时代下舆论的特点与把控【摘要】互联网时代下,舆论的传播速度和广泛性大大提高,虚假信息和谣言泛滥成为严重问题。

用户参与度也显著增加,监管和把控的难度也在增加。

需要制定有效的处理策略来解决这些问题。

互联网时代下舆论的特点对社会和个人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把控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对特点的分析和把控策略的实施,可以有效缓解互联网时代下舆论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保障社会稳定和公共利益。

我们需要认真对待互联网时代下的舆论,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使其发挥积极作用,为社会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舆论、特点、传播速度、广泛性、虚假信息、谣言、用户参与度、监管、把控、挑战、处理策略、影响、把控策略、重要性。

1. 引言1.1 互联网时代下舆论的重要性在互联网时代,舆论的重要性愈发突显。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大大加快,舆论的力量也日益强大。

互联网不仅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表达意见的主要渠道,也影响着社会舆论的走向和态势。

舆论的引导和引爆能够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甚至改变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方向。

在互联网时代,舆论可以迅速形成共识,迅速传播,迅速影响。

一条消息只需在网络上一传播,便能在短时间内引发热议和讨论,甚至引发社会事件。

对于个人、企业和政府来说,把握和引导舆论成为一项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工作。

只有积极引导舆论、回应社会关切,才能获得公众的认可和支持,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互联网时代下舆论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只有深刻理解舆论的力量和特点,才能更好地把握和引导社会舆论,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风险。

舆论是一把双刃剑,能够为个体和社会带来利益,也可能带来危机和挑战。

只有正确把握舆论的发展趋势和规律,才能更好地应对挑战,实现自身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2 互联网时代下舆论的特点1.信息传播速度快:在互联网时代,消息可以在瞬间传播到全球各地,信息的传播速度之快远远超过了传统媒体。

新媒介环境下现代公共舆论形态解析

新媒介环境下现代公共舆论形态解析

新媒介环境下现代公共舆论形态解析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传统的公共舆论形态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随着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媒体的快速普及,公共舆论的传播渠道和传播速度也在不断提升,公共舆论形态也因此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本文将从新媒介环境下公共舆论的现代形态出发,探讨新媒介对公共舆论的影响和作用。

一、新媒介环境下公共舆论的现代形态在新媒介环境下,公共舆论形态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

首先,公共舆论的传播速度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由于新媒体具有实时性和全球性传播的特点,公共舆论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遍布全球,甚至可以瞬间传遍整个社会。

这一点对于公共舆论的形成和演变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其次,新媒体的普及使得公共舆论的参与者越来越多。

任何人都有可能在互联网上发布自己的观点,任何人都可能通过社交媒体等渠道参与到公共舆论的讨论中来,这为公共舆论的形成和演变提供了更为广泛的社会资源。

同时,由于新媒体提供了更为丰富和多元的传播平台,各种各样的声音和观点都可以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这也为公共舆论形态的多样性提供了有力保障。

最后,新媒体环境下的公共舆论形态还表现出了更为平民化和全民化的特点。

新媒体的广泛普及,使得不同社会群体的各种声音都可以得到广泛传播,而新媒体上的公共舆论讨论更为接近人民群众,更多地反映出他们真实的管理和发展需求、愿望和意见。

二、新媒介对公共舆论的影响和作用新媒介的出现不仅改变了公共舆论的形态,也为公共舆论的研究和实践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首先,新媒介的普及使得公共舆论形成和演变更为复杂和多元化。

面对新媒介不断涌现的各种传播渠道和平台,如何把握和研究每一种媒介的特点和规律,成为公共舆论研究的必要内容。

其次,新媒体环境下的公共舆论传播与旧的传播方式有很大的不同。

当今社会,大众传媒已失去对公共舆论的主导地位,新兴媒体逐渐成为公共舆论形成和演变的主要渠道。

公共舆论传播的方式和路线发生了很大变化,从传统的单向传播变成了互动、多向的传播方式。

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对公众舆论的影响

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对公众舆论的影响

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对公众舆论的影响第一章:引言现代社会的公众舆论已经远不是那个只有少数人可以影响的时代了。

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兴起,每个人都有了发表自己意见的管道,哪怕你只是一个普通公民,也可以在社交媒体上发表自己的想法,而且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微博、微信等平台将自己的观点传递给全世界。

