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海关研究述评及研究空间探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洋史研究(第十三辑)
2019年4月 第359 ~370页
胶海关研究述评及研究空间探析
马斗成韩威
**作者马斗成系青岛大学哲学与历史学院教授,韩威系青岛大学哲学与历史学院博士。
① 佳宏伟:《近20年来近代中国海关史研究述评》,《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6期,第205 ~
234 页。
② 青岛市史志办公室:《青岛市志•海关志》,五洲传播出版社,2002。
一胶海关历史地位及研究范围
胶海关是近代中国政府设置在外国租借地(胶澳租借地)的第一个海 关,其时代功能及运转模式是近代中国海关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 代中国社会经历了特殊的历史过程,在以西方为主导的国际生存环境中处于 被动局面,遭受到了西方列强的侵略与干预,从而导致近代中国海关实行了 “一套外籍税务司管理制度”。
①
自鸦片战争中国失利,虽然海关行政仍由中国管理,但中国却逐渐丧失 了关税自主权,胶海关亦未能幸免。
1897年德国强占胶澳后,“对于在租界 地内设海关的问题,德国殖民当局进行了种种刁难。
1898年春,殖民当局 提出三项先决条件:一、应拣派德国人为海关税务司;二、所有该口之各项 货物一律归该税务司办理;三、税则一律宣照通商税则无异。
否则,只能沿 德国租界设立缉私处所”。
②这也成为德国人阿理文(Ernst Ohlmer )受大清 皇家海关总税务司赫德的指派于1898年8月15日来青岛筹办胶海关的直接
360海洋史研究(第十三辑)
原因。
于是,从1899年7月1日设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胶海关历任税务司均由外籍人士担任,海关事务及其他衍生事务也被外国势力所把持。
由于外籍税务司管理制度为先,胶海关的设立在后,因此胶海关宏观及微观研究应依托近代中国海关大背景,在相应框架内进行。
与此同时,相关研究也应注意到:海关作为一个政府机构,其运转和发展极度依赖所在城市的发展状况和成长模式,而作为一座新兴的、被人为塑造的、具备近代国际化港口功能的城市,胶澳地区的蜕变受到军事区位与殖民政治的双重影响,被列强视为战略要地;出于政治需求,德意志第二帝国在占领胶澳后,展现出与世界各国共享胶澳利益的“真诚”态度,以减少侵吞胶澳的阻力。
因此在近代青岛城市形成的初期阶段,胶海关的设立与存在是协调各方利益冲突的要害点和平衡点,同时也是理解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经济、政治和军事关系的关键切入点,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在德国侵占胶澳之前,整个胶州湾地区的商业贸易已初具规模,围绕胶澳海口附近的青岛口、海沧口、女姑口和沙子口展开的渔商农混合生产和转运贸易早已盛行,自然经济发展模式与初期小规模商业模式在这一地区较为普及且有较长时间的历史,建于明朝成化年间的天后宫便是有力的证据之一。
随着朝代的更迭与时间的推移,清朝在登州、莱州和胶州湾一带设立厘税局,用以征收厘税,到同治元年,清政府在山东建立了东海关,管理山东沿海的关税。
同治四年(1865),东海关在青岛设立了分关①,对胶州湾地区的税收进行具体管理。
德国强占胶澳后不久便宣布整个胶州保护区成为自由港,出于对简化关界征税流程的考虑,德国同意清政府在租界地内设立海关机构,1899年成立后的胶海关按《会订青岛设关征税办法》征税,并总理租界地的一切中国事务。
1915年8月6日,日本通过签订《恢复青岛海关协定》,强行夺取德国在胶州湾租借地一切特权,并于同年12月重新签订了《会订青岛设关征税修改办法》。
1922年,根据华盛顿会议,日本将胶州湾交还中国,根据《解决山东悬案条约》规定:青岛海关应即完全为中国海关之一部分,胶海关从此摆脱租借地海关性质。
12月140,北洋政府正式设立胶海关监督公署。
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第一次统治青岛,派员接收胶海关。
1937年,
①鲁海、时桂山、郑继民:《忆青岛沧桑》,载青岛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青岛文史撷英・
德日占领卷》,新华出版社,2001,第5页。
胶海关研究述评及研究空间探析361
