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农村金融发展展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郭田勇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
“十四五”时期农村金融发展展望
以深入推进农村金融供给侧改革、拓展农村金融需求侧改革、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建 设为发展方向;以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金融服务体系、金融风险补偿和激励机 制,加快农村金融数字化转型为工作重点;以防范“灰犀牛”风险、关联担保风 险、产品过度创新风险为风控要点
“十四五”时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 转折时期,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后向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的承上启下关 键期。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 议》中提到: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 振兴。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实现农业农村的 改革发展和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离不开金融的支 持。
因此,“十四五”时期要大力推动农村金融 发展,发挥农村金融服务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作 用,为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 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奠定坚实 的农业基础。
“十四五”时期农村金融发展方向(一)深入推进农村金融供给侧改革
“十三五”时期,通过实施农业供给侧改革,我国在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农民增收致富等方面均取 得显著成效,农村全面小康建设扎实稳步推进,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已圆满完成,为“十四五”时 期的农村金融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一是全国城乡融合发展程度不断提高。
各地区城乡融合发展程度稳步提升,且区域差距持续 缩小,生态环境一体化成效明显。
“十四五”时 期,我国人口的城镇化水平会进一步提高,城乡 要素流动的自由度更强,以往的城乡二元经济将 会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趋势转变。
为此,农村 金融要从以往支持城乡二元经济发展转向支持一■—■二产业融合发展。
二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层次性逐渐丰富。
在 我国农业经济规模化、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的背 景下,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层次数量不断增加,农业农村部相关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经 营面积50亩以上的农户达400万户,家庭农场10万 个,193万家农民合作社吸引了全国近一半的农 户加入,还有产业化经营组织41万个、龙头企业 13万家、社会化服务组织115万家,经营电子商务 平台和自媒体销售、生态农场的新农民达到200万 人。
不同层次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于农村金融 服务的需求不尽相同,这要求农村金融机构根据 不同层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需求创新金融服务 方式,采取针对性的营销服务策略,提高经营效 率,助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
三是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
互联 网、大数据
、云计算等技术在我国的普及,改变
22C o v e r F e a t u r e封面专题
孙光宇®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博士生
了以往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
在我国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进一 步完善的背景下,部分农村偏 远地区也能够享受到数字技术 带来的红利。
在数字化普及的 趋势下,越来越多的农村群体 开始使用手机银行等渠道进行 金融交易。
因此,在未来数字 技术和社会生活进一步融合的 趋势下,农村金融数字化转型 势在必行,农村金融机构需要 顺势而为,开发更多的线上金 融产品和服务,便利农村群体 尤其是偏远地区农村群体进行 金融交易。
(二)拓展农村金融需求 侧改革
在当前形势下,需求侧改 革和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 发展格局是适应我国现行发展 阶段和发展环境的战略选择,对于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充 分挖掘国内市场的消费潜力,促进我国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 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经 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居民的生 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能力进 一步增强,农村居民消费基数 大、范围广,具有非常广阔的 消费发展空间。
农业农村部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5亿多农村居民 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万元,到2019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 入突破1.6万元,提前一年比 2010年翻一番,增速连续10年 高于城镇居民。
相比于农村居 民,城镇居民虽然人均可支配
收入总额要高一些,但可支配
收入中的相当一部分要偿还住
房抵押贷款,还要应对城市中
各种各样高昂的生活成本。
未
来,农村群体的购买力将进一
步增强,农村消费市场未来可
期。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和
农村巨大的消费市场发展空间
为农村消费金融服务提供了机
遇。
未来,农村金融机构应在
农村群体的消费金融服务上进
行重点规划,线上线下相结合
拓展消费金融业务,满足农村
群体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三)完善农村金融体系
建设
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商
业性金融、开发性金融、政策
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分工合
理、相互补充的金融机构体
系。
在“十四五”时期,为更
好地发挥农村金融的服务功
能,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
农村现代化建设,需要对现有
资源进行整合、发展和利用,
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建设。
从功
能视角出发,以有利于现代农
业农村发展为标准,开放农村
金融市场,以政府资本作为引
导,鼓励社会资本发起或参与
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继续
完善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功能
互补、协调运转的机制,打破
和消除垄断格局,真正形成以
市场竞争为基础的多兀化农村
金融组织体系,消除农村地区
金融服务空白。
此外,应探索通过整合数据、搭建科技
平台、打通金融场景和乡
村场景,提高农村金融的
有效供给。
封面专题Cover Feature23
县域金融机构支持现代农业农村发展的激励 机制,将农村金融机构在支持打赢脱贫攻坚 战中积累的先进经验充分运用到服务乡村服 务振兴战略中去。
此外还应形成信贷市场、证券市场、期货市场和保险市场联动支持的 局面,为现代农业农村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 支持和保障。
“十四五”时期农村金融工作重点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农村金融的有 序发展_不开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和健 康的农村金融发展理念。
应推进社会信用体 系标准化建设,通过政府推动、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相统一的方式构建渐进式、多元 化、多层次的区域标准化社会信用体系,在 区域内形成良好的信用风气,进一步解决农 村群体和农村金融机构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 称问题。
农村客户群体存在资金需求“短、频、急”以及财务信息不透明的特点。
针对 这一情况,可以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 进技术建立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推动信用调 查、信用征集、信用担保、信用咨询等信用 中介机构发展,便利农村地区企业信用评级 工作。
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构建新发展格 局下的新型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切实加强金 融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支持力度。
充分发挥 各类型金融机构的优势,实现各类型金融机 构在支持农村金融中的功能互补、协调发 展;优化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的网点布局,探索通过“金融超市”方式为农村群体提供 一站式金融服务,切实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覆 盖面;结合农村群体的金融需求进行金融产 品创新,开发门槛低、手续便利的贷款新品 种;进一步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鼓励农 村群体更多采用线上方式办理金融业务;提 高农村消费金融业务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通过细分消费市场、消费场景进行针对性的业务创新,为不同农村群体提供差异化的产 品和服务,满足其金融服务需求。
健全农村金融风险补偿和激励机制。
农 业发展经常会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从事农 村金融业务经营要承担较大的风险,需要完 善的风险补偿和激励机制。
可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倾斜政策等方式来引导金融 资源要素流向农村领域。
加快农村金融数字化转型。
数字经济的 内涵不断丰富,已经渗透到经济活动的方方 面面,具有新业态、新模式、新市场等多种 “新”经济元素。
发展数字经济已成为国家 战略,是未来我国经济长期增长的重要动力,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十四五”时 期,农村金融应顺应数字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加快数字化转型。
农村金融机构可通过科学整合数据,搭建科技平台,打通金融 场景和乡村场景,加强信用价值定性定量分 析,提高风险识别、管控、化解能力,提高 农村金融的有效供给,实现既高效提供金融 服务,又降低金融服务风险的数字化转型。
“十四五”时期农村金融风控要点防范“灰犀牛”事件对农村金融造成的 负面影响。
例如,新冠肺炎疫情在短期内对 我国社会经济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经过 及时有力的管控,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
在 后疫情时期,农村金融机构应科学评估疫情 带来的影响和冲击,积极应对可能出现的信 用风险。
防范关联担保风险。
一些担保企业和被 担保企业行业相似度较高,关联度较强,一旦发生行业性危机,风险隐患较大,整个链 条的偿付能力都将大大削弱。
防范产品过度创新风险。
在当前市场竞 争加剧的趋势下,部分农村金融机构过度追 求产品创新,缺少对产品的事中监测和事后 分析、评价,存在过度创新风险。
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