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器官的结构与功能PPT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1页/共53页
4.4 双眼视觉
• 双眼视觉(binocular vision)是双眼同时看一个物体时产生的视觉。 • 双眼视同一物体虽然在两侧视网膜上各形成一个完整的物像,但循各自传导路到中枢后,主观上感觉只是
一个物体。其前提条件是由物体同一部分来的光线应成像在两侧视网膜的对称点上。 • 双眼视物可产生更精确的立体感,也可扩大视野。
盲部 视部 右眼底
虹膜部
睫状体部 如图:A、
视神经盘 B
黄斑:中央凹。 为视轴正对的视觉 最敏感部位
第10页/共53页
眼内腔及眼内容物
眼内腔:前房、后房、晶状体腔。 眼内容物(折光介质):房水、晶状体、玻璃体。
如图
房水回流:
睫状体 后房 前房 前房角 巩膜静脉窦 眼静脉
房水产生和回流障碍疾病:青光眼 晶状体疾病:白内障 玻璃体疾病:玻璃体炎
第29页/共53页
4.2 视野
• 视野(visual field):是单眼固定注视前方一点不动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 • 视轴是注视点到眼底黄斑的连线。视野的大小是能看到的空间最大界限与视轴的夹角来表示。 • 不同颜色目标物的视野不同。大小依次为:白色、黄蓝色、红色、绿色。 • 视网膜和特定视觉传导路的病变都会影响特定视野的缺损。
第7页/共53页
1 眼的结构
1.1 眼球
眼球壁 1.2 眼副器
眼内容物
眼睑 结膜 泪器 眼外肌
1.3 眼血管
第8页/共53页
眼球壁
如图
纤维膜 血管膜
角膜:前
1巩/膜6 :后
5/6
瞳孔(中央)
虹膜 瞳孔括约肌(环行)
瞳孔开大肌(轮辐状)
调节视力
睫状体 产生房水
脉络膜 视网膜
第9页/共53页
视网膜
第24页/共53页
3.1 视杆系统
视杆细胞外段(光电转换的关键部位)的超微结构特点:
如图11-7
视紫红质的光化学反应及其代谢:
(rhodopsin)
组成:1分子视蛋白(opsin)和视黄醛(retinal)。
分解过程:视黄醛为11顺型(弯曲),光照使其变为全反型(直),
并使视蛋白构像改变,同时经复杂的信号转导系统的活动诱发视杆
*calculate the size of image(ab)
第18页/共53页
眼的调节 elasticity of the lens
• 正常安静状态下,眼感觉6米以外的物体发出的光线 都可认为是平行光,通过折射,眼不需要调节可在 视网膜上清晰成像。
• 眼感觉6米以内的物体发出的光线为散射光,若不经 调节ne,ar折po射int后: 必定成像于视网膜之后,在视网膜上 形成8 y的:是不清2晰0 y的:物像。60 y:
如图:
• 散光(astigmatism):眼球表面任何一点的曲率 半径变小,而与之垂直的方位上曲率半径相对增大, 使通过眼球折光系统不同方位的光线在眼内不能同 时 聚 焦 , 造 成 物 像 变第形23或页/视共5物3页不 清 。
3 眼的感光换能系统
• 3.1 视杆系统(暗视觉系统,scotopic vision) • 3.2 视锥系统(明视觉系统,photopic vision) • 3.3 视网膜对视觉信息的初步处理
第2页/共53页
4.1 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 感受器都有自己最敏感、最容易接受的刺激 形式,而对其它形式的刺激不敏感或不感受。
• 感受器的适宜刺激(adequate stimulus):感受器最敏感的刺激。
• 感觉阈值(sensory threshold):引起某 种感觉所需要的最小刺激强度。
第3页/共53页
• 根据感受刺激的性质分:光感受器(视觉)、 机械感受器(压力、牵张感受、听觉等)、 温度感受器和化学感受器(味觉、嗅觉等) 等。
• 4 感受器的一般生第理1页特/共5性3页
4 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 4.1 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 4.2 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 4.3 感受器的编码功能 • 4.4 感受器的适应