“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1938年1月,日军再次占领青岛,强行接管胶海关。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再次接管胶海关。
1949年6月2日,青岛市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青岛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派军代表张学礼带队接收胶海关,随后对旧海关机构和制度进行了根本性改造。
1950年,胶海关正式更名为青岛海关。
①
在人民海关成立之前,胶海关发展可分为几个阶段:前胶海关时期、胶海关建立时期、德国统治下的胶海关、日本统治下的胶海关、北洋政府与胶海关、国民政府与胶海关、日本侵华时期的胶海关、国民党时期的胶海关、人民接收时期的胶海关。
作为青岛海关的前身,自1899-1950年间,以“胶海关”为名的海关机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都存在着不同的作用与特点。
因此在胶海关研究中,需注意把握研究范围,结合城市发展史来掌握胶海关的功能、地位和作用。
二胶海关研究述评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胶海关的研究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胶海关及其历史作用的研究,二是胶海关档案文献以及方志的收录、汇编整理与研究。
(-)对胶海关及其历史作用的研究
相比于其他中国近代海关的研究,胶海关研究相对薄弱,成果不多。
已有的相关研究集中在胶海关史的梳理与总结、胶海关制度及运行职能等层面,包括学位论文、学术文章等。
近二十年来青岛地方史研究论著也有涉及胶海关史及胶海关档案的内容。
另外国外学者也对胶海关历史展开过一些研究。
一是学位论文。
由于目前学术界尚未出现系统的学术专著,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就显得非常重要,如李永青的《德占胶澳时期胶海关的设立、特点及其影响述论》②、冷强的《1899-1922年胶海关的税收管理体制和贸易》③、陈
①刘逸忱:《胶海关:见证城市沧桑巨变》,《青岛画报》2017年第2期。
②李永青:《德占胶澳时期胶海关的设立、特点及其影响述论》,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3。
③冷强:《1899-1922年胶海关的税收管理体制和贸易》,中国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8。
362海洋史研究(第十三辑)
璐的《民国时期山东走私与胶海关缉私之研究1922-1937年》①和周凤华的《胶海关研究(1899~1922)》②等,这些论文对胶海关概况、征税制度、缉私等内容进行了初步梳理和统计分析,弥补了胶海关基础研究的学术空白。
这些论文还显示,胶海关设关及其发展沿革脉络已经相当清晰,具有近代中国海关的所有特征,但由于属租借地海关的特殊地位,殖民主义制度对胶海关产生的重大影响,胶海关又具有自己的特点,德国对海关的实际运转的操控、扩大海关权限、对关税制度进行的特殊变革、侵占关税收入等特征尤为鲜明。
基于以上特征,胶海关对近代山东社会的影响成为诸多论文研究的关注重点,以海关统计为研究的切入点,可以从数据角度发掘山东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与深层关联,譬如胶海关税收与贸易统计数据显示,近代山东贸易发展出现洋货大量进口、土货大量出口的现象,贸易发展给青岛和山东社会经济带来积极与消极的双重影响。
从积极影响方面看,胶海关实行新型行政管理制度,推动了山东经济由传统向现代转型,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扩大山东进出口贸易的增长,增强了山东经济腹地与世界的经济沟通。
而消极影响方面,则体现在德国和日本先后控制了胶海关关税自主权、行政管理权和关税保管支配权,为列强在租借地内投资设厂提供种种优惠,大量消耗了山东内部劳动力从而制约了本地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大量洋货的倾销也冲击了山东传统的手工业,资源的掠夺也使山东经济与社会呈现出了依附式发展的现象。
上述研究还揭示出胶海关对近代山东社会进行过详细的调查,为殖民机关提供大量的情报信息。
二是学术文章。
近年来,学界对胶海关设关过程、胶海关税收管理体制、胶海关经济与贸易情况、胶海关建筑特色以及胶海关档案等历史内容进行了深入分析与考证。
