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下人家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下人家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乡下人家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乡下人家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乡下人家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学会14个生字。
正确读写文中带生字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二:教学重点
1、会写文中的新词语。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三:教学方法
交流体会互助学习点拨指导
四:课前准备
1、学生观察家乡的美景,发现生活的美。
2、小黑板(学习目标、学习指导、文中带生字的新词)
五:板书设计(预设)
瓜架花竹鸡鸭晚餐入眠
乡下人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5分钟左右)
1、以第六组课文导读入课,明确单元学习学习任务。
2、引入,今天,老师将带领同学们走进我们熟悉的乡下人家,去感受别样的乡村生活。
二:互助自学,解决字词读文
出示学习目标:
1、读准字音,能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正确的读写文中出现的生字和新词语。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给出学习指导一:
1、同桌轮读课文,注意互相纠正字音。
2、自读课文,把文中带生字的词语画出来,互相读读。
3、自读课文时,遇到难读的句子用*标出来,并与同桌交流读。
(8分钟后,比比谁读得好)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自主学习后检查训练流程:
1、出示文中的词语:看看谁的准确(先读生字再带词语,抽读、齐读)
2、赛读课文,比一比谁读得流畅,谁听的认真,能及时纠正。
(板书学生读错的词语及时纠正)
3、练写课文中的词语并听写。
(每个生词抄写两遍,同桌互查,看一看谁写的好,写的准确)
给出学习指导二:
1、默读课文,看看作者写了乡下人家什么地方或什么季节的那些景物、事?
2、与小组内的同学交流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
(8分钟后,比比谁看的最认真)
指导流程:
1、引导学生以“走进乡下人家,我看到了(什么地方或什么季节)的(或景或物或事),我感受最深的地方时(什么)。
”句式小结自己所得。
2、相机板书课文主要内容并初步小结。
21乡下人家(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文中生动优美的语言,积累自己喜欢的词句。
2:通过学习课文,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的
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随着文章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
三:教学方法
交流体会互助学习点拨指导
四:课前准备
1、搜集好的描写田园风光的诗句、段落。
2、小黑板(学习目标、学习指导、)
五:板书设计(预设)
独特迷人
自然和谐祥和
瓜架花竹鸡鸭晚餐入眠
乡下人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5分钟左右)
1、走进乡下人家,我看到了乡村(什么地方或什么季节)的(景物)最美了,我感受最深的地方是(什么)。
(每小组一个人)作者又是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呢?(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2、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独特迷人的田园生活吧。
二:品味语言,感受田园
出示学习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乡村生活独特的田园风光之美。
1、积累文中优美的句段。
给出学习指导一:
1:一边看图一边读课文,把自己印象最深的句子用波浪线画下来,美美读一读。
2:想一想作者笔下,乡下人家这些景物美在哪里?在旁边写写并与小组的同学交流。
(8分钟后,比比谁读得好,说的好)
指导流程:
(教师可以适当范读、指导读。
点拨,及时采取多样的语言评价小组表现)
1、指导学生交流(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说出自己的感受,体会再赛读)。
(10分钟左右)
2、相机出示精彩的句子,朗读并点拨。
a.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的从土里探(长)出头来。
(拟人化的手法使人感觉生动、自然)
b、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对比的手法使人感觉别致生动、亲切可爱)
c:从他们的房前屋后走过,肯定会瞧见一只母鸡,率领一群小鸡,在竹林中觅食。
(运用拟人化的手法,体现了宁静、和谐的农家生活画面)
(教师点拨指导朗读最后一段,通过知识树小结课文内容,回顾学习目标)
学习指导二:
1、把自己认为最美的段落背诵下来。
2、结合我们身边的乡村生活,选出文中自己喜欢的几个词写几句话来描绘一下我们的家乡。
(6分钟后,赛一赛谁积累的好,写的美)
指导流程:
(教师可以适当点拨,及时评价小组表现)
1、赛一赛谁积累的好。
2、读一读自己写的,看谁写的美。
乡下人家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
教材简析:
《乡下人家》向读者展示了一幅幅自然质朴、亲切祥和的农家画面。
作者通过对动植物拟人化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如“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
头来”,“耸着尾巴的雄鸡,在场地上大踏步地走来走去”,“纺织娘在月明人静的夜里,便唱起歌来”都体现了作者喜爱乡村生活的感情。
教学重点:
是引导学生通读课文,随文章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到乡村生活的美好。
教学难点:
一是体会从平凡的事物、普通的场面展现出来的乡村生活独特的美,特别是从未接触过农村生活的城市的孩子;二是了解课文在空间、时间上交叉叙述的顺序。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积累好词佳句,培养语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在读中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与和谐,获得美的享受。
3、体会感受乡村生活,培养学生热爱乡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在情趣中置身“乡下人家”
1、欣赏富有乡村特色的“交响乐”。
说说你在哪里听见过这样的交响乐?给这首交响乐起名。
2、说说在你的脑海中乡村是怎样的?
