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电镀锌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镀锌电解液按络合剂类型:氰化物镀锌和无氰镀锌。
按酸碱性: 碱性镀锌和弱酸性镀锌
1 氰化物镀锌:由于氰化物是一种良好的络合剂,氰化物镀锌 电解液具有阴极极化大,分散能力好,镀层致密,镀层质量好。 但是氰化物电解液剧毒,对环境污染严重,目前大多数厂家已 不使用。
2 无氰镀锌可分为(弱)酸性和碱性等若干类型。
08 2005 FH
电镀工艺学05-74
22
(2)铜杂质 铜离子常通过导电杠上腐蚀产物或阳极铜挂 钩等渠道进入镀液。当镀液中Cu 2+浓度超过10mg/L以上 时,镀层呈灰黑色,钝化膜发暗。
去除办法:1)向镀液中加入1g/L—2g/L锌粉,搅拌, 将铜置换出来后,过滤。2)小电流电解,控制阴极电流
08 2005 FH
电镀工艺学05-74
11
(3) 硼酸 稳定镀液的pH值,防止pH值升高 ➢含量过高:因硼酸溶解度较小,冬天易结晶,一般控制 在30g/L左右。
➢硼酸含量过低:pH值升高,主盐容易水解,金属离子生 成氢氧化物或碱式盐夹杂在镀层内,导致镀层粗 糙
08 2005 FH
电镀工艺学05-74
在楞钢0.板1A)上/还dm原2除~去0.2A/dm℃2,使Cu 2+在阴极(最好用瓦
(3)铅杂质 铅杂质往往由于药品或阳极不纯而带人镀液。 当铅含量超过5mg/L时,钝化膜光泽性变差,在10mg/ L以上时,镀液覆盖能力下降,严重时无镀层。去除办法 与除铜杂质相同。
08 2005 FH
电镀工艺学05-74
电镀工艺学05-74
19
5.氯化钾镀锌的电极反应
镀液中,氯化钾除起导电作用外,还与Zn2+有微弱的络 合作用,形成如[ZnCl3]-、[ZnCl4]2-等络离子,但由于络 合 作用较弱,因此,氯化钾镀锌仍属于一般的单盐电镀。 在阴极上,
08 2005 FH
电镀工艺学05-74
20
阴极主要反应为Zn2+还原为金属锌: Zn 2+ + 2e = Zn
苄叉丙酮 载体光亮剂 平平加O
5-2 钾盐镀锌光亮剂组成
25 g/L 苯甲酸钠 240 g/L 扩散剂NNO 80 g/L 比重
按此配方,每升光亮剂约重1.5kg。
80 g/L 60 g/L 1.5kg/L
08 2005 FH
电镀工艺学05-74
18
4.镀液的配制
➢ 在用PVC制成的镀槽中,先将槽内清洗干净,然后加水 至所需体积的1/2;
08 2005 FH
电镀工艺学05-74
7
氯化钾型弱酸性镀锌 1 概述:氯化钾型弱酸性镀锌电解液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一种 无氰镀锌工艺,简称钾盐镀锌。
➢ 电解液成分简单,电解液稳定,镀层细致、光亮,电流效 率高,可使操作温度范围宽(5-60 ℃) ➢ 废水处理简单 ➢ 阳极在电极槽中发生化学自溶解,导致电解液中主盐离子 浓度升高
08 2005 FH
电镀工艺学05-74
13
1) 主光亮剂 能产生显著的光亮和整平作用
➢ 一般为芳香酮、醛,杂环醛,不饱和芳香醛等,目前应 用最多的是苄叉丙酮
➢ 用量为0.3g/L~0.4g/L
➢ 苄义丙酮不溶于水,必须靠载体光亮剂增溶
➢ 邻氯苯甲醛作为光亮剂使用,效果显著,出光速度快, 镀层光亮度高,其缺点是易氧化成邻氯苯甲酸,使镀液 变得不稳定。而且邻氯苯甲醛低毒,易燃,也使其使用 受到限制,建议将邻氯苯甲醛和苄叉丙酮配合使用,效 果较好。
