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泰汉翻译的几点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泰汉翻译的几点思考
作者:毕文婷刘秋君
来源:《文存阅刊》2017年第08期
摘要:佛教起源于印度,在传播过程中也带来了新兴的事业——翻译,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开启了中国的翻译事业。
泰国的翻译事业与中国一样,都是源于佛教的传入及翻译佛经的需要。
中泰两国是山水近邻,且两国人民世代友好,从官方到民间交流非常频繁和广泛。
随着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增多,也促进了翻译事业的发展,翻译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本文就以泰国谚语的翻译为例,提出对泰汉翻译的几点思考,为泰语学习者提供一些参考,亦希望得到翻译界人士的帮助及指正。
关键词:泰汉翻译;技巧;谚语
一、关于翻译标准的探析
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
1翻译标准是翻译实践的准绳和衡量译文质量的尺度,古今中外很多名人都针对翻译的标准提出自己的见解,常见的有以下几种观点:
1. 泰特勒“翻译三原则”
1790年,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亚历山大·弗雷泽·泰特勒在他的著作《论翻译的原则》中指出:“我想这样描述以下好的翻译:原作的长处应完全无损地移入另一种语言,使移入语所属国的本地人能够明白地领悟,鲜明地感受,如同使用原作语言的人所领悟,所感受一样。
”泰特勒翻译三原则的具体内容是在这个定义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而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泰特勒非常注重对原文的忠实。
泰特勒提出的三原则为:“(1)Tha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 work;(2)That 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 should be of the same character with that of the original;(3)Tha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have all the ease of original composition.”“(1)译作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2)译作的风格和手法应和原作属于同一性质;(3)译作应具备原作所具有的通顺。
”(谭载喜,2006:129)泰特勒指出,这三项原则是好的翻译所必备的条件,它们次序的排列是恰当的、自然的,是按重要顺序排列的,如果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要牺牲某一个原则就要注意到它们的次第和比较上的重要性,决不能颠倒主次,以牺牲思想内容的忠实来求得译文的优美和流畅。
2.严复“信、达、雅”
严复在《天演论》中提到:“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择犹不择也,则达尚焉。
海通以来,象寄之才,随地多有;而任取一书,责其能与于斯二者,则已寡矣。
其故在浅尝,一也;偏至,二也;辨之者少,三也。
”
所谓“信”,即是忠实、准确、无误;“达”,即是达意、通顺、流畅。
而对“雅”却是众说纷纭,往往难以达成一致共识。
有人将其理解为“典雅”、“高雅”;有人理解为“文采”、“雅致”;有人理解为“风格”、“韵味”。
所以在具体讨论“雅”字之前,需要了解“雅”在中国古语中的含义。
雅者,古正也。
是正确,合乎规范的一种标准。
后来的翻译家们都一直遵循翻译的基本准则和规范,力图使自己的翻译符合标准,都或多或少的受到了严复这三原则的影响。
3.马建忠“善译”
1894年马建忠写的《拟设翻译书院议》中提出了自己的“善译”翻译观:“夫译之为事难矣,译之将奈何?其平日冥心钩考,必先将所译者与所以译者两国之文字,深嗜笃好,字栉句比,以考彼此文字孳生之源,同异之故。
所有相当之实义,委曲推究,务审其音声之高下,析其字句之繁简,尽其文体之变态,及其义理精深奥折之所由然。
夫如是,则一书到手,经营反覆,确知其意旨之所在,而又摹写其神情,仿佛其语气,然后心悟神解。
振笔而书,译成之文,适如其所译而止,而曾无毫发出入于其间,夫而后能使阅者所得之益,与观原文无异,是则为善译也已。
” 即译者所译之文在“意旨”、“精神”、“语气”等方面要遵循“适如”的原则。
4.鲁迅“信而不顺”
单纯取“宁信而不顺”的字面之义来理解鲁迅的翻译思想是不太科学的,因为鲁迅在用“宁信而不顺”时总是加了引号的。
而其含义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它所产生的背景。
1931年3月,复旦大学教授赵景深在《读书月刊》上发表了《论翻译》一文,文中说:“译得错不错是第二个问题,最要紧的是译得顺不顺。
” 鲁迅痛恨这种不负责任的乱译,将其文的精义归纳为“与其信而不顺,不如顺而不信”。
在这种特殊的情况下鲁迅针锋相对地提出“宁信而不顺”,事实上是想告诉大家,如果没有任何中间路可寻而只有两个极端的话,他是宁肯选择“信而不顺”的。
可见,“宁信而不顺”只是鲁迅在特定背景下矫枉过正的过激话,它只能说明一个问题,鲁迅非常注重译文的“信”,强调译文对原作的忠实。
5.林语堂“忠实、通顺、美”
林语堂总结并继承前人的翻译成果,提出了翻译的三大标准:“第一是忠实的标准,第二是通顺的标准,第三是美的标准”。
他认为这不仅是翻译是标准,也是译者应有的责任:“第一是译者对原著者的责任,第二是译者对中国读者的责任,第三是译者对艺术的责任。
三样责任心具备,然后可谓具有真正译家的资格。
6.傅雷“神似说”
“神似”说翻译论的实质——形似与神似的和谐统一,他所指的“神似”包括两个层面的意思:其一是指追求传达出原作字里行间的涵义和意趣;其二是指追求透出贯穿原作的神韵和风格。
而他所谓的“形似”则是指译者在翻译时,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文的形式,如保留原文的体裁、句法构造、文法和修辞格律等。
7.钱钟书“化境”
作为最高理想和境界的“化境”超越了一切功利性的价值判断与伦理标准,追求的是一种忘我的审美愉悦境界,体现的是一种至高的精神存在。
