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九年级化学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新人教版(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2016学年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九年级(上)期中化学试卷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40分)
1.下列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矿石粉碎 B.牛奶变酸 C.火腿肠变质D.酒精燃烧
2.下列各项内容中,属于化学学科研究内容的是()
A.培育农作物新品种 B.设计新款服装
C.研究水的组成 D.开发新的电脑游戏
3.首先证明空气是有氮气和氧气组成的科学家是()
A.普里斯特里B.舍勒 C.阿佛加德罗D.拉瓦锡
4.如图,把一根火柴梗平放在蜡烛的火焰中,约1s后取出,可观察到火柴梗()
A.均匀的被烧焦 B.放置在外焰部分被烧黑最重
C.放置在焰心部分被烧黑最重 D.放置在内焰部分被烧黑最重
5.下列实验仪器的用途错误的是()
A.试管用于少量试剂的反应
B.胶头滴管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
C.烧杯用于较多量液体加热
D.细口瓶用于盛放固体药品
6.下列最能证明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的本质现象的是()
A.放出大量的热 B.火星四射 C.剧烈燃烧 D.生成黑色固体
7.下列关于原子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原子核均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B.原子还能再分
C.原子在不断地运动
D.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原子核上
8.不小心将酒精灯碰倒在桌面上酒精燃烧起来,灭火措施正确的是()A.用嘴吹灭 B.用水冲灭
C.不管它,让它自然熄灭 D.用湿抹布盖灭
9.下列不是混合物的是()
A.海水
B.洁净的空气
C.冰水混合物
D.加热高锰酸钾制取O2后的剩余固体
10.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在量筒中进行化学反应
B.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管口略向下
C.用100ml量筒量取2ml的水
D.为了节约,用剩的药品放回原瓶
11.下列不属于氧化物的是()
A.氯酸钾B.五氧化二磷C.四氧化三铁D.二氧化碳
12.下列反应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反应的是()
A.石蜡+氧气二氧化碳+水
B.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C.硫+氧气二氧化硫
D.二氧化碳+氢氧化钙→碳酸钙+水
13.下列观点,我不赞同的是()
A.肥皂水可以区别硬水和软水
B.风力发电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C.电线短路引起火灾最好用水灭火
D.活性炭可以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
14.下列化学用语和名称相符的一组是()
A.MgO2氧化镁B.2N2 2个氮分子
C.2H 2个氢元素D.CA 钙
15.如图是表示气体微粒的示意图,图中“○”和“●”分别表示两种不同元素的原子,那么其中表示单质的是()
A.B.C.
D.
16.下面含氮元素的化合物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最低的是()
A.NH3B.NO2C.N2O D.NaNO3
17.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如图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从中获取的信息不正确的是()
A.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为Ar
B.该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C.该元素的原子核外有18个电子
D.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9.95
18.1985年科学家发现了一种组成为C60的物质,下列错误的是()
A.它的一个分子中含有60个碳原子
B.它是一种单质
C.它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20
D.它是一种新型的化合物
19.2015年8约12日晚,天津港国际物流中心区域内瑞海公司所属危险品仓库发生爆炸,此次爆炸造成一百多人死亡,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在爆炸现场储存了很多有毒有害物质,其中有七百多吨剧毒物质氰化钠.下列有关氰化钠性质的叙述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A.白色颗粒 B.有微弱的苦杏仁气味
C.易溶于水 D.有剧毒
20.“8.12”天津港大爆炸造成一些有毒有害的物质扩散、流失,为了尽量减少有害物质对环境的影响,以下处理有毒物质方法不当的是()
A.对大面积分散的有毒物质采取砌墙围起来,防止进一步扩散
B.对已炸开外漏的有毒物质及时清理,并根据不同的有毒物质用相应的化学药品进行处理C.用大量水冲洗,让有毒物质随水流入大海
D.对成桶未损坏的有毒物质及时清运,撤离现场
二、填空题(共5小题,每空1分,满分30分)
21.用相应的数字和化学符号填空:
(1)四个磷原子;(2)两个氢分子;(3)三个氢氧根离
子;
(4)两个镁离子;(5)正三价的铝元素.