【设计意图:课件播放乡下特有的“交响乐”——鸡鸣、狗吠、鸭叫、虫鸣,使人一听就仿佛已经置身于乡下人家,浓浓的乡村韵味扑鼻而来。
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各种的感官,感受乡村气息。
】
二、在品读中感受“乡下人家”
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划出生字词。
1、认读词语,采用联系文中句子理解词义。
2、指名分节读课文,指导朗读好句子。
3、让学生说说,各小节分别写了什么景物?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一起总结、概括,形成优美的诗
句。
长藤绿叶瓜架,
春雨竹笋鲜花,
鸡群悠闲自在,
小桥流水戏鸭,
夕阳鸟儿小憩,
月夜睡梦甜蜜,
最美乡下人家。
4、齐读短诗,感受文章所描写的平凡而又优美的景物。
【设计意图:在朗读交流中,帮助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理解句子。
通过交流每个小节分别写什么,让学生自读自学,理清课文脉络,感受乡下人家清新、自然的美。
】
三、在赏读中享受“乡下人家”
出示: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1、指名读句子,理解“独特和迷人”。
2、你从课文中的哪些句子中感觉到这种“独特”和“迷人”?
3、文章中描写的景物都是乡下最平凡、最普通的,但是在作者看来是那样的独特、迷人。
(学生自由说说乡下人家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4、品味你最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读读。
【设计意图:这是文章的中心句,起到了总结全文的作用,集中地概括了乡下人家美丽迷人的生活环境和朴实欢快的美好生活,也是作者情感的集中体现。
所以引领学生重点品读这一句,想象乡村生活中最平凡、最普通的场面,体会从中展现出来的乡村生活的自然亲切、优美恬静。
】
四、在想象中表现“乡下人家”
1、出示补充内容:
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一个瓜架,——(),——(),——(),——
(),……描绘出诗情画意的篇章,像一首诗,——(),——(),——(),……
2、交流欣赏。
【设计意图:在学生充分感受了乡下人家的自然亲切、优美恬静后,设计这样的课外拓展,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继续寻找乡下人家最平凡、最普通的美。
从而升华感情:原来在大自然中,无论怎样普通平凡的事物,都能描绘出最优美的画卷。
】
乡下人家第二课时教学设计3
设计意图:
“瓜藤攀檐、鲜花绽放、雨后春笋、鸡鸭觅食……”这是陈醉云笔下的《乡村人家》。
这一幅幅画面为我们呈现了自然质朴、亲切祥和的农村生活。
可是这一个个熟悉的画面,我们乡下的孩子并未曾在意,未曾用心去体会。
他们所向往与欣赏的是城市的高楼大厦,是城市的繁华热闹。
我想通过本课的教学,让这些优美的文字唤起孩子们对熟知而陌生的乡村生活的热爱,唤起孩子们对身边的“下里巴人”的赞美——我们的生活是如此朴实、自然、和谐,充满诗意,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高歌。
教学目标: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从乡村生活的最平凡景物、最普通场面中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培养学生热爱乡村生活的感情。
2、在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优美语言,积累精彩语句。
3、联系生活实际,发挥想象写写乡下人家的其他动人画面。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从具体的语言文字中感悟到乡下人家的独特、迷人。
教学难点:
1、在读中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与和谐,获得美的感受。
2、培养学生热爱乡村,热爱的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手段:课件《乡下人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欣赏,奔主题
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随作家陈醉云走进了平凡的农家小院,领略了乡下人家那独特、迷人的风景。
课文描写了哪些画面?(学生回顾,教师板书。
)
2、师:下面我们去乡下人家逛逛。
(播放课文图片)
3、师:哪儿写作者的感受?(出示句子: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
【设计意图:出示的句子是课文的最后一句话,是总结点题句,把它作为课堂教学结构的总纲,用它串起课文的各个部分,使本课的教学简练集中,条理清晰,又使整个教学过程疏密有致,张弛有间,富有节奏。
】
二、理清脉络,明顺序
1、体会作者的感受。
(抓住重点词语:独特、迷人)
2、这句话在课文的末尾,是什么句?有什么作用?