15
➢ 载体光亮剂系平平加O和氨基磺酸磺化反应产物;
或平平加O和顺丁烯二酸酐、焦亚 硫酸钠
或是平平加O和硫酸、氢氧化钠的反应产物等
➢ 宜采用浊点为60 ℃左右的载体光亮剂。
配制光亮剂时,除选用高质量的载体光亮剂外,还应 加入平平加O,OP-21乳化剂等,这样一方面可减少载体 光亮剂的用量,降低成本;另一方面,能改善光亮剂在低 温时的使用效果。
通常在良好环境下,需: 7~10 μm
中等环境下,需:15~25 μm
恶劣环境下则需: > 25 μm
➢ 锌的硬度较低,不适于易磨损零件
08 2005 FH
电镀工艺学05-74
4
镀锌是应用最广泛的一个镀种,占总电镀量的60%以上。
镀锌层经钝化处理后,其防护性能大大提高。一般说来,对 于相同厚度的镀层,其防蚀能力可提高5~8倍,而且还能使表 面美观。
08 2005 FH
电镀工艺学05-74
25
2 镀液组成及操作条件 碱性氰化物镀液组成及操作条件如表5-1所列
组成
氧化锌 氰化钠 氢氧化钠 光亮剂 温度 电流密度 阳极
表5-3 碱性 氰化物镀锌工艺条件及电解液组成
高
中
低
33-40 g/L 82-105 g/L 75-100 g/L HZ 6-8 ml/L 15-40 ℃ 0.5-5A /dm2
➢ 将计算好的氯化锌及氯化钾缓缓加入镀槽内,搅拌使其 溶解;
➢ 将汁算好的硼酸用热水溶解后,加入镀槽内,搅拌均匀; 并加水至接近所需体积;
➢ 将计算好的光亮剂用2-4倍水稀释后,缓缓加入镀槽中, 并不断搅拌,使光亮剂均匀分散到镀液中;
➢ 调整镀液pH值后,即可试镀。若一切正常,即可投入生 产。
08 2005 FH
08 2005 FH
电镀工艺学05-74
3
➢ 镀锌层对钢铁基体来说(Fe2-/Fe = -0.44V)是典型的阳极镀 层,它对基体金属起电化学保护作用。
➢ 由于它在干燥的空气中比较稳定,而且成本较低,目前广泛 的应用大气条件下黑色金属的防护层,在机械、电子、仪表和 轻工等方面也得到。
➢ 镀锌层的防护能力与镀层的厚度有关,镀层厚,防护性强。
08 2005 主光亮剂 ➢ 辅助光亮作用 ➢ 降低镀液的表面张力, 对阴极表面起润湿作用 ➢ 镀液中含量为6g/L—8g/L, ➢ 含量过高,镀层夹杂多,导致镀层脆性增大,还影响钝化 膜质量 ➢ 含量过低,光亮效果不佳
08 2005 FH
电镀工艺学05-74
08 2005 FH
电镀工艺学05-74
16
3) 辅助光亮剂
辅助光亮剂能提高镀液的分散能力,改善低电 流区的镀层状况。常用的辅助光亮剂是苯甲酸钠 和扩散剂NNO(即亚甲基二萘磺酸钠),此外,烟 酸也对镀层质量有显著的改进作用,但价格较贵。
08 2005 FH
电镀工艺学05-74
17
宽温氯化物镀锌光亮剂配方如下
副反应为H+还原成氢气: 2H+ + 2e =H2↑
阳极主反应为锌板的电化学溶解: Zn - 2e = Zn 2+
当电流密度过高时,阳极进入钝化状态: 2H2O - 4e = O2↑+4H+
另外,阳极还有化学溶解: Zn + 2H+ = Zn2++H2↑
08 2005 FH
电镀工艺学05-74
21
6.镀液中杂质的影响和去除
电镀工艺学05-74
24
5.1 . 3 碱性氰化物镀锌 1 概述
碱性氰化物镀锌工艺所得镀层结晶细致延展性好,且 镀液分散能力优良,操作范围宽,操作方法容易掌握,长 期以来,一直是应用最广泛的镀锌溶液。它的最大缺点是 氰化物极毒,危害工人健康,排出物污染水质,因而,逐渐 被无氰镀锌所取代。据统计,1970年左右,世界范围采用 氰化镀锌约占全部镀锌的93%;到1990年,已降为为20%。
