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文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舞曲歌辞 分雅舞、杂舞。雅舞用于郊 庙、朝飨,杂曲用于宴会。 8)、琴曲歌辞 有五曲、九引、十二操。 9)、杂曲歌辞 多种内容兼收并载。 10)、近代曲辞 也是杂曲,因是隋唐杂曲, 故称近代。 11)、杂歌谣辞 徒歌、谣、谶、谚语。 12)、新乐府辞 唐代新歌,辞拟乐府而未配 乐,或寓意古题、刺美人事,或即事名篇、 无复依傍。
其他作品:《战城南》、《十五从
军征》、《上邪》、《有所思》、 《上山采蘼芜》等。
第三章 五言诗的起源和发展与汉 代文人五言诗
第一节 五言诗的起源和发展
一、五言诗五言谣谚渐多,对文人五言诗 的兴起,当有深刻影响。 《汉书· 五行志》引西汉民谣:“斜径败良田,谗口乱善人。 桂树华不实,黄雀巢其颠。故为人所羡,今为人所怜。” 《汉书· 酷吏列传》引西汉长安民谣:“安所求子死,桓东少 年场。生时谅不谨,枯骨后何葬!” 《汉书· 外戚传》载李延年所作歌:“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 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 再得!” 五言诗进入乐府促进了文人五言诗的发展。
二、《陌上桑》便竟。然后解又极写一段, 傲使君耳。……若非此夫婿几无以谢使君者 然。” “写罗敷全须写容貌,今止言服饰之盛耳, 无一言及其容貌,特于看罗敷者尽情描写, 诚妙。立踟蹰是人,而反言马,亦奇。” 《诗源辩体》:“《陌上桑》云:‘罗敷喜 蚕桑,……可值千万余’等句,皆古色内含、 华藻外见者也。”



《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东门行》有两篇,一为晋 乐所奏,即所谓‘古词’(文字颇有增改——原注),一为 汉乐府原作,即所谓‘本词’(‘本词’之名,首见唐吴竸 《乐府古题要解》,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因之——原注), 此处所录,乃未经晋乐修改之‘本词’。不曰携剑、带剑, 而曰‘拔剑’,其人其事,皆可想见。饥寒切身,举家待毙, 忍无可忍,故铤而走险耳。” 《乐府古题要解》:“‘出东门,不顾归。’言士有 《汉魏乐府风笺》引费滋衡曰:“‘日出东南隅,照我秦 氏楼’,起句便有容华映朝日之意。罗敷对使君之语只说夫 婿,而自己之不可犯,使君之冒昧,更不必言。” 《采菽堂古诗选》:“罗敷致词,截然严正。但二语已足,此 诗意可贫不安其居者,拔剑将去,妻子牵衣留之,愿共餔糜, 不求富贵。”



(一)、赋的含义: 1、 时空铺衍。朱熹《诗集传》:“赋者,敷陈其 事而直言之者也。”刘勰《文心雕龙· 诠 赋》:“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2、 不歌而颂。班固《汉书· 艺文志》:“传曰: ‘不歌而颂谓之赋。登高能 赋,可以为大夫。’……春秋之后,周道寖坏,聘 问歌咏,不行于列国。学诗之士,逸在布衣,而贤 人失志之赋作矣。” (二)、赋和《诗经》、楚辞的关系。
第二章 汉代乐府民歌 第一节 关于乐府及乐府诗
一、“乐府”涵义的演变
音乐机关(两汉)——诗体名称(魏晋
六朝)——批判现实的讽刺诗(唐代)
二、汉代乐府机关的设立和任务



1、秦设乐府,官属少府;所制之乐,供郊庙朝会用。《汉 书· 百官公卿表》:“少府,秦官,……有六丞。属官有尚书、 符节、……乐府、若庐、……。” 2、汉初设乐府令,掌宗庙祭祀之乐。《汉书· 礼乐志》: “孝惠二年,使乐府令夏侯宽备其箫管,……” 3、汉武帝时,乐府扩充为大规模的音乐专署,除造作雅乐 外,兼采各方诗乐,以观政教、娱声色。《汉书· 礼乐志》: “至武帝定郊祀之礼……,乃立乐府,采诗夜颂,有赵、代、 秦、楚之讴。”《汉书· 艺文志》:“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 于是有赵代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 以观风俗、知薄厚云。” 汉代乐府民歌的采集、整理、流传。
二、汉赋的发展变化