3、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有时间、方位顺序,主要是先总后分的顺序)
【设计意图:理清了课文脉络,明白了写作顺序,为学生习作铺路。
】
三、披文入情,赏乡情
1、师:你对哪一处乡村风景最感兴趣,自己去朗读体会,等会儿全班交流。
2、全班交流
预设1:鲜花盛开图
(1)生汇报句子,教师出示句子。
(2)图文结合,理解“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与“时令”。
预设2:雨后春笋图
(1)生汇报句子,教师出示句子。
(2)图文结合,理解“探” 与“成群”,体会拟人的写法。
预设3:鸡鸭觅食图
(1)描写鸡的句子重点体会:“照例”、“率领”、“大踏步”。
(2)那耸着尾巴的雄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傲慢、像鸡老爷……)
(3)从“鸭子从不吃惊”体会快乐、悠闲,与人和睦相处。
预设4:院落晚餐图
(1)还有什么独特、迷人的风景把你吸引住了呢?(出示句子:他们把桌椅饭菜搬到门前,天高地阔地吃起来。
)
(2)你知道“天高地阔”是什么意思吗?
(3)感受这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
预设5:月夜睡眠图
(1)还有哪个画面把你吸引住了?(出示段落,生读)
(2)播放纺织娘的叫声,问:听,这是什么声音?夏夜,还会有什么声音呢?(蛙声、蝉声等)
(3)课文中是怎样描写它们的叫声的?(出示句子:月明人静的夜里,它们便唱起歌来:“织,织,织,织呀!织,织,织,织呀!”)
师:那歌声真好听,赛过催眠曲,让那些辛苦一天的人们,甜甜蜜蜜地进入梦乡。
师:多美的叫声,多么恬静的画面啊!你能读出这种感觉来吗?(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4)这可真是——(齐读: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
【设计意图:生交流过程中,师适时点拨,提示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来体会乡下人家独特、迷人的美,并相继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终能水到渠成地背诵。
】
四、身临其境,赞乡情
1、师:房前屋后,闻到的是花果的飘香,看到的是鸡鸭的悠闲,听到的是虫儿的欢叫。
随处可见,随处可听的,都是乡下人家那清新而富有生机的气息,感受到的是自然、和谐、幸福的味道。
难怪作者会说:(生齐: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
2、理解中心句。
(重点词语词语: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独特,迷人。
)
3、同学们,在我们乡下仅仅只有这些画面,老师也收集了一些画面(如:丰收喜悦图,河塘垂钓图、冬季玩雪图、油菜飘香图……),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画面说一说。
4、自由说话,交流。
5、同学们,听着大家的描述,我真想说——(齐读: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设计意图:由总到分,再回到总,感悟总——分——总的写法;回味自己的家乡,唤起学生热爱家乡之情;依照课文的写法,描述自己的家乡,读中探写,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
五、适当拓展,悟乡情
1、同学们,不光我们和作者有这种感受,很多作家、诗人曾用优美的词句来描绘乡下人家(出示《在天晴了的时候》),请同学们好好读读这首诗歌,找找这首诗里写了哪些景物?读着读着,你有什么感受?