26
3 镀液各成分的作用
(1)氧化锌是镀液中锌离子的来源。它和氰化钠、氢氧化 钠反应后,以络离子Zn(CN)42-、Zn(OH)42-等形式存在于 镀液中。氧化锌含量高低对镀液性能和镀层质量都有很大影 响。含量过高时,阴极极化降低,镀液分散能力下降,镀层 粗糙;含量过低时,阴极析氢增加,电流效率下降,沉积速 度减慢。
08 2005 FH
电镀工艺学05-74
8
2 电解液组成
氯化锌 氯化钾 硼酸 光亮剂
5-1 钾盐镀锌工艺条件及电解液组成
60g-80g/L 180g-240g/L 20g-30g/L 15ml-20ml
pH 阴极电流密度 温度 阳极 阳极 : 阴极 面积比
5.0-5.6 0.5-5A/dm2
5-60℃ 0#或1# 1.5~2:1
08 2005 FH
电镀工艺学05-74
9
3.镀液中各成分的作用 (1) 氯化锌 主盐,提供锌离子 ➢ 氯化锌含量高,可以提高阴极电流密度和阴极电流效率 ➢ 降低分散能力和覆盖能力 ➢ 含量过高易使镀层粗糙 ➢ 氯化锌含量低,能适当提高分散能力 ➢ 过低时引起浓差极化增大 ➢ 电流密度上限降低,高电流密度区出现烧焦现象,光亮区 范围变窄
08 2005 FH
电镀工艺学05-74
10
(2) 氯化钾
导电盐 ➢ 含量高:导电性好,电阻小,分散能力好,阳极不易 钝化 ➢ 过高:冬天会有结晶;对镀液导电性改进不大 ➢ 含量低:氯化钾浓度过低,不仅导电性差,且分散能 力降低,镀层光亮度差,还会影响阴极电流密度范围 ➢ 氯化钾对锌虽有微弱的络合作用
(1)铁杂质 在电镀过程中,由于铁零件掉人镀液后 未及时捞起等原因,使铁杂质进入镀液。当铁含量大于 5g/L时,镀层发暗,镀液分散能力下降,钝化膜颜色 发暗。
去除办法:充分搅拌镀液的条件下,加入适量3%的双 氧水,将镀液中的铁离子氧化成Fe3+,然后调pH值至6, 在60℃下,形成Fe(OH)3沉淀,过滤,再调pH值至正常 值。
锌是典型的两性金属,易溶于酸,也溶于碱
Zn + 2HCl == ZnCl2 + H2↑ Zn + 2NaOH == Na2ZnO2 + H2↑ 在锌上,氢的析出过电位较高,因此,较纯的锌锌溶解 反应不易发生。当锌中含有电位比较正的金属杂质时,电 化学溶解进行得很快。可利用锌的这种特性,组成牺牲阳 极型镀层,保护基体金属免遭腐蚀。
0#-1#
16-24 g/L 26-45 g/L 75-100 g/L HZ 6-8 ml/L 15-40 ℃ 0.5-5A /dm2
0#-1#
9-14 g/L 12-18 g/L 75-100 g/L HZ 6-8 ml/L 15-40 ℃ 0.5-5A /dm2
0#-1#
08 2005 FH
电镀工艺学05-74
08 2005 FH
电镀工艺学05-74
2
➢ 纯净的镀锌层,在常温、干燥条件下比较稳定,在潮湿条件 下容易生成一层(3Zn(OH)2·ZnCO3)(白色膜,俗称长白毛) ➢ 在含氯离子介质中,锌不耐腐蚀,在海水中不稳定,在高温 高湿气候条件下或在有机酸气氛里,容易长“白毛”而失去金 属光泽,丧失或降低防护作用。
08 2005 FH
电镀工艺学05-74
(2)氰化钠是镀液中的主络合剂。它的一部分与Zn2+形成 锌氰络离子,另一部分以游离形式存在于镀液中,使锌氰络 离子更趋稳定,造成较大的阴极极化,提高镀液的分散能力, 并使镀层结晶细致;同时还能防止阳极钝化,使阳极正常溶 解。氰化钠含量过高,阴极电流效率和沉积速度下降;含量 过低,镀液分散能力变差,镀层粗糙。