胶海关设关过程研究成果是最为丰富的,厘清胶海关设关始末是焦点之一。
国恩松的《胶海关建置及其历史地位探析》、周凤华的《浅论德国建立胶海关》③、薛广平的《阿里文与胶海关的建立和发展》④、王一青的《改革
①陈璐:《民国时期山东走私与胶海关缉私之研究(1922~1937年)》,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
位论文,2008。
②周凤华:《胶海关研究(1899~1922)》,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③周凤华:《浅论德国建立胶海关》,《青年文学家》2009年第9期,第38页。
④载《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年第5期。
胶海关研究述评及研究空间探析363
开放中的青岛海关》①、刘逸忱的《胶海关:见证城市沧桑巨变》②等文章结合城市历史档案和地方史志,基本还原了胶海关设立和发展变化的历史过程,并对其历史价值进行了总结与评述。
作为租借地海关,胶海关依旧属于海关税务司署管辖范围,胶海关在客观上丰富了海关体系,使中国海关有了常关、洋关之外的另一类型海关组织,这是海关权力范围进一步扩张的具体表现。
③学界也关注阿理文对近代胶海关的贡献,他建立了一套具有特色的海关模式,促进了青岛城市的商业和贸易的发展。
④胶海关的设立,客观上使山东地区传统的贸易和海关体系发生了变化,这种贸易变化更多地改变了山东经济力量、财富及劳动力的地理分布,海洋贸易航线逐渐从渤海地区转向黄海地区。
随着青岛港和胶济铁路的建设,胶海关的历史作用迅速提升,成为山东地区后来居上的典型代表,胶海关为青岛港统辖山东地区对外贸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是目前胶海关研究所认同的主流观点。
由于青岛设关及其旧关税制度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调和外国自由港与中国商埠之间的矛盾。
在租借地设立海关征税的举措迥异于中国其他海关。
⑤因此采取有效合理的征税措施来保护租借地的中国海关税收,成为晚清海关二元体制下海关管理方式的研究课题。
在胶澳租借地设立前期,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代表清政府与德国驻华使臣通过多次协商与会晤,最终签订了一系列有关胶澳租借地设关征税的章程,例如《会订青岛设关征税办法》和《胶州新关试行章程》等。
但是《会订青岛设关征税办法》及其附件内容对胶海关征税体制做了诸多规定,例如按照1899年中德《会订青岛设关征税办法》,青岛海关为中国的征税机关,海关职员虽须任用德人,但其任命权则操之于中国海关总税务司之手。
⑥另外,外国商船可以享有与中国其他通商口岸的优惠待遇、没有拟定适当的条款以控制中国内地的货物资源的输出等,这些条款虽然增强了胶澳租借地国际贸易的繁荣程度,但却加剧了外国势力对中国的经济掠夺,胶海关只得投入重金在与租借地临近的地方设立一
①王一青:《改革开放中的青岛海关》,《走向世界》1995年第2期,第14-15页。
②载《青岛画报》2017年第2期。
③国恩松:《胶海关建置及其历史地位探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官网,2017/5/17,
http://www.customs,/publish/portall05/tab71593/info849852.htm o
④薛广平:《阿里文与胶海关的建立和发展》,《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年第5期,第99-100页。
⑤杨秀云:《青岛租界设关征税缔约探析》,《哈尔滨学院学报》2015年第6期,第96-100页。
⑥黄尊严:《胶澳战后围绕青岛海关问题的中日交涉述论》,《东方论坛》1996年第2期,第
76~79页。
364海洋史研究(第十三辑)
连串海关关卡以控制进出租借地的货物,但实际上的税收却大打折扣,未能达到德国殖民政府和中国政府的心理预期。
由于双方政府实际操作的失败,在经过近六年的思考与设计后,1905年12月1日,德国驻京大臣穆默与总税务司赫德不得不重新签订了《会订青岛设关征税修改办法》,对原来的关税制度作了某些修改。
修改的结果,相关研究已作出清晰解答:1899年的海关征税办法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对运进整个租借地的商品实行免税,对租借地的商品运出也实行免税。
征税的对象仅限于过境商品,这就意味着把整个租借地变成了一个自由港。