赋是两汉极盛的文体,它的发展,按时间先后,大致可分四个 时期: 1、汉初(高祖至武帝初年)骚体赋时期:骚体赋是以骚体句式写 成的赋。汉初赋体尚未大盛,文人多依傍楚辞体制写作。这一 时期的作家有陆贾、贾谊、枚乘、严忌、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 2、西汉中后期,汉大赋全盛时期:西汉中后期是汉赋的全盛 时期,又称汉大赋时期。这一时期著名的赋作家有数十人,其 中成就尤为突出的是司马相如、东方朔、枚皋、王褒、扬雄等。 汉代大赋的突出特点是,散文化倾向严重,尚铺排、叙述,辞 藻华丽。 3、东汉抒情小赋时期:东汉是抒情小赋初起并逐渐发展成熟 的时期。张衡、蔡邕、赵壹、祢衡、王粲等。抒情小赋的特点 是以抒情为主,篇幅短小。 汉赋的发展变化是和当时的社会发展变化密切相关的。
二、文学概况




秦代的《长城歌》,杨泉《物理论》:“秦筑长 城,死者相属,民歌曰:‘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 脯,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拄。’” 李斯的散文。《谏逐客书》等政论文、刻石文。 汉代的乐府民歌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这一时代的社 会生活和人民的思想感情。在其影响下,东汉末年 的文人五言诗创作得到高度发展。 赋是汉代重要的文学样式。 在先秦散文的基础上,在汉代历史条件下,产生了 代表传记文学高峰的《史记》、《汉书》等其他散 文。
第四节 汉代乐府民歌的影响
一、 现实主义精神。 “缘事而发”(汉乐府民歌)——“借古题写 时事”(建安曹操诸人的古题乐府)——“即 事名篇,无复依傍”(杜甫创作的新题乐 府)——“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倡导的 新乐府诗潮) 二、 新诗形式。 三、 艺术技巧。

第五节 作品选讲
一、《东门行》:
三、《乐府诗集》



1、 分类。 1)、郊庙歌辞 祭祀所用,祀天地、太庙、明堂、 藉田、社稷。 2)、燕射歌辞 宴会所用。 3)、鼓吹曲辞 用短箫饶鼓的军乐。 4)、横吹曲辞 用鼓角在马上吹奏的军乐。 5)、相和歌辞 用丝竹相和,都是汉时的街陌讴谣。 6)、清商曲辞 源出于相和三调(平调、清调、瑟 调),皆古调及魏曹操、曹丕、曹叡 所作。
(二)、统一的汉王朝



刘邦建立西汉王朝。 西汉经济文化的繁荣。《汉书· 食货志》:“至武帝 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 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钜 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 积于外,腐败不可食。”《隋书· 经籍志》:“武帝 置太史公,命天下计书。先上太史,副上丞相,开 献书之路,置写书之官。外有太常、太史、博士之 藏,内有延阁、广内、秘室之府。”罢黜百家,独 尊儒术。 汉末年农民起义,东汉政权建立。 今古文经学之争。汉末统治危机,社会动荡。

第二节 《古诗十九首》

一、关于《古诗十九首》的题目、作者、时代《古诗十九首》最初载于 《文选》,因其作者佚名,时代莫辨,萧统辑入《文选》,泛题为“古 诗”。 关于作者和时代,历代说法不一。《文选》李善注:“并云‘古诗’, 盖不知作者。或云枚乘,疑不能明也。” 《文心雕龙· 明诗》:“《古诗》佳丽,或称枚叔;其《孤竹》一篇,则 傅毅之词。比采而推,两汉之作乎!” 近代学者意见渐趋统一,认为《古诗十九首》非一人一时一地之作;它 们产生于东汉顺帝至献帝之间,作者是中下层失意的知识分子。 二、《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 三、《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征 四、《古诗十九首》的地位和影响 五、作品选讲:《行行重行行》、《庭中有奇树》、《冉冉孤生竹》、 《迢迢牵牛星》
二、文人五言诗的产生与发展
1、 东汉班固《咏史》是文人五言诗的初学 之作。《诗品序》:“东京二百载中,惟有 班固《咏史》,质木无文。” 2、 辛延年《羽林郎》、宋子侯《董娇娆》 的出现,表明东汉中期文人在学习乐府民歌 方面,技巧已相当成熟。 《羽林郎》与《陌上桑》的比较。 3、 东汉末年,五言诗艺术进入了黄金时代。