12
➢(4)光亮剂 光亮剂在镀液中起着重要作用。 不含光亮剂的镀液,所得镀层呈灰白色,粗糙,且阴极电
流密度范围也很小 ➢ 加入适量的光亮剂后,能使镀层细致、光亮,电流密 度范围也扩大了,分散能力和覆盖能力也 获得了改善 ➢ 光亮剂过高会使镀层产生脆 性,钝化膜易脱落和变色
一般光亮剂应控制在15—20 mL/L范围内。
23
(4)有机杂质 加入镀液的添加剂在电镀过程中有部分将 发生分解,这些分解产物积累到一定量后,将使镀层变暗 或产生条纹,脆性增大。处理方法是将镀液加温至45℃左 右,加入1g/L~3g/L活性炭,搅拌30min后,静置过滤。 经活性炭处理后,有机添加剂也将损失一部分,必须适当 补加。
08 2005 FH
08 2005 FH
电镀工艺学05-74
5
主要有:酸性:氯化钾型弱酸性电解液;氯化氨型弱酸性电解 液;硫酸盐、氟硼酸盐电解液等
碱性: 碱性锌酸盐电解液、焦磷酸盐电解液、三乙醇 氨、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盐电解液等
08 2005 FH
电镀工艺学05-74
6
本章介绍常用的电解液类型: 1 氯化钾型弱酸性电解液(重点内容) 2 氰化物电解液 3 碱性锌酸盐电解液
Plating technology Chapter Ⅴ Zinc Plating
电镀工艺学
第五章 电镀锌
08 2005 FH
电镀工艺学05-74
1
第五章 电镀 锌
➢ 概述 锌是一种灰白色金属,100-150℃塑性好,可压延,
密度:7.14 g/cm3; 熔点:419 ℃; 原子量:65.38 电极电位为: —0.76 V,电化当量:1.22 g/(A·h)
按酸碱性: 碱性镀锌和弱酸性镀锌
1 氰化物镀锌:由于氰化物是一种良好的络合剂,氰化物镀锌 电解液具有阴极极化大,分散能力好,镀层致密,镀层质量好。 但是氰化物电解液剧毒,对环境污染严重,目前大多数厂家已 不使用。
2 无氰镀锌可分为(弱)酸性和碱性等若干类型。
08 2005 FH
电镀工艺学05-74
22
(2)铜杂质 铜离子常通过导电杠上腐蚀产物或阳极铜挂 钩等渠道进入镀液。当镀液中Cu 2+浓度超过10mg/L以上 时,镀层呈灰黑色,钝化膜发暗。
去除办法:1)向镀液中加入1g/L—2g/L锌粉,搅拌, 将铜置换出来后,过滤。2)小电流电解,控制阴极电流
08 2005 FH
电镀工艺学05-74
11
(3) 硼酸 稳定镀液的pH值,防止pH值升高 ➢含量过高:因硼酸溶解度较小,冬天易结晶,一般控制 在30g/L左右。
➢硼酸含量过低:pH值升高,主盐容易水解,金属离子生 成氢氧化物或碱式盐夹杂在镀层内,导致镀层粗 糙
08 2005 FH
电镀工艺学05-74
在楞钢0.板1A)上/还dm原2除~去0.2A/dm℃2,使Cu 2+在阴极(最好用瓦
(3)铅杂质 铅杂质往往由于药品或阳极不纯而带人镀液。 当铅含量超过5mg/L时,钝化膜光泽性变差,在10mg/ L以上时,镀液覆盖能力下降,严重时无镀层。去除办法 与除铜杂质相同。
08 2005 FH
电镀工艺学05-74
电镀工艺学05-74
19
5.氯化钾镀锌的电极反应
镀液中,氯化钾除起导电作用外,还与Zn2+有微弱的络 合作用,形成如[ZnCl3]-、[ZnCl4]2-等络离子,但由于络 合 作用较弱,因此,氯化钾镀锌仍属于一般的单盐电镀。 在阴极上,