1905年的征税办法,主要做了以下的调整:第一,缩小自由港的范围,将自由港的范围由整个租借地缩小到青岛港港口一地。
第二,免税商品仅限于德国驻军使用的军用物资,也有一部分机械、建筑材料和邮件。
第三,为了保证总督府在关税调整中获利的份额,将进口正税的两成归总督府。
①而1922年以前的胶海关与山东经济发展也因不同政策的影响产生了不同的结果。
胶海关的设立,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山东近代经济的兴起和发展。
但是,作为帝国主义的工具,它也加深了山东近代经济发展的畸形化。
青岛港的对外贸易大量入超,同时进口商品主要是消费用品,而出口商品则主要为原材料以及一些手工业品。
畸形发展的对外贸易,推动了山东农产品商品化的发展,同时也导致了山东农产品对国外市场的强烈依赖。
加上山东工业未兴,外国资本主义势力掠夺愈深,山东农产品商品化现象愈显著。
形成外国资本主义势力一旦衰弱,山东农产品商品化现象便有所萎缩的格局。
②
三是其他文章和著作。
胶海关史是青岛地方史研究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近二十年来青岛地方史研究多涉及胶海关史及胶海关档案,如胡汶本和寿扬宾主编的《帝国主义与青岛港》③、寿扬宾的《青岛海港史•近代部分》④、青岛市档案馆编著的《青岛城市历史读本(1871-1949)>⑤、潘琪昌的《百年中德关系》⑥、姚永超和王晓刚主编的《中国海关史十六讲》⑦、姚梅琳的《中国
①冷强:《浅谈1905年胶海关征税办法》,《时代经贸》(学术版)2007年第11期,第102页。
②孙绪秀、姜虹:《1922年以前的胶海关与山东经济变迁》,《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7年第3期,第77-81页。
③胡汶本、寿扬宾:《帝国主义与青岛港》,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
④寿杨宾:《青岛海港史•近代部分》,人民交通出版社,1986,第46页。
⑤青岛市档案馆编著《青岛城市历史读本(1871~1949)》,青岛出版社,2014,第65-66页。
⑥潘琪昌:《百年中德关系》,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第50页。
⑦姚永超、王晓刚:《中国海关史十六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第160页。
胶海关研究述评及研究空间探析365
海关史话》①、刘宗伟的《案卷里的青岛(续篇)》②等著作,均有部分篇幅运用历史档案文献对胶海关史做了介绍。
而李曼淑的《青岛港贸易研究(1899~1928)》③、李万荣的《试论德租时期青岛的对外贸易与城市的近代化》④、杨来青的《德国在青岛实施的自由贸易政策研究》⑤、连心豪的《近代中国的走私与海关缉私》⑥、茅伯科的《港口—
—腹地中国现代化进程》⑦、吴松弟樊如森等著的《港口—
—腹地与北方的经济变迁1840~1949》⑧、金山的《青岛近代城市建筑1922~1937》⑨等著作及文章,则分别从青岛贸易、胶海关关税站的设立、城市化发展、山东地区走私缉私、港口腹地联动关系及青岛老地图中“海关后”形象等,大多涉及胶海关历史。
经考证,青岛地区的走私以商界走私为最多,“大多采取轮船货舱藏匿、货物夹带、伪报货物品名等方式。
清末,革命党人为发动武装起义,在国外筹集枪械弹药,运入国内。
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经由德国租借地青岛秘密输入,清末东海关(烟台)、胶海关(青岛)查获的军火走私案大多属于此类。
”可见,租借地与胶海关行政管理权分立的特征,带来了诸多新的情况和问题,在中国近代经济发展与社会转型的过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四是域外胶海关研究文章或著作。
国外学者对青岛地方史研究也大量涉及胶海关。
余凯思(Klaus Miihlhahn)著、孙立新译的《在“模范殖民地”胶州湾的统治与抵抗:1897~1914年中国与德国的相互作用》⑩;托尔斯藤•华纳(Torsten Warner)著、青岛市档案
①姚梅琳:《中国海关史话》,中国海关出版社,2005。
②刘宗伟:《案卷里的青岛(续篇)》,青岛出版社,2017。
③李曼淑:《青岛港贸易研究(1899~1928)》,南京师范大学,20090
④李万荣:《试论德租时期青岛的对外贸易与城市的近代化》,《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