(nyctalopia)。
感受器电位的产生:当视网膜受光照时,外段膜两侧电位暂时地向超 极化方向变化,表现为一种超极化型的慢电位(由-30~-40mV降为60mV)。
第25页/共53页
3.2 视锥系统
• 视锥系统外段有类似视杆系统的盘状结构, 含有三种特殊的视色素(Visual pigment),分别存在于不同的视锥细胞中。 视色素也都含11顺型视黄醛,只是视蛋白分 子存在微小差异。
• 人之8.6所cm以能看清106.4米cm以内一83定.3c距m离范围内不同距离的 物体,是通过眼的调节而实现的。
• 如图:因随年龄的增长使晶状体的弹性不同,看清 物体的最近距离也不同。
• 眼的调节包括: • 晶状体折光能力的调节 • 瞳孔的调节 • 眼球会聚
Newborn
Adult 第19页/共53页Old
第1节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 1 感受器(sensory receptor):分布在体 表或组织内部的一些专门感受刺激的结构或 装置。
• 2 (特殊)感觉器官[(special)sense organ]: 由感受器及其附属结构构成的感官。
• 3 感受器的分类:
• 根据分布部位分:内、外感受器,内感受器 又分内脏感受器和本体感受器;
第30页/共53页
4.3 视后像与融合现象
• 视后像:是注视一个闪光的光源或亮物,然后闭上眼睛,仍可感到一个形状和大小与该光源物体相似的光 斑的主观视觉后效应。
• 融合现象:是当闪光频率增加到一定程度时,重复的闪光刺激可引起主观上的连续光感的现象。 • 临界融合频率:是能引起闪光融合的最低频率。其高低与光线强弱成正比。
• 这种反射可以使双眼视近物时物体成像于两 眼视网膜的对称点上,产生单一的清晰视觉 和立体视觉。
第22页/共53页
眼的折光能力异常
• 近视(Myopia,Nearsightedness):睫状肌 痉挛,晶状体前后径变长(too long eyeball) , 使折光率增大(too much refractory power), parallel light rays are focused in front of retina 。
第32页/共53页
第3节 耳的结构与功能
• 1 耳的结构 • 2 听觉功能 • 3 平衡觉功能
第33页/共53页
1 耳的结构
• 外耳 • 中耳 • 内耳 • 前庭蜗神经 • 内耳的血管和淋巴
第34页/共53页
外耳
耳郭 外耳道 鼓膜
右耳模式图(前面观)
第35页/共53页
中耳
乳突窦 乳突小房 鼓室 咽鼓管
• 每种形式的刺激都包含性质和强度两种主要 参数,与此对应在编码过程中也包含性质编 码和强度编码。
• 感受器将刺激转变为传入神经纤维的AP时, 通过AP的波幅、频率、参与冲动传入神经纤 维的数量及冲动所第到5页达/共5的3页中枢部位,实现对
4.4 感受器的适应
• 感受器的适应(adaptation):指当刺激 作用于感受器一定时间后,虽然刺激仍在继 续作用,但传入神经纤维的冲动频率已开始 下降。
• 瞳孔对光反射(pupillary light reflex):瞳孔大小随光照强弱而变小 和大的反应。 反射路径:视网膜 视神经 视交叉 视束 上丘臂 顶盖前区 动眼神经副核 动眼神经 睫状神经节 睫状短神经 瞳孔括约肌收缩
第21页/共53页
眼球会聚
• 眼球会聚(辐辏反射,Convergence, convergence reflex):视近物时双眼球 内收及视轴向鼻侧(内侧)会聚的现象。
4.2 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 换能作用:各种感受器的主要功能是将作用 于它们的各种刺激能量转变为相应的传入神 经末梢或特殊感受细胞的电反应,再进一步 诱发传入神经纤维产生动作电位。
• 发生器电位(generator potential):传 入神经末梢的电反应。
• 感受器电位Biblioteka receptor potential):特殊 感受细胞的电反应。
晶状体折光能力的调节
晶状体 睫状小带 (晶状体悬韧带)
睫状肌:环形
远适应
近适应
第20页/共53页
瞳孔的调节