因此,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了公众舆论的重要因素,其影响力在不断扩大。

第二章:互联网对公众舆论的影响互联网的兴起使得公众舆论的传播速度大大加快。

通过搜索引擎,我们可以快速找到和自己感兴趣的话题相关的各种信息,从而更好地了解社会上的热点事件。

同时,互联网也为每个人提供了更多的说话渠道,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

在这种情况下,公众舆论的形成更加多元化,每个人都可以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互联网也加强了公众对于媒体的监督。

在传统媒体时代,媒体被认为是公正客观的,因此大多数人都相信它所报道的信息。

但互联网上的信息量巨大,每个人都可以在网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发布自己的图片和视频,因此公众开始对传统媒体提出了质疑,开始对媒体发布的信息进行更加深入的调查,从而产生了更多的舆论反响。

另外,互联网也影响了政治环境。

在过去,人们只能通过传统媒体了解政治动态,了解政治人物的言行。

但如今,跟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每个人都有机会了解政治候选人的观点和政策计划。

因此,公众对政治人物的了解变得更加深入,公众对政治人物的要求和期望也越来越高。

第三章:社交媒体对公众舆论的影响与互联网相比,社交媒体在公众舆论方面的影响更为直接。

通过社交媒体我们可以亲身体验一件事情的影响力。

社交媒体上的评论和点赞可以直接提高一篇文章或一张图片的人气度,从而影响公众对于某个事件的看法。

社交媒体的反响速度也更快。

当某个事件一经发生,新浪微博、腾讯微博、Facebook等社交媒体上就会有各种评论和讨论,这些讨论会扩散到更多的人之中,从而形成一定的舆论压力和影响力。

但是,社交媒体对公众舆论的影响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网络舆论引导对公共舆论态势的影响分析

网络舆论引导对公共舆论态势的影响分析

网络舆论引导对公共舆论态势的影响分析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络舆论引导已成为影响公共舆论态势的重要力量。

网络舆论引导指的是通过网络平台和社交媒体等手段,对公众进行信息传播和舆论引导,以达到影响公共舆论的目的。

网络舆论引导凭借其广泛的传播途径和快速的信息传播速度,对于公共舆论态势产生了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首先,网络舆论引导能够扩大公共舆论影响范围。

传统的媒体信息传播往往受限于传媒渠道和传统媒体的知名度,但网络舆论引导几乎没有受到地域和时空的限制,能够迅速传达信息,将影响范围扩大到全国乃至全球。

例如,一段重要视频在社交媒体上迅速传播,引起了公众广泛讨论和关注,进而影响到公共舆论的形成。

其次,网络舆论引导对于公共舆论的形成起到了导向作用。

通过舆论引导,网络舆论能够对事件进行解读、评价和评论,形成对事件的共识和认知。

这种舆论引导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众对于事件的看法和态度。

例如,某一事件在网络上被大量评论和传播,这些评论和传播往往会对公众的认知产生重要影响,从而形成公共舆论。

因此,网络舆论引导对于公共舆论形成具有直接的影响力。

然而,同时,网络舆论引导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首先,网络舆论引导往往容易受到偏见和谣言的干扰。

在信息泛滥的网络环境下,谣言和虚假信息往往能够通过网络迅速传播,误导公众的认知和判断。

这种虚假信息和谣言对于公共舆论造成了混乱和误导,严重损害了公众的理性思考和判断能力。

其次,网络舆论引导也容易被利用为传播个人或团体利益的工具。

一些组织和个人通过操纵网络舆论,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利用网络舆论引导的行为,破坏了公众舆论的公正和客观性。

为了更好地应对网络舆论引导对公共舆论态势的影响,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加强网络媒体平台的管理和监督,净化网络舆论环境。

对于虚假信息和谣言,要及时予以纠正和辟谣,提高公众的信息识别能力。

其次,公众也应增强自身的媒体素养,学会辨别真伪信息和分辨舆论导向。

网络时代的信息传播与公共舆论引导

网络时代的信息传播与公共舆论引导

网络时代的信息传播与公共舆论引导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

通过网络,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丰富多样的信息,从而更好地了解世界、分享观点和参与讨论。

然而,网络时代的信息传播也带来了一些新的挑战和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如何进行公共舆论引导。