22.用分子、原子、离子填空:
(1)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多种,如铁、汞等物质是由构成的,如氮气、二氧化碳等物质是由构成的;而氯化钠、氯化镁等物质是由构成.(2)保持水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水,它在化学变化中分解成氢
和氧,每两个氧构成一个氧,无数个氧
组成氧气.
23.在氧气中点燃下列物质:(1)硫粉(2)木炭(3)细铁丝(4)红磷(5)蜡烛.根据反应的现象用序号填写在下面各横线上.
(1)能发出蓝紫色火焰的是;
(2)生成物是一种气体且无色无味的是;
(3)有浓厚白烟生成的是;
(4)生成物有两种的是;
(5)生成黑色固体的是;
(6)写出①、③在氧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24.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则该原子的核电荷数为,核外
共有电子层层,该元素属于(选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最外层有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该元素的原子易(选填“得到”或“失去”)个电子,变为离子(选填“阳”或“阴”).
25.苍蝇体内能分泌具有杀菌作用的过氧化氢而免受细菌感染,过氧化氢和水从组成上看相同,但是由于构成它们的不同,因此化学性质不同.
三、实验题(共2小题,满分20分)
26.根据实验装置图回答问题:
(1)指出仪器名称:a ;b .
(2)若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填标号).若用氯酸钾制取氧气,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填标号),氯酸钾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
式.
(3)若使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选择C和B装置进行制取,结果仪器b中的水变红,你认为原因是什么.
(4)选用C装置收集氧气是因为氧气,也可以选择D装置收集氧气是因为氧气,若收集较纯的氧气最好选(填标号)装置.当用此方法收集氧气结束时应先然后.若收集比较干燥的氧气最好选(填标号)装置.用此方法收集氧气,如何验证氧气已经收集满.
27.如图所示是测定空气成分的简易装置图,回答问题:
(1)红磷刚开始燃烧时的现象是,红磷熄灭后,待时,才打开止水夹,此时看到的现象是.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由该实验得出结论是.
(2)实验后集气瓶内剩余的气体主要是氮气,由此得出氮气具有哪些性质(回答两条);.
四、解答题(共1小题,满分10分)
28.脑白金的广告在电视上经常会看到.而脑白金的主要成分是C13N2H16O2;
(1)C13N2H16O2含有种元素,碳原子与氧原子的个数比是,每个分子含个H原子.
(2)列式计算C13N2H16O2相对分子质量.
(3)列式计算C13N2H16O2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2015-2016学年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九年级(上)期中化学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40分)
1.下列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矿石粉碎 B.牛奶变酸 C.火腿肠变质D.酒精燃烧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专题】化学反应的分类思想;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解:A、矿石粉碎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牛奶变酸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火腿肠变质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酒精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2.下列各项内容中,属于化学学科研究内容的是()
A.培育农作物新品种 B.设计新款服装
C.研究水的组成 D.开发新的电脑游戏
【考点】化学的研究领域.
【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性质决定用途.
【分析】根据化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判断,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研究目的是为了应用,故用途也是研究范畴,它不但研究自然界中已存在的物质,还要根据需要研究和创造自然界中不存在的新物质.
【解答】解:A、培育新品种,是生物学研究的内容,故A错误;
B、设计新款服装是服装设计的内容,故B错误;
C、研究水的组成,是研究物质组成,属于化学研究的内容,故C正确;
D、开发新的电脑游戏,是计算机科学的研究范畴,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了解化学研究的领域或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社会责任感,符合新课程标准三维目标的要求.
3.首先证明空气是有氮气和氧气组成的科学家是()
A.普里斯特里B.舍勒 C.阿佛加德罗D.拉瓦锡
【考点】化学的历史发展过程.
【专题】课本知识同类信息.
【分析】根据科学家们各自在科学上做出的贡献进行分析解答本题.
【解答】解:A、普里斯特里通过实验发现了测定了空气的组成,但受传统“燃素说”的影响,错过了发现空气组成的机会,故选项错误.