同时,作为最高理想和境界的“化境”也超越了现实世界,进入原作者所描绘的精神世界,透过语言之表,体会象外之象,韵外之旨,模仿其神情,仿佛其语气,译者与原作融为一体,不知何者为主,何者为客,从而达到“游心化境”。
比较以上几种被人们熟知的翻译标准的看法,笔者认为翻译的标准需要具备以下的标准:
第一,忠实原文,译文必须按照原文的意思正确地表达出来。
第二,字句通顺,译文语句连贯通顺,没有语法错误,表达流利自如。
第三,精神“神似”,译者必须了解原文作者写文章的历史社会背景,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四,体裁“形似”,译文要尽可能保留原文的体裁、句法构造、文法和修辞格律等。
第五,典雅美丽,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二、泰国谚语翻译中要注意的问题
在对泰国谚语的翻译中要注意文化因素的影响,考虑文化因素应包括历史文化语境、地域、习俗、宗教等。
文学作品体现的是一种文化现象,相同的地理环境或者社会环境下,会产生相似的文化,而不同地域产生不同的文化,人们创造出来的谚语有时候就不能简单对字面进行直译。
如:
1.不同民族赋予不同词汇或事物的文化内涵各不同,不同事物或词汇的隐喻不同。
泰:????(面)????(肉)??(心)????(虎)
汉:人面兽心
从这个词可以看出,中泰人民都把老虎看成凶猛(凶恶)的化身,猛虎的心隐喻了一个人良心狠毒,与人的外表形成强烈反差。
2.具有指代性的人名、事物的翻译。
泰:????????????????(朝堂里的痰盂)
汉:替罪羊
此处泰语里的“痰盂”汉语里翻译成“羊”,意指不得已替主人受厄运的人。
3.了解谚语深层次的历史文化内涵,是正确翻译的关键。
泰:???????????????????????(阿瑜陀耶王朝好人不绝)
汉: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这句谚语的背景源于阿瑜陀耶覆灭之际爱国救亡人士用来激励人们奋勇斗争,同样的社会变革时期,夏明翰作为意志坚定的伟大的革命者,也激励着爱国人士同旧社会反抗到底。
三、泰国谚语翻译方法与策略
1.直译与意译
直译:在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以及不引起错误联想的前提下,在译文中尽可能保留原文的比喻、形象、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翻译方法,但不等同于死译、硬译。
如:
泰:?????????????(钢过易折)
汉:至刚易折
泰:?????????????????????????
汉:秃头得到梳子,瞎子得到镜子。
上述两个例子为直译,但二者区别在于:前者是中国谚语里也有一模一样的谚语,可以对应翻译;而后者是中国谚语里没有直接对应的,但由于泰文意思所蕴含的观念中国人可以理解,秃头得到梳子,瞎子得到镜子,很明显表达的是一样东西给了一个不需要它的人,不存在直译过来造成阅读障碍,所以可以进行直译。
意译:抛开原文的表现方式,把握作者的意思,用明白畅晓的语言把原文的意思表达出来。
如:
泰:???????????????????(田里有米,水里有鱼)
汉:鱼米之乡
泰:????????????(两手抓鱼)
汉:(意指)做事情指望两全其美,最终导致双双落空。
上述两个例子为意译,但二者区别在于:前者泰国谚语的寓意中国谚语也有意思一样的谚语,所以虽然字面内容不同,但可以进行意译;后者泰国谚语的意思在中国不能找到对应的言语,只能通过掌握寓意而赋予汉字翻译,让中国人读懂寓意。
2.其他翻译方法
套用法:原文与译文在内容和形式上大体相符,两者不仅有相同的意义和修辞色彩,而且有相同的比喻形象,可套用译文中相关表述的翻译方法。
如:
泰:???????????(嘴是眼非)
汉:口是心非
泰:??????????????????????????(靠近天鹅变天鹅靠近乌鸦变乌鸦)
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分句、合句法:根据互译的需要,可将原文中的一个句子用译语中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句子来表达,有时则相反。
如:
泰:???????????????????(小的时候要勤奋学习)
汉: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泰:??????????????????????????(引水入深,引敌进家)
汉:引狼入室
结语:
翻译是在准确、通顺的基础上,把一种语言信息转变成另一种语言信息的行为。
翻译是将一种相对陌生的表达方式,转换成相对熟悉的表达方式的过程。
对于谚语的翻译更是要求译者掌握丰富的知识及出色的翻译能力,只有在掌握原文的历史社会背景的基础上,清楚了解创作者的思想意图,要表达的情感,在忠实于原文意思的基础上,尽可能保留原文的体裁、句法构
造、文法和修辞格律,用直译或者意译,套用法,分、合句法等,用另一种语言优美流利地表达出来,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笔者通过对泰国谚语的翻译进行了上述思考与总结,希望能为泰语翻译初学者提供一些借鉴,也希望能有更多翻译界专家、学者不断补充、充实泰国谚语乃至整个泰汉翻译理论。
参考文献:
[1] 梁源灵.泰汉翻译理论与实践[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2] 杨丽周. 泰国谚语译注[M].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5.
[3] 罗新璋编.翻译论集[C].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4] 思果.翻译研究. [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5] 刘重德.文学翻译十讲[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6] 许渊冲. 翻译的艺术[M]. 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
[7] 毛荣贵. 翻译美学.[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5.
作者简介:
毕文婷,(1988-),女,彝族,云南文山,文山学院教师,助教,云南民族大学在读研究生,亚非语言文学专业;
刘秋君,(1992-),女,汉族,云南楚雄,在读研究生,云南民族大学东南亚学院,亚非语言文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