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俄罗斯的经济政治及外交战略(世界当代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俄罗斯的经济政治及其外交战略
莫斯科公国
伊凡三世自称沙皇
伊凡四世
改革,接受西方文明
领土扩张,北方战争
查理十二
叶卡特琳娜女皇
十月革命
斯大林
赫鲁晓夫
安德罗波夫
契尔年科
戈尔巴乔夫
第一节苏联的解体及其影响
一、苏联解体与俄罗斯的再生
1985年3月,苏共中央全会选举戈尔巴乔夫为新一代的党中央总书记,苏联历史开始了一个新时期。
经济体制改革
1986年2月,苏共召开二十七大。
苏共当前的基本任务:发展和巩固社会主义,有计划地和全面地完善社会主义。
经济方面,实现加速战略的“主要手段是科技进步和对社会生产力进行根本改革”,并要求在15年内使国民收入和工业总产值翻一番。
《个体劳动法》、《合资企业法》:从法律上打破了单一的公有制。
《根本改革经济体制的基本原则》: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从主要依靠行政方法转向依靠经济方法。
《国营企业(联合公司)法》:企业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应转向全面经济核算,实行自负盈亏、自筹资金和自主经营。
政治体制改革
1987年11月,戈尔巴乔夫在国内外同时发行《改革与新思维》一书。
该书系统论述了对改革和当今世界的看法和观点,标志着“新思维”理论正式出台。
改革的最终目标是要最充分地展现出我们制度的人道主义性质。
改革的实质就在于,它把社会主义和民主结合起来。
新思维的核心就是承认全人类的价值观的优先地位,即承认人类的生存。
“新思维”的内涵
(一)活跃人的因素,建设为人服务的社会主义
不活跃人的因素,即不考虑人、劳动集体、社会团体、不同社会集团的各种不同的利益,不
依靠他们,不把他们吸引到积极的创造活动中来,就不可能完成任何一项任务,就不可能改变国内的环境。
(二)完善和扩大社会主义民主
只有通过始终如一地发展社会主义固有的民主形式,扩大自治,我们才可能在生产、科学技术、文化艺术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不断前进。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自觉的纪律。
只有通过民主和依靠民主,改革本身才有可能。
(三)扩大公开性
应该对人民说真话,不要害怕自己的人民,公开性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在公开性和具备社会组织的情况下,可以在一党制下搞政治多元化。
(四)重新认识苏联与世界的关系
改变了对世界战争与和平的看法。
新的安全观:不再把自己的安全建立在损害别国主权与利益的基础上,不再牺牲别国的安全,承认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自决权。
“新思维”的内涵:改变了斯大林“两个平行市场”的理论,承认世界是一个整体。
在国家关系上,强调国家关系的非意识形态化。
放弃冷战政策,改善与美国的关系,实现了中苏关系正常化,不再干涉东欧事务。
政局失控导致政治体制“根本改革”
罢工浪潮此起彼伏
经济和刑事犯罪率猛增
反对党派纷纷成立
1991年6月,俄罗斯举行全民投票直接选举首任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当选。
设立俄罗斯总统,并且赋予他很大的权力,这本身就意味着,在苏联国家大厦下埋下了一个巨大的地雷。
在俄罗斯即将出现一个新的,与苏共中央没有任何联系,并且基本不依赖于苏联政府和苏联总统的权力中心,出现一个与苏联竞争的国家。
——罗•麦德韦杰夫:《苏联的最后一年》
“8•19”事变及其后果
1991年8月19日,亚纳耶夫等8人组成“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管理国家,并在一些地方实行为期6个月的紧急状态。
《告苏联人民书》:国家面临致命的危险,由戈尔巴乔夫发起的改革已走入死胡同。
决心采取重大措施,使国家和社会尽快摆脱危机。
幻灯片41
1991年8月19日中午,叶利钦发表《告俄罗斯公民书》:宣称这是一次反宪法的反动政变。
号召俄罗斯公民反击,举行无限期总罢工。
“8•19”事变后,苏联国内掀起了一场独立的浪潮。
8月20-21日,波罗的海三国独立。
8月27日,白俄罗斯和摩尔达维亚宣布独立。
8月30日,阿塞拜疆宣布独立。
31日,吉尔吉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宣布独立。
9月9日塔吉克斯坦宣布独立。
9月23日亚美尼亚独立。
10月27日土库曼斯坦独立。
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联总统职务,当场把核武器控制器交给了叶利钦。
12月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举行最后一次会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
二、苏联解体的原因和教训
苏联解体的原因是:
第一、苏联共产党特别是领袖集团在改革路线和方针政策上所犯的错误,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
第二、长期僵化的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是苏联解体的深层次原因。
第三、争夺世界霸权的对外政策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第四、错误的民族政策是苏联解体重要的外部原因。
第五、西方国家推行的“和平演变”是苏联解体的外部原因。
2008年,戈尔巴乔夫在美国被授予“自由勋章”
苏联解体的教训是:
第一、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实际相结合,走适合自己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第二、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始终把发展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第一要务。
第三、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和改进执政党的建设。
第四、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以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
三、苏联解体的深远影响
第一、苏联解体使得世界格局和国际形势出现了根本性的转换。
第二、苏联解体使得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到战后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第三、苏联解体改变了欧洲的政治版图。
苏联解体导致了欧洲政治版图的根本变更
第二节俄罗斯的艰难转型和振兴
一、俄罗斯的经济转型
俄罗斯的经济转型始于1991年,主要内容是从以公有制为基础的计划经济向以私有制为基
础的市场经济的转变,核心问题是私有化和市场化。
经济体制改革的两种道路
●渐进式改革
●激进式改革
休克疗法的基本内容:自由化、私有化、稳定化
“休克疗法”不仅没能顺利实现俄罗斯的经济转轨,而且极大地损伤了俄罗斯原有的经济基础。
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下降了50%,卢布贬值87%,物价上涨了6000多倍。
俄罗斯的现有经济体制:
●私有制的初步确立,形成了以私有制为主体的混合所有制结构。
●市场经济体系初步建成,建立起由市场定价的自由价格机制。
二、俄罗斯的政治转轨
1993年黑色十月事件
1993年俄罗斯宪法确立了总统制和三权分立原则
俄罗斯的现有政治体制:
第一、俄罗斯总统是国家元首,是武装力量最高统帅,有权决定国家内外政策的基本方向。
当代俄罗斯政治最大的特征就是实行“超级总统制”。
第二、俄罗斯联邦政府是最高的行政机关。
第三、俄罗斯联邦会议是最高的立法机关。
联邦会议由联邦委员会(上院)和国家杜马(下院)组成。
第四、俄罗斯联邦宪法法院、最高法院、最高仲裁法院和总检察院是最高的司法机关。
三、俄罗斯走向全面振兴之路
第一、在经济领域,积极探索符合俄罗斯特色的经济发展之路。
●加强国家对于经济的宏观调控,继续渐进式的经济体制改革。
●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民族工业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加强国家对于资源的控制,削弱石油寡头力量。
●加快和世界经济接轨,力争早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重视调整社会政策,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体现效率和公正。
第二、在政治领域,大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组建七大联邦区,并且在这七大联邦区任命总统驻联邦区全权代表。
规范政党制度,改革选举制度。
第三、在国家安全领域,落实新的国家安全战略构想,确保俄罗斯的国家安全利益。
一是重整军备,提高军队战斗力;
二是努力保持和加强陆、海、空三位一体战略核力量。
普京执政8年,化解了国家所面临的总体性危机,走出了俄罗斯所处的重大困境,俄罗斯经济社会发生了转折性变化。
2008年5月,年仅42岁的梅德韦杰夫接任俄罗斯总统。
第三节俄罗斯重振大国地位的外交战略
一、从“一边倒”到“双头鹰”的演变
所谓“一边倒”外交政策是指俄罗斯为争取西方经济援助和政治支持,对外关系的重点转向发展与西方国家的关系,在国际事务中追随西方的一种外交政策。
“一边倒”外交政策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首先,俄罗斯国际地位严重下降;
其次,俄罗斯安全环境明显恶化;
最后,俄罗斯国内局势不稳。
1992年5月,俄罗斯开始对“一边倒”外交政策进行调整,提出了东西方兼顾的“双头鹰”外交政策。
俄罗斯视中国为其东方外交的第一重点。
1992年底叶利钦访问中国。
1996年俄中两国宣布建立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二、全方位外交的推行
1997年12月,《俄罗斯联邦国家安全构想》获得批准,标志着俄罗斯全方位外交政策正式
执行。
俄罗斯全方位外交战略的主要内容是:
第一,努力改善和发展与独联体国家的关系,强调对独联体外交是俄罗斯外交政策的优先方向。
第二,与美国既合作又斗争,斗而不破。
一方面,俄罗斯对美国的“排俄”、“限俄”、“弱俄”政策进行强硬反击和抗争。
另一方面,俄美共同利益和非敌非友的关系框架使彼此间“斗而不破”。
第三,既积极融入欧洲,又重视亚太,全面发展与欧亚各国的合作关系。
俄罗斯与欧盟贸易额占其贸易总额40%以上,而欧洲国家约60%油气来自俄罗斯。
2001年,俄罗斯与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六国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2006年3月,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其任期内第四次到中国访问。
三、重振大国地位的前景
俄罗斯的巨大优势:领土规模、自然资源、经济潜力、军事力量、世界强国传统
俄罗斯重振大国地位的制约因素:
一是实现发展模式的根本性转变是俄罗斯面临的最大问题;
二是俄罗斯国内存在着诸多安全隐患;
三是俄罗斯外部存在着强大的制约性压力。
俄罗斯重新跻身于世界强国行列的道路仍然漫长。
但俄罗斯具有重振大国地位的客观基础与巨大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