B、舍勒通过实验发现了测定了空气的组成,但受传统“燃素说”的影响,错过了发现空气组成的机会,故选项错误.
C、阿伏加德罗在化学上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分子的概念,并创立了分子学说,故选项错误.
D、拉瓦锡首先通过实验得出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结论,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很简单,了解化学的发展历史,关注化学学科成就,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如图,把一根火柴梗平放在蜡烛的火焰中,约1s后取出,可观察到火柴梗()
A.均匀的被烧焦 B.放置在外焰部分被烧黑最重
C.放置在焰心部分被烧黑最重 D.放置在内焰部分被烧黑最重
【考点】加热器皿-酒精灯.
【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燃烧中最先碳化的部分是燃烧最充分的部分,对此题来说就是与氧接触面最大的地方.
【解答】解:在蜡烛的火焰中外焰温度最高,从图中可知a处在蜡烛燃烧的外焰,所以a 处最先碳化.外焰与氧的接触面积最大,燃烧最充分温度最高.
故选B
【点评】本题从蜡烛的燃烧来考查其化学性质,燃烧所需要的条件.
5.下列实验仪器的用途错误的是()
A.试管用于少量试剂的反应
B.胶头滴管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
C.烧杯用于较多量液体加热
D.细口瓶用于盛放固体药品
【考点】常用仪器的名称和选用.
【专题】化学学习中的实验思想;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A、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用试管;
B、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用胶头滴管;
C、较多量液体的加热,用烧杯;
D、盛放固体药品,用广口瓶.
【解答】解:A、试管用于少量试剂的反应,故正确;
B、胶头滴管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故正确;
C、烧杯用于较多量液体加热,故正确;
D、广口瓶用于盛放固体药品,故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常用仪器的名称和选用,比较简单,只有掌握仪器的用途,才能安全、准确地进行化学实验.
6.下列最能证明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的本质现象的是()
A.放出大量的热 B.火星四射 C.剧烈燃烧 D.生成黑色固体
【考点】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专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利用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的知识,分析过程要注意不要被变化过程中的现象所迷惑,要找到本质(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解:判断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需抓住其本质特征产生新物质,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都不能说明产生了新物质,只有生成黑色物质说明变化后产生了新物质.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是对化学变化特征的考查,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
7.下列关于原子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原子核均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B.原子还能再分
C.原子在不断地运动
D.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原子核上
【考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
【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A、并不是所有的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举出反例即可;
B、根据原子的构成进行分析;
C、原子中的电子是不断运动着的;
D、根据原子的构成进行分析.
【解答】解:A、氢原子的原子核只有一个质子,没有中子,故本选项叙述错误;
B、原子由电子、质子与中子等更微小的粒子所构成,即原子核还能再分为更小的粒子.故本选项叙述正确;
C、电子在原子核外的很大空间内做高速运动,所以原子在不断地运动着.故本选项叙述正确;
D、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核外电子的质量很小,约是质子质量的1/1836,可忽略不计,所以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故本选项叙述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原子的构成进行分析解题的能力.记住原子的结构是解答本题的关健.
8.不小心将酒精灯碰倒在桌面上酒精燃烧起来,灭火措施正确的是()
A.用嘴吹灭 B.用水冲灭
C.不管它,让它自然熄灭 D.用湿抹布盖灭
【考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专题】生产、生活、环保类简答题;化学与社会突发事件.
【分析】根据灭火原理:①清除或隔离可燃物,②隔绝氧气或空气,③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据此结合灭火方法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A、用嘴吹时,气流带走的热量太少,不会使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达不到灭火目的.故A错误;
B、用水浇可使燃烧的酒精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达到灭火的目的;但扑灭后实验桌上到处是水,不够简捷酒精着火时最简单的灭火方法是使用湿布盖灭,能起到降温和隔绝氧气的作用,故B错误;
C、不管它,让它自然熄灭,可能会导致火灾,故C错误;
C、用湿布覆盖在燃烧的酒精上以隔绝酒精与氧气的接触,达到隔绝氧气而灭火的目的;扑灭后不会在实验桌上残留其它物质,灭火方法比较简捷,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灭火的原理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9.下列不是混合物的是()
A.海水
B.洁净的空气
C.冰水混合物
D.加热高锰酸钾制取O2后的剩余固体
【考点】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
【专题】化学物质的分类思想;物质的分类.