在网络时代,每个人都有发声的机会,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和引导者。

这种去中心化的特点使得信息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

然而,也造成了信息质量参差不齐和舆论的混乱。

有些人可能因为缺乏专业知识或恶意目的,故意散布错误信息或制造假象,给公共舆论带来了干扰和误导。

面对网络时代信息传播的快速和广泛,公共舆论引导显得尤为重要。

公共舆论引导的目的是通过合理有效的手段,引导公众对待信息的态度和行为,保障信息传播的健康和秩序,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下面将从四个方面讨论网络时代的信息传播与公共舆论引导。

首先,公共舆论引导需要倡导信息真实可靠。

在虚拟世界中,信息的真实性成为了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

许多人可能通过社交媒体、网络论坛等渠道获取信息,但无法判断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因此,公共舆论引导需要教育公众提高辨别信息的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对事实的敏感性。

同时,政府和相关机构应加大对网络谣言和虚假信息的打击力度,建立相应的监管机制,确保网络信息环境的清朗。

其次,公共舆论引导需要注重信息传播的时效性。

在网络时代,信息的更新速度极快,公众的关注点时刻在变动。

因此,舆论引导者需要掌握信息的实时动态,及时回应公众关切,引导他们正确理解和评价事态的发展。

同时,舆论引导者应与时俱进,利用新媒体技术和工具,拓宽信息传播的途径,提高信息传达的效果和影响力。

再次,公共舆论引导需要重视多样性和包容性。

网络是一个多元化和开放的空间,不同的声音和观点都应该得到充分尊重和包容。

舆论引导者应该秉持公正、客观和平衡的原则,努力提供真实可信的信息,增加多元观点的呈现,避免单一观点的主导和偏见的出现。

网络媒体传播对公共舆论的影响

网络媒体传播对公共舆论的影响

网络媒体传播对公共舆论的影响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媒体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表达观点的重要渠道。

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媒体传播具有即时性、互动性和自由度高的特点,对公共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网络媒体传播对公共舆论的影响。

一、扩大言论自由的空间网络媒体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平台,使得每个人都有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

相较于传统媒体的编辑和审查环节,网络媒体传播更加自由,更能满足人们的个性化需求。

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网络媒体表达自己的看法,这扩大了公共舆论的多样性。

二、加速信息的传播速度网络媒体的即时性使得信息的传播速度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通过网络媒体,新闻事件可以实时呈现给公众,大大缩短了信息传播的路径和时间。

这种快速传播的特性不仅在重大事件中起到关键的作用,也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提供了及时的信息支持。

三、丰富公共舆论的来源网络媒体传播丰富了公共舆论的来源。

一方面,通过网络媒体,全球各地的媒体机构可以将不同地区的观点和意见传递给公众,这有利于人们对事实进行全面、客观的认知。

另一方面,个人用户的声音也可以通过网络媒体传播出去,使得公众能够听到更多的不同声音。

四、引导公共舆论的走向网络媒体传播对公共舆论的走向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

因为网络媒体上的信息瞬息万变,某些观点和信息通过不同的渠道不断重复传播,可能会在公众心中产生强烈的影响,从而影响公共舆论的形成和发展。

不同的媒体机构和个人在网络媒体上都有自己的立场和观点,这会对公共舆论的形成产生深远的影响。

五、加强公共话语的互动性网络媒体传播不仅提供了信息的传递,更是加强了公共话语的互动性。

通过网络媒体,公众可以直接参与话题的讨论,发表评论和回复他人观点,形成一个开放、多声音的讨论空间。

这种互动性能够推动公共舆论的形成和演变,同时也加强了公众的参与意识。

六、培养公众媒体素养网络媒体传播使得公众更容易接触到各种信息和观点,同时也需要公众具备一定的媒体素养来对信息进行分辨和判断。

新媒体时代的公共舆论与文化传播

新媒体时代的公共舆论与文化传播

新媒体时代的公共舆论与文化传播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新媒体的兴起,公共舆论和文化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传统媒体的影响力逐渐减弱,而新媒体的兴起使得公共舆论的形成和传播更加多元化和广泛化。

本文将探讨新媒体时代的公共舆论与文化传播的特点和影响。

一、新媒体时代的公共舆论1.1 公共舆论的形成在新媒体时代,公共舆论的形成不再受限于传统媒体的编辑和控制,而是由广大网民的参与和互动决定。

通过社交媒体、微博、论坛等平台,个体可以自由表达观点,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辩论,形成多元化的公共舆论。