08 2005 FH
电镀工艺学05-74
20
阴极主要反应为Zn2+还原为金属锌: Zn 2+ + 2e = Zn
苄叉丙酮 载体光亮剂 平平加O
5-2 钾盐镀锌光亮剂组成
25 g/L 苯甲酸钠 240 g/L 扩散剂NNO 80 g/L 比重
按此配方,每升光亮剂约重1.5kg。
80 g/L 60 g/L 1.5kg/L
08 2005 FH
电镀工艺学05-74
18
4.镀液的配制
➢ 在用PVC制成的镀槽中,先将槽内清洗干净,然后加水 至所需体积的1/2;
08 2005 FH
电镀工艺学05-74
7
氯化钾型弱酸性镀锌 1 概述:氯化钾型弱酸性镀锌电解液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一种 无氰镀锌工艺,简称钾盐镀锌。
➢ 电解液成分简单,电解液稳定,镀层细致、光亮,电流效 率高,可使操作温度范围宽(5-60 ℃) ➢ 废水处理简单 ➢ 阳极在电极槽中发生化学自溶解,导致电解液中主盐离子 浓度升高
08 2005 FH
电镀工艺学05-74
13
1) 主光亮剂 能产生显著的光亮和整平作用
➢ 一般为芳香酮、醛,杂环醛,不饱和芳香醛等,目前应 用最多的是苄叉丙酮
➢ 用量为0.3g/L~0.4g/L
➢ 苄义丙酮不溶于水,必须靠载体光亮剂增溶
➢ 邻氯苯甲醛作为光亮剂使用,效果显著,出光速度快, 镀层光亮度高,其缺点是易氧化成邻氯苯甲酸,使镀液 变得不稳定。而且邻氯苯甲醛低毒,易燃,也使其使用 受到限制,建议将邻氯苯甲醛和苄叉丙酮配合使用,效 果较好。
15
➢ 载体光亮剂系平平加O和氨基磺酸磺化反应产物;
或平平加O和顺丁烯二酸酐、焦亚 硫酸钠
或是平平加O和硫酸、氢氧化钠的反应产物等
➢ 宜采用浊点为60 ℃左右的载体光亮剂。
配制光亮剂时,除选用高质量的载体光亮剂外,还应 加入平平加O,OP-21乳化剂等,这样一方面可减少载体 光亮剂的用量,降低成本;另一方面,能改善光亮剂在低 温时的使用效果。
通常在良好环境下,需: 7~10 μm
中等环境下,需:15~25 μm
恶劣环境下则需: > 25 μm
➢ 锌的硬度较低,不适于易磨损零件
08 2005 FH
电镀工艺学05-74
4
镀锌是应用最广泛的一个镀种,占总电镀量的60%以上。
镀锌层经钝化处理后,其防护性能大大提高。一般说来,对 于相同厚度的镀层,其防蚀能力可提高5~8倍,而且还能使表 面美观。
08 2005 FH
电镀工艺学05-74
25
2 镀液组成及操作条件 碱性氰化物镀液组成及操作条件如表5-1所列
组成
氧化锌 氰化钠 氢氧化钠 光亮剂 温度 电流密度 阳极
表5-3 碱性 氰化物镀锌工艺条件及电解液组成
高
中
低
33-40 g/L 82-105 g/L 75-100 g/L HZ 6-8 ml/L 15-40 ℃ 0.5-5A /dm2
➢ 将计算好的氯化锌及氯化钾缓缓加入镀槽内,搅拌使其 溶解;
➢ 将汁算好的硼酸用热水溶解后,加入镀槽内,搅拌均匀; 并加水至接近所需体积;
➢ 将计算好的光亮剂用2-4倍水稀释后,缓缓加入镀槽中, 并不断搅拌,使光亮剂均匀分散到镀液中;
➢ 调整镀液pH值后,即可试镀。若一切正常,即可投入生 产。
08 2005 FH
08 2005 FH
电镀工艺学05-74
3
➢ 镀锌层对钢铁基体来说(Fe2-/Fe = -0.44V)是典型的阳极镀 层,它对基体金属起电化学保护作用。