3期,第40-43页。
⑤杨来青:《德国在青岛实施的自由贸易政策研究》,《青岛近代城市史论文集》,青岛出版社,
20110
⑥连心豪:《近代中国的走酬与海关缉私》,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第99页。
⑦茅伯科:《港口一腹地和中国现代化进程》,齐鲁书社,2005,第260页。
⑧吴松弟、樊如森、陈为忠等:《港口一腹地与北方的经济变迁(1840~1949)》,浙江大学出版
社,2011。
⑨金山:《青岛近代城市建筑1922~1937》,同济大学出版社,2016。
⑩余凯思:《在"模范殖民地”胶州湾的统治与抵抗:1897-1914年中国与德国的相互作用》,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
366海洋史研究(第十三辑)
馆编译的《近代青岛的城市规划与建设》①;Wolfgang Bauer著Tsingtau1914 bis1931:japanische Herrschaft,wirtschaftliche Entwicklung und die Riickkehr der deutschen Kaufleute(《1914~1931年的青岛:日本统治、经济发展和德国商人的回归》);盖特•卡斯特(Gert Raster)的Die V ogelschouplaene von Tsingtau1898-1912②等,均论及胶海关的历史作用和历史形象。
而Annette S.Biener的Das deutsche Pachtgebiet Tsingtau in Schantung,1897-1914: institutioneller Wandel durch Kolonialisierung(《德国的山东青岛的租借地,1897-1914年:通过殖民化实现制度变迁》)、Sebastian Briininghaus的Die Entwicklung der deutschen Kolonialstadt Tsingtau1897bis1914(《1897~1914年德国殖民城市青岛的发展》)等论文,也讨论了胶海关与胶澳经济的发展历史。
海外学者研究偏重于殖民主义统治与城市发展,理论性较强,且对德国联邦档案馆、弗莱堡联邦档案馆、巴伐利亚国家档案馆等海外档案馆所存胶澳档案多有涉猎,资料也较珍贵。
然而受语言及地域限制,对青岛市档案馆所存的胶海关档案缺乏利用,中外胶海关档案的整理研究是融汇中外学术研究的重要连接点,值得重视。
(二)胶海关档案文献的收录与汇编整理以及地方史志收录研究概况
在胶海关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留下的中外文档案文献浩如烟海,记录了胶海关及其辐射的广大地域的政治、经济、外交、军事、文化、教育、交通等历史状况,值得系统整理、深入研究。
一是胶海关档案文献的收录与汇编整理。
胶海关作为近代中国北方海关重要节点之一,目前在其档案文献利用方面主要以保存功能为主。
胶海关档案文献既有大量文本档案,也包括数量可观的图表、照片及地图类档案。
语言种类上除占主流的中文及中外文互译档案外,尚存有数量庞大的英文、德文、日文等外文档案。
以档案汇编出版时间为线,1933年,青岛工商学会汇编了《近十年胶海关中外主要贸易比较表》③,展示了青岛回归后胶海关的贸易状况。
20世
①托尔斯藤•华纳:《近代青岛的城市规划与建设》,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
②盖特•卡斯特(Gert Raster):《青岛鸟瞰图1898~1912》,青岛市档案馆编译,青岛出版
社,2017。
③青岛工商学会:《近十年胶海关中外主要贸易比较表》,青岛工商学会,1933。
胶海关研究述评及研究空间探析367
纪80年代,青岛市档案馆节选馆藏部分胶海关档案文献汇编出版《帝国主义与胶海关》①一书,分条约章程、贸易报告以及来往电文三编,是首部专门胶海关档案文献汇编。
90年代初,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撰《中国近代史资料汇编》,出版《胶澳专档(1897—1912)》分册。
②《胶澳专档》是根据清季总理衙门、外务部及民国外交部档案中之胶澳专档内容编纂而成,全辑内容主要围绕清末德国租借胶州湾的议题,档案中涉及青岛征收税厘交涉的问题。
20世纪末,青岛市档案馆进一步开展馆藏档案的整理与利用工作,出版了《青岛市档案馆指南》,对当时胶海关馆藏档案全宗进行了初步梳理。
据介绍,全宗档案共1755卷,上架排列长度48.2米,档案起止时间为1898-1949年,外文档案较多,其中英文档案就有703卷,占45%,还有一些德文、日文档案。