1.2 公共舆论的传播新媒体时代的公共舆论传播更加迅速和广泛。

信息的传播不再受限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通过互联网,信息可以实时传播到世界各地。

同时,个体也可以通过分享、转发等方式将信息传播给更多的人,形成更大的影响力。

1.3 公共舆论的特点新媒体时代的公共舆论具有以下特点:(1)多元化:公共舆论的形成和传播不再受限于传统媒体的主导,个体可以自由表达观点,形成多元化的舆论。

(2)碎片化:由于信息的爆炸性增长,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变得碎片化,容易受到信息过载的困扰。

(3)个性化:新媒体时代,个体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获取信息的渠道和内容,实现个性化的信息获取。

(4)互动性:新媒体时代,公共舆论的形成和传播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个体可以通过评论、点赞、转发等方式参与到舆论的讨论和传播中。

二、新媒体时代的文化传播2.1 文化传播的方式在新媒体时代,文化传播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传统的文化传播主要依靠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而新媒体时代,文化传播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

个体可以通过社交媒体、短视频、音频平台等方式传播自己的文化观点和创作作品。

2.2 文化传播的影响新媒体时代的文化传播具有以下影响:(1)文化多元化:新媒体时代,个体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到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信息,促进了文化的多元化和交流。

(2)文化创新:新媒体时代,个体可以通过互联网发布自己的创作作品,实现了文化创新的机会和平台。

公共危机下的网络舆情动态

公共危机下的网络舆情动态

公共危机下的网络舆情动态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络舆情已经成为了公共危机管理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在公共危机发生时,网络舆情的动态变化对于公众的情绪和行为产生着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公共危机下的网络舆情动态,并分析其对公共危机管理的挑战和应对策略。

一、公共危机下的网络舆情特点1.信息传播速度快:在公共危机发生时,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远远快于传统媒体。

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公众可以实时获取和分享信息,使得舆情的传播范围和速度大大增加。

2.信息真实性难以保证:在公共危机中,谣言和虚假信息往往会迅速传播,给公众带来恐慌和误导。

网络舆情中的信息真实性难以保证,需要公共危机管理者及时辟谣和提供准确信息。

3.舆情情绪波动大:公共危机往往伴随着公众的恐慌和焦虑情绪,网络舆情中的情绪波动也较大。

舆情情绪的变化对公共危机的处理和管理产生重要影响。

二、公共危机管理中的网络舆情挑战1.信息监测和分析:公共危机发生时,需要对网络舆情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以了解公众的关注点和情绪变化。

然而,网络舆情的海量数据和多样化形式给信息监测和分析带来了挑战。

2.舆情引导和管理:网络舆情的发展往往是不可预测的,公共危机管理者需要及时引导和管理舆情,以避免舆情的进一步恶化。

然而,舆情引导和管理需要准确把握公众情绪和需求,对公共危机管理者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3.信息真实性核查:在公共危机中,谣言和虚假信息的传播往往会加剧公众的恐慌和不信任。

公共危机管理者需要及时核查信息的真实性,并及时辟谣和提供准确信息,以维护公众的信任和安全感。

三、公共危机管理中的网络舆情应对策略1.建立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公共危机管理者应建立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实时监测和分析网络舆情的动态变化。

通过数据分析和情绪识别等技术手段,及时了解公众的关注点和情绪变化,为公共危机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2.加强舆情引导和管理:公共危机管理者应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引导和管理,及时回应公众关切,解答疑惑,减少恐慌情绪的扩散。

【推荐下载】关于互联网时代公众舆论的变化_6

【推荐下载】关于互联网时代公众舆论的变化_6

关于互联网时代公众舆论的变化互联网时代公众舆论的变化,公众舆论正在一步步地走向可能,并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引言1922 年,美国著名新闻评论家和作家沃尔特李普曼写下了《公众舆论》一书,被列为传播学的奠基之作,开启了舆论学的大门。