➢ 由于它在干燥的空气中比较稳定,而且成本较低,目前广泛 的应用大气条件下黑色金属的防护层,在机械、电子、仪表和 轻工等方面也得到。
➢ 镀锌层的防护能力与镀层的厚度有关,镀层厚,防护性强。
08 2005 主光亮剂 ➢ 辅助光亮作用 ➢ 降低镀液的表面张力, 对阴极表面起润湿作用 ➢ 镀液中含量为6g/L—8g/L, ➢ 含量过高,镀层夹杂多,导致镀层脆性增大,还影响钝化 膜质量 ➢ 含量过低,光亮效果不佳
08 2005 FH
电镀工艺学05-74
08 2005 FH
电镀工艺学05-74
16
3) 辅助光亮剂
辅助光亮剂能提高镀液的分散能力,改善低电 流区的镀层状况。常用的辅助光亮剂是苯甲酸钠 和扩散剂NNO(即亚甲基二萘磺酸钠),此外,烟 酸也对镀层质量有显著的改进作用,但价格较贵。
08 2005 FH
电镀工艺学05-74
17
宽温氯化物镀锌光亮剂配方如下
副反应为H+还原成氢气: 2H+ + 2e =H2↑
阳极主反应为锌板的电化学溶解: Zn - 2e = Zn 2+
当电流密度过高时,阳极进入钝化状态: 2H2O - 4e = O2↑+4H+
另外,阳极还有化学溶解: Zn + 2H+ = Zn2++H2↑
08 2005 FH
电镀工艺学05-74
21
6.镀液中杂质的影响和去除
电镀工艺学05-74
24
5.1 . 3 碱性氰化物镀锌 1 概述
碱性氰化物镀锌工艺所得镀层结晶细致延展性好,且 镀液分散能力优良,操作范围宽,操作方法容易掌握,长 期以来,一直是应用最广泛的镀锌溶液。它的最大缺点是 氰化物极毒,危害工人健康,排出物污染水质,因而,逐渐 被无氰镀锌所取代。据统计,1970年左右,世界范围采用 氰化镀锌约占全部镀锌的93%;到1990年,已降为为20%。
26
3 镀液各成分的作用
(1)氧化锌是镀液中锌离子的来源。它和氰化钠、氢氧化 钠反应后,以络离子Zn(CN)42-、Zn(OH)42-等形式存在于 镀液中。氧化锌含量高低对镀液性能和镀层质量都有很大影 响。含量过高时,阴极极化降低,镀液分散能力下降,镀层 粗糙;含量过低时,阴极析氢增加,电流效率下降,沉积速 度减慢。
08 2005 FH
电镀工艺学05-74
8
2 电解液组成
氯化锌 氯化钾 硼酸 光亮剂
5-1 钾盐镀锌工艺条件及电解液组成
60g-80g/L 180g-240g/L 20g-30g/L 15ml-20ml
pH 阴极电流密度 温度 阳极 阳极 : 阴极 面积比
5.0-5.6 0.5-5A/dm2
5-60℃ 0#或1# 1.5~2:1
08 2005 FH
电镀工艺学05-74
9
3.镀液中各成分的作用 (1) 氯化锌 主盐,提供锌离子 ➢ 氯化锌含量高,可以提高阴极电流密度和阴极电流效率 ➢ 降低分散能力和覆盖能力 ➢ 含量过高易使镀层粗糙 ➢ 氯化锌含量低,能适当提高分散能力 ➢ 过低时引起浓差极化增大 ➢ 电流密度上限降低,高电流密度区出现烧焦现象,光亮区 范围变窄
08 2005 FH
电镀工艺学05-74
10
(2) 氯化钾
导电盐 ➢ 含量高:导电性好,电阻小,分散能力好,阳极不易 钝化 ➢ 过高:冬天会有结晶;对镀液导电性改进不大 ➢ 含量低:氯化钾浓度过低,不仅导电性差,且分散能 力降低,镀层光亮度差,还会影响阴极电流密度范围 ➢ 氯化钾对锌虽有微弱的络合作用
(1)铁杂质 在电镀过程中,由于铁零件掉人镀液后 未及时捞起等原因,使铁杂质进入镀液。当铁含量大于 5g/L时,镀层发暗,镀液分散能力下降,钝化膜颜色 发暗。