• 瞳孔近反射(瞳孔调节反射,near reflex of pupil,pupillary accommodation reflex ):视近物时瞳孔缩小,从而减少入眼的光量 以减少折光系统的球面像差和色像差,使视网膜形成的物像更清晰。 否则因角膜周边与中央的屈光率不同和对不同色光的折射率不同而产生球 面像差和色像差。如图:
右耳模式图(前面观)
第36页/共53页
鼓室
上壁:鼓室盖,邻颅中窝。 下壁:颈静脉壁
鼓 室 前壁:颈动脉壁 壁 后壁:乳突壁
外侧壁:鼓膜壁 内侧壁:迷路壁
内 锤骨 容 砧骨 物 镫骨
第37页/共53页
鼓膜壁
第38页/共53页
内耳
骨迷路(右耳外面观) 耳蜗 骨性半规管
• 发生器电位和感受器电位只能以电紧张性扩 播,可进行时间和空间总和。其感觉功能只 有触发传入神经纤维产生动作电位才得以完 成。
第4页/共53页
4.3 感受器的编码功能
• 编码功能(encoding):感受器将外界刺 激转换成神经AP时,不仅仅是发生了能量形 式的转换,更重要的是将刺激所包含的环境 变化信息也转移到了动作电位的系列中。
• 换能机制同视杆系统。
• 视锥细胞的功能特点是辨别颜色(色视觉,
color vision)。人能辨别可见光谱范围内
波长增减超过3-5nm的不同颜色(约150种
左右)。
第26页/共53页
3.3 视网膜对视觉信息的初步处理
• 视网膜对视觉信息的初步处理是感光细胞(视杆细胞和视锥细 胞)、水平细胞、双极细胞和无长突细胞之间复杂的综合作用 的结果。
细胞出现感受器电位。
合成过程:亮处分解的视紫红质,在暗处可逆性地重新合成,即视
黄醛全反型变为11顺型,并很快与视蛋白结合。合成与分解的平衡
点决定于光照强度。11顺型视黄醛来自色素细胞层中的维生素A
(全反型视黄醇),在耗能条件下变成11顺型视黄醇进入视杆细胞,
再氧化成11顺型视黄醛。因此,维生素A不足会引起夜盲症
如图:
• 远视(hyperopia,farsightedness):睫状肌 松弛,晶状体前后径变短(too short eyeball) , 使折光率降低(too much refractory thin), parallel light rays are focused in behind of retina。
• 不同感受器的适应差别较大。据此,感受器 还可分为快适应感受器(如皮肤触觉感受器) 和慢适应感受器(如肌梭、颈动脉窦压力感 受器)。
• 快慢适应感受也是为了适应生理功能的需要。
第6页/共53页
第2节 眼的结构与视觉功能
• 1 眼的结构 • 2 眼的折光系统 • 3 眼的感光换能系统 • 4 与视觉有关的生理现象
第15页/共53页
眼血管
眼动脉:发自颈内动脉。如图 眼静脉:注入颅内海绵窦。如图
第16页/共53页
2 眼的折光系统
• 眼折光系统的光学特性 • 眼的调节 • 眼的折光能力异常(Errors
of refraction )
第17页/共53页
眼折光系统的光学特性
简化眼:Reduced eye
n :节点 nodded point
第28页/共53页
4.1 暗适应和明适应
• 暗适应(dark adaption):是人从亮处进入暗处一段时间后 才恢复视力的过程。正常需25到30分钟。这是视杆细胞内感光 色素在暗处时再合成增加的结果。
• 明适应(light adaption):是人从暗处进入亮处一段时间后 才恢复视力的过程。正常只需1分钟。这是视锥细胞内感光色素 在明处突然大量分解的结果。
第11页/共53页
眼睑
皮肤 皮下组织 肌层
睑板 睑结膜
第12页/共53页
结 膜
第13页/共53页
泪器
如图 泪腺 泪道: 泪点 泪小管 泪囊 鼻泪管
第14页/共53页
眼外肌
提上睑肌:上提上眼睑 内直肌:使瞳孔转向内侧 外直肌:使瞳孔转向外侧 上直肌:使瞳孔转向内上 下直肌:使瞳孔转向内下 上斜肌:使瞳孔转向外下 下斜肌:使瞳孔转向外上
• 后三种细胞虽无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但在前一级细胞的影响 下,既能产生超极化型慢电位也能产生去极化型慢电位,并进 一步诱发产生神经节细胞产生动作电位。如图11-8。
第27页/共53页
4 与视觉有关的生理现象
• 4.1 暗适应和明适应 • 4.2 视野 • 4.3 视后像与融合现象 • 4.4 双眼视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