2、把你认为写得好的词、句摘抄在积累本上,并读一读。
3.画。
可以画你自己的家乡,好可画你心中的家乡。
【设计意图:读了家乡,说(写)了家乡,再来画一画:可以画家乡的现在,也可以画家乡的未来。
】
乡下人家第二课时教学设计4
第一课时
一、看图引题
1、出示课文插图,观察并思考:
图上画的是什么样的生活?哪些风景给你留下了较深的印象?试着说一说。
2、今天,通过课文学习,老师将和你们一同走进这充满生机的田园生活。
二、看图读文
1、自学生字新词,同桌交流,教师指导。
2、边看图边读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再读课文,边读边想画面,然后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⑴ 乡村生活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⑵ 乡村生活自然亲切、优美恬静。
⑶ 乡村生活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思考:作者是怎样描写这浓郁的乡村生活的?抓住了哪些生活的场景?
4、默读课文,自由学习,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5、小组合作交流。
6、全班交流,教师指导解疑。
三、教师吟诗小结
是啊!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不信你听!
屏幕出示:长藤绿叶瓜架,
春雨竹笋鲜花。
雄鸡悠闲自在,
小桥流水戏鸭。
夕阳鸟儿如画,
纺织娘高唱甜蜜,
最美乡下人家。
四、学生整体感知
你认为教师自创的这首小诗怎么样?你有什么感受?发表一下你的感受吧!
1、可以像老师这样吟诗。
2、可以试着读读课文。
3、可以作为导游向大家介绍“乡下人家”。
乡下人家第二课时教学设计5
【学习目标】
1、认识5个生字,学会14个生字,正确读写带有生字的词语,
并掌握多音字“冠”“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3、学习作者通过描写乡下人家的景物来表达感情的写法。
4、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对大自然由衷的热爱之情。
【教学的重点】
是引导学生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在空间、时间上交叉叙述的顺序。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农村生活的资料。
2、制作幻灯片。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略。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1、出示多媒体课件,欣赏图片。
看看看这些照片,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的景色?看了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2、谈话交流。
3、师激情谈话导入:
看到这样自然亲切、优美恬静的乡村风光,我们情不自禁的想去看看呢。
好,今天我们随作者一齐走进课乡下人家,去走走,看看,去感受一下那独特而迷人的风光吧!
(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再读课文:
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2、读后流交。
3、梳理整合,浓缩场景。
⑴ 过渡:
作者笔下的乡村生活是如此的自然亲切,优美恬静,其实作者也就是描写了一些人们司空见惯的生活场景。
那课文都描写了哪些乡下人家的生活场景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的第1到地6自然段,选一个你喜欢的场景,试一试用自己的话概括地说一说。
⑵ 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每一个场景:
学生代表发言,教师指导点拨。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指导学生抓住相关事物或是时间来概括说。
板书:瓜藤攀檐图,鲜花竹笋图鸡鸭觅食图,夏天傍晚图,秋天月夜图
三、研读品味,感受乡村生活的美
1、品读课文:
前三幅图中,你认为哪一幅图乡村风景最美?就去读一读有关的段落,划一划有关的句子,并给你的同位说一说自己的理由。
2、同桌合作学习,感受乡村生活的美
3、全班交流,教师相机点拨,品味乡村生活的美
第一幅图(第一自然段)
1、生谈自己的感受,师梳理
2、抓住重点词理解课文:
⑴ “装饰”的含义(、联系生活实际)
⑵ 在这里“别有风趣的装饰”指的是什么呢?
(请学生读一读相关描写)
⑶ 为什么说这些都是“别有风趣的装饰”呢?体会乡下人家的自然美。
3、通过对比写作手法理解乡下人家的亲切棵爱的美。
“比那高
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⑴ 联系生活实际“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一般在什么地方能看到?有什么感觉?