档案按问题分类整理组卷,检索工具有案卷级检索目录。
③内容主要涉及综合、人事、税务、海务、财务、统计、报告、邮政、其他、军管会接收后的文件等内容,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2004年,青岛市档案馆编纂出版《胶澳租借地经济与社会发展一1897-1914档案史料选编》④,收录多篇涉及胶海关的函件档案,如《胶州总督府致德国首相封•毕洛夫的函(1905年)》《胶州总督就胶海关关税存储问题致德国海军部的函(1906年1月28日)》,等等。
而在2014年出版、吴松弟主编的《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藏未刊中国旧海关史料》⑤则收录了部分胶海关月报、年报等档案,补充了胶海关档案在此方面的空白。
2014~ 2016年,青岛市档案馆着眼青岛城市历史研究,整理出版《胶澳商埠档案史料选编》⑥,共四册,收录部分胶海关档案。
目前,已汇编出版的胶海关档案文献已颇为可观,但仍有数量庞大的原始档案有待整理,暂不论青岛市档案馆所藏胶海关档案全宗,仅目前散落在海内外不同机构及相关涉事文献中的胶海关档案仍难以统计,且形式多样,
①青岛市档案馆:《帝国主义与胶海关》,档案出版社,1986。
②台灣"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编《胶澳专档(1897—1912)》,载《中国近代史资料汇
编》,台湾中研院出版,1991,第144页。
③潘积仁:《青岛市档案馆指南》,中国档案出版社,1998。
④青岛市档案馆编《胶澳租借地经济与社会发展一1897-1914档案史料选编》,中国文史
出版社,2004。
⑤吴松弟:《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藏未刊中国旧海关史料》,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o
⑥青岛市档案馆编《胶澳商埠档案史料选编》,青岛出版社,2014。
368海洋史研究(第十三辑)
譬如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晚清档案中即有明确涉及胶海关问题的奏折文献,包括《奏为仍在胶海关常税厘金项拨解光绪三十二年应付克萨磅款银两事》《奏为税务司阿理文办理征税查禁走私等禅竭血忱请奖赏事》《奏请将胶海关历年征存洋税酌拨山东办理洋务及开埠经费事》《奏报胶海关本年分拨解克萨磅款银数事》《奏为山东胶海关税务司及襄办委员经征税厘出力请奖事》《奏报光绪三十四年胶海关出口入口米麦高粱数目事》等。
胶海关档案文献收录与汇编整理对胶海关研究起到了基础性作用,借此可以对胶海关概况、胶海关史、胶海关运行制度、海关缉私情况、德日殖民统治制度、胶海关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关系、胶海关历史作用等进行深度研究,全面系统地开发档案文本。
二是地方史志对胶海关档案文献的收录及研究概况。
由德国人谋乐撰写的《青岛全书》①,是较为全面收录早期青岛地区章程告示的历史资料汇编,其中第十五端收录《海关各样章程》七款。
民国《胶澳志》②《山东省志•海关志》③《中国海关通志》④《青岛市志•胶海关志》等地方志也收录了部分胶海关档案,主要涉及海关章程、征税办法及问题纲要等内容。
地方史志除了具备档案收录功能外,更多地承载了对胶海关历史进行梳理的职责,目前大多数胶海关史研究,都以相关地方史志为基础结合历史档案文献展开。
三胶海关研究空间探析
“胶海关研究”涉及海洋史、经济史、海关史、区域史等多个学术领域。
作为中国近代第一个租借地内的胶海关,曾经使租借地内全部居民处于中国腹地的关税边界之外,起到了调节胶澳租借地这个“免税区”和中国腹地之间的政治、经济和商业往来。
因此,现代社会发展模式可以从此寻求启示和经验。
因此无论是对胶海关的历史考证,还是对胶澳租借地的深入研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更是现阶段亟须解决的学术问题。
鉴于胶海关档案文献具有独特的史料价值,胶海关研究需要从档案文献
①谋乐:《青岛全书》,青岛印书局,1912。
②袁荣雯:《胶澳志》影印版,文海出版社,1969。
③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山东省志•海关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
④《中国海关通志》编箓委员会:《中国海关通志》,方志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