它第一次对公众舆论做了全面的描述,分析了阻碍公众接近真相的种种因素,首次提出了拟态环境和刻板成见的概念,也引发了后来人对议程设置这一理论的研究。

如今,虽已过去将近一个世纪,但此书影响未消,我国的许多传播学者也对此进行了解读,如黄旦在《舆论:悬在虚空的大地?》一文中从一个宏观的角度对整本书进行了评述,而姜红在《舆论如何是可能的?》阐述了李普曼所认为的舆论发生机制,还有一些学者就书中的关键概念拟态环境和刻板成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此外还有对书中所蕴含的议程设置思想和报刊的运行过程进行了解读。

但在新的传播环境下,在网络广泛普及的今天,我们有必要对公众舆论进行更多的思考,找寻其存在的特征和意义。

二、李普曼笔下的公众舆论公众舆论一词最早出现于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作为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卢梭认为,公众舆论是理性公正的,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具有不可动摇的权威地位,因此理性的公众舆论最终可以主导政府决策。

[1] 但李普曼对此却进行了反思并持有相反的意见,他用了整整一本书的内容来讨论这一概念,虽没有下任何明确的定义,但却告诉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公众舆论是不可能存在的,在他看来,当下的公众并不能自发的形成真正的舆论。

就舆论的主体而言,其应是公众,公众是由社会中占大多数的具有独立自主意识的人组成的。

[2] 但在李普曼看来,人们除了具有一定的独立思想之外,还有着根深蒂固的刻板成见。

对此他有着非常的经典的描述:多数情况下我们并不是先理解后定义,而是先定义后理解。

置身于庞杂喧闹的外部世界,我们一眼就能认出早已为我们定义好的自己的文化,而我们也倾向于按照我们的文化所给定的、我们所熟悉的方式去理解。

论互联网时代公众舆论的变化

论互联网时代公众舆论的变化

论互联网时代公众舆论的变化论互联网时代公众舆论的变化摘要:在《公众舆论》一书中,沃尔特·李普曼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舆论悬于虚空大地的图景,认为公众舆论是不可能的。

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和传播环境的变化,公众舆论正在一步步地走向可能,并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公众舆论;互联网;刻板成见;拟态环境;一、引言1922年,美国着名新闻评论家和作家沃尔特·李普曼写下了《公众舆论》一书,被列为传播学的奠基之作,开启了舆论学的大门。

它第一次对公众舆论做了全面的描述,分析了阻碍公众接近真相的种种因素,首次提出了“拟态环境”和“刻板成见”的概念,也引发了后来人对议程设置这一理论的研究。

如今,虽已过去将近一个世纪,但此书影响未消,我国的许多传播学者也对此进行了解读,如黄旦在《舆论:悬在虚空的大地?》一文中从一个宏观的角度对整本书进行了评述,而姜红在《舆论如何是可能的?》阐述了李普曼所认为的舆论发生机制,还有一些学者就书中的关键概念“拟态环境”和“刻板成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此外还有对书中所蕴含的议程设置思想和报刊的运行过程进行了解读。

但在新的传播环境下,在网络广泛普及的今天,我们有必要对公众舆论进行更多的思考,找寻其存在的特征和意义。

二、李普曼笔下的公众舆论“公众舆论”一词最早出现于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作为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卢梭认为,“公众舆论是理性公正的,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具有不可动摇的权威地位,因此理性的公众舆论最终可以主导政府决策。

[1]”但李普曼对此却进行了反思并持有相反的意见,他用了整整一本书的内容来讨论这一概念,虽没有下任何明确的定义,但却告诉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公众舆论是不可能存在的,在他看来,当下的公众并不能自发的形成真正的舆论。

就舆论的主体而言,其应是公众,“公众是由社会中占大多数的具有独立自主意识的人组成的。

”但在李普曼看来,人们除了具有一定的独立思想之外,还有着根深蒂固的刻板成见。

浅析互联网时代下舆论的特点与把控

浅析互联网时代下舆论的特点与把控

浅析互联网时代下舆论的特点与把控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人们的信息传播和沟通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互联网使得信息的传播速度大大提高,同时也让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和参与者。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舆论的特点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互联网时代下对舆论把控也迎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首先来看一下互联网时代下舆论的特点。

互联网让信息传播变得更加迅速,人们可以通过各种社交媒体和互联网平台随时随地发布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这使得舆论的传播速度大大加快,热点事件和话题可以迅速引发广泛讨论和关注。

在互联网上,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往往难以被确认,各种不实信息、谣言和偏见也会在网络上广泛传播。