【分析】本题考查利用纯净物的概念来判断物质是否为纯净物,宏观上看只有一种物质,微观上只有一种分子.
【解答】解:A、海水中含有水、氯化钠、氯化镁等物质,属于混合物,故A错;
B、洁净的空气中含有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物质,属于混合物,故B错;
C、冰水混合物是由水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故C正确;
D、加热高锰酸钾制取O2后的剩余固体是锰酸钾和二氧化锰,属于混合物,故D错.
故选C.
【点评】在熟悉概念的基础上能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判断纯净物和混合物,还要从社会实践中了解生活中常见物质的组成.
10.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在量筒中进行化学反应
B.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管口略向下
C.用100ml量筒量取2ml的水
D.为了节约,用剩的药品放回原瓶
【考点】测量容器-量筒;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
【专题】化学学习中的实验思想;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A、根据量筒使用注意事项分析;
B、根据给固体加热注意事项分析;
C、根据量筒使用注意事项分析;
D、根据药品取用原则分析.
【解答】解:A、量筒不能用作反应容器,因为反应会放热或吸热,造成量筒刻度不正确,故A错误;
B、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为防止水倒流入试管底使试管炸裂,要使管口略向下,故B正确;
C、量取2mL的水要用10mL的量筒,用100mL的量筒会使误差增大,故C错误;
D、用剩的药品不能放回原瓶,要放在指定的容器内,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明确常见仪器的使用及基本操作是解答本题关键,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
11.下列不属于氧化物的是()
A.氯酸钾B.五氧化二磷C.四氧化三铁D.二氧化碳
【考点】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
【专题】化学物质的分类思想;物质的分类.
【分析】根据氧化物的概念可知,氧化物只含两种元素且含有氧元素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A、高氯酸钾由氯、钾、氧三种元素组成,含有氧元素,但由三种元素组成,不是氧化物,属于化合物,符合题意;
B、五氧化二磷由磷元素和氧元素两种元素组成,且含有氧元素,属于氧化物,不符合题意;
C、四氧化三铁由铁元素和氧元素两种元素组成,且含有氧元素,属于氧化物,不符合题意;
D、二氧化碳由碳元素和氧元素两种元素组成,且含有氧元素,属于氧化物,不符合题意;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氧化物的判断方法,含两种元素且有氧元素(即二元含氧),二者缺一不可.
12.下列反应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反应的是()
A.石蜡+氧气二氧化碳+水
B.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C.硫+氧气二氧化硫
D.二氧化碳+氢氧化钙→碳酸钙+水
【考点】化合反应及其应用;氧化反应.
【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化学反应的分类思想;分析比较法;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和能量变化.
【分析】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是氧化反应;化合反应: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反应后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其特点可总结为“多变一”;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石蜡+氧气二氧化碳+水,该反应是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化学反应,属于氧化反应;但该反应的生成物是两种,不符合“多变一”的特征,不属于化合反应;故选项错误.
B、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故选项错误.
C、硫+氧气二氧化硫,该反应是物质和氧气发生的化学反应,属于氧化反应;且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故选项正确.
D、二氧化碳+氢氧化钙→碳酸钙+水,该反应不是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化学反应,不属于氧化反应,不符合“多变一”的特征,不属于化合反应,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化合反应的特征(“多变一”)、氧化反应的特征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3.下列观点,我不赞同的是()
A.肥皂水可以区别硬水和软水
B.风力发电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C.电线短路引起火灾最好用水灭火
D.活性炭可以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
【考点】硬水与软水;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常用燃料的使用与其对环境的影响;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专题】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物质的鉴别题;化学与环境保护.