⑵ 通过比较,感受到乡下人家的淳朴、可爱。
4、指导朗读:
自由读,指名读。
第二幅图(第二自然段)
1、学生汇报,教师梳理
2、理解重点句:“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出示投影)”
⑴ 故弄玄虚说:“这句话里的“探”用错了,只有人能探头,笋怎么也能探头呢?应该换成“长”
(引导生理解这是一个拟人句,体会出拟人句的好处)
⑵ 体会读句子:
如果将“探出头来”换成“长出来”,会是什么感觉。
(引导体会探出头来感觉雨后春笋生长的速度之快)
3、指导朗读:指名读,师生评议;再指名读;齐读。
第三幅图:(第三四自然段)
1、学生汇报,教师梳理
2、学生体会读:“从他们的房前屋后走过......在场地上大踏步地走来走去。
”
(引导学生再次体会拟人的好处,感受作者对这只公鸡的喜爱。
感受到作者对农家生活的热爱。
)
3、积累背诵:指名背;再指名背,师生评议。
4、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四、指导学生自学五、六自然段
1、选择喜欢的段,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喜欢读的练习有感情的读,喜欢的积累背诵的就练习背诵。
2、学习成果汇报:
五、整体回顾
1、师小节:
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课文,发现无论在屋前、院子里还是小河里,无论在春天,夏天还是秋天,乡下人家的却都是这样自然亲切,优美恬静,所以作者发出这样的感叹:齐读课文的最后一节,
2、师生齐读最后一节。
3、引导总结的写作手法,学习作者善于观察,善于体会生活的写作习惯。
六、拓展延伸
1、师出示自己的小诗,激发学习课后“阅读链接”的兴趣:
(附:长藤绿叶瓜架,春雨竹笋鲜花。
雄鸡悠闲自在,小桥流水戏鸭。
夕阳鸟儿如画,纺织娘高唱甜蜜,最美乡下人家。
)2、布置作业:
自学“阅读链接”。
【板书】
瓜藤攀檐图自然
鲜花竹笋图亲切拟人
21乡下人家鸡鸭觅食图可爱顺序
夏天傍晚图优美生活
秋天月夜图
【教学反思】
通过教学《乡下人家》这篇课文,我感觉有两个方面做的非常的好:一是体现了新可标的师生关系;二是加强了朗读训练。
一、在课堂上,我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孩子们,让他们找自己喜欢的地方给大家推荐,在推荐之后,肯定也有喜欢同一个地方的孩子,之后一起交流、讨论,这又体现出一种合作。
整节课都是在自主中学习,在合作中交流,在探究中解决问题。
而老师只是一个课堂学习中的组织者、引导者
二、在阅读教学中,加强朗读的训练
朗读对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形象思维,提高作文能力,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都都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这节课上,阅读是核心,
在课堂中,我是从这几点入手的:
1、让学生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因此,在指导朗读时就要针对学生这一点,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例如:在学习第五、六自然段的时候,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处场景,喜欢读的同学就练习有感情的读,喜欢背诵积累的就练习背诵。
汇报交流时,不仅读给大家听,还要说出就喜欢的理由,说后又带着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读,每个人都不一样,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课题气愤异常活跃。
2、给学生学会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
四年级下册课标中有一个学习要求,既初步学会理解课文的几种方法,如:抓住重点句段阅读,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等等。
教学中注意了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段阅读。
对文章的重点段落反复阅读,能够使学生很快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课文的每一个段落都很美,但是不可能处处讲,处处读,这就要有选择的读和讲。
对于较难理解的,对于作者的一些特殊的表达方式都要重点来学习,来读。
如:作者通过对动植物拟人化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探”字的理解,对鸡的描写,纺织娘唱歌等等,都写得非常生动、形象,不仅要充分的读中感悟,还要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3、多层次的读和指导,让学生在评、读、悟中提高了朗读能力:如:每读一边遍都有不同的任务和要求。
⑴ 初读。
感知课文内容,解决字词,质疑问难。
⑵ 细读。
质疑后,边读边想边议,弄清文章段落层次,把握文章结构,梳理文章脉络。
⑶ 精读。
感情朗读重点语句,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澄清疑点,读出味道。
⑷ “自由读”学生通过读,披文入境,融情于声,以声、情感染学生,创设富有感染力的语感氛围,使学生与文章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从而起到传授知识、提高理解能力和朗读水平的作用。