互联网时代下的舆论,往往呈现出高速度、广泛性、碎片化和不确定性的特点。

互联网时代下的舆论把控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互联网的快速传播和碎片化特点使得舆论把控变得更加困难。

传统的舆论监管模式和手段已经不能完全适应互联网时代的需求。

互联网也为舆论把控提供了新的机遇,政府、企业和公众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更加及时、灵活地进行舆论引导和管理。

互联网时代下的舆论把控也需要更多的包容和开放,尊重公众的意见和参与,促进舆论的多元化和良性发展。

针对互联网时代下舆论的特点和把控面临的挑战,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

加强法制建设,健全网络舆论管理法规体系,规范网络信息传播秩序,严厉打击网络谣言和不实信息的传播。

加强网络舆论引导,提高传播正能量的力度和效果,引导公众理性、科学地参与舆论讨论,遏制网络暴力和恶意攻击的行为。

推动多方参与,促进政府、企业和公众共同参与网络舆论把控,实现舆论的多元化和民主化。

加强网络媒体自律,提高网络媒体的责任感和公信力,促进网络舆论环境的健康发展。

互联网时代下的舆论既面临着新的挑战,也蕴含着新的机遇。

我们需要充分认识互联网时代下舆论的特点,加强舆论把控的机制建设和实践探索,推动网络舆论环境的健康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互联网时代的需求,保障公众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互联网时代的公共舆论变化摘要:在《公众舆论》一书中,沃尔特·李普曼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舆论悬于虚空大地的图景,认为公众舆论是不可能的。

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和传播环境的变化,公众舆论正在一步步地走向可能,并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公众舆论;互联网;刻板成见;拟态环境一、引言922年,美国著名新闻评论家和作家沃尔特·李普曼写下了《公众舆论》一书,被列为传播学的奠基之作,开启了舆论学的大门。

它第一次对公众舆论做了全面的描述,分析了阻碍公众接近真相的种种因素,首次提出了“拟态环境”和“刻板成见”的概念,也引发了后来人对议程设置这一理论的研究。

如今,虽已过去将近一个世纪,但此书影响未消,我国的许多传播学者也对此进行了解读,如黄旦在《舆论:悬在虚空的大地?》一文中从一个宏观的角度对整本书进行了评述,而姜红在《舆论如何是可能的?》阐述了李普曼所认为的舆论发生机制,还有一些学者就书中的关键概念“拟态环境”和“刻板成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此外还有对书中所蕴含的议程设置思想和报刊的运行过程进行了解读。

但在新的传播环境下,在网络广泛普及的今天,我们有必要对公众舆论进行更多的思考,找寻其存在的特征和意义。

二、李普曼笔下的公众舆论“公众舆论”一词最早出现于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作为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卢梭认为,“公众舆论是理性公正的,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具有不可动摇的权威地位,因此理性的公众舆论最终可以主导政府决策。

”但李普曼对此却进行了反思并持有相反的意见,他用了整整一本书的内容来讨论这一概念,虽没有下任何明确的定义,但却告诉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公众舆论是不可能存在的,在他看来,当下的公众并不能自发的形成真正的舆论。

就舆论的主体而言,其应是公众,“公众是由社会中占大多数的具有独立自主意识的人组成的。

”但在李普曼看来,人们除了具有一定的独立思想之外,还有着根深蒂固的刻板成见。

对此他有着非常的经典的描述:“多数情况下我们并不是先理解后定义,而是先定义后理解。

置身于庞杂喧闹的外部世界,我们一眼就能认出早已为我们定义好的自己的文化,而我们也倾向于按照我们的文化所给定的、我们所熟悉的方式去理解。

”这表明公众并非是理性的个人,他们会受到所处社交圈子内文化的影响,也会受到先入为主的成见的影响。

另外李普曼也明确的说道:“其特点是先于理性被投入应用。

这是一种感知方式,它在我们所意识到的信息尚未经过我们思考之前就把某种性质强加给这些信息。

”这指出了一个事实,公众习惯于带着成见去看待任何事物,如果看到的完全合乎他们的预想,成见就会进一步加强。

因而,固有成见保护着公众,在它们的防卫下,公众能够很轻松地融入所在的社交圈子,也能让他们继续感受到所处的地位是安全的。

在描述公众舆论的客体时,李普曼引入了“拟态环境”这一概念。

他认为“一个人对于并未亲身经历的事件所能产生的唯一情感,就是被他内心对那个事件的想象所激发起来的情感。

”真正的现实环境太庞大、太复杂,人们不得不在能够驾驭它之前使用比较简单的方法去对它进行重构,但“偶然的事实,创造性的想象,情不自禁的信以为真,这三种因素便会产生一种虚假的现实。