去除办法:充分搅拌镀液的条件下,加入适量3%的双 氧水,将镀液中的铁离子氧化成Fe3+,然后调pH值至6, 在60℃下,形成Fe(OH)3沉淀,过滤,再调pH值至正常 值。
锌是典型的两性金属,易溶于酸,也溶于碱
Zn + 2HCl == ZnCl2 + H2↑ Zn + 2NaOH == Na2ZnO2 + H2↑ 在锌上,氢的析出过电位较高,因此,较纯的锌锌溶解 反应不易发生。当锌中含有电位比较正的金属杂质时,电 化学溶解进行得很快。可利用锌的这种特性,组成牺牲阳 极型镀层,保护基体金属免遭腐蚀。
0#-1#
16-24 g/L 26-45 g/L 75-100 g/L HZ 6-8 ml/L 15-40 ℃ 0.5-5A /dm2
0#-1#
9-14 g/L 12-18 g/L 75-100 g/L HZ 6-8 ml/L 15-40 ℃ 0.5-5A /dm2
0#-1#
08 2005 FH
电镀工艺学05-74
08 2005 FH
电镀工艺学05-74
2
➢ 纯净的镀锌层,在常温、干燥条件下比较稳定,在潮湿条件 下容易生成一层(3Zn(OH)2·ZnCO3)(白色膜,俗称长白毛) ➢ 在含氯离子介质中,锌不耐腐蚀,在海水中不稳定,在高温 高湿气候条件下或在有机酸气氛里,容易长“白毛”而失去金 属光泽,丧失或降低防护作用。
08 2005 FH
电镀工艺学05-74
(2)氰化钠是镀液中的主络合剂。它的一部分与Zn2+形成 锌氰络离子,另一部分以游离形式存在于镀液中,使锌氰络 离子更趋稳定,造成较大的阴极极化,提高镀液的分散能力, 并使镀层结晶细致;同时还能防止阳极钝化,使阳极正常溶 解。氰化钠含量过高,阴极电流效率和沉积速度下降;含量 过低,镀液分散能力变差,镀层粗糙。
12
➢(4)光亮剂 光亮剂在镀液中起着重要作用。 不含光亮剂的镀液,所得镀层呈灰白色,粗糙,且阴极电
流密度范围也很小 ➢ 加入适量的光亮剂后,能使镀层细致、光亮,电流密 度范围也扩大了,分散能力和覆盖能力也 获得了改善 ➢ 光亮剂过高会使镀层产生脆 性,钝化膜易脱落和变色
一般光亮剂应控制在15—20 mL/L范围内。
23
(4)有机杂质 加入镀液的添加剂在电镀过程中有部分将 发生分解,这些分解产物积累到一定量后,将使镀层变暗 或产生条纹,脆性增大。处理方法是将镀液加温至45℃左 右,加入1g/L~3g/L活性炭,搅拌30min后,静置过滤。 经活性炭处理后,有机添加剂也将损失一部分,必须适当 补加。
08 2005 FH
08 2005 FH
电镀工艺学05-74
5
主要有:酸性:氯化钾型弱酸性电解液;氯化氨型弱酸性电解 液;硫酸盐、氟硼酸盐电解液等
碱性: 碱性锌酸盐电解液、焦磷酸盐电解液、三乙醇 氨、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盐电解液等
08 2005 FH
电镀工艺学05-74
6
本章介绍常用的电解液类型: 1 氯化钾型弱酸性电解液(重点内容) 2 氰化物电解液 3 碱性锌酸盐电解液
Plating technology Chapter Ⅴ Zinc Plating
电镀工艺学
第五章 电镀锌
08 2005 FH
电镀工艺学05-74
1
第五章 电镀 锌
➢ 概述 锌是一种灰白色金属,100-150℃塑性好,可压延,
密度:7.14 g/cm3; 熔点:419 ℃; 原子量:65.38 电极电位为: —0.76 V,电化当量:1.22 g/(A·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