集权意识走向极端的结果,是严酷的文化专制。《史记· 秦始 皇本纪》:“丞相李斯曰:‘……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 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 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 尊。……臣请史官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 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 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 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 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制曰:‘可。’” 《文献通考》:“秦焚诗书,独存博士官。所职者则犹令其 司经籍。然既曰通古今,则上必有所师承,下必有所传授, 故其徒实繁。秦虽存其官,而实恶其徒,常设法诛灭之。始 皇使御史案问诸生,传相告引,至杀四百六十余人。又令冬 种瓜骊山,实生,命博士诸生就视,为伏机,杀七百余人。 二世时,又以陈胜起,召博士、诸生议,坐以非所宣言者又 数十人。然则秦之于博士弟子,非惟不能考察试用之,盖惟 恐其不澌尽泯灭矣。”

2、
汉代乐府民歌的保存:《鼓吹 曲辞》、《相和歌辞》、《杂曲歌 辞》、《杂歌谣辞》
第二节 汉代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
一、社会生活的实录。
二、人生问题的探索。
第三节 汉代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



一、叙事诗的大量出现和诗中叙事成分的比重加大。 二、 善于运用戏剧性的对话和独白。 三、 形式比较自由。 四、 语言质朴、简练。 《诗源辩体》:“汉人乐府五言与古诗,体各不同。 古诗体既委婉,而语复悠园;乐府体既轶荡,而语 更真率。盖乐府多是叙事之诗,不如此不足以尽倾 倒。且轶荡宜于节奏,而真率又易晓世。”

三、《孔雀东南飞》:




《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此篇(按:指《孔雀东南飞》)首载《玉 台新咏》,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乐府诗集》入《杂曲歌 辞》——原注),……全篇浑朴自然,犹是汉魏风骨,惟以情事既奇, 篇章复巨,而又历史久远,转相传写之间,失却几分本来面目。” 《诗源辩体》:“汉人乐府五言《焦仲卿妻诗》,真率自然而丽藻间发, 与《陌上桑》并胜,人未易晓。” 《四溟诗话》:“《孔雀东南飞》,一句兴起,余皆赋也。其古朴无文, 使不用妆奁服饰等物,但直叙到底,殊非乐府。如云:„妾有绣腰襦,…… 种种在其中。’又云:‘鸡鸣外欲曙,……精妙世无双。’又云:‘交 语速装束,……交用市鲑珍。’此皆似不紧要,有则方见古人作手,所 谓没紧要处便是紧要处。” 古诗源》:“(《孔雀东南飞》)作诗贵剪裁。入手若叙两家家世,末 断若叙两家如何悲恸,岂不冗漫沓,故竟一二语了之,极长诗中具有剪 裁也。” 《汉魏乐府风笺》:“(《孔雀东南飞》)历数十许人口中语,各各有 其声情,神化之笔也。” 《采菽堂古诗选》:“此女(刘兰芝)不特性刚,亦特明智。见阿兄作 此语,情知不可挽回,故更不作谢却语。至下文移榻裁衣,亦更不作不 欲状。使人不疑,始得断然引决;勿令觉而防我,即难遂意。”
秦汉文学
第一章 秦代文学 概述

一 、社会历史概况 (一)、秦王朝的统治与文化专制 秦统一后,实行了一系列政策以维护中央集权。《史记· 秦 始皇本纪》:“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许慎《说文解字 序》:“其后诸侯力政,……分为七国,田畴异畮,车涂异 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秦始皇帝 初兼天下,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皆取史 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史记· 秦始皇本纪》: “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锺鐻,金人十二,重各千 石”;“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
第三节 苏李诗:
《文选》收入题为苏武所作五言诗四首
及李陵所作五言诗三首,一般称为“苏 李诗”。苏李诗显然是东汉人所作,附 会为苏武、李陵相别而作。从总的内容 看,像是居者行者的赠答之诗。比较而 言,苏武诗四首比李陵诗三首显得朴拙 繁复,可能时代较早。
第四章 汉代赋体文学 第一节 关于汉赋
一、 赋的起源
第二节 作品选读



一、《子虚赋》。 葛洪《西京杂记》:“司马相如为《上林》、《子虚》赋, 意思萧散,不复与外事相关。控引天地,错综古今,忽然如 睡,涣然而兴,几百日而后成。” 《艺苑巵言》:“《子虚》、《上林》材极富,辞极丽,而 运笔极古雅,精神极流动,意极高,所以不可及也。” 司马相如《答盛览作赋书》:“合纂组以成文,列锦绣而为 质,一经一纬,一宫一商,此赋之迹也。” 二、《刺世嫉邪赋》。 《诗品》:“元叔散愤兰蕙,指斥囊钱。苦言切句,良亦勤 矣。斯人也而有斯困,悲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