”使得在社会生活的层面上,人对环境的调适是通过“虚构”这一媒介进行的,因而即使重构得再精确,也不等于是真正的现实。

至于舆论本身,由于舆论面对的是一些迂回曲折、看不见摸不着而又令人困惑的事实,而且根本不可能一目了然,因此,不同见解组成的公众舆论变得模糊不清。

在李普曼看来,那些带有刻板成见的人在面对拟态环境中的事物所做出来的反映,也是那么的不真实,所以,公众给舆论只能是“他人脑海中的图像关于自身、关于别人、关于他们的需求、意图和人际关系的图像……这些对人类群体或以群体名义行事的个人产生着影响的图像,就是大写的舆论。

”三、互联网时代的公众舆论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网民人数的迅速增多,网络越来越成为大多数人发表意见的平台,由于网络媒体本身其传播方式的复杂性和交互性,使得网络上出现了各种不同的声音。

陈力丹曾将舆论定义为:“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其中混杂着理智和非理智的成分。

”据此,如果要给网络舆论下一个定义,我们暂且可将它定义为:网络舆论就是公众在基于网络这个平台上所表达的对于现实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

它的主体是所有能够接触到网络的公众,客体依然是于现实社会中的某些现象和问题。

在互联网迅速普及的今天,在一定程度上它已经使公众舆论成为了可能。

这具体表现在:(一)舆论主体公众已日渐成熟目前,我国的网民人数已经超过四亿,网民们公开发表意见的各种论坛、博客、微博、轻博等也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而得以产生,正是这种新的技术,“把人类社会及其多样复杂的各个部分连成了一个新的世界,使人类的连接方式和社会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

”由此,在新的传播环境下,作为网络舆论的主体,网民们呈现出新的特征: .公众的意见表达愿望增强互联网传播的自由性使得网民们几乎可以就任何新闻事件或社会问题发表或交流意见,所发表的意见属“阳春白雪”也罢,属“下里巴人”也罢,只要他有意见表达意愿,都可以表达出来进入到网络空间。

这使得在现实生活中沉默的大多数找到了表达的渠道,有可能变成互联网上的活跃分子。

2.刻板成见的作用正在减弱互联网的发展使得“地球村”这一构想成为可能,这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传统媒体时代的人们很难走出固有的社交范围,也很难直接接触到地球另一端的事件,但互联网扩大了人们的交际圈子,它可以让人们接触到不同的思想观念,也可以直接了解到其它地区发生的事件,它消弭了横亘在人与人之间的地域界限,也让更多的人获得了身份认同感和归属感,不同的文化之间开始有了交集,一些旧有的成见因为有了新的思想的影响而逐渐消逝,因而,从某种程度上说,互联网使得固有的成见正在减少,作用也在慢慢减弱。

3.意见领袖的身份变化在传统媒体时代,意见领袖多为记者、名人等拥有大众媒体话语权的人,普通人很难在大范围内发出自己的声音,但在互联网时代,这一情况正在改变,尤其是在微博上,平民草根的声音借助这一平台得以迅速扩散。

以新浪微博的“作业本”为例,他只是一位普通的青岛市民,但他目前的微博粉丝数量已达到377万,其言论的影响力丝毫不亚于知名人士。

此外,公共知识分子借助微博也放大了自己的声音,获得了一大批粉丝的追捧,使得意见领袖的组成更加多元化。

所以说,做为舆论主体的公众,已逐渐走向清醒,虽然离理性与自觉尚还有一段距离,但更应该欣喜地认识到,有了更加接近真实的环境和途径,少了些许的干扰,公众更容易发出属于自己的呼声。

(二)舆论客体媒体格局正在改变.互联网改变媒体格局互联网作为“第四媒体”,它的出现成功地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看法,影响了事件的传播方式,但这还不足为奇,“新新媒介”的出现,彻底地改变了原有的媒介格局。