【分析】A、根据鉴别硬水和软水的方法用肥皂水,泡沫多、浮渣少的为软水,进行解答;
B、根据风力发电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进行解答;
C、根据电线短路引起火灾不能用水直接灭火,因为水有一定的导电性,进行解答;
D、根据活性炭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可以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进行解答.
【解答】解:A、根据鉴别硬水和软水的方法用肥皂水,泡沫多、浮渣少的为软水,故A说法正确;
B、根据风力发电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故B说法正确;
C、根据电线短路引起火灾不能用水直接灭火,因为水有一定的导电性,所以电线短路引起火灾最好用水灭火说法错误;故C说法错误;
D、根据活性炭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可以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故D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化学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加了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跨度,强调了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
14.下列化学用语和名称相符的一组是()
A.MgO2氧化镁B.2N2 2个氮分子
C.2H 2个氢元素D.CA 钙
【考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A.根据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步骤:归类→定序→标价→交叉→约简,进行解答;B.根据标在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的个数;进行解答;
C.根据标在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个数;进行判断;
D.根据元素符号的正确书写方法,进行解答.
【解答】解:A.根据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步骤,镁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氧化镁的化学式为:MgO;故A错误;
B.根据标在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的个数;因此2N2表示2个氮分子;故B说法正确;C.根据标在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个数;因此2H 表示2个氢原子;故C说法错误;
D.根据元素符号的正确书写方法,钙元素的元素符号为:Ca;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元素符号、化学式的正确书写方法的正确,及对化学用语的含义的理解与应用.
15.如图是表示气体微粒的示意图,图中“○”和“●”分别表示两种不同元素的原子,那么其中表示单质的是()
A.B.C.
D.
【考点】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
【专题】物质的分类.
【分析】纯净物是指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混合物是指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解答】解:A、由一种分子构成,属于纯净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属于化合物,故A错;
B、由一种分子构成,属于纯净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属于化合物,故B错;
C、由两种分子构成,所以是由两种物质组成,属于混合物,故C错;
D、由一种分子构成,属于纯净物,由一种元素组成,属于单质,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应抓住概念的要点来判断物质的类别,了解常见物质的组成.
16.下面含氮元素的化合物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最低的是()
A.NH3B.NO2C.N2O D.NaNO3
【考点】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
【专题】化学式的计算;有关化学式的计算.
【分析】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结合各选项中的化学式进行解答本题.【解答】解:A、氢元素显+1价,设NH3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x+(+1)×3=0,则x=﹣3价.
B、氧元素显﹣2价,设NO2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是y,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y+(﹣2)×2=0,则y=+4价.
C、氧元素显﹣2价,设N2O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是z,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2z+(﹣2)=0,则z=+1价.
D、钠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设NaNO3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是w,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1)+w+(﹣2)×3=0,则w=+5价.
故氮元素的化合价最低的是A.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利用化合价的原则计算指定元素的化合价的方法即可正确解答本题.
17.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如图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从中获取的信息不正确的是()
A.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为Ar
B.该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C.该元素的原子核外有18个电子
D.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9.95
【考点】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元素的简单分类.
【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压轴实验题.
【分析】由元素周期表中的硫元素中可以获取的信息:可知某元素种类、质子数、相对原子质量、得失电子情况等.
【解答】解:A、由元素周期表可知,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为Ar,说法正确,故A正确;
B、由其汉语名称“氩”,可知其为非金属元素,故B错误;
C、由元素周期表可知,根据“原子序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电子数为18,故C 正确;
D、由元素周期表可知,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9.95,故D正确.
故选B.
【点评】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了解元素的简单分类: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
18.1985年科学家发现了一种组成为C60的物质,下列错误的是()
A.它的一个分子中含有60个碳原子
B.它是一种单质
C.它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20
D.它是一种新型的化合物
【考点】碳元素组成的单质;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
【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A、根据组成为C60的物质化学式的含义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单质的概念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相对分子的质量为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化合物的概念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由新物质的化学式C60可知,它的一个分子中含有60个碳原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B、C60是由碳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故选项说法正确.
C、C60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60=720,故选项说法正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