新新媒介是指互联网上的第二代媒介,于21世纪被普遍应用,如博客网、维基网、脸谱网、推特网等。

对于这类媒介,保罗?莱文森给出了十分具体的界定:“第一,消费者即生产者;第二,其生产者多半是非专业人士;第三,个人能选择适合自己才能和兴趣的新新媒介去表达和出版……”现在,大众对这类媒介的使用已驾轻就熟,他们也逐渐从信息的消费者变成了生产者,改变了自己的被动局面。

2.由主导媒介模式逐渐转变为多元媒介模式英国传播学者麦奎尔在关于媒介权力的讨论中,认为“通常存在着两种相互对立的模式,一种是主导媒介模式,另一种是多元媒介模式”。

主导媒介模式传播由统治集团决定的关于世界的有限的、统一的观点,受众被迫要接受所提供的对世界的看法,而没有太多批判反应的余地;而多元媒介模式允许差异和不可预知性的存在。

当下的传播环境正是一个趋向于多元媒介模式的环境,广播、报纸、电视、互联网等媒体齐头并进,与之相伴随的各种思想、理念也在不断地输入到人们的头脑之中,因而,人们在认识这个世界时,有了更多的方式,也有了更多不同的角度,这对于他们认识真实世界是非常必要的。

3.“拟态环境”逐渐明晰互联网宽松的准入条件,迅捷的传播速度,广泛的覆盖范围和它的匿名性、交互性、自由性等特征,使得公众能够更加接近事实的真相。

李普曼曾这样比喻新闻机构:“它像一道躁动不安的探照灯光束,它把一个事件从暗处摆到了明处再去照另一个。

”或许我们也可以将互联网比作是一道光束,与传统的新闻机构相比起来,它具有更自觉和更深入的特征,比如近年来流行的“人肉搜索”。

或许网络不足以向我们展现事实的全部真相,照亮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但是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它所挖掘的深度和广度都已远远超出了人们的预期。

另外,由于互联网的弥散性特征,使得要想在网络上控制住某一信息不被扩散是十分困难的,虽然互联网面对的审查力量依然十分强大,但在这种博弈当中,我们看到公众的需求总是占据上风,所以网络中凝聚的巨大的民众力量一起把互联网培养成了最敢于也是最能够与以政府为主导的审查力量相抗衡的媒体。

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互联网使得公众更加接近事件真相,也更能帮助人们认清生活于其中的这个世界。

(三)网络舆论日益活跃作为意见本身的网络舆论,因为有了逐渐觉醒的公众和一个更能接触真相的途径,因而逐渐从虚空走向实处。

近年来,无论是网络舆论发生的数量还是质量较之以前都有了明显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公众致力于寻找真相。

.互联网引领舆论潮流从“邓玉娇案”到“周老虎”、“欺实马”,再到“李刚门”和“药家鑫案”,可以看到在互联网上公众逐渐有了自己的想法和判断,并将这些意见汇聚成一种公意,一种力量,从而对事件本身产生影响。

如果说上述事件还有传统媒体在推波助澜,指引公众前进的方向,那么随着微博等自媒体的兴起,越来越多的热点事件呈现出先是在微博上走红,再由传统媒体加以跟进的局面。

以温州动车事故为例,微博中发布的事故信息的内容和传播速度大大超过了传统媒体的报道,在某些方面甚至出现了传统媒体的缺位。

所以说,在当前的传播环境下,互联网尤其是一些新新媒体充当了舆论的风向标,引领着舆论的潮流。

2.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作用削弱曾经,报纸电视做为大众获知信息的主要,牢牢地控制着大众媒体,影响着人们的所思所想。

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获知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元,也更易发表自己的见解,所受传统媒体的影响力度也越来越小,甚至在有些时候,在对待某一件事情上,传统媒体的立场与互联网上的论调形成对立的两面,如学者张颐武在谈到2012年伦敦奥运会时,这样说道:“在本届伦敦奥运的全过程中,中国的互联网还是相当公道的,它在很大程度上矫正了舆论的方向,使得舆论的主流趋于中道和理性。

对开幕式的评价如此,而当羽毛球女双的问题被激烈抨击,许多主流媒体都参与抨击时,网民觉得她们却有不当,却惩罚过度,这也矫正了主流媒体的选择,公道自在人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